《普通地质学复习概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地质学复习概要.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普通地质学复习概要【精品文档】第 8 页西南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普通地质学复习概要u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u 适用教材:普通地质学一、 地质学、地球概述1. 地质学: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综合性自然科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岩石圈。2. 岩石圈:地壳加上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合称为岩石圈。结构关系:岩石圈岩石矿物元素。3. 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4.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
2、、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5. 地球表面高低不平,以海平面为界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地理单元。6. 地内温度分层:外热层/变温层、常温层、内热层。7. 地温梯度: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8. 地球圈层划分外部圈层: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水圈、生物圈。其中,平流层是气候现象的发源地。内部圈层:莫霍面(地壳地幔分界面)、古登堡面(地幔地核分界面)。内部圈层划分依据是地震波。9. 地壳:分为上地壳(硅铝层/花岗岩
3、层,分布于大陆区)和下地壳(硅镁层/玄武岩层,分布于整个地球区)。二、 矿物10. 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并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存在的单质或化合物。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三要素:纯净物、地质作用形成、相对稳定。11. 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地壳中元素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12.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前四:O、Si、Al、Fe;地球上的元素含量前四:Fe、O、Si、Mg。13. 矿物的物理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末的颜色)、解理(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解理面的能力极完全、完全、中
4、等、不完全)、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硬度、密度、磁性。14. 常见白色矿物及区别:石英(透明度高)、方解石(加稀盐酸冒泡)、白云母(片状、珍珠光泽)、斜长石。15. 晶体: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16. 硅酸盐矿物晶体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硅氧四面体。17. 摩氏硬度计:用来衡量矿物相对硬度的十种矿物,即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三、 岩浆岩18. 三大岩类相互转化/内、外动力地质相互作用关系岩浆岩、变质岩,经外力作用沉积岩沉积岩、变质岩,经熔融作用岩浆岩沉积岩、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变质岩19. 岩浆:地球深
5、处天然产出的高温、高压、含大量挥发组分,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岩浆可按SiO2含量分类为:超基性岩浆(65),粘度(由温度、化学性质影响)由小到大,温度由高到低。20. 岩浆作用分类:喷出作用(分为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形成喷出岩)、侵入作用(分为深成侵入5km和浅成侵入5km,形成侵入岩)。21. 世界火山分布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脊火山带、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22. 侵入岩的产状及特点:岩墙(狭长板状)、岩床(板状,方向平行围岩层理)、岩盆/岩盖(中部下凹/底平而顶凸)、岩株(岩基的分支,底部与其相连)、岩基(规模极大)23. 同化作用:岩浆融化围岩(即包围侵入
6、体的原有岩石),将围岩改变成岩浆的一部分。混入岩浆的围岩碎块可完全被熔化,也可部分被熔化。部分未熔化的碎块称为捕虏体。混染作用: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的过程。24. 鲍温反应系列暗色矿物浅色矿物侵入岩喷出岩矿物晶出顺序温度逐渐降低不连续橄榄石-橄榄岩科马提岩辉石基性斜长石连续辉长岩玄武岩角闪石中长石闪长岩安山岩黑云母酸性斜长石花岗岩流纹岩钾长石不连续白云母石英25. 岩浆岩的结构:按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不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又分为斑状、似斑状结构。26. 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构造、球状构造、晶洞构造、层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枕状构造、原生节理。岩浆岩特有构造:流动构造、
7、气孔构造、枕状构造、原生节理。27. 岩浆岩分类(按SiO2含量和形成条件分类)岩石类型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喷出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侵入岩橄榄岩辉绿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四、 变质岩28. 变质作用: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岩石结构、构造和物质成分变化的地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活动性流体。29. 正变质岩:由岩浆岩变质而成的岩石。副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岩石。30. 变质岩的结构:变晶结构(通过重结晶和变质结晶而形成的结构。按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变晶、斑状变晶;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可分为粗粒、中粒、细粒等)、变
8、余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31. 变质岩的构造:变成构造(分为斑点状构造、板状构造、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片状构造、拉伸线理)、变余构造。32. 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角岩、斑点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矽卡岩)、区域变质作用(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混合岩化作用(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动力变质作用(碎裂岩、角砾岩、糜棱岩)。33. 复合命名法:次要在前,主要在后。五、 沉积岩34. 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的作用。35. 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变为坚硬岩石的作用。主要途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胶结物硅质、钙质、铁质+基质=填隙物)、重结晶作用、新矿物的生长
9、。36. 沉积岩:是在地表及地表附近不太深的地方,由母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等外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层状岩石。37. 沉积岩的结构:碎屑结构(砾状、砂状、粉砂状、泥状)、非碎屑结构。38. 沉积岩的构造: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递变层理、交错层理)、波痕、泥裂、缝合线、结核、印模和重荷模。39. 沉积岩的类型:陆源碎屑岩、火山源碎屑岩、内源碎屑岩。40.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和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硅质岩、铁/锰/铝/磷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六、 地质年代41. 地层年代确定方法1) 地层层序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2) 生物层序律:地层越老,所含生物越原始、
10、越简单、越低级;地层越新,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不同时期的地层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相同时期相同环境中形成的地层,只要是原来的海洋或陆地想通,基本都含有相同化石及其组合。3) 侵入关系: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围岩)年代老。4) 切割或穿插关系:切割或穿插者年代新、被切割或被穿插者年代老。5) 包裹关系:包裹者年代新、被包裹者年代老。42. 岩石地层单位(岩石单位):群组段层43. 地质年代单位(时间单位):宙代纪世年代地层单位(地层单位):宇界系统44. 国际地质年代表宙/宇代/界纪/系世(晚、中、早)/统(上、中、下) 显生宙PH新生代Cz第四纪Q全新世Qh、更新世Qp新近
11、纪N上新世N2、中新世N1古近纪E渐新世E3、始新世E2、古新世E1中生代Mz白垩纪KK2、K1侏罗纪JJ3、J2、J1三叠纪TT3、T2、T1晚古生代Pz2二叠纪PP3、P2、P1石炭纪CC2、C1泥盆纪DD3、D2、D1早古生代Pz1志留纪SS4、S3、S2、S1奥陶纪OO3、O2、O1寒武纪4、3、2、1七、 地震45. 地震要素震源: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46.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度量地震的两种不同方法。同一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取决于地震释放的能量。烈度是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随距离震中或震源的距离而不同。八、 构造作
12、用与地质构造47. 构造运动:地球内力引起的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形成地质构造。48.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49. 全球构造运动的阶段(旋回)划分:太古旋回、元古代旋回、震旦加里东旋回、海西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喜马拉雅旋回。50. 产状: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和产出状态。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产状类型: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产状表示方法(用于地质平面图,长线表示岩层走向,短线表示岩层倾向):51. 地质构造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裂构造(节理、断层)52. 褶皱基本类型:背斜,岩层向上凸曲,核
13、心老外侧新,地表出露部分从中心到两侧由老到新对称重复出现;向斜,岩层向下凹曲,核心新外侧老,地表出露部分从中心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重复出现53. 褶皱形成年代判断方法形成年代介于组成褶曲的最新岩层年代和未参加该褶皱的上覆最老岩层年代之间。54. 断层:上盘向下滑动,即上盘为下降盘的断层为正断层;上盘向上滑动,即上盘为上升盘的断层为逆断层;断层两侧岩块,沿着断层面走向的水平方向相对移动的断层为走滑断层/平移断层(对侧向左滑动为左旋,对侧向右滑动为右旋)。55. 断层形成年代判断方法断层发生的年代晚于被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年代,早于覆盖在断层之上未受断层切割的最老地层的年代。56. 节理分类:按成因分
14、为原生节理、次生节理,按力学性质分为张节理、剪节理。57. 地层接触关系:地壳下降接受沉积,上升则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沉积,与原来的老地层之间就有了接触面,这样形成并记录下来的各种接触关系。沉积岩之间分为:a) 整合接触,指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的接触关系。意义:表明该地区地壳运动相对较为稳定,一直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状态,因此沉积物能够连续沉积而形成整合接触。b) 假整合接触,指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地层有缺失的接触关系。分界面为沉积作用的间断面或剥蚀面。意义:表明该地区老地层形成后,地壳均衡上升,使该地层遭受风化剥蚀,形成了剥蚀面,随后地
15、壳均衡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接受沉积,并形成了新地层。(这种接触关系是地壳升降的重要标志)。c) 角度不整合接触,指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分界面为剥蚀面,并且剥蚀面产状与新地层一致,老地层以不同角度斜交接触。意义:表明老地层形成后经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了褶皱并遭受风化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地层。沉积岩与侵入岩之间分为:d) 侵入接触,指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意义:表明该地区曾经发生过较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岩浆侵入形成侵入体;围岩年龄早于侵入体。e) 沉积接触,指地层覆盖在侵入岩之上的接触关系。分界为
16、剥蚀面。意义: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其上部的围岩及部分侵入岩体被剥蚀掉了,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新的地层。九、 风化作用58. 风化作用:地表及接近地表的岩石,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的影响下,使原来的岩石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59. 风化作用类型物理风化作用: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生物的化学破坏作用、根劈作用。60. 风化壳:指风化产物的覆盖层,包括残积物及其上覆的土壤。分层: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基岩。61. 古风化层:被较新岩层
17、覆盖而保留下来的风化壳,是重要的储油构造。62. 土壤:通过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含有腐殖质的松散细粒物质。成分:腐殖质、矿物质、水分、空气(腐殖质用以区分土壤和残积物)。分层:表层土、淀积层、母质层。63. 主要造岩矿物抗风化能力从弱到强次序:(同鲍温反应)橄榄石、钙长石、辉石、角闪石、钠长石、黑云母、钾长石、白云母、黏土矿物、石英、铝和铁的氧化物。十、 河流的地质作用64. 地面流水1) 片流,暂时性,无固定流向,通过洗刷作用形成坡积物;2) 洪流,暂时性,固定流向,通过冲刷作用形成洪积物和冲沟。冲沟发展趋势:衰老或发育为河流;3) 河流,长期性,固定流向,通过沉积作用形成冲积物。65. 河流地
18、质作用1) 侵蚀作用a) 下蚀/底蚀:河水垂直向下侵蚀,加深河谷的作用,可形成“V”型谷、瀑布、急流。b) 旁蚀:河水冲刷河道两侧以及坡谷,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的作用,可形成“U”型谷、自由河曲、牛轭湖。c) 溯源侵蚀:指河流沿其源头方向侵蚀而加长的作用,溯源侵蚀作用是下蚀作用的必然结果,可形成溯源侵蚀、河流袭夺现象。2) 搬运作用:拖运、悬运、溶运。3) 沉积作用:形成冲积物。冲积物特征:碎屑物组成、分选度好、磨圆度好、成层性好、韵律性清楚、具有波痕和交错层理等原始沉积构造。冲击物地貌类型:心滩、边滩与河漫滩、三角洲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66. 去均夷化作用:影响河流下
19、蚀的因素一旦变化,河流获得新的能量,于是下蚀复苏。河流的去均夷化作用将形成深切曲流和阶地。67. 河流阶地:已形成河漫滩的河流因去均夷化而重新下蚀时,原来的谷底呈阶梯状残留在新的谷坡上,成为在河谷两坡的阶梯状地形。可形成多级阶地,以一级、二级、三级等表示。类型: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一般阶地面较窄,没有或零星有冲积物,阶地崖较高;基座阶地(),阶地面上为冲积物,阶地崖下部可见到基岩;堆积阶地(),全部由冲积物构成,无基岩出露十一、 冰川的地质作用68. 冰川的形成:冰川是由雪堆积、压实、结晶形成冰川冰,冰川冰由高处往低处或由冰层厚处往冰层薄处流动形成。69. 冰川的分类:大陆冰川(冰盾、冰
20、盖),面状,由积雪中心向四面流动;山岳冰川,分布于中低纬度高山地带山谷中,运动速度缓慢。70. 冰川的地质作用:剥蚀作用/刨蚀作用(挖掘作用、磨蚀作用);搬运作用(推运、载运);沉积作用。71. 冰碛物:冰川融化后堆积下来的冰川搬运物质。冰碛物特征:碎屑性、分选性差、无定向排列、无成层现象、大部分碎屑棱角分明。十二、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72. 地下水类型按埋藏条件划分为:包气带水(在地面和地下水面之间以气体形式存在)、潜水(地面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水)。73. 地下水垂直分带:包气带、饱和带、暂时饱和带。74. 地下水地质作用:剥蚀作用/潜蚀(冲
21、刷、溶蚀);搬运作用;沉积作用。75. 喀斯特: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貌。76. 喀斯特地貌:溶沟和石芽;落水洞;溶斗;干谷和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溶洞;溶蚀谷和天然桥;喀斯特洼地和喀斯特平原。十三、 海洋的地质作用77. 海水的运动:波浪、潮汐、浊流、洋流78. 海洋划分:浅海区、半深海区、深海区十四、 湖沼的地质作用79. 湖水的运动:湖浪、湖流。80. 湖泊沉积作用: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81. 干旱湖泊沉淀顺序:碳酸盐沉积阶段、硫酸盐沉积阶段、氯化物沉积阶段、盐湖干涸与盐层埋藏阶段。十五、 风的地质作用82. 风的地质作用:剥蚀作用(吹扬、磨蚀);搬运作用(悬浮搬运、跳跃搬运、蠕动搬运);沉积作用。83. 风与河流搬运作用的区别:风可将碎屑物从低处搬至高处。84. 风积物:风的沉积作用的堆积产物。85. 风积物特征:碎屑性、良好的分选性、圆度好、碎屑矿物成分复杂、具有大型的交错层理、颜色多样(多为红色)。86.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谷和风蚀残丘、风蚀城堡、风蚀蘑菇、蜂窝石。风积地貌:沙堆、横向沙丘、纵向沙丘、新月形沙丘、星状沙丘。87. 黄土:在风力的搬运过程中,细的物质(0.05mm)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因风力减弱而堆积起来的形成第四纪沉积体。特点是新、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