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设计与布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设计与布置.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设计与布置【精品文档】第 9 页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设计与布置潘洪满【摘要】针对小学生的自主完成作业能力的问题,通过调查现象、分析成因,得出小学生之所以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的能力普遍较差,客观上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家庭作业失完成在家中失去了督促与指导;家庭作业的难度大与数量多也是造成这部分学生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的障碍;主观上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依赖、逃避的心理所致。据此,课题组从改变教师的家庭作业观念、研究家庭作业多样性、层次性和建立“家校通”,形成教育合力上入手,达到培养小学生自主完成家庭作业能力的目的。【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
2、设计与布置 有效性【正文】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我教训工作的一部分。长期以来,这部分工作是最让我头疼的,也是众多老师所面临的的共同困扰。因此,我在平时的工作中留心观察,并通过调查,在此对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进行一番浅谈。一、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一) 作业有效性不高形式上 :单一,为应付考试而训练;强调独立思考,缺少合作性;作业由教师或教材提供,缺乏自主性内容上:重复机械地抄写生字等;课后练习、配套习题一应俱全,题型变化却不大。答案上:作业答案绝对化,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目标上: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忽略了三维目标因此,我们不难看出
3、: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二) 作业完成度不高我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在平常的工作中我发现学生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也经常在办公室见到在补家庭作业的学生。为此,我对本校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发现作业间歇性未完成的占调查总人数的确良16.5%,经常不完成作业的的学生占调总人数的12.3%。再结合对这部分学生走访了解后得知,他们家庭作业未能按时完成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依赖。这部分学生由于从小是在家长的陪伴
4、下做作业的,久而久之,他们产生了依赖心理,他们已经习惯了“难题有家长教,量多有家长代劳”的家庭作业完成模式。随着年级的升高,农村学生的家长辅导学生作业已力不从心,这部分学生由于一下子失去了家长的“帮助”而惘然若失,长时间产生的依赖心理会让这些同忘记某一项作业,或者是快睡觉时才想起写作业,还有的作业过程拖沓,常常是磨蹭到睡觉,还不能把作业写完。2、意愿。这部分学生打从心里不愿做家庭作业,他们可分二类:一类是因各种原因,把作业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视作业为仇敌,他们对家庭作业采取逃避的方式,具体的反映就是拒绝写作业;另一类是由于父母不在家,或父母离异导致现在由爷爷奶奶在充当临护人,他们在家中接受的是
5、隔代教育,骄横、自我中心的他们对无力监管自己学业的长辈根本不放在心上,他们的家庭作业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完成家庭作业完全靠学生的自觉,这就造成了他们家庭作业完成的随意性,若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学生就容易将家庭作业抛之脑后。3、遗忘。这部分学生是原因是没能将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记录下来;或者是有其他的事情,将要做的家庭作业遗忘了,他们从内心里是想完成家庭作业的。4、师源。目前的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基本上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牢记语文知识而设计的。在这样情况下,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大多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的方法代替智力活动。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因而总是根据
6、试卷上的题型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形式相对固定,灵活性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不高。据统计,抄写、作文(日记)、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预习新课、教学辅助资料上的题目名列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前几位。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与学生喜爱的作业不完全相同,而这些家庭作业忽略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于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原则,使小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及态度产生排斥心理,继而形成心理性遗忘。 家庭作业是课内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对家庭作业进行有效性的设计与布置,这对于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学差距有重大意义。二、 提高家庭
7、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有效性1.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丰富知识,提高能力”。1农村有着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经常设计社会实践性的家庭作业是适应时代的需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当然,学生的各种实践,看重的并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和从中悟到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以及学习的方法。(二)作业设计多样化。如前所述,在农村小学的语文家庭作业中,形式单一,枯燥,是引起学生对家庭作业反感的
8、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家庭作业的多样性研究,矛头直指这一问题的关键。我们都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将要获得的大量知识和能力来自书外、课外。新课程倡导学生必须参与综合性学习,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这一切靠书本、靠一支笔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的语文家庭作业必须要跳出书本,走向开放。从作业的综合上来看,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活动也许这些作业不来自课本,也许这些作业也不需要动笔,但正是这些向社会、向学生心灵开放的自主作业,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
9、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家庭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从作业的题型上来看,我们设计灵活多样并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他们浓郁的好奇心。同时作业的答案也是自主灵活,具有多元性的,这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从作业的广度来看,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2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学习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把家庭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用生活丰富家庭作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将生活充实到学生的家庭作业中,就为家庭作业注入了新的内涵
10、,赋予作业新的生命。(三)作业布置要有层次性。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差异,所以掌握知识的快慢也就不一样。因此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老师要精心选择有利于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理解的作业,如在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时,教师根据新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定量的概要题、细微题及基础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带着任务主动自学课文,探索方法,尝试生疑,在此基础上自行独立判断自己量化项目的掌握情况。每个班的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家庭作业设计时,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给每一类孩子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例如可根据教学目标把家庭作业设计成星级作
11、业:“”级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如学了总分结构的构段类型后,让学生写一些总分结构的段落。“” 级作业要适合大部分学生的胃口,难度中等,既有运用又有巩固,如课后练习、教辅资料。“” 级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如抄写词语、朗读背诵。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自主选择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学生有了这份信心和决心,作业的质量自然而然就高了。 (四)差异评价,保护自尊人和人的个性爱好、 能力都是有差异的。之所以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就是因为他们的自身技能得到了充分发展, 所以语文老师的职责在于传播知识, 让学生学语文、 爱语文,
12、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但没有必要把每个学生都教成文学家, 从而遏制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发展。所谓“ 天生我才必有用” , 作为教师, 评价学生时必须信任每一个学生, 充分尊重差异,认可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的发展, 做出相对于学生自身情况而言的纵向评价, 而非生生间的横向比较。因此,建立良好的作业评价机制,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独立性与自觉性,从而提高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推动学生发展。三、 有效性家庭作业研究的意义。关于有效性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于学生,好
13、的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收获是有益的补充,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总而言之,当前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以期提出各种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学习的机遇,又是工作能力的挑战。参考文献:【1】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2】庞国维: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2001 ,第 5 -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