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赏析复习进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居秋暝》赏析复习进程.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山居秋暝赏析【精品文档】第 3 页 秋日雨后,山显得空荡荡的,仿佛尘世间的一切嘈杂都随着秋雨渗入土中,一切安谧且幽静。 夜,来得静悄悄的却十分迅速。晴朗的夜晚,皓月当空,银色的月光仿佛瀑布般一泻千里,却缓缓地落到地上,柔柔地将一切包裹住。好一派美丽的秋月夜景。 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照到地上,若隐若现,亦真亦幻,仿佛下了一场小雨,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雪纱”,细细地聆听,会有泉水击石的声响。“丁冬,丁冬”,虽然机械地重复着这一单调的旋律,但却富有韵律,忽远忽近,似有似无。 竹林中传来阵阵笑语喧哗,原来是浣纱洗衣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光回家去了;水上的莲叶轻轻
2、摇曳,却没有秋风掠过,再仔细一看,原来有渔舟顺流而下。 山中之景是那么清澈明净,长风是那么朴实淳厚。看似喧嚣,却又如此和平恬静;看似恬静,却又如此充满生机。叫我怎能不流连忘归,叫我怎能不想置身其中。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我自可留在山中,效仿陶公,种豆南山,采菊东篱,静静地欣赏这里的秋景。向往那种生活,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
3、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新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 这一联点明了季节(秋天)、时间(晚上)、地点(空山)、天气(刚下过雨),可以说是围绕题目山居秋暝写的,故首联点题。“空山”,从自然的观点来看,山本不应为空,诗人这样写可以理解成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
4、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能把山看空的,是诗人的心空,只有空明的心,才能够把古人看来高深莫测的山看成是空的。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天气晚来秋”呢,那是作者当时年龄和经历的真实写照,对应于“空山新雨后”,等到作者有了这么一种境界之后,人已到了“晚来秋”的时节,那是一种醒悟,也是一种感叹,但对于到了这么一种境界的人来说,“秋”并不包含着真实世界中的没落,也不代表一般现实中“秋”的衰落,反而倒有一种归于平静和成熟的感受。此句语言平淡,但给人产生一种凉爽、清新
5、之感。这山中傍晚是洁净清新的,它为该诗定下了清新幽静的基调。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句写静景,为目之所见,以月色透过松林针叶的清冷、朦胧,侧重描绘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写动景,既有目之所见,又有耳之所闻,静中有声,静中有动,动静相衬,以泉水流过石板发出的潺潺声响,反衬山村月夜的宁静。虽然画面是清冷的,但又流动活泼,没有死一样的寂静感觉,是静而不死,是一种恬静的自然生命。“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
6、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此句内在的审美机制在于诗人将无生命的“月、松、泉、石”写活,且活得如此“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相依相托、血脉通连,把自然中的秋之韵味、秋之魅力观察得细致入微,表达得淋漓尽致,体悟得天人合一!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句写所闻,但在所闻中有所见,由声音而猜想竹子的动,归家的浣女的穿林行动。后句写所看到的,从莲花的摇动推想出船的划行,还可以想象船划过水面,触动莲花菏叶的声音。这是以洗衣女的喧声笑语和荷叶摇动的沙沙声响,反衬出山村月夜的宁静、清幽,使读者在喧闹与动感中,更加感受到山中的空寂。这一联主要是写人的活动,与上联合璧,动静相协、视听互动、
7、情景交融,浣纱之女穿梭于茂林修竹之间,渔樵之男荡舟于“荷塘月色”之中,充满了一种拙美和野趣,洋溢着一种“人在画中游”的艺术人生之感。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从“明月松间照”到“莲动下渔舟”这四句诗,前两句是先写无声之态,后写有声之态;后两句是先写有声之态,再写无声之态。这是有声与无声的交错特点。这里不仅描绘出清新优美的画面,传达出了画面的音响,而且赋予画面以动态。视听觉与想象交互作用,以声响和动态构成一种静谧的画面,既清新静谧而又生动活泼,富有生机。中间这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
8、,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里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意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深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留。” “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这两句由上面写景转入抒情。它是由外物指向内心,“可留”二宇,明显暗示出诗人向往空寂山林的高洁情怀与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这不以春光消逝为疑,竟以秋山空色为喜,山中自可留,正是一种远离官场的繁华,自养清高的思想表现。从整体上看,此诗深得东坡志林中所讲的“味摩诘之诗,诗中
9、有画”之趣旨。王维不但是诗人,也是画家,还是一位能妙解音乐的音乐家,这就使他常常能够以诗人的心灵、画家眼光、音乐家的耳朵去体察客观世界,并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感受。王维善于把声、色、态组织在一起,描写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中有画,这“画”还常常有声,是有声的画。诗的头两句给这幅画定下了略淡而清新的色调: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雨;二联写景,月光从松间的缝隙照到地上,清泉从石上流过。三联写景和人,竹林中的女子,莲花中的渔船。诗中既有总体色调的渲染,又有具体的景物刻画,山月、清泉、竹林、莲花、浣女、渔船,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从构图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明月照松、清泉流
10、石,低处是模特儿似的浣女与渔人,末句是虚写,其意已于前三句之远、近景中暗示出来。因为“远山无色、远水无波”,故首尾两联实是背景与画外音,而中间两联才是浓墨重彩之处,因而我们只要紧紧抓住“松、竹、莲”这三个典型的表示诗人品性之刚直不阿、超凡脱俗、典雅峻洁的意象,并仔细体验作为诗人山居理想之化身的浣女与渔人的质朴自由,一幅别开生面的秋韵图就美妙无比恍在眼前了。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手法描山摹水,对景物做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概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整首诗运笔有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写景抒情,相得益彰,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称得上是山水诗中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