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556038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针灸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验针灸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针灸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针灸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实验针灸学【精品文档】第 6 页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

2、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分显性与隐性感传。4、乏感传期:是指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止,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

3、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10、牵涉痛: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是指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11、经穴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了体表的经脉、穴位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双向性联系,主要包括两层含

4、义:其一,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出现反应,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其二,刺激体表的经脉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插入电位:针尖对肌肉的机械刺激可直接引起一串肌电发放。12、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作为正常的防御反应,疼痛对保护机体正常生命获得极为重要,而过度或长期的疼痛却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13、针灸镇痛耐受:是在长时间或反复多次针刺过程中出现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现象。14、针灸耐受:是指在长时间或反复多次针刺过程中出现针刺效应降低的现象。针刺麻醉:是根据针刺具有的镇

5、痛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在人体的某些穴位进行刺激达到痛觉迟钝或消失的效果,从而能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特殊麻醉方法。15、针灸作用:是指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及其在体内引起的反应。通过生化过程恢复正常,激发或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使失调、紊乱的生理16、整体调节:针灸的整体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针灸穴位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产生影响;二是指针灸对某一器官功能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该器官所属系统甚至全身各系统的调节作用而实现的。17、自限调节:针灸的自限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针灸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只能在生理调节范围内发挥作用;二是指针灸的调节能力必须依

6、赖于有关组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的技能储备。第一章 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与技术第一节 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立题科研设计与实施撰写论文一:科研选题 (一)选题的范围:基础研究选题、 应用研究选题、开发研究选题(若分为两种,则为基础研究选题和临床研究选题) (二)选题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 二:文献检索 查阅原则: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图书后期刊,先综述后单篇三:建立假说:以客观事实和现有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能够揭示科学问题的内在特征和规律的学说假说的特性:来源的科学性,说明的推测性,解释的系统性,结论的可验证性 四:立题:直接或间接反映出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及实

7、验效应这三个环节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宜简明,具体,新颖,醒目(立题原则)五:科研设计与实施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受试对象基本条件: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可行性处理因素:针刺、艾灸、推拿、药物或其他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因素。包括单因素和多因素研究1.选择最能反映“假说”的被试因素;2.注意被试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3.注意处理因素的强度,同一组别的不同个体,其处理因素应该一致。实验效应指标的特性:(1)关联性:即所选指标与研究目的有本质的联系(2)客观性:指标数据的来源决定它的主、客观性质(3)精确性:包括准确性与可靠性(4)灵敏性:又称反应性,过高易造成假阳性(5)特异性:

8、即能反映病证及效应的专属性,且不易受其他因素干扰。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随机、重复、盲法 A对照原则 对照: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对照的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配对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对照空白对照:是在不给任何处理措施的“空白”情况下进行观察的一种对照方式,对于排除自发倾向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是必要的,在临床疗效对比研究中,一般不宜采用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是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的对照,即对照组除无处理因素外施加与处理因素组相同的其他实验因素标准对照:是采用目前标准公认的、通用的方法做对照,即以参考值、理论值、经验值或标准制等标

9、准条件进行对照自身对照:是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受试对象的不同时间或对称部位采取不同处理措施的对照B随机原则 常用随即分配的方法:简单随机法,区组随机法,分层随机法随机法: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C重复原则 重复: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它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D盲法原则 盲法: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目的在于克服研究者或受试者的偏倚和主观偏见 单盲法 双盲法 三盲法第二节

10、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文献研究 文献资料的积累收集,整理,分析,总结,提炼 文献研究内容: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临床研究 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求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及其机理探讨实验研究的对象:人和动物循证医学 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病人的诊疗方案。肌电图 是对周围神经与肌肉的电检查方法。它记录肌肉在静止状态、主动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的电活动。可用于神经肌肉疾病和周围神经损伤等的诊断第二章 针灸作用理论的科学研究经络研究思路: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一)经脉现象(二)、循经感传分型:-(不过腕踝),+(过腕踝或肘膝,不过肩髋),+(

11、过肩髋,不到终点),+(贯通全程)循经感传特征(展开 论述或简答):感传路线,感传感觉(酸麻胀痛等),感传速度,感传宽度,感传深度,感传方向,感传阻滞,感传效应、相对稳定感传路线:与古典静脉主干巡行路线基本一致,但也有一定差异,表现为不及、超过、串行等,在不同个体、不同经脉、不同线段常发生偏离。总的来说,四肢部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差异较大。感传感觉:循经感传的感觉多种多样,大多数以酸、胀、麻、痛、为主;少数受试者也可出现流水感、蚁行感、冷热感。影响(选择题):刺激方法(艾灸,电针)、部位(皮内、毛孔、皮下、肌肉)、个体差异(痛域不同)感传速度:速度缓慢(1-10cm/s)个体差异

12、较大,前臂、小腿大于上臂、大腿、躯干、头面(远端大于近端),经过肘、肩、膝、髋等大关节或主要穴位时,可出现速度减慢或停顿。传导速度越快潜伏期越短。速度影响:刺激方法、刺激强度、刺激温度。感传宽度:通常呈带状,其宽度因部位而异,一般为0.5-5.0.cm或更宽,四肢部教窄,躯干部较宽。感传深度:因部位而异,肌肉丰厚处感传线较深,似在肌肉中;肌肉浅薄触感传线较浅,似在皮下。感传方向:一般呈离心性和向心性双向传导。“乏感传期”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并未停止,感传也自动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其特点为不影响其他经穴,加热可促进其恢复。感传阻滞 条件:(1)施加的因素必须在感传线上;(2)施加的因素包

13、括机械压迫、局部降温、局部液体注射、触觉刺激;(3)施加因素必须达到一定的作用量。感传效应:存在明确的客观效应,它不仅是受试者的主观体验,有的还可客观显示。相对稳定:对感传显著型受试者所做的近、远期追踪观察表明,循经感传具有相对稳定性。循经感传的激发与控制:针刺手法、接力针刺、循经加热、药物导入。(三)、循经皮肤病:表现特征:基本循经,相对稳定;单经出现,多经并发;宽窄不一,断续变异;内脏相关,伴发他症。(四)、循经感觉障碍经脉探测特性:经脉的电学特性、热学特性、光学特性、声传导特性、磁学特性、同位素循经迁移现象。穴位功能表现在两方面:感受刺激和反映病证感受刺激: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穴

14、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受阈值不同、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穴位对刺激具有放大作用反映病证:(1)、穴位病理反应的基本形式(感觉异常(常见的有酸、麻、胀、痛、牵涉痛、感觉过敏(穴区疼痛或压痛点)、组织形态学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生物化学特性改变)(2)、穴位病理反应的基本规律(部位集中在穴位,主要是特定穴、与脏腑密切相关、与病程相关)(3)、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应用(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1.经穴分布与神经节段;2.经穴主治与神经节段:躯干部经穴的功能主治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即同一条经脉的穴位,由于所处神经节段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

15、虽属不同经脉,但其穴位如同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证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俞、募穴功能主治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肺T3、心T5、肝T9、脾T11、肾L1、胆T10、胃T12、大肠L3、小肠S1、三焦T10-L1、膀胱S1-S2四肢部的经穴主治与神经节段相关头面部经穴主治与神经支配相关。 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压痛与硬结,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耳廓皮肤导电量变化第三章 针灸作用技术的科学基础针感点分布在皮下至骨骼的各层组织中(包括皮下组织、肌肉、肌腱和腱周组织、神经干、神经支、血管、关节囊和骨膜),但大部分分布在深层组织。针感的形成与穴位下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血管和某

16、些包囊感受器。艾灸的作用要素:灸温(温度幅值,不同灸法的温度幅值不同;升降速度;作用面积;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灸量、灸时、灸质艾灸作用机理:物理作用(温热作用与辐射作用)、药化作用、创伤作用(指化脓灸)、综合作用(调控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刺络放血的作用机理以循环系统的研究为主:影响局部微循环、改变血液流变学、调节体液循环。第四章 针灸作用效应的科学基础针刺镇痛:用针刺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1、针刺镇痛作用的特点:适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疼痛镇痛作用具有多重性质:针刺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痛起效快并有累积效应;毒副反应小;镇痛个体差异性;镇痛程度有限性;机体整体调

17、控性。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针刺入皮肤穴位深部感受器及神经末梢脊髓 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发生相互作用交叉到对侧脊髓腹外侧束上行延髓网状结构巨细胞核 两种信号汇聚丘脑 抑制伤害性刺激痛敏细胞放电大脑皮层 病人一侧感觉皮层受损或切除,患侧穴位镇痛减弱 针刺信号的外周传人途径 针刺信号的脊髓内传导途径 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脑干水平的整合 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丘脑水平的整合 针刺激活脑内一些有关的痛觉调制结构 大脑皮层对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的整合作用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1)中枢5-HT参与镇痛,而外周5-HT参与致痛(2)去甲肾上腺素上下行纤维分别投射至脑和脊髓。激活

18、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上行投射系统,对抗针刺镇痛;激活地位脑干发出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下行系统则加强针刺镇痛。(3)多巴胺能系统激活时削弱或抵抗针刺镇痛作用;(4)外周和中枢乙酰胆碱能系统被激活是增加针刺镇痛效应(5)八肽胆囊收缩素抑制针刺镇痛作用针刺麻醉的作用:镇痛作用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抗手术感染的作用促手术后创伤组织和重要脏器修复的作用针刺麻醉的特点: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简便、经济、便于推广。针刺麻醉的不足:麻醉不全;肌肉紧张;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个体差异较大。针药复合麻醉方法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 针刺气体复合麻醉 针刺硫喷妥钠复

19、合麻醉针刺局部复合麻醉第五章 针刺作用效应的基本规律(论述,简答)针灸作用:针灸作用效应的基本特点:双向调节 特点是指针灸穴位能产生兴奋或抑制的双向效应。整体调节 特点含义:一、针灸穴位可在不同水品上同时对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产生影响;二、针灸对某一器官功能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该器官所属系统甚至全身各系统功能的综合调节而实现。品质调节 特点是指针灸具有提高体内各调节系统品质(调节系统品质是度量调节系统能力大小的一个参量),增强自身调节能力以维持各生理生化参量稳定的作用。自限性调节 特点:一是指针灸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只能在生理调节范围内发挥作用;二是指针灸调节能力必须依赖于有关组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

20、的技能储备。机理:是通过激发或诱导机体内源性调节系统的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针灸作用效应的时效特点 时间上呈现特定的起落消长特点。(1)潜伏期 短-针灸的速发性反应;长-针灸作用的迟发性反应。(2)上升期 (3)高峰期 是指针灸效应维持在高水平的一段时间,它反映针灸刺激信号在体内发挥了最大的调动能力。由于针效反应系统和病变性质不同。(4)下降期 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机体的机能状态、穴位功能、针灸刺激参数、时间因素、施术工具。一,机体的机能状态,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理特征(循经感传的差异,针麻、镇痛效果差异)、个体的心理特征(情绪、人格、暗示),机体的病理状态(靶器官及机体整体

21、病理状态)穴位状态(静息态及敏化态)等二、腧穴功能特异性(展开)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不同经脉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穴位之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功能完全相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相配伍后产生拮抗作用及功效类似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相配伍后反而产生拮抗作用)三、针灸刺激参数 (1)不同强度电针效应的差异 (2)不同频率电针效应的差异 四、时间因素与针灸效应针灸治疗时间与针灸效应针灸间隔时间与针灸效应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疗程与针灸效应针灸施术中时间序列与针灸效应五、施术工具 对压力敏感的力敏腧穴选择针刺治疗;对热敏感的热敏腧穴选择艾灸治疗;如两种感觉兼有的腧穴多重敏化,针灸并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家庭教育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