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新的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大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还要学会为人民服务。 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
2、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一、不断关注学生需求,不断灌输新理念,不断提高新认识 第一,一定要关注和把握好大学生的需求,同学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同学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比如个人发展的问题,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把握住了同学的需求,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第二,一定要照顾到大学生的特点。采用广大同学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当前的社会实践、军训,一些原创音乐的比赛、素质拓展训练等等。第三,不断灌输新理念,不断提高认识,要深入把握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功能,对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真正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好、实践好,关键在人,希望在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身上。因为只有大学生全面成才,只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才能深入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因此,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而这个前提的条件就是大学生必须接受了我们党所坚持的理念与认识。二、创新教育,不断提高大学思想
4、政治工作的人性化、个别化、差别化和针对性水平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相比较来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内容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因为这是目前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另外,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腐败、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等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个别的,但对我们思想
5、政治教育的冲击却不容忽视。三、以情感人,真心地关心学生,从经济上、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各困难,注重团队理念建设,注重班级和谐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5.建设创新实践实验室,为大学生开辟技术创新平台6.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并建立一整套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也是一种有效的
6、激励方法,主要包括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和学生创新能力测评方法,将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成绩计入学生总学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发扬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目前我国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吸收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及能力不足。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造完整的培养体系,充分协调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时代的主人。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内涵,所谓创新
7、指怀疑、批判的思维方式,是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或新发明的一种能力。实践能力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伴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创新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时,应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得以实现的保证,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延续。创新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必须应用于实践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研究和创造活动中,才能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把创
8、新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素质(1)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将自己的时间大多花在书本上,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创新意识相当淡薄,其潜在的横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能力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成了循规蹈矩的“书呆子”。(2)缺乏创新毅力。有些学生对创新是有一定兴趣的,但往往由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而见异思迁、半途而废。创新本身就是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它需要具体实践活动的支持才能使思想过渡到实质,任何辉煌
9、的成就都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同失败与困难的斗争都是凭借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来实现的。(3)对创新概念的误解。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在谈起创新精神时都非常茫然,进一步了解才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创新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创造,认为只有搞科研的人才需要创新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抑制了他们潜在能力的发挥。(4)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的实施存在很大的反差。从燕山大学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获知,在被调查者中,约有半数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思考未知问题,经常阅读一些与现在所学专业有关的理论期刊,也尝试写一些学术论文,而
10、仅有约14的学生进行某项发明和创造。部分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希望不断用新知识、新理论充实自己,不断思考问题,在创新上体现了积极的精神状态。然而在实践方面却没有落到实处,创新的意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从而阻碍了大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2环境因素(1)陈旧的教育思想与管理体制。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历史任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冲击着陈旧的管理体制。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而高级人才主要来源于创新教育,因此,过去的
11、陈旧思想与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高级人才的培养。(2)不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单一的教学方式。目前的课程体系仅把专业知识通过教师这一中介机械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狭窄,不能触类旁通,教师操纵、控制着学生的学习,决定着学生怎么学、学什么,这种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 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1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是打破教条学习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必须全方位地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发挥自我创新潜能,加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学校及教师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创新意识,
12、使其真正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地学会用自身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创新成为日常的习惯。 2增强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及信心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随之增多,于是,自卑感、灰心、失望成了大学生不可忽视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3强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能够稳定进行,必须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强化创新教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
13、能力,充分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拓展知识面,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并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将知识充分利用到实践中去,使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新颖的思维,提供充分的硬件及软件支持,为大学生拓展广阔的实践空间,使其能够及时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增强其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同时,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互相交流,互相督促,健康成长。 5构建系统的
14、、合理的课程结构创新来源于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仅仅掌握单一学科知识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中,要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注重各个学科间的必然联系,采取选修课与必修课结合的方式,交叉教学,并适当安排实验课、课间见习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高等学校是塑造人才的重要基地,必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念,增强创新意识,使其向高级
15、复合型人才靠拢。1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是打破教条学习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必须全方位地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发挥自我创新潜能,加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学校及教师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使其真正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地学会用自身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创新成为日常的习惯。 2增强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及信心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随之增多,于是,自卑感、灰心、失望成了大学生不可忽视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
16、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3强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能够稳定进行,必须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强化创新教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拓展知识面,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并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将知识充分利用到实践中去,使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新颖的思维,提供充分的硬件及软件支持,为大学生拓展广阔的实践空间,
17、使其能够及时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增强其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同时,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互相交流,互相督促,健康成长。 5构建系统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创新来源于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仅仅掌握单一学科知识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中,要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注重各个学科间的必然联系,采取选修课与必修课结合的方式,交叉教学,并适当安排实验课、课间见习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高等学校是塑造人才的重要基地,必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念,增强创新意识,使其向高级复合型人才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