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世说新语》轶事比较.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538123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与《世说新语》轶事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史记》与《世说新语》轶事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记》与《世说新语》轶事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与《世说新语》轶事比较.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作者xxxx-日期xxxx史记与世说新语轶事比较【精品文档】 史记与世说新语的轶事比较 石蕊 09汉语言文学2班概要:轶事是司马迁的史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面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史记将人物的性格,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一些心理描写结合起来,用轶事的手法巧妙新颖,使史记能够流传千古,长盛不衰。世说新语中间,刘义庆通过对各个范畴内的人物故事的描写,刻画出来不同鲜活的形象。也是轶事运用的经典之作。那么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异和相似,要从人物,历史背景,表现手法和教育意义上面分别来说明。关键词:史记,世说新语,轶事,比较,写作手法。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是由伟大的历史学家

2、司马迁撰写的一部流传千古的文学著作,它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学史,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这部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其中一大亮点,是暗藏在其中的轶事,使整部作品具有了活力和生机,人物形象更为真实鲜活,从而整部作品庄重而不死板,实现了与宏大叙事的对立与统一。史记全书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一百三十篇。作为24史之首,其历史地位无庸置疑,而因为太史公深厚的文字功力,史记又是一部极具文学色彩的书。而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说法。世

3、说新语按照类目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一共三十六个篇幅来记录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当时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门阀社会的生活面貌。这两本书包罗万象,为我们研究古代人文历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材料,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学史学价值。但是这两本所记载的人物轶事手法的侧重点又不同。世说新语也记录了汉末至魏晋时期名士贵族的言谈轶事。书中的逸闻轶事劝人向善,激人上进。亦启发人的智慧,揭露黑暗丑恶。是一部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本文旨在比较史记和世说新语中“轶事”的界定,产生,和使用作用上的差异,以及两者在表达上所共有的艺术作用。一史记轶事史记的

4、文学体裁是史学传记的类型,在史学传记当中,历史人物的事件,和通过事件所传递表达出来的人物的性格,形象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史记不仅仅在人物的描写中标新立异,而且还在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方面独树一格。司马迁在着笔写历史人物的人生的时候,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囊括进去,他也采用了左传战国策等书籍中的轶事,从而将自己的轶事建立在古籍的资料基础上,充分的搜集材料,扩充内容,讲史记中轶事的观念广泛传承。所谓轶事,指的是不见于正式的文书记载,而且世人也不知道的关于传记主人的一些事情。史记当中的轶事当然也是不见于各种历史作品和记录当中的,相必司马迁也是破费周折的经过精心选取之后,才在短短的人物描写里面,将轶事的成

5、分添加进去,妙趣横生又彰显人物个性。史记非常生动形象的记载了很多关于传记主人的奇闻异事,很多时候让读者过目难忘,心领神会。这些奇闻趣事对传记主人的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不仅仅是枯燥的陈述和记录,而在轶事里面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同时后人对一件历史事件的认识,也变得鲜活起来。(1)在史记中,轶事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表现传主的性格。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本来就鲜明、丰富、饱满。而在其中,使得人物形象变得如此动人的关键因素,轶事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个英雄或者是平凡人的性格,有两种表现手法,一种是在巨大的事件面前表现出来的威慑力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而反映出来人物的性格,如同项羽本纪之写矩鹿

6、之战、鸿门宴、该下之围, 刺客列传之荆柯刺奉王等等,还有一种就是在细致的生活,细节里面透露出来的,细水长流的人物性格。这样的性格只能从日常生活的话语,动作,言行里面体会出来。而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大部分人还是在日常生活比较多,也许常人也有这样的心理,看多了英雄气概也想知晓英雄在平日生活的事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是舍大取小,写人物在丰功伟绩上面少做了文章,着眼于轶事趣闻。在左传的艺术特色里面,汲取了这样的经验。 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也提到,史记在写大将军廉颇的时候,没有将他一身的丰功伟绩大做文章,反而将笔头转向轶事有趣的一面,“ 那知道史记, 写他八次胜仗, 不到二十字, 反噜噜嗦嗦的写他

7、加何与蔺相如吃醋呕气, 如何负荆请罪。后来在异国又如何对赵使者表示没老, 想赵王用他, 一气写上几百字,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若写他的战功, 那时战法总是一样, 要写他的智勇, 那吴起、王欲也是一样的忠勇, 从此处都不能表现他整个人格, 写他几件小事便可以看出, 他老人家是一位极忠诚的军人, 气量很小, 然而很知大体, 待人很厚。” 梁氏更就此总结说 “ 写个性是记人之文的主脑, 做一传, 决不可作一篇无论何人都可适用的文字” , 而“ 描写个性的惟一原则是, 凡是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小必叙, 凡不足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大必弃。万。如果进一步问 一些细事小情, 几则轶闻琐事,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艺术

8、魅力呢。” 我想之所以这样进行表述,是因为在日常生活里面的一些事情才能更加闪光的表现人物性格,如果一个英雄,一个战将,就只是一个廉颇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后人膜拜有加的同时会不会思考到,这个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是不是在私底下也是同样的铁面无私呢。而在这篇传记里面,对廉颇的怄气,请罪这些形象的刻画,让后人觉得将军同样有血有肉,能做错事情也会承认。这些微小的闪光点,却产生了强大的艺术魅力。奇闻异事在民间的流传,议论也会比生搬硬套的历史有趣,这样就增加了很多口耳相传的因素。 又如在吕不韦列传当中,吕不韦在邯郸遇见楚质子异人时候,马上就说:“此奇货可居。”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就表现出来吕不韦的商人心思。也是

9、个政治阴谋家的身份。 虽然在司马迁的朝代,还没有非常严格的资料考据。所以司马迁的这些轶事资料大多是从史记文献,还有口耳相传中间得到的,其真实性也不得而知。但是司马迁作为一个出色的史学家,肯定也是经过了他自己方式的严格的考证和缜密思维的考察。严肃的忠于真实可靠的历史,而不是人云亦云,不与圣人同是非而是有自己的认识,轶事也就显得格外的难得和真实有趣。(2) 史记中用轶事来连接人和事件项羽是秦汉之际时事造就的一位英雄,但是从他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悲剧英雄”。司马迁在史记里面专门为项羽写了项羽本纪,这篇文章也是充分的雕琢出来项羽此人的形象。在项羽本纪中间,项羽在年幼时便说道“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

10、,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这种轶事的手法,显现出来项羽从小就是心气极高的少年,认为写字顶多只是记人名而已,剑法也只能敌一个人,而他要学习的是对付一万人的本领。这也为后文中项羽成为一时英雄奠定基础。但是又是这句话能够看出下文项羽注定是一个悲剧英雄,因为他太过于自满,而忽视了基础事情的作用,在他没有学成笔和剑的前提下,就想驾驭万人,过度自负和自满的情绪,导致了后文中他的历史悲剧。所以项梁交他兵法的时候,他浅尝辄止,为以后的事件打下了基础。这也是轶事的重要作用。当写到刘邦和项羽看到了秦始皇出行的时候,项羽在看他渡江的时候,迅速的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这里就能充分的显现出来他其实是个粗汉子

11、,心口一致,虽然有雄心大略但是缺没有缜密的思维,和能够成为帝王的能力。所以史记中的轶事显得非常重要,为项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最后项羽在乌江边自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也是与前文的各种迹象相符合,他的刚愎自用导致了他后来的结局。这种轶事的手法,将全文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在项羽本纪中间,司马迁很多次运用了这样的手法,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尖锐的矛盾冲突,典型化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将项羽和刘邦之间进行比较,然后写出项羽的不懂收拢人心,以及刘邦的广纳博众。通过这样的轶事来反映人物的性格从而写事,是史记的一大特色。从人物的言行举止里面,前后文的呼应对照,然后看出来一点点的故事都是

12、有人物性格的刻画在其中,而这样便是轶事要达到的讲文章中的人和事情巧妙的链接起来。(二) 世说新语的遗闻轶事“魏晋风流”是魏晋时期用来评价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追求的一种魅力和影响力,追求他们的人格美。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评价由原来的道德风范到后来的外貌,再到精神,一言一行。也是后世的人们所向往的魏晋风骨,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世说新语是我国小说发轫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

13、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 鲁迅先生曾把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信手拈来,“随手而记”,短则数行,甚至三言两语,似不经意间所撷取,意味隽永,蕴含绵远,读者体味其中,收获颇大。世说新语不仅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更是起到了大众教科书的作用。一催人向善,激人上进,启发人思想。它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成为了“魏晋风流”的重要载体。我们常常说的“魏晋风流”大多都是通过世说新语里面的奇闻异事来刻画出来的,概而言之,魏晋风流主要表

14、现在魏晋时期的名士的生活态度,对待事物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与其他时期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展现出来他们是不同流合污的独特的魏晋。从世说新语中间可以看出,魏晋名士大多率直,真诚,不拘于礼节法术,比如说刘伶喜欢在家饮酒然后一丝不挂,而且以此为乐感受天地宇宙的神奇奥妙。他们在感情方面又含蓄又张扬外露。而且对待男女之情,魏晋时期也是更对的展现了对美的欣赏而不是对性的追求。 首先在第一门德行首则陈仲举礼贤中,作者为我们推出了一个礼贤下士的楷模。陈仲举新官上任,作郡章太守,可他刚到新地,不去官府,撇开等着迎接他到来的群吏,径直去拜见当地贤士徐孺子。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成为他人学习的好官。陶

15、公性俭厉中,推出了一个崇尚节俭的样板。陶公即为后任大司马的陶侃,他作荆州刺史时,命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别人不解其意,后来元旦集会时,议事大厅前下雪,“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集会照常。他又令部下收集碎竹厚头,“积之如山”,桓温伐蜀时全都派上了用悉用作钉”。不受赙仪中,王戎的父亲好名远播,官至凉州刺史,死后,他的部下集赙仪(死后馈赠的礼物)“数百万”,为保父亲的清名,王戎“悉不受”。上面几则,看似小事,却小中见大,含蕴了榜样的元素。嵇中散临刑中,嵇康不愿同流合污于司马伪政权,赴东市临刑时,“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弹奏着广陵散慷慨赴死。这是个舍生取义的楷模。周处自新中,周处与蛟龙、

16、暴虎被当地人并称为“三横”,为减去两横,人们怂恿周处杀虎斩蛟,杀虎后周处又去斩蛟,三日三夜没有消息,乡里人以为周处已死,传告相庆。周处杀蛟龙回来后,“始知为人情所患”,决心痛改前非,“终为忠臣孝子”。游侠戴渊里的戴渊,原是一个专事打劫的强盗,才气被陆机赏识,举荐为官,最后竟成了荡敌杀寇的征西将军。急不相弃中的华歆是一个见义勇为者,他与人乘小船逃难,一人被敌追赶也意欲上船,船上人阻止,华歆言:“怎么可以急相弃?”于是接纳了该人。郗公吐饭中的郗公是一个济人于危难的楷模。时值永嘉丧乱,他带侄甥二子避难于乡,乡亲们周济他的饭食,常常“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二儿因此活命。蒸饭成粥里的元方、季方兄弟

17、,为了窃听父亲与来客讨论学问,忘了热锅里的米,最后蒸饭不成,只有做粥,可谓刻苦学习的样板。桓公入蜀里的桓温,是一个保护动物的先行者。桓温的一个部下在三峡捕到一只小猿带回船上,母猿号啕追赶百余里,一上船便绝了命。桓公恼怒,下令罢黜了那人的官职。世说新语中的榜样多多,定会影响读者,熏陶读者向上向善,彰显出应有的教育功用。 世说新语中,有许多暴露黑暗,鞭挞丑恶,抨击鄙陋、凶残、狠毒、奢侈、贪婪的故事,读来给人以警示。德行门中的割席分坐的故事,抨击与管宁一起“园中锄菜”、“同席读书”的华歆一心迷恋钱财、仰慕权贵的丑举,管宁一气之下,与其“割席分坐”。汰侈门中的石崇家厕、石崇与王恺争豪,人乳饮(猪)的故

18、事,暴露了以石崇、王武子为代表的大贵族官僚生活的极度奢侈、豪华和糜烂。石崇的家厕里常“置甲煎粉、沈香汁之属”,并有十余个衣着华丽的美女侍列于旁,客人如厕后会为其换上新装,茅厕讲求至此。石崇为了与王恺争豪斗富,竟用铁如意击碎了王恺向自己显富的“高二尺许”的珊瑚树,然后令属下搬来高三四尺、“条干绝世”的珊瑚树六七枚,来作赔偿,奢靡到如此程度。 王武子家的乳猪为了“异于常味”,竟用人乳喂养,读来令人瞠目。而美人行酒里,石崇为了让客人饮酒,竟令美人劝酒,如客人不饮,便杀美人。大将军王敦为了目睹杀人,固执不饮,石崇连斩三人,大将军颜色如故,尚不肯饮,并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真是凶残至极。尤悔门中的

19、曹丕杀弟,揭示了统治者的妒忌残忍。魏帝曹丕妒忌亲兄弟,为了置弟弟任城王曹彰于死地,竟卑鄙地在大枣上沾了毒汁,和弟弟下棋时,自己捡无毒的吃,最后弟弟惨死在棋盘边。俭啬门中的钻核卖李,为我们推出了一个龌龊的吝啬鬼。那个叫王戎的人家有好李子要出卖,惟恐他人有好李种,便将李核一个个钻了孔后再卖,心胸狭隘至极。惑溺门里有一则雷尚书,写王丞相有个宠妾姓雷,专擅受贿敛财,人称“雷尚书”。世说新语中反面教材多多,警示功用颇大,读来必有裨益。(三) 史记与世说新语轶事的异同从总体上来说,史记的轶事是从小处着笔,但是总体大气磅礴,源远流长。世说新语的轶事却光怪陆离,变幻多端。史记借“轶事”的宏大叙事,而世说新语则

20、是用轶事来传神。但总的来说,史记和世说新语虽然是不同的时代,但是都表现出来了发达畅通的轶事观念。而且这种轶事都深入的挖掘探索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讲轶事的品行精神深刻的隐射到了纪传体中传主的性格,还有发生的事情当中去。从而深刻的表现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丰富了人的本质和内涵,用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显现历史,人物,传记,社会时代方方面面的精神。但是,由于史记和世说新语是在不同的年代和背景环境中完成的,作者的心境也不一样,所以他们对逸闻趣事的描述和在历史事件里面的地位以及影响,也是有很多的不一样的。对于史记来说,第一点,史记在对于人物的性格,轶事以及历史进程的大事中间,对这两个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和挖

21、掘。但是司马迁却没有厚此薄彼,而是将二者非常融洽的结合了起来。在史记当中,作者司马迁并没有因为要写到细微的轶事就放弃对宏大的历史事件的描绘,反而是通过轶事来完成对宏大的历史事件的补充和描述,讲它们俩结合起来,人物放在历史里面,性格和轶事在人物中间,用细微的地方来写出宏大的精神,以宏大的描述来彰显细微的可贵。这二者在此书中间显得极为可贵,相得益彰,相互照应。二者没有对立起来,而是统一。在世说新语中间,人物众多,千奇百怪,作者没有长篇大论的对一件事情或者是一个人进行描写。而是见微知著,快刀斩乱麻。下面来比较它们轶事的历史背景的大环境的不同。世说新语可以说是广泛的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学术思想以及社会风尚

22、,可以说是当时时代的缩影,但是史记记载的是一部历史人物的故事集子,从传纪史学中间而言,轶事是一门非常严格的讨论历史的发生,发展的学科,而且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所以说二者在时间和方式上的轶事都是不一样的。在历史背景上面,史记发生时期是很宽泛的,三千年的历史都涉及。而且是一部正史,里面记录的东西全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正史,轶事也就显得相对于世说新语而言要正轨和更有历史的意味。司马迁对于轶事的处理原则,是将这样的轶事放在瞬息万变

23、的历史进程当中,这样既表现了历史进程当中的内在规定性,也决定了历史人物的各种性格的必然性。又表现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很多轶事的变幻多端表现出来传记主人的性格多样性。所以将内在性和外在在对立中间统一了起来。世说新语的有些篇章记录了魏晋时期的政治情况,也揭露了统治集团的内部勾心斗角的斗争。在诸多名士很多惨遭杀害。魏晋改朝换代之时,司马氏篡位的心日渐显现出来。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三国志),那个时候政治局势一直动荡不安。世说新语中的轶事,主要是反映了魏,晋时期士族的制度以及门阀观念。“士族”是东汉以来地主阶级内部逐步形成的仕宦大族,也是在政治上面具有很大的权利,而且是新出现的一个社会阶级

24、。等级比较显著。所以在世说新语的轶事中间,很多时候涉及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背景的不同也让轶事在整本书里面显得与史记的表现不一样。司马迁之所以特别钝爱这种表现方法和艺术手段并非出于偶然, 他是因为这种方法符合文学反映生活的客观规律,是翻划性格,塑造形象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方法, 在后来的小说创作中似乎也不期而然地受到偏爱,比如魏晋南北朝小说申的“ 轶事万小说又称老人小说一支,就是以斌检和描写人物轶事为其特点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志人轶事、志怪小说是中国小说史的发端,在其发端时期就把轶闻逸事的描写放在如此重要地位,可见中国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是如何重视轶闻逸事的作用。这个现象也提醒我们进一步从艺术规律上考察

25、轶闻逸事描写的奥妙, 所以对于史记的“于小处著神”、“ 借轶事出色” 我们不能看轻了。 翻开史记, 凡是被司马迁立传的人物, 不论是谁, 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或几个或大或小、给人以过目难忘的深刻印象的精彩故事, 一部史记, 几乎就是一部历史人物的故事集。在史记中, 有些人物的传记, 主要就是由一、二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构成的。如管仲和晏子都是齐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贤相, 功业卓著, 建树非一, 可写的事迹很多, 司马迁却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 只用三言两语就概括了他们的一生, 而重点放在了写轶事上。于管仲, 司马迁主要写了他与鲍叔之间的感人友谊; 于晏婴, 则主要写了他不拘一格赏拔人才的两则小故事。司

26、马迁这样写, 作为人物传记, 是不够全面完整的, 但管晏列传作为一篇作者正面表达其政治思想、道德理想的颂歌式文章, 其目的仍然是达到的。他如写孙子, 只写他以兵试宫中妇女一个故事, 突出了孙子长于用兵的特点; 写司马穰苴, 只写他以军法斩监军庄贾的故事, 表现了司马穰苴执法如山、严于治军的特点;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司马迁在写人时, 还常常喜欢在人物传记的开端, 选一个意味深远的小故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从这个小故事, 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它对这个人物以后一生事业成败的影响。在李斯传当中,司马迁着力写了李斯见到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的逸闻趣事很容易在读者心中刻画出来李斯的形象,李斯的

27、贪图利禄的丑恶嘴脸展现无遗。将宏大的叙事和细微的细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世说新语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记载的主要是东汉到魏、晋时期士族的文人风貌,还有政治的情况,以及社会风尚,具有特别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其中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在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政治等领域,都有很多的涉及,有很深的研究价值。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而且十分有文采,隽永悠长,在书中所选择的都是一些很精彩的零星片段,而且具有很强烈的文学性。从艺术方面来说,这本书的成绩也是非常高的。这本书用很短小的篇幅轶事,突出了典型的人物形象。文字十分的简洁流畅,而且文章的结构比较精炼简洁,作者十分擅长运用轶事来描写人物的一言一行,凸现出来人物的性格

28、和特点,从而展现出来那个年代的精神面貌。有很多的人物都刻画的十分生动。以王子猷为例子。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这篇轶事小文中间,作者写王子猷(徽之)是王羲之儿子,魏晋名士代表人物。山阴美景,到大雪之时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美景与凄凉。徽之夜半眠觉,或许是内心的不安与焦灼,内心难以排遣的苦闷,开室,看见四合皎然,感慨由之而生,于是因起彷徨,想起什么已经不得而知,但这种生命的状态却不是悠然而然,不是放诞与大笑,不是面对自

29、然美景的漠不关心或者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他的赏景往往与个体整个生命联系在一起,他是冷静与感伤的,人生的苦乐悲欢在那一瞬间全涌而出,可能泪下。“咏左思招隐诗”。招隐诗希慕隐逸,远离尘世纷争,远离人界喧嚣,可是这在当时情境,或许中国文人都会追忆一些归隐的诗句,仅仅作为是一种温暖但远不可及的梦,聊作在厌倦之时遣怀的幻梦。“忽忆戴安道。”戴安道何许人也?或许是他一位知己,能在这个夜半大雪之时第一时间想到,必定志趣相投,必然情深意重,这是一位温暖的知己。但知己戴奎远在剡州,常人必定作罢,但徽之却做到了,可以说毫不犹豫,命小舟就之,兴致所发,不可遏止,这便是魏晋风流的最为真实的表达,出人意料但也必然而然

30、,魏晋人就是把人原本最为真实的愿望付诸于行动。人生短暂,不能留下遗憾,不能留下一丝的叹息。经宿方至,这一路,该是怎样一种如画如诗的境界,徽之观赏到了多少沿途美景,回忆起多少美好温暖而亲切的诗句,忘却多少现实的悲哀与苦涩,沿途必然兴致大发。然而让常人更不可思议的,造门不前而返,说道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出自王口,一代风神情跃然纸上,让人回味不已。这一切仅仅一个人,一个原本存在的人,一个或许在心底已经不存在的人,这个人仅仅是作为兴致的生发剂,此人仅仅是一种原本可及的理想追求,此人在可无之间,在远近之间,在兴致之中,或许如此而已,或许这个世界的所有都在可无远近兴致之中,兴致所尽,生命已经没有遗憾,那么

31、生死又何必介意呢?死生便退缩到兴致的背后。这是最诗意的,最天真的,最完美的,最诚挚的,也最热烈,也必然会冷却,会逝去,会无可奈何,或许,这对魏晋人来说,最终没有摆脱这种生命悲凉的悲剧意味。4. 轶事教育功能的相同和不同史记流传千古,为万人称赞,史记的教育功能自然是不可小觑的。 世说新语在轶事的过程中,内含成语繁多,语言形象精练,不仅丰富了民族语言宝库,还为汉语言教育更新了材料,注入了活力。世说新语中许多固定词语后来都演变成了成语,堪称为成语的渊薮,其数多达七八十之多。例如:“身无长物”是形容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小时了了”形容小儿聪颖。 “覆巢之下无完卵”、“瞎马临池”形容身处险境。“楚囚相对

32、”、“新亭对泣”形容哀叹绝望,不思进取。“吴牛喘月”形容天气炎热。“汗出如浆”形容因惊恐汗水淋漓。“七步成章”表现创作颇具才华。“登峰造极”形容取得的成就难以被超越。“一往情深”、“卿卿我我”,一个表现对情感专一恒久,一个形容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面如傅粉”、“不堪罗绮”是表现肖像的,一个形容面庞白晰宛若傅粉,一个形容身体极度瘦弱,连身上的衣服都无法承载。“志大才疏”、“拾人牙慧”、“老生常谈”、“攀龙附凤”都是具有贬斥意味的。另有“望梅止渴”、“鹤立鸡群”、“略见一斑”、“割席绝交”、“骨肉相残”“标新立异”、“掷地有声”、“清风朗月”、“旁若无人”、“渐至佳境”、“咄咄逼人”,等等,世说新

33、语中成语多多,俯拾即是,不一而足。这些成语为民族语言增添了新内容,推动了汉语言教育的发展。总结总的来说,史记与世说新语在轶事上的成就都是巨大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文化,历史,哲学的影响力。史记和世说新语的轶事观念也是司马迁和刘义庆的意识观念的反应,他们的历史叙述的观念,和他们的史学著作的观念都是紧紧的连接在一起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的历史轶事观念,将轶事和宏大叙事这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趋势让后人学习借鉴,读史的时候更加明白,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给予了史学的专辑研究以深刻的启迪。世说新语的轶事较之,史记没有那么宏大和源远,但是却别具一格,短小精悍,有趣传神,将魏晋风流表现的淋漓尽致。附注:.彼可取而代之 出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南朝宋) 刘义庆撰 ,(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0.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精品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