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学基础》.doc(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作者xxxx-日期xxxx信息管理学基础【精品文档】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第一节 信息的含义【本章考点】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的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2、信息的特征3、社会信息化的含义及层次4、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5、信息管理的沿革发展【本章重难点】1、社会信息化2、信息管理的目标和任务3、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知识点详细讲解】一、信息概念的发展1、消息层面的信息早期,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很肤浅的,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看做是消息的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名句。诗中的“信息”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
2、信息”(information)和“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是相互通用的。2、通信领域的信息概念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的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的开创研究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的大小。 (2)申农的负熵理论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和信道容量的方法和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的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3)维纳的控制理论1950年,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看做广义通信的内容,把人与外
3、部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看做是一种广义的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3、经济科学的信息概念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这些关于信息的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他领域的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的减少(信息的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4、信息的生物科学概念“变异度”,他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的元素的数目以2为底的对数就是该集合的变异度。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的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看做是信息的传递。
4、例如生物体内的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5、科技工作的信息概念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看做经验、知识和资料。诸如:“信息是作为存贮、传递和转换的对象的知识”,“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的一切符号系列化的知识”,“信息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的经验、知识和智慧”,“信息是组织好的、能传递的资料”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信息定义。6、哲学中的信息概念他们发现人类社会、自然界、思维,乃至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及运动状态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征,由相应的信息来表现这种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哲学家认为信息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
5、7、其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利用,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包括在网络上传输的一切数据、符号、信号、资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集合体。二、信息的定义(一)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在本体论层次,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在认识论层次,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三)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比较1、二者对信息存在的认识差异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
6、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2、二者信息概念内涵的差异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1)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2)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3)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四)全信息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时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
7、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五)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社会信息。三、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一)数据数据(Data)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二)信息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
8、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三)知识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信息+经验=知识(四)三者范围及其转化1、数据及信息、知识的范围 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包含关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可以用图1-1表示。 2、数据和信息的转化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Context)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
9、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数据+背景=信息3、信息和知识的转化知识的传输模式可以描述为: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融合才能转化为知识。同样,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信息+经验=知识第二节信息的特征和分类一、信息的特征(一)普遍性和客观性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运
10、动状态,就必然存在着反映其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而信息也就如影随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种普遍存在着的信息还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1、绝对性 绝对性表现为,客观的物质世界先于人类主体而存在,因此信息的存在不依主体而转移; 2、客观性 客观性表现为,信息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存在可以被人感知、获取、存贮、处理、传递和利用。(二)广延性和无限性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都在不断地产生信息;而宇宙时空中的事物是无限丰富的,在空间上广阔无边,在时间上无限变化。因而信息的产生是无限的,分布也是无限的。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段中,事物也是无
11、限多样的,信息自然也是无限的。(三)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1、时间传递性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是信息的存贮。2、空间传递性信息在空间中的传递就是通信。3、二者关系其实,存贮也是通信,只是面向未来的通信而已。当然,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也需要时间,但它在空间中传递的速度是一个有限值。尤其是在现代通信技术支持下,信息在空间上转移的时间越来越快,甚至可以忽略不记。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传递的性质十分重要,它不仅使人类社会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积累与传播,如维纳所说,信息是人类社会的粘结剂。(四)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信息表征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通过人类创造的各种符号、代码和语言
12、来表达,通过竹、帛、纸、磁盘、光盘等物质来记录和存贮,通过光、声、电等能量来载荷和传递。离开这些物质载体,信息便无法存在。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信息具体由哪种物质载体来表达、记录和载荷都并不会改变到信息的性质和含义,这说明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独立性。载荷信息的物质载体的转换并不改变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的这一性质使得人们有可能对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和变换。(五)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由于人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目的不同,他们从同一事物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也各不相同。即使他们的这些能力和目的完全相同,但他们在观察事物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侧面不一样,他们所获得的有关同一
13、事物的信息肯定也不同。(六)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由于信息可以脱离其发生源或独立于其物质载体,并且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而可以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提供给众多的用户利用,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信息能够共享是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重要特征。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的一种天然属性。1、共享属性的积极意义其积极方面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提高信息利用效率,节约生产成本。2、共享属性的消极意义其消极方面是共享给现代信息管理中信息产权的安排和控制带来了很大难度。(七)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信息一旦产生,就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它不是包含在信息中的各种要素(如符号、数据、单词等)的简单算术和,因
14、而不可能将这些要素以任意的顺序排列和以不同的组合加以归并而不损害信息的含义。同样,构成信息的要素也是不能任意分割的。(八)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1、信息生产的时效性从信息产生的角度看,信息所表征的是特定时刻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由于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过了这一时刻,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必然会改变,表征这一“方式”和“状态”的信息也会随之改变,即所谓时过境迁。2、信息利用的时效性从信息利用的角度看,信息仅在特定的时刻才能发挥其效用。一条及时的信息可能价值连城,使濒临破产的企业扭亏为盈,成为行业巨头;一条过时的信息则可能分文不值,使企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酿成灾难性后果二、信息的分类(
15、一)信息分类的标准1、按信息描述的对象划分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机器信息和社会信息。2、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3、从利用者观察的角度和过程划分分为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4、按信息的传递方向划分分为纵向信息、横向信息和网状信息。 5、按信息的内容划分分为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娱乐信息等等。6、按信息的作用来划分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干扰信息。7、按信息的运行状态划分分为连续性信息、间隔性信息、常规性信息和突发性信息等。8、按信息的流通渠道划分分为正式信息和非正式信息。9、按信息的记录方式划分分为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
16、数字信息和计算信息等。10、按信息的来源划分 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如组织内部、外部)等等。(二)信息分类的目的与意义1、信息分类的目的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信息的性质和特征,以便描述信息和处理信息。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划分,不同种类的信息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彼此间互有交叉重叠。尤其是我们从内容角度对信息的划分更是如此。例如,一份政治信息或科技信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时,它就是一份重要的经济信息。2、信息分类的意义信息的分类方式有几种分类方式是最基本的。按信息的性质对信息的划分(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对于信息的描述、测度以至整个信息科学的研究都是至关
17、重要的。按信息的内容、渠道、记录方式的划分对于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和信息利用的研究又是十分基础的。第三节信息化一、社会信息化(一)社会信息化的含义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二)社会信息化的层次及其演进关系1、社会信息化的三个层次:(1)生产工具信息化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2)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通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的;(3)社会生活信息化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活信息化。2、社会信息化的演进关系二、经济信息化(一)经济信息
18、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关系1、经济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信息要素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不是有赖于物质材料的增加和新能源的开发,而是有赖于信息力量的推动。由于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力量,因此,经济信息化历来都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那一部分。在前述的社会信息化三个层次中,前两个层次的生产工具信息化和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都属于经济信息化的范畴。2、经济信息化为社会信息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没有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几乎无从谈起,我们在前面介绍的各国推进社会信息化的实例中,无一不是从推进经济信息化开始的。目前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的社会信息化进程迟
19、缓,除了政策和组织因素外,经济基础薄弱、经济信息化进程迟缓是最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把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加速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首选目标。第四节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一、信息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一)信息活动与信息流考察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当信息生产出来(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1、信息传递非正规渠道信息传递非正规渠道是指信息由信息生产者直接流向信息利用者。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经济比较落后,信息量相对较小,人们通过非正规渠道比较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2、信息传递正规渠道信息传递正规渠道是指信息在信息系统的控制下流
20、向信息利用者。(二)信息管理的概念1、信息管理概念的提出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量指数增长,人类积累的信息量空前增大,不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不仅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而且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在社会组织中出现了专门的信息服务与管理行业。信息管理(InformationManagement,IM)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兴趣,并且越来越成为一个具有很大覆盖面的重要概念。2、信息管理概念内涵的理解信息管理一般存在两种基本理解:(1)狭义信息管理狭义信息管理认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
21、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 (2)广义信息管理广义信息管理认为,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3、信息管理的实质与理解广义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总体说来,信息管理包括下面四个维度:(1)技术角度的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这一直
22、是信息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目标。无论是手工方式还是计算机自动化方式,人们都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方法,如分类、主题、代码、数据库、元数据、搜索引擎和各类信息系统、网络等等,为信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工具。直到今天,这一领域仍然是信息管理的重点,人们对其兴趣有增无减。但人们发现,仅仅从技术角度展开研究,不能有效地克服人类面临的信息危机,实现信息管理的预定目标。因为人类社会信息流除了受到内在的和技术因素的干扰外,还受到许多外在的和非技术因素的干扰,只能借助非技术手段和方法才能解决。(2)经济角度的信息管理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
23、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3)行政和法律角度的信息管理从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政策、计划、规划)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协调和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冲突、新的利害关系,促进社会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4)人文角度的信息管理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行为仅仅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是难以有效约束的,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三)信息管理的学
24、科体系 1、信息管理学科体系 (1)理论方法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的学科。 (2)学科领域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学科领域,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用户、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法学等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和解决社会信息流的控制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学科群。2、信息管理基础研究的重点根据人类社会信息过程的特点,从信息的产生、分布、获取(收集)、加工(组织)、检索、传递、利用这一主线展开,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分析影响社会信息流控制的技术、经济、行政、法规及人文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具有
25、严谨的内在逻辑结构的内容体系。二、信息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一)信息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目标的确定需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最终受到各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信息管理目标一般可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个方面。1、信息管理总目标总目标是信息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也是信息管理的主体系统与被管理的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信息管理的总目标可以描述为: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以更高的效率、效能,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充分发挥作用。 2
26、、信息管理分目标信息管理分目标包括: (1)信息的生产与开发分目标主要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合理组织、规划信息的生产和开发,确保相关的潜在信息能及时地、经济地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资源,供人们使用。 (2)信息利用分目标主要是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合理组织信息的流通和分配,确保信息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3)信息管理机制分目标 按照社会信息过程的特征和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二)信息管理的任务1、宏观层次信息管理的任务 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一般由国家有关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主要是宏观层次上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法
27、规、管理条例等来组织、协调信息的生产和开发利用活动,使信息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影响国家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最有效的利用。具体来说,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的任务包括:(1)制定信息开发战略、策略、规划、方针和政策,使信息的开发活动在国家统一指导和管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信息的开发不仅成本低、价格廉,而且能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2)制定信息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使信息管理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生产和开发的信息能得到充分、及时和有效的利用。(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
28、级信息开发利用机构的责、权、利界限,使信息的开发利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4)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使信息的生产、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良好的硬件环境支持。2、微观层次信息管理的任务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在最基层的组织一级上对信息的管理活动,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和企业等基层组织负责实施。其主要任务是认清组织内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的需求,合理组织和开发信息,向他们提供,实现信息的效用价值。具体来说,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的任务包括:(1)调查和了解组织或机构内部各类人员信息需求,制定一个满足不同需求的折中方案(不能忽视任何一类人员的信息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信息
29、需求。(2)搞清组织或机构内外信息来源和信息获取渠道,以便在需要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或向外输出信息。(3)选择适用信息技术,建设组织或机构内部信息系统和网络,确定信息加工处理、存贮、检索和传递方法,建立组织或机构内部的高效信息保障体系。(4)对信息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改善信息管理提供依据。3、信息管理任务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体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活动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层管理职位,即西方国家中一些大型企业相继设立了“信息总监”(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第五节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一、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
30、,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二、技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这一阶段是在计算机技术及相关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信息管理模式。三、资源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背景:一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二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1、这一阶段的问题主要是信息污染、信息混乱、信息犯罪、信息侵权,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信息量急剧增长,网络无序扩大,网上信息陷入严重混乱;
31、二是信息污染;三是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四是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2、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1)仅关注显性知识而忽略隐性知识的管理,从而限制了管理范围和管理效能的发挥;(2)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记录型信息,而忽视获得成果的过程,因而无法将信息的吸收与创造过程纳入管理范围;(3)仅关注信息提供,而对利用者需求的根本原因重视不够,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4)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的流动,而未将信息看作一种资产,忽视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四、知识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重视学习、知识资产、竞争优势和创新,知识管理意味着独创性、创新能力、灵活性、适应性,重视智力
32、的作用。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并能够以易于利用的方式提供信息。第二章信息交流【本章考点】1、信息交流的含义2、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3、信息栈、社会代理交流的概念4、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5、信息传递模式6、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7、信息交流障碍的相关概念【本节重难点】1、信息传递模式2、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知识点详细讲解】第一节信息交流的基本概念一、信息交流的分类信息交流与传播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只要宇宙间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就有相应的信息产生,就会伴随着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我们可以将信息交流划分为下列几种形式:1、自然信息交流自然信息交流完全是
33、自然物,包括非生物之间、生物之间以及人与非生物及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作用(影响)。是纯自然的信息交流,亦即本体论层次的信息交流。2、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半自然、半社会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半意识化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方式除了遵循自然的规则外,也随人的认识而发生改变。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研究是一种以自然规则为主的信息交流,是自然界信息通过人类认识进行归纳和反映的过程。而人的劳动则是在人脑主观意识支配下,人的认识作用于自然物,输入并留下信息的过程。可以说,科学研究是自然物信息到人类主观意识的一种流动,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人类劳动则是人的主观信息向自然的流动,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过程。3、
34、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与人(进而可扩大到组织乃至国家)的社会信息交流过程,是人的主观意识的相互作用。这种交流方式也是最复杂、最高级的信息交流形式,它依赖于交流者双方的意识及双方的行为,而交流行为既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又因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同时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联系,构成整个社会运行的一个大系统。二、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一)信息交流的含义1、信息交流定义信息交流定义为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是人与人相互作用与联系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宇宙众多的信息交流中,是最先进、最高等又是最复杂的信息交流方式。2、传统
35、信息交流传统上理解的信息交流是在同一时间平面上实现的,是一种横向交流或共时交流,亦即此时此地或此时彼地的交流。举例:(1)图书馆、信息中心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2)大众媒介向读者或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3)同事、朋友之间的直接交流;(4)利用电话、电报、信函、互联网等手段来完成的信息交换。3、不同时间层面的信息交流(1)共时信息交流共时信息交流,也称横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达到及时的信息共享。 (2)历时信息交流历时信息交流或纵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在于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填补过去和现在的鸿沟,将古代与现代联系起来,为继承和发展提供条件。(3)共时信息交流和历时信息交流的
36、功能及手段(4)共时信息交流和历时信息交流的关系三、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信息交流是一种社会性过程,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要素。根据申农的通讯模型和图1-4,这些条件和要素可以概括如下:1、信息发送者也称信息传递者或信息生产者。它是信息的初始来源,是信息传递链上的初始环节,一般不是指信息机构、图书馆、文献中心等信息传递的中继站。2、信息接收者或称受信者。它是信息的最后接受者或利用者。3、交流通道交流通道是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的渠道。无论是何种渠道,也无论这些渠道所采用的技术如何先进和发达,对于S和R而言,他们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基本通道仍是交流双方的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37、其他通道或技术系统仅仅是这些感官通道的扩展、延伸或变换。4、符号体系它是信息传递交流时依附的载体。它包括语言、文字、手势、表情、信物、烽火狼烟、旗语、计算机语言等,同时还包括这些符号体系内部各符号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与组织的方式及规则。5、知识信息库它是人脑知识信息的总称,包括人所创造的各种知识或信息,是信息交流的最根本来源和最终极的归宿。6、支持条件它是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保障。它包括:(1)自然条件光、声、电、空气在传导信息时的作用;(2)技术条件包括各种通讯技术、存贮、处理技术等等;(3)社会条件信息交流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法律、政策、经济条件、信息机构及相关组织的建立。第二节信息交流传播的一般
38、模式一、社会信息流的形成 社会信息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现象,是信息从生产者S,经过或不经过其他社会环节,最终转移到利用者R的流动过程。这种在S与R之间存在的信息纽带称为信息链或社会信息流。1、文字产生之前的信息流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口语时代,人类只能在看得着、听得见的有限范围内面对面地交流,信息流只能是某一时刻从S直接流向R。2、信息技术发展后的信息流发展(1)突破时空限制文字和各类符号的出现,信息存贮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2)社会化、综合化和多样化人类的信息需求和利用不断趋向社会化、综合化、多样化,信息如果不经过其他社会中介环节的处理和转换就难以从S流向R。社
39、会信息流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控制手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二、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一)信息链的构成1、著者到读者的信息流在社会信息流中,除了S和R之外,在S和R之间还有数量不等的中介环节的介入,如编辑部、出版社、书店、图书馆、信息中心、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对知识信息的传播,或是其他社会组织、行政机构对信息指令的上传下达,这些中介环节构成了信息交流和传播必不可少的条件。2、信息链的图形描述从信息链来说,这些环节好比是信息链上的节点,如著者(信息生产者S)到读者(信息利用者R)的信息流就可以描述如下:(二)信息栈的概念将可以进行信息的存贮、转换、处理、传递的节点,如同商品流通中的货栈一样,节点称为“信息
40、栈”,是信息从S向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1、零栈交流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之为“零栈交流”。2、栈交流其余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可以称之为“栈交流”。 (1)时间栈 时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它们有: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献中心等; (2)空间栈 空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它们有:新闻、报纸、互联网、邮政系统、广播电视等。 3、栈的职能 不论是时间栈还是空间栈,它们都具有两方面的职能: (1)从S或前栈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转换、存贮、积累和选择; (2)对R或后栈传递信息。 4、信息栈的传递机制 (1)信息栈在信息传递中易误认为信息源 信息栈经常被R当成直接
41、信息源,但实质上信息栈仅仅是信息交流中的一个节点,其真正的信息来源是分散于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信息生产者S,他们是社会信息的初始来源。 信息中心、图书馆、数据中心等信息栈的职能就同古代军事上的烽火台或驿站相似,是信息传递的社会机制。 (2)信息栈是信息交流的中介 信息栈是信息交流的中介,但对某些信息栈而言,它们一方面传递信息一方面又使用这些信息。 5、“信息栈”理论的意义 (1)“信息栈”理论将常义上的用户所认为的信息源追溯到信息生产者,有利于我们了解信息系统和信息机构的功能。 (2)“信息栈”理论有助于我们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在一般意义上理解信息交流传播的基本机制,为信息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42、。三、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1、信息栈的社会代理现象在间接交流中,由于交流者双方(S,R)存在种种阻碍,很多交流过程无法直接实现,或者是R无法找到S,或者是S无法直接找到R,而信息交流需要在人与人之间完成,于是出现了信息栈的社会代理现象。2、信息栈的社会代理概念信息交流中的社会代理(或中介)是指信息交流双方(S或R)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R或S),于是将信息交流行为转移到社会中的信息栈,由信息栈代理S或R来传递交流信息,从而完成信息交流。信息栈被称为代理者(A),栈交流被称为社会代理交流。A既可代理S也可代理R来完成信息交流。代理信息生产者S如书商、技术交易商接受著者
43、或技术发明人委托,协助他们传播信息,达成交易;代理信息利用者R如图书馆、信息机构接受用户(R)委托代为检索文献或数据。3、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间接交流、栈交流)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交换形式,其特征也完全不同。下面我们分析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1)媒介系统的差异直接交流是SR的直接联系,它的媒介系统是纯自然的和客观的,没有社会因素的介入。如SR的直接谈话、参观实验室、产品展示、实验数据或实验报告的提供等,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是借助于社会系统的介入才完成的交流,如图书馆、信息中心等。直接交流生动、直观、反馈迅速、时间间隔短,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没有这些特征。(2)
44、信息沟通方式的差异直接交流中,源信息(即S提供的信息)或需求信息(R提出的信息)是直接沟通的,是S或R的直接联系,其信息内容不会受到社会系统的干预和控制,如面谈等。而社会代理交流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均需由A代理,由于表述与转换因而常常发生变化,如表达语言、表述方式、重点都受A的影响。另一方面,许多专职的社会代理信息机构(如出版社、编辑部、文摘杂志社、信息系统)对信息的传播具有监督和评价功能,比较严谨,直接交流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3)信息交流类别不同SR直接交流时,都是共时交流,而社会代理交流中,既有共时交流,又有历时交流,历时交流又有回溯式和未来式两种,其信息传递的时间范围及空间范围都比较大,
45、且能有效地对S、R进行匹配,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4)信息交流参与者的关联不同直接交流是SR关系,社会代理是SAR关系,但SAR关系可以转换成为SR关系,因为A是代理者。对R而言,它代理S,所以有SAR=A(S)R;而对S而言,它又代理R,所以有SAR=SA(R)。SA(R)、A(S)R关系与SR关系一样,是一种直接联系。(5)多级代理与直接交流在表述一致时的内涵差异当A出现多级代理时,根据其传递性特点,可以将与其直接联系的一次代理视为全部代理。例如,S的信息首先传递给出版商,由出版商代理,而出版商的书籍又由书店系统代理,书店的书又由图书馆代理,因此,对R而言,图书馆可以作为社会代理的整体代理
46、,即对R而言,他可以将信息流视为:A(S)R。同样,对S而言,他可以将出版商作为其信息传递的整体代理,即:SA(R)。这里,虽然信息流的表述格式一致,但内涵决然不同。四、信息传递模式 (1)多向主动传递这种方式是S或A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R),如书商关于新书新刊目录的传播与分发,信息中心对二次文献(或信息)的选择报道,网站对信息的选择发送等等。多向主动传递已经发展成为专业信息服务的基本形式,面对浩如烟海的一次信息,用户(R)不仅难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即使获得后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阅读、选择、评价、分析和吸收,专业信息服务机构(A)通过对大量一次信息的加工整理,以“浓缩”后的二次信息向R提供,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2)单向主动传递这种方式是S或A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R),这是专业信息服务中的高级阶段,所传递的信息具有针对性和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