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训练及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训练及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 选择题1.西晋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A. 灭蜀B. 定都洛阳C. 灭吴D. 西晋迁都2.小军同学想搜索一下西晋建立者的相关史料,那么他应该搜索的是( )A. 司马懿B. 司马炎C. 司马睿D. 司马衷3.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4.“八王之乱”是一场因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战乱,加重了民众的苦难,被形象的称为“八糟”,后与七国之乱引义构成成语“乱七八糟”。八王之乱发生在(
2、 )A. 春秋B. 战国C. 西汉D. 西晋5.下列是同学们关于西晋灭亡原因的争论,你认为错误的观点是( )A. 民族矛盾激化B. 统治昏庸腐败C. 宦官专权D. 八王之乱6.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A.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B. 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政权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 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7.西晋“八王之乱”的影响主要有( )导致西晋走向衰落 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内迁 民众的生产生活遭到破坏A. B. C. D. 8.“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八王之乱”,这些历史史实导致的共同
3、后果是( )A. 发展了西晋经济B. 巩固的西晋统治C. 加速了西晋的衰亡D. 促进了国家的统一9.4世纪后期,氐族首领苻坚建立了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他建立的政权名称是()A. 前秦B. 西汉C. 西晋D. 东晋10.从东汉到西晋统一前的100多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 人口南迁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 南方地区宜居11.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A.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 匈奴起兵,攻灭西晋C. 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4、” D. 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败12.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B. 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 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D. 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13.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这一时期迁人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有( ) A. 鲜卑、匈奴、羯、羌、苗B. 蒙古、匈奴、羯、羌、氐C. 鲜卑、突厥、羯、羌、氐D. 鲜卑、匈奴、羯、羌、氐14.苻坚即位以来,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
5、的农耕活动),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这些举措( )A. 消除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 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 体现了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15.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 南方人口增多二、 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1)材料一反映的制度的什么制度?带来了怎样
6、的后果?这制度是何时确立的? 材料二:如图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3)据材料三,“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四:西晋初年,晋武帝大量分封同姓王。这些诸侯王势力强大,在晋惠帝时,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诸侯王先后起兵,出现了八王之乱。(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
7、识,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对西晋的政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综合上述材料,损害中央集权的共同原因是什么?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也与气候变化有关,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冷时期。一旦气候变冷,漠北少数民族的畜牧业必然受到影响,面临食物短缺的威胁,于是不得不进攻中原,向南迁移,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材料二: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
8、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1)根据材料一,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请举一例相应的史实。(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能得出关于民族关系的什么认识?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什么努力?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三、 选择题1.西晋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A. 灭蜀B. 定都洛阳C. 灭吴D. 西晋迁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晋。三国
9、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故选C。2.小军同学想搜索一下西晋建立者的相关史料,那么他应该搜索的是( )A. 司马懿B. 司马炎C. 司马睿D. 司马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晋的建立者。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故B正确。ACD三项西晋无关,故排除ACD。故选B。3.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答案】C【解析】依
10、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自东汉末年起,州郡割据、战乱不已,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后西晋建立统一全国。整个过程说明国家统一趋势在不断加强。故C说法正确。ABD三项均只是描述了某一历史阶段特征,故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4.“八王之乱”是一场因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战乱,加重了民众的苦难,被形象的称为“八糟”,后与七国之乱引义构成成语“乱七八糟”。八王之乱发生在( )A. 春秋B. 战国C. 西汉D. 西晋【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手握重兵的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有八个王国起兵叛乱,相互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史称“八王之乱”,故D正确。AB
11、C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故ABC错误。故选D。5.下列是同学们关于西晋灭亡原因的争论,你认为错误的观点是( )A. 民族矛盾激化B. 统治昏庸腐败C. 宦官专权D. 八王之乱【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宦官专权与西晋灭亡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宦官专权、八王之乱,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故ABD正确。故选C。6.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A.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B. 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政权C. 外戚宦
12、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 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史实与结论对应的相关知识。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所以黄巾起义并未推翻东汉政权,B项中史实与结论不符合,但符合题意要求,故B正确。ACD三项表述的史实与结论都符合,但都不符合题意要求,故ACD均排除。故选B。7.西晋“八王之乱”的影响主要有( )导致西晋走向衰落 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内迁 民众的生产生活遭到破坏A. B. C. D. 【答案】C【解
13、析】本题考查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民众的生产生活遭到极大的破坏,西晋从此衰落。同时,中原民众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向南迁徙。故正确。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内迁始于东汉后期,不属于八王之乱的影响,故排除。故选C。8.“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八王之乱”,这些历史史实导致的共同后果是( )A. 发展了西晋经济B. 巩固的西晋统治C. 加速了西晋的衰亡D. 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答案】C【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统治阶级腐朽,导致人民不断起来反抗,加速西晋的灭亡;“八王
14、之乱”先后进行了16年,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统治力量大为削弱,加剧了民族矛盾和西晋的灭亡。故C正确。ABD三项所述均与题干主旨相悖。故ABD错误。故选C。9.4世纪后期,氐族首领苻坚建立了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他建立的政权名称是()A. 前秦B. 西汉C. 西晋D. 东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前秦。4世纪后期,氐族首领苻坚建立了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他建立的政权名称是前秦。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故选A。10.从东汉到西晋统一前的100多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90多万,平均
15、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 人口南迁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 南方地区宜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从东汉恒帝(水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
16、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选A。11.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A.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 匈奴起兵,攻灭西晋C. 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D. 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晋灭亡的原因。导致西晋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
17、了西晋。故选D。12.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B. 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 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D. 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答案】A【解析】依题干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民族内迁,其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故A正确。BD题干无法体现,故BD错误。C项所述符合史实,但题干无体现,故C错误。故选A。13.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这一时期迁人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有( ) A. 鲜卑、匈奴、羯、羌、苗B. 蒙古、匈奴、羯、羌、氐C. 鲜卑、突厥、羯、
18、羌、氐D. 鲜卑、匈奴、羯、羌、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而许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逃亡江南地区,故D正确。ABC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故选D。14.苻坚即位以来,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活动),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这些举措( )A. 消除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 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 体现了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答案】D【解
19、析】本题考查前秦苻坚的改革。苻坚的改革,缓和了北方地区的胡汉矛盾,而不是消除,故排除A。前秦是氐族苻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与江南无关,故排除B。淝水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军队打得惨败,也因此走向衰败,故排除C。前秦的皇帝苻坚接受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特别是关于农业的(如祀天、躬耕籍田、养蚕),这体现了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故D正确。故选D。15.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 南方人口增多【答案】A
20、【解析】根据题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出现了饮食上的融合,故A正确。B与题意要求不符,故B错误。C项是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故C错误。D项是人口南迁带来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A。四、 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1)材料一反映的制度的什么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制度是何时确立的? 材料二:如图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1、?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3)据材料三,“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四:西晋初年,晋武帝大量分封同姓王。这些诸侯王势力强大,在晋惠帝时,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诸侯王先后起兵,出现了八王之乱。(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对西晋的政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综合上述材料,损害
22、中央集权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案】(1)分封制;导致诸侯争霸,社会纷争;西周。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3)汉武帝;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解决: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侯国(或:实行推恩令),找借口削去王国、侯国。 (4)西晋初年,大量分封(诸侯势力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沉重打击了西晋的统治。 (5)分封诸侯王。【解析】(1)根据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分封制导致诸侯争霸,社会纷争。这一制度是西周确立的。 (2)根据材料二“皇帝、中央设三公,郡、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
23、。 (3)根据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是指西汉汉武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找借口削去王国、侯国。 (4)根据材料四“在晋惠帝时,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诸侯王先后起兵,出现了八王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是西晋初年,大量分封;晋惠帝昏庸无能。八王之乱沉重打击了西晋的统治。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损害中央集权的共同原因是分封诸侯王。因为受封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在他们的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为形成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 17.阅读材料,完成下
24、列要求。 材料一: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也与气候变化有关,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冷时期。一旦气候变冷,漠北少数民族的畜牧业必然受到影响,面临食物短缺的威胁,于是不得不进攻中原,向南迁移,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材料二: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1)根据材料一,将下面的
25、示意图补充完整。(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请举一例相应的史实。(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能得出关于民族关系的什么认识?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什么努力?【答案】(1)(2)促进了民族交融;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用具(椅子、方凳、胡床)、乐器、歌舞等成为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等。(3)自然环境会影响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言之有理即可,拥护国家的民族政策;尊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普及我国的
26、民族政策等。【解析】(1)本题考查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口南迁,要求具备获取有效信息与归纳的能力。示意图的关键信息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频繁”,根据箭头的走向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故依据材料“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冷时期”可知原因是气候变冷,依据“向南迁移,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可知导致了北方少数民族向南迁移或中原人口南迁的结果。(2)本题考查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要求具备分析概括和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分析理解,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传承和促进中西交流等角度概括作答。具体史实,可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或具体的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列举作答。(3)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民族关系演变的认识以及如何维护民族团结,要求具备综合分析归纳与学以致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综合两段材料分析概括其主旨思想可知,材料一的主旨是自然环境会影响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材料二的主旨是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第二小问,依据上述分析并联系所学可从互相尊重、支持并宣传民族政策等角度得出相关认识,言之有理亦可。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