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资源环境.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人口、资源环境【精品文档】第 8 页1、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兴起(教材)2、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1)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其一,斯密主要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分析人口经济关系,认为人口增殖取决于资本积累及由此引起的对劳动的需求。“因此象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必然支配其他商品的生产一样,对人口的需求也必然支配人口的生产,生产过于迟缓则加以促进生产,过于迅速则加以抑制。”其二,他主张消费采取节俭的态度,以便为经济发展多积累资本。把人类和自然界的动物作类比,认为生活资料不足是限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2)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
2、缺论”:自然资源不存在均质性。以土地为例,只存在自然肥力的差异,即有的土地肥力高,有的则低。不仅土地如此,矿产资源也有品位差异。但他否认较高肥力的土地资源在数量上存在绝对稀缺,只承认存在相对稀缺。他认为这种相对稀缺并不构成对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制约。(3)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理论”:首先,穆勒接受资源绝对稀缺的概念。但认为这一极限只是无限未来的事。其次,对于李嘉图的相对稀缺论,穆勒全加以继承,并进行扩展。第三,穆勒提出了“静态经济”的构想。他充分相信人类克服资源相对稀缺的能力,但并不赞同应用这种能力去征服自然,开发利用所有资源以供人类消费。他认为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
3、而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水平,以防止出现食物缺乏和自然美的大量消失。(4)马尔萨斯的生活资料与人口关系论:人口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5)以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
4、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1972)一书。3、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和科学技术。(1)哲学角度的定义:人和人类是未结束且有待不断完善的社会存在物。(2)从自然属性定义:即所谓生态持续性 。(3)从社会属性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强调社会公平。(4)从经济属性定义:“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5)从科技属性定义:“建立减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密闭式工艺方法,减少能源
5、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6)“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一般性原则:代内公平:当代人之间,在发展机会上的横向公平。代际公平: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2)可操作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污染排放原则、非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5、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评价体系、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建立绿色的生产
6、和消费模式、提倡国际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6、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1古典人口经济理论 (1)威廉配第的人口经济学说:a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在他看来人口和土地构成了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认为人多则财富也多;b如果人口众多纳税人也多,就可以增加货币和税赋增强国力;c国家要想增加财富和收入,一方面要尽量减少非生产人口和非生产支出, 另一方面要扩大劳动者人数。(2)亚当斯密的人口经济思想:a他继承了配第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的观点,主张人口增殖,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有两条都和人口有关;b人口增长和资本积累的关系,从创造财富方面他把总人口划分为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人口增殖
7、取决于资本积累以及由此引起对劳动的需求。(3)李嘉图的人口经济理论:A将人口作为经济变量变动的一个内生变量分析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人口增加导致利润减少。b认为对劳动的需求是由资本来决定的。提出迅速地积累资本增加雇用资料以减少过剩人口减轻人口压力。总的来看古典人口经济理论是现代人口经济学萌芽的阶段。由于在其所处的历史阶段人口加速增长的趋势并不明显,人口被视为财富与国力的象征,人口的增长从总体上看是有利的,这是早期人口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3.2马尔萨斯人口理论:(1)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2)两个级数的假设:“假定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
8、是无限的较为巨大”。这就是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马尔萨斯以斯密所举的北美为例说明两者的增长速度(两种级数)的不同 (3)三个命题:a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限制原理);b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增加(增殖原理);c占优势的人口增加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均衡原理)。 马尔萨斯的意图,是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一旦达到平衡,又会为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所破坏,然后又向新的平衡发展。马尔萨斯正是把这样三个原理统一起来称为人口法则(原理)。(4)两种抑制:积极抑制是指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罪恶灾荒战争等手段去妨碍人口增加;所谓
9、预防抑制是指通过禁欲(不结婚)晚婚不生育等预防人口增加,这又称为道德抑制。他要求那些在现实世界无希望摆脱贫困的人寄希望于来世,要求穷人甘愿穷苦而不结婚不生育子女以便到上帝那里和来世去追求幸福。(5)四个结论:a人口法则是永恒的绝对法则,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社会。b“人口法则”的作用造成失业、贫困甚至罪恶,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实行救贫法是错误的。c“人口法则”的作用把工人工资压低到最低水平。只要财产安全和婚姻制度存在,社会的不平等状况必然会随之而来,私有制是必然的合理的。要解决失业贫困饥饿等问题,唯一的办法是限制工人人口增殖以致减少工人人口。d“人口法则”使任何试图通过实现财产平等来消除失业、贫困的
10、社会改革趋于失败。他用这种人口经济理论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人口过剩现象。 原因:是由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正常比例被打破,是由于人口法则使然。这种自然的法则作用被打破又由于“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作用使食物产量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数量的增长,因而人口过剩是“绝对过剩”。主要问题:一是否认人口规律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其次马尔萨斯理论忽视了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解决人口经济问题的重要作用3.4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及其发展(1)两种生产:社会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都是以人为主体的,它们都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两种生产”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的
11、基石。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基础;其次人类自身的生产也是任何一个社会人口过程的基础。(2)经济对人口起着决定作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从原始公社经济制度,到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到封建经济制度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再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更替,就是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人口过程不是一种孤立的过程,而是总的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因而它就必然服从于总的社会发展规律,服从于总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3)人口对经济有反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要素,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社会经济是由一定人口组成的,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任何经济行
12、为和经济活动。所以人口也必然影响生产力,影响生产关系,影响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全部经济活动。 马克思指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4)“过剩人口”与资本主义人口经济规律 “马尔萨斯愚蠢地把一定数量的人同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硬联系在一起,”其实,过剩人口“同并不存在的生存资料绝对量根本没有关系,而是同再生产的条件,同这些生存资料的生产条件有关。”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二者之间就必然形成一定的比例,这种比例关系就是生产的技术构成,它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时,生产技术构成变化迅速
13、,生产的发展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数量增长较快,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提高,就会出现劳动人口过剩。 人口过剩归根到底是人口与生活资料再生产条件相比的过剩,亦即人口与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生产资料相比的过剩。马克思还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过剩人口是生产力不足造成的,这些过剩人口又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的过剩完全不是由于生产力的不足而造成的,相反正是生产力的增长要求减少人口”,所以是“生产力压迫人口”。7、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1)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人口发展而产生(2)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增加的人口及其活动(
14、3)膨胀的人口及其对资源无度的利用是资源短缺的根源(4)调控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8、人口转变(1)不同学者对人口转变现象的不同描述(2)对人口转变现象的理论解释9、人口数量决定的微观分析其一,生育率与家庭规模的经济分析:1、微观人口经济学的范畴(1)微观人口经济学运用微观经济学方法研究人口经济问题。(2)基本单元家庭,是追求效用满足最大化的理性经济组织。(3)广义的家庭经济行为:除了微观经济学中讨论的商品消费、收入储蓄和投资外,还包括婚姻行为、家庭劳动-闲暇选择、生育行为和人力资本投资。对这些方面的家庭活动的经济学考察构成了现代微观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迁移行为作为个体或家庭
15、决策的结果也可纳入微观人口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其二,生育率与家庭规模的理论。(1)背景:在经历二战之后短暂的 “婴儿热”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复归低下,人口再生产模式从高位均衡向低位均衡转变的趋势已经十分普遍;同时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构成趋于单纯化核心家庭的比重不断提高。(2)微观分析:运用成本效用分析这一经济理性,来解释生育率的降低和家庭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人们在生育行为和家庭规模上的差异。(3)西方生育率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是孩子抚养的经济成本和效用、家庭计划的成本和效益以及人口投资或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第二是影响以上各变
16、量的主要决定因素,特别是经济决定因素;第三是人口再生产的经济成本和效用核算在家庭规模决策中的作用和影响。西方经济学派认为生育是一种家庭或个人行为,是一种经过当事人权衡利弊得失后的理性选择。其三,孩子的成本和效用(1)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时间成本;(2)效用包括消费效用、劳动的经济效用、保险效用、经济风险效用、长期维持家庭地位的效用等。(3)孩子效用受多种因素影响。(4)家庭收入与抚养孩子的成本正相关关系。(5)家庭收入变动对孩子的效用有重大影响。第一,就消费效用而言它对家庭收入变动的反映非常迟钝;第二,当家庭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时,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质量而不是孩子的数量。家庭收入水平越高
17、父母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劳动-经济效用越小。第三,孩子作为父母年老时养老保险的效用也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第四,基于类似的原因,孩子的经济风险效用和为扩展型家庭作贡献的效用也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其四,家庭生育的经济决策情况:(1)对于经济地位和收入较高的家庭来说,地位收入越高其时间效用越大,因而抚养边际孩子造成的损失也越大,所以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少生孩子;(2)对于那些社会经济地位和收入正在由低向高上升的家庭来说,因为孩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父母希望拥有孩子的数量与家庭收入的增加是一种逆向关系;(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阶层而言,收入仅是为了维持生存的温饱商品的支出,而几乎不
18、考虑发展或娱乐消费,加上生育抚养孩子的成本相对较低,而孩子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效用和老年保障效用较高,因而更倾向于多育。其五,影响生育行为的制度分析 制度学派:孩子需求的下降,是家庭制度变革的结果,是人口再生产行为对家庭内部权力结构、劳动分工和经济关系等发生重大调整的综合反映。主要理论有: “性别角色”理论,“家庭合同”假说。 “性别角色”理论:戴维斯(K.Davis)从家庭中夫妻的劳动分工角度出发考察工业化和生育率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工业化过程将使家庭劳动的性别分工,从传统的家庭制过渡到半市场制,即男主外女主内模式最后向现代的男女均等制转化,这种转化是一场重要的性别角色革命,当越来越多的妻子走出家
19、门走向市场后,人们对孩子的需求也下降了。 “家庭合同”假说:用交易理论解释家庭规模:该假说认为家庭成员之间交易的性质决定家庭结构的特点,进而影响孩子需求。在不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发生在血缘亲缘或地缘等非市场方式联结起来的交易具有明显的效用,而家庭是提供这种最基本服务和相互保障的重要场所,家庭越大交易规模也就越大,交易成本越低,所得到的好处也越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家庭作为维系社会交易的必要性被大大削弱,这使得家庭走向小型化。10、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其一,人口数量影响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1)人口数量对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的影响(2)人口数量对经济
20、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3)人口数量对有效投资需求的影响(4)人口数量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5)人口数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其二,人口数量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2)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其一,适度人口的理论 坎南财富论威克塞尔论适度人口桑德 索维人口通论其二,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有如下特点(1)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适度人口的多维特性。(2)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不仅仅是指人口规模的适度,而且在人口的质量和结构方面也有其要求。(3)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客观上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和要求,即人们不应该再在某一国家和区域范围内孤立研究该国家和地区的适度人口,而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
21、考虑。11、人口质量的内涵12、“人口素质逆淘汰”? 13、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2.1人力资本的界定与修正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一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的如同物质资本一样具有增值能力的那部分劳动能力。其具体内容是劳动者的体质(健康)、知识和技能。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舒尔茨(T.W.Schultz)贝克尔(G.S.Becker)和明瑟(JocobMincer)等人只将智力型劳动力看做人力资本。但它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割断了人们生存消费(从生产的角度也可看成是一种投资)与发展消费(也可看成是一种投资)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反映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投资的全貌西方主流派
22、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所指的人力资本投资,只是对人们生存投资的追加投资或边际投资,只不过这种边际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边际贡献并非因其增长而递减,相反而是一般呈递增趋势。据此,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分为三部分a成长为劳动力之前的与生理有关的生存与成长投资b成长为劳动力后维持或改善其体力和身体健康方面的投资c与提高劳动者知识技能及其实现机会有关的各种投资(重心所在)2.2舒尔茨、贝克尔等人的分析教育与经济增长(1)舒尔茨以前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一,柏拉图不仅最早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最早涉及教育与一国经济增长关系问题。 第二,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其著国富论中强调教育的作用。 李斯特从后起的资本主义追赶发达列强
23、国家的立场出发,在19世纪初提出了“精神资本”的概念,甚至明确提出应该将教师列入生产者范围内,并且认为教师的劳动比一般的生产性劳动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间接提出了教育促进国家经济的原理。 第三,从现代经济增长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真正把教育当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现代学者是索罗(1960),他使用生产方程考察投入产出关系时,对除去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作用之外无法解释的“残余”贡献,提出了技术进步因素的观点,实际上是间接指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第一,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
24、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准确地推广了“人力资本”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第一次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缩小收入差别的手段。 第四,开创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计算方法。 (3)丹尼森和贝克尔等推动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综合舒尔茨、贝克尔等人的观点,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概括如下:在微观层次上,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个人与家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增加个人、家庭的收人;在宏观层次上,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技术进步、促进分工、专业化的发展,从而促进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并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克服边际报酬递减,甚至实现边际报酬递增的必要前提,从而促进国家增长。 14、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
25、展1)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收缩,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二是死亡率下降和人口存活年龄延长导致高龄人口绝对数量与相对比例的增加。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往往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高老年人口赡养系数,加重家庭、企业和社会的负担。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削弱企业和社会的创新能力。影响社会消费和投资结构。3)人口老龄化的对策适时
26、调整人口政策,优化人口再生产模式。利用人口年龄结构的区域差异削峰填谷,熨平人口老龄化影响。建立可持续运转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调整退休年龄,缓解劳动力供给和养老压力。 如何看待调整退休年龄的两难选择?15、人口的城乡结构与可持续发展其一,城市化的含义及其水平测度(1)城市化内涵的四个方面(2)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机制 首先,产业结构转换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其次,经济要素流动与积聚是实现机制 再次,制度安排与变迁是城市化的推阻机制 其二,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1)城市化初步兴起阶段(17601850年)(2)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基本实现城市化的阶段(18501950年)(3)发达国家高度城市化
27、和发展中国家加速城市化阶段(1950年以来其三,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型式:(1)同步型的城市化(2)过渡型的城市化(3)滞后型的城市化(4)逆城市化其四,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之中,确实出现过“城市病”现象,在一些地方有时甚至还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过程中固然难以杜绝“城市病”现象的产生,但人为地抑制城市化的发展,反而可能导致大量人口囤积农村而产生“农村病”。16、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教材P174社会属性: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双重属性的物质范畴始终和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两个方面的因果互动)17、自然资源与人类
28、发展1、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2、人类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3、人类发展有利于人类提高和加深对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4、人类发展的前景取决于能否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8、“不生不灭”的土地“财富之母”()普通理解的土地含义()经济学视角的土地含义“原有的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数量不变()缺乏流动“边际报酬递减”和“悲观的经济学”() “边际报酬递减”:边际变化规模变化;边际报酬规模报酬;边际报酬递减规模报酬?()李嘉图的讨论:两种“土地报酬递减”;悲观结论 4、人类目前面临的耕地资源困境: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资源下降,人地关系日益紧张。2、耕地资源被转变为非农业用地趋势明显。3、现有耕地资源不断被破坏,承载能力下降。19、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与产权体系 (敲开)20、环境及其功能21、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2)经济增长模式与环境质量: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可分解为三种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减排效应。总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质量如何变化决定于经济增长的三种效应力量之间的对比22、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损害生产要素的质量。(2)环境治理成本降低经济增长率、影响就业。(3)严格的环境管理影响国际贸易中的行业竞争力。(4)污染削减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