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504477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5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doc(7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精品文档】第 56 页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五常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三月目 录前 言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严格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保障五常市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指导下,编制五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五常市规划期间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发展的目标,确定调控指标方案,提出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制定规划

2、保障措施。规划范围为五常市行政区划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为750126公顷。规划期为20062020年,规划期限为15年,以2005年作为规划基期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近期规划为20062010年;远期规划为20112020年。规划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通过后,由五常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成果,规划成果一经审批后即具有法定效力,凡在五常市行政辖区内进行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活动和各项用地安排,必须服从本规划。规划成果作为全市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法定依据,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审查并批准实施,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定效力,必须严格执行。规划的修改、调整及修编须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未经批准,任何

3、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确定的各项用地安排。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市域概况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五常市是隶属于哈尔滨市的县级市,地理坐标为北纬4444526,东经1263312814,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拉林河上游。北依哈尔滨市阿城区,东、东南与尚志市、海林市和毗邻,南、西南与吉林省舒兰市、榆树市接壤,西北与双城市相连。全市总面积7501平方公里,五常镇为市政府驻地。五常市下辖11个镇、13个乡和1个森工直属林场,包括:五常镇、拉林镇、山河镇、小山子镇、安家镇、牛家镇、杜家镇、背荫河镇、冲河镇、沙河子镇、向阳镇、兴盛乡、志广乡、卫国乡、常堡乡、民意乡、龙凤山乡、红旗乡、八家子乡、民乐乡、营城

4、子乡、长山乡、兴隆乡、二河乡和森工直属林场。全市规划基期年总人口97.4万人,农业人口81.8万人,非农业人口15.6万人。二、自然概况五常市域呈狭长型,南北纵长18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42公里,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海拔高程在千米以上,其中大秃顶子山高达1690米,是全市最高点,西北部最低海拔高程只有147.7米。全市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地槽区与地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在地形上是由山区向平原区的过渡带,主要地貌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原及平原构成。境内有拉林河、阿什河两大水系,阿什河沿东北边境流入哈尔滨市阿城区境内;拉林河是五常市的母亲河,有一级支流15条,二级支流14条,三级支流274条,

5、境内干支流总长2200公里,河网密度0.3平公里。五常市属中纬度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少雪,夏季炎热多雨,春季多风少雨,秋季凉爽晴朗。年平均气温3.5,10积温23002700,日照时数历年平均值为2600小时,日照率为56%,全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1.6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无霜期110140天。光、热、水条件满足一年一季的农作物生长发育需求。市域内主要土壤类型包括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泛滥地土、泥炭土和水稻土共8个土类、30个亚类、60个土种,土壤分布呈现地带状规律,自东南向西北由山地暗棕壤、白浆土过渡到平原区的黑土带。三、经济社会发展

6、状况全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8.2亿元,2000年以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年均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35.8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22.3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40.1亿元,增长12.7%。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7亿元,较2000年增长106.2。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到36.5:22.7:40.8,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成果显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年深入,农村经济基础日益雄厚,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增加,产出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切实加强,

7、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工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牢固确立了其在市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改革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生产规模、经营效益显著增长,一批企业已达到省内同行业领先地位,部分已进入“全国行业百强企业”行列。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一、2005年土地利用状况五常市2005年土地总面积750126公顷(土地变更数据),其中农用地面积67024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9.35%;建设用地面积31885公顷,占4.25%;其他土地面积48001公顷,占6.40%。1、农用地五常市2005年农用地面积67024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9.35%,其中耕地面积246967公顷,占32.92

8、%;园地520公顷,占0.07%;林地面积406217公顷,占54.15%;牧草地面积646公顷,占0.09%;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5890公顷,占2.12%。2、建设用地五常市2005年建设用地3188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25%,其中城乡建设用地24270公顷,占3.24%;交通水利用地7444公顷,占0.99%;其他建设用地171公顷,占0.02%。3、其他土地五常市2005年其他土地面积4800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0%,其中水域29285公顷,占3.90%;自然保留地18716公顷,占2.50%。二、2009年土地利用状况五常市2009年土地总面积750126公顷,其

9、中农用地面积7041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3.87%;建设用地面积33316公顷,占4.44%;其他土地面积12664公顷,占1.69%。在土地总面积中,市属土地面积516704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8.88%,其中农用地面积475064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91.94%;建设用地面积30575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5.92%;其他土地11066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2.14%。1、农用地五常市2009年农用地面积7041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3.87%;其中市属农用地面积475064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91.94%。农用地主要分布在冲河镇、向阳镇、小山子镇和龙凤山乡。全市耕地面

10、积3078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04%,其中市属耕地面积287967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55.73%;园地4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06%,其中市属园地面积249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0.05%;林地面积3764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0.19%,其中市属林地面积168220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32.56%;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93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58%,其中市属其他农用地面积18628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3.61%。2、建设用地五常市2009年建设用地面积33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4%,其中城乡建设用地242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4%;交通水利用地8

11、8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8%;其他建设用地2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3%。在土地总面积中,市属建设用地30575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5.92%;市属城乡建设用地23155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4.48%;市属交通水利用地7221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1.40%;市属其他建设用地199公顷,占市属土地面积的0.04%。3、其他土地五常市2009年其他土地面积126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9%,其中,水域77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自然保留地49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6%。在土地总面积中,市属其他土地面积11066公顷,市属水域面积6961公顷,自然保留地

12、面积4104公顷。三、土地利用特点1、农业用地比例高,用地结构较为单一全市农业用地比例相对较高,2009年全市农业用地比重为93.87%,但利用结构较为单一,农用地中主要为耕地及林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比例极低,不利于农业全面发展。2、森林覆盖率高,土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0.19%,远远高于全省45.1%的平均水平;全市具备适宜林木生长的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条件,成片林地较多,辅以农田防护林建设,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相对较为优良,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具备较强的更新循环能力。3、建设用地比重不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建设用地率为4.44%,略低于全省4.5%的平均水平。近几年五常市经

13、济建设迅猛发展,各类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攀升,建设用地增加在时空分布上趋于集中。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形势较严峻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年扩大,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再加上生态退耕以及自然灾毁等因素,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虽然通过开发整理使耕地数量在近期内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但随着后备资源的持续减少,开发整理难度的不断增加,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的形势不容乐观。2、区域土地利用差异较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大五常市东南部山区约占总面积的44%,人口只占总人口的8%;中西北部平原区56%的土地面积却居住着92%的人口;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14、衡,影响各业生产协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以及农业用地内部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增长较大,土地供应全面吃紧。3、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建设用地利用比较粗放由于历史原因,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存在浪费现象,农村居民点和部分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强度不够,内涵挖潜有待加强。4、重利用轻管护,部分区域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上重利用轻管护,造成耕地利用与养护脱节,用养失调,加之农业基础设施的老化和缺失,造成水土流失等其他灾害,进一步加剧耕地质量逐年下降,需结合土地整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及治理。第三节 土地利用面临

15、的机遇和挑战一、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战略,全市经济发展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1、融入哈尔滨市大都市经济圈,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调控提供机遇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大投资力度,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融入哈尔滨市大都市经济圈,为五常市争取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优惠政策创造了必要条件;依托哈市装备工业配套需求的产业重组为五常市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总之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及难得的机遇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国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创造机遇作为国家级基本农田示

16、范区和全国十大产粮县,全市不但粮食产量高,而且品种丰富、质量优良,借助作为国家级基本农田示范区这个契机全市大力推进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积极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3、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全市加快发展旅游业和规范旅游用地管理提供必备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丰富的林木等植被资源及种类,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全市发展旅游业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龙凤山风景名胜区、赤水沟瀑布、磨盘山漂流、石刀山风景区、九三森林公园、老爷岭景区、七峰山景区、凤凰山景区、陡沟子景区,都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区域。二、土地利用面临挑战随着全市城乡人口的不断增加,区域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

17、的不断进步,人地矛盾、各业用地之间矛盾、资源利用方式与资源形势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些矛盾成为本次规划面临的主要挑战。1、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较为突出随着全市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持续发展,对耕地的占用逐步提高,不可避免的占用耕地,造成耕地数量下降,加之宜农后备土地资源的匮乏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的难度。2、土地利用效益低、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高,土地利用方式和用地观念亟需转变由于受人口分布、地形、社会发展、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区域内部分独立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利用低效、粗放,这将间接加剧全市土地供需矛盾,影响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3、统筹城乡协同发展,优化

18、城乡用地布局任务艰巨受自然和历史因素影响,全市范围内各乡镇交通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区域发展协调度不高。4、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较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和各类建设用地等土地开发利用行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凸现,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同现有生态建设与保护用地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规划期内,五常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本着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精神,保护耕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任务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为促进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土地利用和保护,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正确

19、处理保护资源和保持发展关系,为全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用地保障条件。第二章 规划目标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依托作为哈尔滨、吉林两个大都市中间连接点的地理区位优势,全面吸收大都市产生的经济辐射效应,建设黑龙江省南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等城市。发挥传统的水稻产业优势,打造五常大米精品品牌;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制药业为先导,全力发展高新科技型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以上发展定位,致力于发展六大支柱型产业、建设七大生产基地、完善九大基础系统。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为了实现五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国民经济和

20、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工作部署,针对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遵循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确定全市本轮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战略为:1、以建设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土地利用总体目标,围绕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这一核心,稳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主导地位,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快粮食产能建设;2、将节约集约用地作为重点,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为市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宏观调控依据;3、加强对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造,重点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土地资源

21、的可持续利用;4、落实各项土地管理政策制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更新土地利用理念,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比重;5、协调区域发展,兼顾中心城镇和重点乡镇,以及中心村发展建设用地需求;6、正确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之间的关系,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区域全面进步的新局面,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和土地管理服务。第三节 规划目标结合五常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和土地利用战略,针对五常市实际,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总体目标是:以保护耕地为重点,统筹安排各项用地;有效保护、妥善整治农用地,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用地结构;严格管控建设用地规模及布局,保障重

22、点基础设施和必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和配套措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引导城乡建设用地逐步趋向科学合理;推进土地整理复垦,稳妥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第四节 土地利用调控指标一、土地利用规模调控指标1、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各类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控制在26236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216804公顷,在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21680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建立基本农田储备库,用于补充规划期内

23、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2、科学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5143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5184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4906公顷;交通水利用地规模控制在9650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09公顷。3、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和耕地指标到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控制在1520公顷以下,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不得超过886公顷。4、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到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1860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845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15公顷。二

24、、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调整指标规划期间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到2020年五常市农用地面积704251公顷,建设用地面积35144公顷,其他土地面积10731公顷,结构比例由93.87:4.44:1.69调整为93.88:4.69:1.43。三、城乡用地结构优化指标按照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要求,遵循加快中心城市建设,适当发展重点乡镇,满足中心村建设需要,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总体原则,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求,鼓励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到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5184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4906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

25、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面积402公顷。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深挖现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指标,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彻底转变,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由153.4平方米/人调整到144.5平方米/人。五、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指标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土地资源利用方针,全面理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是加大土地退化预防和治理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到2020年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5%以上;二是

26、加强对生态功能用地的保护,尤其是对水源涵养地、滩涂、沼泽及河流水面的保护;三是合理实施退耕还林,防治水土流失,到规划目标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14%。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根据五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整治和资源保护要求,以及土地供给能力和各类用地需求,按照严格保护耕地、适当调整农用地、严控建设用地规模、稳妥开发利用其他土地的原则,经综合平衡后,确定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五常市2009年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分别为704146公顷、33316公顷、12664公顷,到2020年全市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分别为704251公顷、3

27、5143公顷和10732公顷;使全市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05年的93.87:4.44:1.69,调整到2020年的93.88:4.69:1.43,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一、农用地结构调整五常市农用地面积较大,耕地和林地分布相对集中。农用地结构调整要在保持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园地、林地面积,以此实现保障全市农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五常市2005年农用地面积为670240公顷;2009年农用地面积为7041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3.87%;2020年农用地面积调整为70425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3.88%;2010年到2020年农用地增

28、加105公顷。1、保持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五常市2005年耕地面积246967公顷,2009年耕地面积为30785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1.04%;2020年耕地面积调整为26236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98%;2010到2020年耕地减少45490公顷。规划期内,在上一轮规划中已划为基本农田的,在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范围内的耕地和已确定位置及占地范围的重点公路、铁路等单独选址项目范围内的耕地调整为一般农田,共调出基本农田513公顷。将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新增耕地以及近年来经过改良质量达到要求的耕地调入基本农田,保证规划期内的基本农田面积稳定,经调整全市共调入基本农田451公顷。规

29、划期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16804公顷。2、适当增加园地面积五常市2005年园地面积520公顷,2009年园地面积为48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6%;2020年园地面积调整为64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9%;2010到2020年园地增加160公顷。3、逐步增加林地面积五常市2005年林地面积406217公顷,2009年林地面积为37645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19%;2020年林地面积调整为42110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6.14%;2010到2020年林地增加44642公顷,主要来自于超坡耕地退耕及防护林建设。4、合理增加牧草地面积五常市到2020年牧草

30、地面积调整为58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8%;2010到2020年牧草地增加587公顷。5、合理利用和安排其他农用地五常市2005年其他农用地面积15890公顷,2009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93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58%;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调整为1955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1%;2010到2020年其他农用地增加206公顷。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五常市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为31885公顷;2009年建设用地面积为33316公顷。建设用地安排要坚持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原则,做到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项新增建设用地,重点保证

31、中心城镇和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用地。到2020年建设用地调整为35143公顷,2010年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1828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886公顷。1、适当增加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规模全市2009年城镇工矿建设用地3604公顷,规划期内增加1302公顷,至2020年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为4906公顷,2010年到2020年城镇用地增加1225公顷,采矿用地减少65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增加142公顷。规划期安排城镇工矿用地增减挂指标402公顷,用于弥补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的不足。2、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全市2009年农村居民点20680公顷,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为20278公顷,占建设用

32、地面积的57.7%。2010年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减少902公顷,其中内部结构调整增加500公顷,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402公顷,减少的居民点主要整理复垦为耕地和林地。3、稳步增加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全市2009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8828公顷,优化区域交通道路网配置,修建港口,升级、改造市域内外低等级公路,提高运输能力,进一步完善五常市的交通运输体系。水利设施用地优先保障除涝、防洪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用地,到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调整为9650公顷,2010年到2020年增加822公顷。4、合理配置其他建设用地全市2009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203顷。到2020年其他建设面积调整为309公顷

33、,2010年到2020年增加106公顷。增加用地主要用来满足电力项目、环保项目用地及风景旅游用地需求。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其他土地利用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禁止开垦湿地及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妥善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其他土地由2009年的12665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10732公顷。2010年到2020年减少1933公顷,减少的其他土地主要用于补充耕地及林地。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主要调控方向是围绕五常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与现状不相适应的用地格局,按照优先生态用地布局,协调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的方法,有序、科学地规划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生态

34、用地主要布局在森林、农田林网及水域等用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主要布局在成区连片的的旱地、水田和水浇地;建设用地主要布局在城区、各乡镇居民点和交通水利设施用地。一、生态用地布局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大对沼泽、河流等各类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力度,以森林、农田林网、沿交通干线形成的绿色廊道、水库等为核心构建全县生态网络体系,营造以森林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绿色空间,使生态用地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对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的森林湿地等保护区,自然资源以及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差,生态状况相对脆弱、自然功能不宜改变、不适宜大规模集聚产业和人口的重点保护地区实行强制性保护。按照五

35、常市各类土地用途内部生态功能主导因素,建立农业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在内的四个结构单元。土地用途分区中将磨盘上水库、龙凤山旅游区以及主要河湖及蓄滞区、重要自然湿地区均划为生态安全控制区或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分别执行相应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二、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五常市作为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示范市,应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合理布局。耕地布局要按照总体稳定、质量提高、生产条件和环境改善的原则予以优化。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坚持从维护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战略,控制耕地面积减少,尤其是优质耕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规

36、定,重点加强补充耕地的质量核查,保证耕地总体质量不降低。依据基本农田调整的有关规定,参照五常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将低等别、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15度、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以及因灾害损毁、土壤退化和污染严重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调出;将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条件好、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质量等级高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将土地整理项目市域内新增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降低。全市耕地及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兴隆、牛家、长山、红旗、龙凤山、八家子、小山子等乡镇。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分布于各乡镇所处区位的地形、地貌息息相关。

37、三、建设用地布局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布局根据五常市城镇体系规划安排,全市规划期内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以五常镇中心城镇为核心,重点发展牛家镇、拉林镇。发挥五常市中心城镇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促进市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加快重点发展乡镇建设,增强小城镇载体功能,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镇带村、梯次推进、整体发展的市域性城镇化格局。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切实提高中心城镇辐射功能和“以城带乡”效能,逐步构建城镇体系引领、基础设施支撑、农村居民点集中的城乡一体化用地配置新格局。通过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严格限定新增建设用地布局。对于单独选址项目,要通过强化选址和用地规模论证,确保用地布局的合理性。除因

38、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建设项目外,乡镇企业尽可能向城镇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市集中、自然屯向中心村集中。加快全市重点乡镇发展建设,以五常镇中心城镇为核心,根据产业布局现状及调整优化战略,辐射周边乡镇,重点发展拉林、牛家等乡镇。构筑“以点带面、集中发展”的小城镇发展建设模式,有效带动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合理聚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小城镇,促进农村土地相对集中,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要求和“建设中心村,缩并自然村,改造空心村”的原则,统筹划分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集中,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

39、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要求,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土地资源的治理和整合。结合村镇体系规划,适度撤并50户以下布局分散的自然屯,逐步形成既保持传统乡土特色、又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集中与分散布局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全市规划期内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发展策略,推进牛家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改造并举,加快城镇建设。突出“抓园区、建基地、上项目”的工业化发展新思路,实现工矿用地的区域集中布局。2、交通水利用地布局依据交通部门和水利部门规划的项目用地格局进行具体的用地配置。交通运输用地布局,按照优先考虑发展对外

40、交通联系,保障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完善内部各城镇间交通体系,保证公共交通便捷的原则。优化理顺交通用地格局,建立等级明确、布局合理、快速通畅的城乡交通网络。水利设施用地布局,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优先保障重点水利设施用地,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规划期内,全县共计新增交通水利822公顷。3、其他建设用地布局风景旅游设施用地及军事、能源、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监教、殡葬等特殊用地布局应与居住、商业等人口密集的城镇市和生活市保持安全距离,并尽可能选择布局在荒草地、废弃地上,避免占用耕地和优质草地,严格控制占用林地及湿地。规划期内,全县新增其他建设用地106公顷。

41、第四章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第一节 加强耕地保护规划期内,五常市将以保障粮食安全、构建友好型社会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要求,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努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一、确保实现耕地保有量目标着重从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加大耕地补充力度两方面强化耕地保护,确保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实现耕地保有量目标。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达到262368公顷。1、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建设发展应鼓励积极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将减少耕地占用作为建设项目选址和方案评选的重要因素,引导非农建设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鼓励利用废弃地、劣

42、地和其他土地。到2020年,全市因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886公顷。2、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合理引导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协调各行业用地的供给与需求,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不得破坏土壤耕作层。期内全市建设占用耕地886公顷,灾毁破坏耕地3706公顷,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占用耕地42758公顷,农业和非农建设共占用耕地45490公顷。二、加大补充耕地力度1、积极推行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结合构建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鼓励开展对废弃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的复垦,全市补充耕地1860公顷,其中土地整理补充耕地1845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15公顷。

43、实施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2、确保补充耕地的质量通过改良土壤等措施确保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新增耕地的质量。鼓励保留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第二节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一、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保持稳定基本农田保护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为总体目标,以不低于伊春市规划下达指标为基本原则,适当调整基本农田布局,保证基本农田的稳定性。调出规划城镇发展区域内以及城镇周边未来建设发展范围内的现有基本农田,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将生产条件较好、集中连片的现有一般农田划为基本农田,保证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不减少。规划期内,全市调入基本农田45

44、1公顷,调出513公顷;到2020年,确保基本农田面积216804公顷。二、稳步提高基本农田质量以提高农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目标,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标准农田建设,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形成配套、集中、高效的粮食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三、严格实行基本农田保护措施1、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审查,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依照法律规定,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因选址特殊、无法避让基本农田的,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2、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对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实行备案管理,加强基本

45、农田保护的动态监测和巡查,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定期通报制度。第五章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为了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土地,达到对土地利用实行用途管制的目的,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各项用地指标调整和规划确定的土地主要用途布局,遵循地域差异性、功能主导性、利用一致性的原则,将全市土地按用途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七个土地利用分区。一、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区内包含基本农田及为其服务的相关基础设施用地,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23226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9

46、6%,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净面积216804公顷,在全市各乡镇均有分布。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田道路、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区内的一般耕地,应参照基本农田管制政策进行管护;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3、禁止占用区内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禁止在基本农田上建房、建窑、建坟、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二、一般农地区一般农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

47、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一般农地区面积5987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8%,在全市各乡镇均有分布。一般农地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为耕地、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2、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耕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3、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三、城镇村建设用地区规划期内本区面积为251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36%。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1、区内土

48、地主要用于城镇、农村居民点建设,与经批准的城市、建制镇、村庄和集镇规划相衔接;2、区内城镇村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3、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现用途使用,不得荒芜。四、独立工矿区独立工矿区是指独立于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之外,为工矿以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独立工矿区面积50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7%,在全市各乡镇均有分布。独立工矿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采矿业以及其他不宜在居民点内安排的用地;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工矿建设规划及相关规划;3、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4、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现用途使用,不得荒芜。五、风景旅游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风景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区域,全市风景旅游用地主要包括龙凤山风景名胜区、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