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法乙肝两对半检测影响因素分析和临床意义_薛春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LISA法乙肝两对半检测影响因素分析和临床意义_薛春杨.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作者xxxx-日期xxxxELISA法乙肝两对半检测影响因素分析和临床意义_薛春杨【精品文档】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年 6 月第 11 卷第16 期 Chin J Misdiagn , Jun 2011 Vol 11 No .16 3913 医学论坛 ELISA 法乙肝两对半检测影响因素分析和临床意义薛春杨, 周建波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检验科, 江苏江阴 214400摘要:目的 探讨 ELISA 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常见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 ELISA 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检验步骤, 总结乙肝两对半检测的影响因素, 并对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结果检验前标本的准备、检验人员的业
2、务水平、检验过程中的标准操作规程、检验结果的研读等是 ELISA 法检测乙肝乙肝两对半的影响因素, 两对半各项指标对临床诊治乙肝具有指导意义。 结论 乙肝两对半是乙肝临床治疗依据的重要指标, ELISA 法是检测乙肝的灵敏方法,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 加强质量控制, 可有效排除影响因素干扰。主题词:肝炎, 乙型/ 诊断;肝炎抗体, 乙型/分析;肝炎抗原, 乙型/ 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647(2011)16-3913-02乙肝两对半是诊断、治疗乙肝的有效指标, 常用的检测方育, 温育使反应孔内的酶标物质辣根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法为酶联
3、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但影响因素较多 1 。 本文对物。此过程受温度时间和光线等条件影响通常底物显色在、,ELISA 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的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为37 10 40 min 反应彻底完成, 底物液受光照会自行变色, 显临床诊疗提供参考。色反应需在避光环境进行。【精品文档】1 检测前的影响因素1 .1 标本的影响 标本应避免溶血, 红细胞破裂可释放过氧化物酶活性物质干扰与显色剂发生显色反应。 血块完全收缩使标本中的非特异性活性物质部分或全部失活, 若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强行离心分离血清, EL ISA 测定过程中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 易造成假阳性结果 2 。1
4、 .2 试剂盒的影响 试剂盒的质量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必要前提, 各厂家的试剂盒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稳定性和操作简便性有一定的差异。 试剂盒保存要求在 2 8 环境,实验时将试剂盒必须放到室温平衡 0 .5 h。1 .3 检验人员的影响 检验医师应掌握 ELISA 用于乙肝两对半测定的质控方法原理及失控处理原则, 熟悉操作中易出现问题的实验环节, 掌握乙肝两对半各标志物之间存在意义, 正确使用测定仪器及加样器。2检验过程的影响因素2 .1 加样 吸嘴的清洁与否和吸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严格执行加样器使用操作规程, 向反应孔加标本时应将吸头尖触及到反应孔侧壁下 1/ 3 处, 决不
5、能污染其他反应孔。 放到温育箱前, 必须将所加样用振荡器混匀 30 s 以上。2 .2 温育 标本加入板孔后, 易产生边缘效应, 抗原抗体结合及酶促反应因酶标板周围与内部孔升降温速率不同, 造成周边与内部孔结果差异。 干育容易产生周边效应, 即反应板周边孔温度与中间孔温度差异, 这样升温速率差会影响到结果准确性 3 。在实验操作中应该采取水育使反应孔底部接触到恒温水, 尽量保证整板温度迅速达到温度平衡, 减少边缘效应造成的误差。2 .3 洗板 通过洗涤分离结合与未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及酶标记物, 也可以把非特异性吸附蛋白质、血球、细菌中酶等干扰去掉。每次洗板都应使用新鲜制造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稀释
6、洗涤剂, 防止洗涤液受污染影响洗板效果。2 .4显色 显色是 ELISA 法测定乙肝两对半中最后一步温3检测结果研读的影响结果判断须在终止液加入后 10 min 内完成 , 以免出现孔内结晶, 影响酶标仪的测试。 操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确保试剂的质量及有效期的同时, 对于复查后的异常结果应重新采集标本再予复查,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加入外部质控血清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所有复检要有详细记录。4临床意义 44 .1H bsA 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 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4 .2 H bsA b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为中和性抗体标志 , 是是否康复或是
7、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乙肝疫苗接种者, 若仅此项阳性, 应视为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现象。4 .3H beA g乙肝病毒 e 抗原, 为病毒复制标志。 持续阳性 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4 .4H beA b乙肝病毒 e 抗体, 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 病毒复制减少, 传染性较弱, 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4 .5 H bcA b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者都会出现的标志, 核心抗体 IGM 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 核心抗体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 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查有一定意义。5讨 论乙肝是当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 血清两对半检测对乙肝的诊断, 病程监测, 疗效观
8、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检测方法为 ELISA 法 5 。 但 EL ISA 检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标本留取与处理、加样、孵育、洗板、显色及结果判读, 如不注意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具体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 设立阴阳对照及临界值测定, 同时做好室内质控、室间评价, 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检测每一份标本, 对有疑义的检验结果要复查, 才能保证检测质量, 杜绝假阳、假阴性结果。 3914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年 6 月第 11 卷第16 期 Chin J Misdiag n , Jun 2011 Vol 11 No .16参考文献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 4
9、(11):74-75 . 4李辉霞, 王德志, 杨朋.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J .医学 1臧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五项结果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J .信息, 2010 , 23 (9):21-22 .中国实用医药, 2010 , 5(24):124-125 . 5黄波, 廖常贵.乙肝两对半两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J .国际检验医 2冯秀河, 朱峰, 王凤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假阳性结果分析学杂志, 2009 , 30 (2):165-167 . 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 8(20):4870-4871 .收稿日期:2011-03-01责任编辑:郭怀勇 3解殿清, 瞿静.E L
10、IS A 法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影响因素探讨 J .教训分析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误诊 3 例分析白虎 ,王永兴,乌力吉 ,王洪儒解放军第 253 医院普外科,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主题词: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诊断;误诊中图分类号:R725 .746 .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647(2011)16-3914-01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A cute hemorrhagic necro tizing en-2结 果te ritis, A HN E)是一种主要累及小肠, 以小肠广泛出血及坏死本组 3 例均行剖腹探查术后确诊, 确诊后积极治疗, 均转为特征的急性蜂窝组织炎, 多见
11、于儿童, 成人少见, 病变早期即危为安, 10 20 d 后均痊愈出院 , 出院后门诊随访, 预后良好,有腹痛、血便, 继而出现肠管坏死、穿孔、腹膜炎、休克等全身症无一例死亡。状, 延误诊治或者治疗失当可于数日至数周内死亡, 死亡率可达 20 % 27 % 1 。 但因临床少见, 且起病初无特异性, 常被误3讨 论诊为中毒性细菌性痢疾肠梗阻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极易造成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发病率低, 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现已证实 C 型产气荚膜杆菌(即可产生 B 毒素的 welchili 杆菌)误诊, 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 本文收集的 3 例 A H NE 患者, 初期均未能及时诊断。 现报
12、告如下。是引起急性出血坏 3 死性小肠炎的主要致病菌。 该细菌产生的1临床资料B 毒素可选择性的作用于小肠血管, 使之痉挛、凝血, 造成小肠黏膜下层水肿、出血、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等, 进而发生急性出血1 .1一般资料 我院 2008 -2010 年收治 3 例 A HN E 患者,性坏死性小肠炎 2 。 便血、腹泻、腹痛及全身中毒症状是本病的均为成年男性, 年龄 21 30 岁, 平均 26.3 岁。四个重要症状。临床症状典型结合有不洁饮食史, 诊断并不困1 .2误诊情况 3 例均急性起病, 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 48 h ,难, 临床上可分为便血腹泻型、腹膜炎型、中毒休克型。2 例发病前有不洁
13、饮食史, 1 例病因不清。 其中误诊为急性肠3 .1误诊原因分析 (1)本病发病率低, 医师对本病特点缺乏梗阻 1 例, 急性细菌性痢疾 1 例, 急性胰腺炎 1 例。认识;(2)本病的发展阶段及类型不同,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急1 .3检查方法 本组均有腹痛, 多为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 1性肠梗阻和细菌性痢疾各 1 例的患者缺乏典型的血便而致误例为脐周及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腹胀。 查体发现中上腹诊, 缺乏全面综合分析能力;(3)急性胰腺炎 1 例患者过于依赖部轻度压痛及反跳痛, 肠鸣音弱, 起病 36 h 后出现少量多次陈辅助检查, 满足现有诊断, 未能仔细观察病情。旧性血便, 腹部 D
14、 R 示中上腹可见大小不等液平面, 疑似肠梗3 .2误诊预防 我们认为以下情况应考虑本病:(1)发病早期阻。 入院 48 h 后行剖腹探查术确诊。 1 例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症状与体征不相称, 即症状重而体征轻;(2)有急性腹痛、呕吐、疼痛、高热、腹泻, 腥臭血便伴里急后重感, 疑似急性细菌性痢腹泻、发热或继而出现便血、肠梗阻现象, 迅速出现全身中毒症疾, 1 d 后出现大量陈旧性血便, 持续性高热, 脐周部压痛及反状、休克和内脏功能衰竭而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时;(3)X 线透跳痛明显, 肠鸣音亢进, 行大便培养结果排除细菌性痢疾, 急诊视可见肠管积气, 气液平面, 肠痉挛和狭窄, 卧位盆腔呈月形暗
15、行剖腹探查术确诊。 1 例表现为持续性上腹部疼痛、陈发性加影紧靠盆腔下缘(其他急腹征均无此体征);(4)腹腔穿刺液为重, 伴恶心、呕吐。 体征剑突下压痛明显, 无反跳痛, 无移动性血性;(5)结合临床表现应常规肛诊检查, 了解有无血便情况,浊音, 肠鸣音弱。 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均不同程度增高。 腹必要时进行大便产气荚膜杆菌培养和内毒素测定。部M RI 示胰腺增大, 边缘模糊, T 2 胰腺信号增高, 胰腺周围 T 2参考文献多发不规则高信号渗出影, 左侧肾前筋膜增厚, 疑似急性胰腺炎。 予以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酸、抑制胰酶分泌、 1简燕婷, 麦国丰, 王继德, 等.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J .国外医学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疼痛稍有好转。内科学分册, 2005 , 32(1):17-20 .2 d 后出现大量血便, 腹部疼痛明显加重, 腹部彩超提示腹腔内 2卢亚军, 刁建友, 张淑文.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误诊分析 J .大量积液。 行腹部穿刺抽出洗肉样积液。 急诊行剖腹探查确临床误诊误治, 1997 , 10(1):40-41 .收稿日期:2011-02-20责任编辑:郭怀勇诊为 A HN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