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2年论内生性技术突破与中国的自主创新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2022年论内生性技术突破与中国的自主创新 .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内生性技术突破与中国的自主创新杨晓玲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国经济增长最卓越的驱动力,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成为衡量各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却存在巨大的差距。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几乎控制了80%以上的世界先进技术成果和创新资源,并拥有绝大部分世界驰名商标和著名品牌,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最强有力的手段。 而中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整体上却十分薄弱,长期以来,绝大部分产业主要依靠仿制技术维持生存,尤其是在一些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2、的关键领域和战略环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业技术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并且,近年来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还在继续下滑。在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的国际垄断地位以及中国产业技术的薄弱现状,使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依靠技术引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由于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严密封锁以及新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完全依靠技术引进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 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必须加快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国民经济的战略领域和关键环节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 内生性技术突破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要
3、求自主创新是与技术引进相对应的范畴,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企业为了摆脱对国外技术的完全依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从而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战略环节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为了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内生性的技术突破是根本标志。 技术突破的内生性即是指创新技术和产品所需的关键性知识和能力来源于民族国家的范围,来自于本国政府的、民间的 、大学的以及各级各类的研究机构、 实验室 。本国企业或各层次的创新主体是创新技术的实施主体和拥有者,并对创新技术和产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一般来讲,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知识,主要是指凝结在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中的、具有独特结构和
4、整体形式的知识系统,这些知识有些是可以编码的,有些则是无法编码的,但都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而实现内生性技术突破的能力资源则主要是指民族国家创新主体所具备的研究和开发技术能力。 这种技术能力既可以导致新知识的产生,又决定着创新技术独特的结构和整体性形式,因而成为民族国家实现内生性技术突破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构成内生性技术突破的整体性知识体系的边界是民族国家的,但相对于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47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5、- - - - - - - - 而言,支持自主创新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知识资源是多层次、多元性的,既可以是企业内生的,也可以是外生的。 创新资源的开放性、网络性和共享性,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一般来讲,基础科学和产业科学的发达状况从根本上决定着一国创新资源的质量水平和丰富性。 但是,基础科学、产业科学发达的地方并不必然意味着自主创新的能力也强。技术创新是“一项发明的首次商业性的开发”,其实质是企业开拓市场的赢利性活动,企业必须通过长期的开发实践活动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有市场潜力的商品,进而转变成产业的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支持自主创新的知识和能力资源不仅来自科技领域,更来自市
6、场和经济领域,科学家、工程师 、 企业家的良好合作共同构成自主创新重要的能力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围绕技术和新产品展开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以各国企业作为排头兵的国家之间的竞争,中国的自主创新,从根本上讲要靠包括企业在内的国家整体实力来推动。按照科学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就民族国家实现内生性的技术突破而言,理解特定时期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技术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曾经是完全分割的两个不同领域,直到近代,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的携手,才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而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一方面是基础科学知识、 产业
7、科学知识的加速积累,另一方面则是人类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既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又是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根本手段。 自主创新的过程即是应用产业科学的知识设计新产品,然后再设计制作可以生产这种产品的工艺技术的过程,而完成这一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是现代技术能力的积累。“在商业环境下应用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将直接和极大地依赖于该经济体中可获得的技术能力”。 因此,民族国家现代技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内生性技术突破的关键因素。现代技术包括初等机械技术、重化工业技术、深加工技术以及高新技术,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即以“科学” 为基
8、础和载体的技术。 由于这种技术是在科学与技术以及科技与经济的两个层面的结合中逐渐形成的,现代技术又区分为应用研究技术和开发技术两大类,这两种技术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对于内生性的技术突破而言,应用研究技术是基础性的,应用技术越成熟越先进,科学发明的成果就越丰富,进而为技术创新提供的基础性条件就越好。但是,应用技术成熟的程度与内生性技术的突破并不一定成正比,内生性技术的突破在根本上是由开发技术水平决定的。 而开发技术则是对发明成果进行商业性开发的技术,其成果会形成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因此,开发研究成果是标志性的,是民族国家自主创新成功的标志。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史说明,现代技术
9、能力,无论是应用研究能力还是开发技术能力,都是在科学知识的产业化应用中逐渐积累并形成的。二、 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是实现内生性技术突破的关键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区分相对应,技术创新能力也可以区分为应用研究能力和开发技术能力,就内生性的技术突破而言,应用技术能力是基础性的 。应用研究能力是一种把学术科学知识、基础科学知识转变为各种产业科学知识、工程学科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把不同学科领域里的知识相融合进而转变为新的应用学科的能力。 应用研究能力的提高在本质上是积累渐进的,并且,以 “路经依赖”的方式进行。 “一个重大的技术创新可以为后续的大批创新提供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后续创新依赖着并
10、对原创新进行补充。 重大的创新为后来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建筑板块,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得有选择性,而不再随机”。 “现有技术知识结构使得某种前进轨迹成为可能,而任何时候的技术进步都可被理解为对此轨迹的进一步延伸和开拓。 工程师和产品设计者都深谙潜在改进技术的连续性”。应用技术能力成长的这个特征使应用研究具有“渐进式探57转型期经济学研究内森?罗森伯格:探索黑箱,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31页。西格法德 ?哈里森: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蔡孝箴: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页。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11、-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 - - 索”的特点,并且与产业科学、工程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互动互促的机制。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应用研究从过去技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新的科学知识开辟新的路径,打破了原有的连续性,破坏了由技术产生的路径依赖,但科学将经济活动从原有的技术依赖轨迹中解放出来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科学常常不能完全消除我们所继承的技术能力以及对经济和市场产生的影响,因此,应用研究技术有着较强的路径依赖特性。应用研究的路径依赖特征说明,应用研究在根本上
12、是由科学推动的,但却是由应用技术能力具体推动并实现的。一个国家应用技术能力越强,科学对应用研究的推动作用就越大,应用研究的成果就越丰富 。 从科学对应用研究的最终推动作用说明,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除了主要采取“干中学” 、“用中学”的实验方式外,也必须通过“交往中学”、“搜寻和探索中学”以及“ 内省中学” 的方式进行。 但是,应用研究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条件,有时,产业科学的发展需等待工具技术的进步,科学前进的方向和步伐容易受到科学工具前期发展某些特点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硬件” 状况成为提升应用研究水平的关键性的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应用研究的“硬件” 是“水”,
13、而应用技术固有的路径是“渠”,整个研究过程只有水到才能渠成。当然,一流的研究成果自然出自一流的研究者手中,在具备相同研究设备的条件下,研究者的科学技术能力的差异性决定了成果的差异性。作为内生性技术突破的基础性因素,尽管应用研究的形式是小集团作战,但其性质却是开放的,即具有多学科的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特点,并且,应用技术能力的成长应该是全面、系统性的,这是由应用研究的技术路径决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通常呈现出两条路径:即线性的纵向深入路径和非线性的跨专业技术融合的路径,而应用研究的成果更多出自后一条路径,即跨专业的技术融合,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常常诞生在几个原有知识体的边界区域”。因此,
14、应用研究的跨学科相互交流、互相支持共同发展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应用研究整体发展的特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单项技术领先对内生性技术突破产生的负面影响。 由于应用技术存在路径依赖的特性,使得应用技术拓展的路径常常与市场需求拓展的路径相互脱节。这样,在应用研究技术先进的地方,技术创新能力未必强,甚至由于单项应用技术的领先,反而会阻止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出现。 “在技术领先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包藏着一种机制,它自相矛盾地阻碍开创性的创新”。“假如企业拥有先进的单向应用技术,但由于参与竞争的知识可能来自许多方面和许多领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并且不断被引入和淡化,单向技术路径依赖的惯性就可能阻碍重大创新
15、的出现”。 因此,企业单项技术的领先并不一定意味着内部卓越知识的产生以及产品开发的必然性。 但是,当研究机构或企业拥有整体性的应用研究实力时,重大创新产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应用研究整体性发展的特性,一方面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又要求不同层次的应用研究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并通过建立网络联系的方式形成合作研究的良好机制。目前,在我国多数企业还不具备建立工业实验室的条件下,除了少数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外,应用研究应主要集中在国家实验室和大学的各级各类研究机构,但是,这些研究机构之间以及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应通过协作网络的方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合作沟通关系。三、 开发活动主导是
16、内生性技术突破的重要特征开发活动是将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一种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和工艺技术,进而转变为一种产业的经济技术活动,这种活动的本质是寻求应用研究的技术路径与市场扩展路径的契合点,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一般情况下,开发活动大体包括新产品的设计 、调试 、性能评估、建立实验工厂进行实验,以及适当而新颖的生产流程的发明和设计。 开发活动实际上是由市场需求拉动的,研究人员的市场灵感和赢利性动机极其重要。 开发活动的主导性即是指开发活动在形成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整体性知识结构中的关键作用,又是指开发技术的“创造性遗忘”性67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内森?罗森伯格:探索黑箱,第41页。西格法德
17、?哈里森: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第32页。内森?罗森伯格:探索黑箱,第41页。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 - - - - - - - - - 质的特殊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研发经费大约有67%用于开发活动,而不是基础和应用研究,这说明当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达到一定水平后,开发活动对于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就内生性的技术突破而言,如果说应用研究能力是基础性的,那么,开发技术能力就是决定性的,开发活动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创新的
18、成败。 一般来讲,技术和产品市场开发的率先性是创新成功的标志,而这种市场率先性在直接意义上却是由开发活动决定的。费利曼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一项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化开发活动”。这种活动包括新产品的研究试制、制造以及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发活动即是将科技成果转变为企业的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个企业可以有丰富的应用研究成果和研究实力,但只要开发技术能力积累不足,开发实践活动不丰富,创新活动就会从根本上受到削弱。从创新产品和技术的市场率先性来讲,开发活动主导对于所有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国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对于基础科学落后国家而言
19、,在倡导开发活动主导的同时,不应放松基础科学、 应用学科的研究和投入,必须实施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并重的战略。决定开发活动成功的关键是研究人员的开发技术能力,而这种技术能力也是在丰富的开发活动实践中积累并形成的。 开发技术能力在本质上也是积累渐进性的,但是,与应用研究技术路径的依赖特性截然不同,开发技术具有显著的“路经遗忘”特征,即开发技术能力是一种不断转换技术路经的能力,一种由于技术的突变而形成“创造性破坏”的能力 。 研究人员必须不断放弃现有的技术路径并及时进入新的技术路径是这种能力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将及时吸收的跨专业新知识与对市场产生的灵感进行有效契合。 如果说应用研究必须是
20、“水到渠成”,而开发研究则需要不断地“开渠引水” 。 尽管开发技术具有“创造性遗忘”的特点,但开发技术能力的积累却是在渐进性的技术变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开发技术的路径转换能力是在大量的渐进性变革与技术突变的开发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发技术能力的积累决定于开发活动本身。 因此,开发活动的重要性就在于,这种活动能够培养研究人员进行众多微小的、循序渐进的变革力量,而正是这种变革力量促使研究人员进行不连续和创造性的技术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中,细微的改进都是绝对重要的,它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生产,建立用户和供应商之间更密切的反馈途径,并且更有效地调节先行的生产方法。 这样的改进每次
21、都能单独降低成本或改善运行”。 “事实上,在企业技术开发的活动中,大量的创新是由那些众多微小的、循序渐进的技术变革形成的”。正是由于开发技术能力是在开发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凡是决定开发活动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着开发技术能力的积累状况。 决定开发活动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把知识应用于产品、工艺过程上的速度和效率;取决于技术人员是否能及时地从市场需求中获得灵感和诀窍,并把这种灵感和诀窍与新知识结合起来。 而把新知识与从市场需求中获得的灵感紧密结合的速度,又取决于成功地进行产品开发所依赖的协作网络、依赖于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而不是单项的技术领先。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是协作网络建立的决定性
22、因素,而技术开发人员洞察市场商机的能力、及时吸收新知识的路径遗忘学习方式以及赢利性的动机也是决定开发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当然,研究人员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在开发技术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发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也具有较高的投入成本。开发技术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推出创新产品和技术,还在于较高的开发技术能力可以降低技术路径与市场路径的悖离几率,提高它们相契合的几率,可以大大降低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和成本。开发活动无论是进行不断的调整、测试,还是进行永无止境的修正和改进,本质上都是在不断寻找正确的学科信息的过程。 而要从大量的学科信息中获取有用的 、正确的信息,并以此作为生
23、产活动的基础,需要较高成本,而科学则可以赋予我们这样的能力,用以捕获目前尚不具备的技术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是引导我们在技术领域探索的向导,科学知77转型期经济学研究麦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56页。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 - - - - - - - - - 识体系越大,获取目前尚未获得的关于技术选择的信息成本就越低。 当然,在现代的工业环境中,技术同
24、样有力地塑造科学,它在决定科学研究的议程上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某些领域强大的技术往往先于科学系统的指导,科学家往往受到技术人员的挑战。因此,产业技术能力的积累最终是在科学与技术的互动中实现的。四、 大力开展模仿创新,加快企业技术能力的积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经济真正的强盛必须确立技术自立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努力成为市场竞争的率先创新者。 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自立的战略目标必须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够实现。 因此,模仿创新是我国现阶段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所谓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
25、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再开展开发活动。模仿创新也包括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实施自主创新的企业大多是市场竞争中的率先者,而模仿者常常是跟随者。 事实上,模仿创新不是单纯的模仿,更不是照抄照搬率先者的技术,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它同样需要投入足够的研究开发力量;模仿创新也不仅仅是对率先者的技术反求,还包括对率先者创新技术的完善或进一步提高,尤其在工艺设计、质量 、成本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 、价格方面更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并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模仿创新正
26、在成为一种普遍的创新方式,模仿创新者的竞争力主要得益于模仿创新产品的低成本和低风险,以及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成功的模仿创新者能够后来居上,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超越率先创新者,并且,在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回报的同时,最终成为市场竞争的率先者。吸收并应用对手的优势超越竞争对手来实现自己竞争的目标,日益成为企业重要的技术创新战略。 中国要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首先要做一个有独创性的模仿者。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活动从来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模仿和改进活动。 模仿能力的增强与开发技术能力的成长,通常是重叠在一起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通过模仿创新可以加快企业技术能力的积累,尤其是开发技
27、术能力的积累。 在模仿创新过程中,模仿者同样需要经历长期的测试、 再设计 、 调整和再测试,直到人们充分理解它们的工作性能,而有足够的信心将其投入生产和销售。总之,与开发创新的重要意义一样,模仿创新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1)通过模仿创新可以不断积累企业的开发技术能力,而这种积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创新风险和成本。( 2)在模仿创新中,技术的积累和渐进必然导致突变和创新,而新的技术突破又会导致更高层次的技术积累和渐进。 模仿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创造性的变革”,而这种技术上的突变常常是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模仿创新是自主创新历史和逻辑
28、的起点。模仿创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必须以企业为主体 。 莫尔顿?卡曼等人认为,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是决定技术创新的三个重要因素,他们尤其强调最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组织形式是垄断与竞争之间的市场结构关系,企业拥有一定程度的市场控制力和垄断利润是极其重要的。 然而,在国际技术垄断的条件下,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体制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实施政府支持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技术进步战略。 一方面政府应给予有长期经营前景的企业以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应寻求多方面的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开发活动,包括企业之间建立的战略联盟。 产、学、研之间建立的生产联合体,以及与国家、大学实验室建立的纵向的合作联盟。 在这个过程中,协作网络的建立是实现内生性技术突破的重要条件。(本文作者:杨晓玲南开大学马列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责任编辑:信欣87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