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中南民族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模板(其他专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件3:《中南民族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模板(其他专业)》(.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附件3:中南民族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模板(其他专业)(仅供参考)仪器分析教学大纲课程编码:3093009112课程名称:仪器分析总学分:2.5总学时:40(理论30,实验10)课程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适用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等一、课程简介仪器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支撑学生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及在研究生阶段从事科学研究中起着工具性作用,占有重要地位。课程主要介绍光谱分析法导论、原子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 电分析
2、方法导论、 电位分析法、 色谱法分离原理、 气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内容。其中,重点介绍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定量方法,为联系实际,也举例说明在检验专业中的应用。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内容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设计和操作及拓展专题讨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达到为后续研究支撑及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完成。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课程目标2:能够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利用现代分析仪器手段,获得食品成分的组成和结构信息,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食
3、品安全中的有害物质的分析。课程目标3: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必备仪器的使用原理和操作技巧,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课程目标4:课外兴趣小组及参观观摩等方式增进学生的拓展和深度知识应用能力及实际实验设计能力, 进一步培养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号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推荐学时教学方式对应的课程目标11 绪论1)本课程的学科性质、特点及主要研究内容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3)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4)本课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了解本课程的学科性质、 特点及主要研究内容;2.了解仪器分析的学习方法;
4、3.了解仪器分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4.掌握仪器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2讲授课程目标122 光谱分析导论1)光与光谱 2) 原子与分子能级及电子在能级间的跃迁3) 光谱仪1.掌握光的波粒二象性2.重点掌握电磁波谱区的划分3.掌握原子能级和能量差、原子谱线的特征4.掌握分子能级和能量差、原子谱线的特征5.了解光谱仪的分类及结构2讲授课程目标1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定义及概述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理分子外层电子的分子轨道与能级结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类型光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分类及特点 4
5、)定性与定量分析应用定性分析应用(化合物纯度鉴定、未知物定性鉴定、分子结构推断)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工作曲线法、标准对比法、标准加入法)1.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原理,着重掌握分子外层电子的运动规律。2.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结构,掌握主要部件的用途。3.能够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4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44原子吸收光谱法 1)原子吸收光谱法定义及概述 2)原子吸收的基本原理原子光谱理论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原子吸收与基态原子浓度的关系原子吸收的测量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及主要部件工作原理4) 原子吸收的干扰类型及其消除方法(物理干扰及消除方法; 化学干
6、扰及消除方法;电离干扰及消除方法;光谱干扰及消除方法)5) 原子吸收定量分析1.掌握原子吸收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原子吸收谱线的宽度和原子吸收测量的原理。2.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掌握主要部件工作原理3.掌握原子吸收的干扰类型和消除方法4.掌握原子吸收的定量分析应用,重点掌握分析方法的评价(灵敏度的概念和应用)4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55红外吸收光谱法1)红外吸收概述 2) 红外吸收的产生原理与条件 发生红外吸收的条件双原子和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形式3)红外光谱仪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4)有机物红外吸收光谱的解析 红外吸收的基团频率区和指纹区谱图解析步骤
7、及示例1.了解红外光谱仪器主要部件,掌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2.掌握红外吸收的原理,重点掌握发生红外吸收的条件3.掌握机化合物红外谱图的解析步骤,会解析实际红外谱图3讲授及解析示例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66 色谱分析导论1)色谱分析的发展历史、定义与分类 2)色谱分析中的重要参数 色谱图的重要参数(峰高和区域宽度、保留值)色谱分离中的重要参数(相对保留值、分配比、塔板数和分离度)3)色谱学基础理论 (1学时,掌握)塔板理论速率理论速率理论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 4)色谱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1.了解色谱分析的发展历史、定义与分类2.掌握色谱分析的重要参数3.掌握色谱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塔板
8、理论和速率理论4.会应用定性、定量方法。2讲授课程目标177 气相色谱法1)气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仪的流程气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2)填充柱气相色谱 固体固定相液体固定相和固定液选择原则色谱柱的制备3)毛细管气相色谱 毛细管气相色谱的发展历史和分类毛细管气相色谱和填充柱气相色谱的比较4)气相色谱分析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掌握气相色谱仪的部件, 重点掌握气相色谱各种检测器的适用范围2.掌握填充柱气相色谱,重点掌握气相色谱中各种固定相的应用3.掌握毛细管气相色谱的分类及与填充柱气相色谱的比较4.了解气相色谱分析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6讲授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88 高效液相色谱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9、 2)高效液相色谱的类型及类型的选择 液-液色谱法特点及组分流出顺序液-固色谱法的特点离子交换色谱法和凝胶色谱法分离类型的选择3)高效液相色谱仪 4)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 5)高效液相色谱的流动相 6)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 (0.5学时,掌握)7)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0.5学时,了解)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2.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部件3.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类型、固定相和流动相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4.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4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9实验一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实际样品1)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苯蒸汽的图谱2)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咖啡因含量掌握
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及定量方法2实验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10实验二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钙、镁的含量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2实验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11实验三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实际样品固体有机物的红外光谱样品制备及图谱解析掌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2实验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12实验四 气相色谱法分离有机物气相色谱法分离定性苯和甲苯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2实验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13实验五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咖啡因含量2实验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14课堂研讨翻转课堂3学生主讲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15课外兴趣小组及工厂观摩等
11、 课外实验及参观活动课外附加课时实验设计及参观课程目标4四、课程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1.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所需知识。1.2 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教具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授课的效果,增大客厅授课的信息量,同时辅助以网络课堂教学以巩固课堂授课效果。1.3 采用案例式教学,结合所讲知识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应用实例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课堂研讨及课外兴趣小组和观摩通过课堂研讨,学生主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加学生的求知热情;课外兴趣小组和观摩等方式,培养学生独
12、立设计和动手能力,同时巩固和拓展课堂知识。实验教学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是仪器分析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了解常用仪器的基本构造、特点并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该课程必修实验5个,各实验学生分组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五、课程考核方法课程考核方式:课堂表现、检查作业,检查实验报告,闭卷考试。课程成绩评定分为:课堂表现(10),平时作业(20),实验成绩(20%),期末考试(50%)。建议值及考核方式如下:考核依据建议分值考核/评价细则对应的课程目标课堂表现101
13、.主要考核学生的勤率及课堂参与程度;2.考勤及课堂表现成绩满分为100分,以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值10%,计入课程总评成绩;课程目标1作业201.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2.每次作业按照10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课程最终总评成绩。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实验201.根据每个实验的实验情况和实验报告质量单独评分,满分100分;2.取各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课程最终总评成绩。课程目标3期末考试501.卷面成绩以100分计,以卷面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
14、课程最终总评成绩。2.主要考核光谱、色谱两大部分内容。考试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填图及识谱题、计算题、论述题和实验设计题等。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六、建议教材及参考书1 陈浩仪器分析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 叶宪曾等仪器分析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朱明华等仪器分析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武汉大学化学系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华中师范大学等编分析化学下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6 陈允魁仪器分析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7 罗伯特D. 布朗最新仪器分析技术全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执笔人签名: 教研室主
15、任签名: 教学院长审核签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20810304013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总学分:4(理论3、实践1) 总学时:72(理论48、实践24)课程英文名称:Study on Mathematics Course Standard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for Primary Schools课程类别:专业选修先修课程:微积分、数与代数学科内涵分析、图形与几何学科内涵分析、统计与概率学科内涵分析、数学文化与现代数学概览并修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研究适用专业:教育学-卓越小学教师实验班一、课程简介本课
16、程是教育学专业卓越小学教师版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目的在于为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提高学生适应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提供丰富的、实用的有关数学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课程资源。 本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进行解析与案例分析与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解析与案例分析。第一部分主要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0个核心词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以及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内容主线进行了详细解析。第二部分对教材分析选用的是以国家审订通过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六套小学数学教材,也适当参考国外相关教材
17、的内容。教材的分析重点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4个领域的内容结构,教学主线和教材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二、课程目标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基本具备分析处理教材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1: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掌握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一、二学段)的具体要求,掌握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和重点内容,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功能、基本特征和编写特点;课程目标2:加深对课程标准与国内主要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的认识,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具备一定的教材分析能力;课程
18、目标3:初步具备运用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能力;课程目标4:贯彻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序号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教学分析)推荐学时教学方式对应的课程目标1第1章序言 1.1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价值与作用1.2数学课程标准简介本章教学要求是:理解并掌握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价值、作用和基本结构。其中,整体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是教学重点。2讲授课堂互动课程目标12第2章 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念2.1 数学课程的价值2.2数学课程的内容2.3改进数学的教与学2.4数学
19、教学评价本章教学重点是掌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念,难点是对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念进行梳理,教学的关键是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讲授课堂互动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43第3章 核心素养3.1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3.2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解析3.3 教材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案例3.4 教学设计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案例3.5 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案例解析3.6 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本章教学重点是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掌握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8讲授课堂互动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4第4章 目标与内容4.1 数学课程总体目标分析4.2 数学课程具体目标分析4.3 “四基”的理解与把握4.4数学课程标准的5
20、个基本理念4.5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分析本章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深入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内容。5讲授课堂互动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5第5章 教材概述5.1 教科书的结构分析与文本分析5.2 教科书研制开发的基本过程5.3 教科书与教材&教科书质量5.4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与主体图分析本章的重点是教科书了解教科书的研发的基本过程、学会教科书分析方法,难点是掌握教科书分析方法,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教科书分析能力。4讲授分组讨论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6第6章 教材简介6.1 人教版教材特色6.2 北师大版教材特色6.3 苏教版及青岛版教材特点分析6.4 西师版及冀教版教材特色
21、本章重点是掌握不同版本的数学教科书的编写特色。5讲授分组讨论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7第7章 “数与代数”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7.1 “整数的认识与运算” 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7.2 “小数的认识与运算” 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7.3 “分数的认识与运算” 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7.4 “式与方程、正反比例” 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7.5 “常见的量与探索规律” 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本章重点是对各版教科书中“数与代数”内容与结构进行梳理,难点是从高观点教科书中“数与代数”内容进行梳理,教学的关键是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使用教科书的能力。5讲授分组讨论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8第8章 “图形与几何”内
22、容详解与教材分析8.1 “图形的认识”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8.2 “测量”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8.3 “图形的运动”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8.4 “图形与位置”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本章重点是对各版教科书中“图形与几何”内容与结构进行梳理,教学难点是从高观点看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图形几何”内容,教学的关键是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使用教科书的能力。5讲授分组讨论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9第9章 “统计与概率”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9.1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9.2 “平均数”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9.3 “随机现象及其发生可能性” 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本章重点是对各版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内容
23、与结构进行梳理,教学难点是掌握数据分析思想,教学的关键是提升学生使用教科书和教学设计的能力。5讲授分组讨论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10第10章 “综合与实践”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10.1 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内涵与总体要求10.2 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10.3 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10.4综合与实践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本章重点是对各版教科书中“综合与实践”内容与结构进行梳理,教学的关键是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5讲授分组讨论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11复习、实践活动24实践课程目标4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1.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
24、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课堂互动、专题研究和实践操作,积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功;1.2 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提高课堂信息量;1.3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堂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每两周至少一次进行答疑。2.专题研讨选择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四个领域、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将学生分成8组,分组开展课后分组研讨、课堂讨论展示的方式。五、课程考核方法课程考核主要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考核的环节包括平时考核(考勤、课堂互动讨论)、期中小论文、期末开卷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 = 平时成绩
25、+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作业成绩、课程论文)、期末成绩分别占20%,30%,50%,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考核依据建议分值考核/评价细则对应的课程目标考勤及课堂表现101.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及课堂参与程度;2.每缺勤一次扣10分,课堂回答问题一次加10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4作业201.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2.每次作业按1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课程论文201.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的实践能力、口头和文
26、字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2.根据团队选题、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课程内容和教材的深度、陈述和交流等内容和环节的表现进行评分。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期末考试501卷面成绩100分,以卷面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2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简答、判断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六、建议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1 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二)主要参考资料1 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孔凡哲等著.教科书
27、研究方法与质量保障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马云鹏.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专题解读:小学数学教师研修指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执笔人签名: 教研室主任签名: 教学院长审核签名:管理会计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207103007813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总学分:3 总学时:48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 Accounting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先修课程
28、: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一)、中级财务会计(二)、财务管理(A)、微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一、课程简介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专业课。管理会计学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把会计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过程,旨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明确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二、课程目标管理会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计算内容较多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掌握现代
29、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正确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实际问题;了解国际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动态。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以符合本科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1: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内涵、基本理论,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课程目标2: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的基石,包括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包括成本、业务量、利润的关系及其分析方法;课程目标3:理解和掌握经营预测、长短期决策相关概念和方法,帮助企业科学预决策;课程目标4:理解和掌握执行管
30、理会计,包含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既包含全面预算的含义与编制,也包含成本控制与标准成本制度以及责任会计与业绩评价;课程目标5: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序号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推荐学时教学方式对应的课程目标1第1章 管理会计概论1.1 管理会计的定义1.2 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1.3 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1.4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1.通过对管理会计不同定义的比较,理解管理会计的本质2.通过对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回顾,了解社会实践及经济理论对管理会计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掌握不同环境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影响。3.了解
31、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为研究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和指导管理会计实务奠定基础。4.掌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4讲授课程目标12第2章 变动成本法2.1 成本分类2.2 混合成本的分解2.3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1.理解经营决策中的成本概念。2.掌握成本按性态分类的特点和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3.掌握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特点,理解它们在核算上的差异及其原因。8讲授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53第3章 本-量-利分析3.1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3.2 本-量-利分析3.3 本-量-利分析的扩展1.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2.理解本-量-利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3.了解本-
32、量-利分析在预测、决策中的用途6讲授课程目标24第4章 经营预测4.1 经营预测概述4.2 销售预测4.3 成本预测4.4 利润预测4.5 资金需要量预测1.理解经营预测的意义、经营预测的主要内容。2.重点掌握成本预测的各种方法。3.理解销售预测与成本预测、利润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的分析结论与经营决策的关系。4讲授课程目标35第5章 经营决策5.1 产品功能成本决策5.2 品种决策5.3 产品组合优化决策5.4 生产组织决策5.5 定价决策1.正确理解价值的含义和提升价值的途径。2.熟练掌握贡献毛益分析法、差量分析法、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针对性解决经营决策的实际问题。3.了解
33、和掌握产品组合决策、生产组织决策的方法,解决相关决策问题。4.了解成本与价格的关系,掌握价格制定的基本方法。6讲授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56第6章 投资决策6.1 投资决策基础6.2 投资决策指标6.3 几种典型的长期投资决策6.4 投资决策的扩展1.理解时间价值的概念,熟练掌握时间价值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2.了解现金流量的构成,掌握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3.了解投资决策指标的经济意义,掌握各投资决策指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准确应用。4.掌握并能够灵活解决特殊情况下的长期投资决策问题。4讲授课程目标37第7章 标准成本法7.1 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7.2 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控制7.3 固定制造
34、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控制7.4 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1.了解标准成本的概念和种类, 并掌握标准成本的制定方法。2.掌握各种成本差异的计算方法,了解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 并能在成本控制中有效使用。3.了解标准成本法的优缺点6讲授课程目标4课程目标58第8章 全面预算管理8.1 概述8.2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及管理程序8.3 全面预算的编制8.4 战略型全面预算1.理解预算、预算管理的概念及其与预算管理体系的关系。2.理解预算管理的实践之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与内涵。3.了解预算编制方法的要求及适用性,重点掌握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的编制。4.掌握经营预算、资本支出预算、财务预算之间的勾稽关系,从
35、而理解物流管理与资金管理的统一,最终掌握预算管理的价值创造本质。6讲授课程目标49第9章 业绩考核与评价9.1 业绩考核与评价系统9.2 以企业为主体的业绩考核与评价9.3 以责任中心为主体的业绩考核与评价9.4 基于EVA的业绩考核与评价9.5 基于战略的业绩考核与评价1.了解企业为主体的业绩考核指标的优缺点,并掌握其与其他考核方法之间的关联关系。2.了解责任中心的实质,掌握不同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的应用思路和方法。3.了解EVA的经济内涵,掌握EVA业绩考核的思路和方法。4.了解平衡记计分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不同战略下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思路。4讲授课程目标4课程目标5四、课程教学方法1
36、.课堂讲授1.1 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管理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查阅文献和自学获取知识;1.2 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提高课堂信息量;1.3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堂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每单元至少一次进行答疑。2.实训教学落实各章节实训能力的要求,开展能力点实训教学。组织形式及要求:2.1 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责任需明确;2.2小组成员分工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分析;撰写实训报告,各组轮流进行陈述和交流汇报。五、课程考核方法课程考核主要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考核的环节包括考勤、课后作
37、业、小组讨论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考核依据建议分值考核/评价细则对应的课程目标考勤及课堂表现101.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及课堂参与程度;2.每缺勤一次扣2分,课堂主动回答问题一次加2分,以综合表现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课程目标5作业201.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2.每次作业按2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小组讨论201.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管理会计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
38、实践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2.根据讨论专题的深度、广度、陈述和交流等环节的表现进行评分。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课程目标5期末考试501卷面成绩100分,以卷面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权重计入课程总评成绩;2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计算、实训等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六、建议教材及参考书1 孙茂竹等.管理会计学(第八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 王满、耿云江.管理会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3 吴大军、牛彦秀.管理会计(第5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4 美安东尼A. 阿特金森等.管理会计(英文第6
39、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执笔人签名: 教研室主任签名: 教学院长审核签名:展示空间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0810304019 课程名称:展示空间设计总学分:2.5 总学时:60课程英文名称: Exhibition Space Desig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先修课程:人体工程学、制图与识图、材料构造与营建适用专业: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设计学相关专业一、课程简介展示空间设计是以文化展览、商业展陈等特定空间场域为设计对象,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展示主体(或主题)进行阐释的设计课程。它是设计学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课程,是涉及会展展陈设计、环境设计、视
40、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不同专业方向领域的交叉性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空间设计思维、空间审美判析、空间造型实操能力的养成和训练,以及运用基本理论艺术地阐释空间场域,实现场域空间经济、文化、技术等多维表达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分组讨论和实验课程创新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展示设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展示设计和相关学科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展示设计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展示策划分析、设计的能力,为未来从事专业设计研究奠定基础。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1:掌握展示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和展陈空间分析范式,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展陈设计理论知识
41、,了解当下展示空间架构材料及其学科发展的前沿;课程目标2:掌握以空间视觉传播“意图”为主体组织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课程目标3: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商业空间场域展陈空间设计现象、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并且评析相关设计的目的、手段和趋势;课程目标4:掌握基本的展示设计方式、方法,建立空间设计语言组织框架、建构空间功能结构模型或实操分析检验,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空间创意组织方案;课程目标5:在分组讨论和模型方案推演分析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序号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推荐学时教学方式对应的课程目标11 绪论:身边的展示(1)展示
42、设计的概念与认知(2)展示设计的形式与范畴(3)展示设计的程序与表达(4)居住空间类型与发展趋势1.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2.了解展示空间设计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的方向;3.了解展示空间设计理论与传播学、经济学、文化学、结构力学的关系;4.了解展示空间设计的意义和表达方法。15讲授+研讨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22展示空间的策与划(1)展示主题策划(2)展示规划设计(3)空间构成形式1.了解展示空间视觉“意图”策划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基础组织分析的方法对现实的展示空间场域进行主题性创意构思。3.架构设计“意图”相关的展示空间结构。15讲授+实验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433 展
43、示空间的塑与造(1)展示空间色彩设计(2)展示空间照明设计(3)展示空间版式设计(4)展示空间道具设计1.了解当下展示空间场域中展示空间氛围塑造的常见手法;2.掌握从空间色彩、空间照明、空间版式、空间道具四种基本手段,塑造展示空间氛围的空间设计话语建构的方式;3.熟练运用空间展示策划、塑造的方法,对相关企业形象、品牌特征、文化主题进行剖析与设计。15讲授+实验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44 分项展示设计(1)商业环境类展示设计(2)展览会场类展示设计(3)文博展馆类展示设计1.了解不同展示空间场域的类型特征、空间设计表达异同,及其话语阐释方式;2.能熟练运用展示设计理论,采取模型实验方式,对特定展示空间场域的相关企业形象、品牌特征、文化主题进行创新性设计实证与表达。15实验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课程目标5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