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元曲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语文《元曲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2020 年高中语文元曲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 1、了解曲的基本常识及其通俗明快的语言特点。2、从语言分析入手,了解写作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把握作品的主题。3、从三篇作品中把握三位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4、理解作品中的元代人文精神。一、导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唐诗、宋词,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到另外一种文学样式,它就是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元曲。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 这一课要学习的三首元曲都属于元散曲。元代的散曲,本来是一种合乐的歌词。 它以小令为单位, 每首小令就是音乐上的一支小曲,有专门的曲名,隶属于一定的宫调,有一定的旋律节奏。作家们按谱填词,歌词也称为曲。严格地
2、说,这是不大科学的;称之为曲子词,可能更准确些。这同宋词初起时的情况一样,只不过音乐上不同而已。把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曲调,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起来,就是套数。二、讲授新课【双调】蟾宫曲叹世1、知识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之一。在元代前期的散曲家中,马致远是留存作品最多,历来评价最高的一个。他作品的内容, 以感叹历史兴亡、 歌颂隐逸生活、 吟咏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常具有诗词的意境和秀丽的画面感,语言自然清丽,雅俗相兼。2、研习内容(1)作者叹世中的“世”是哪个朝代,哪些人物?示例: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事,涉及项羽、刘邦、
3、韩信、蒯通和萧何等人,其中以写韩信为主。(2)作者叹世的内容在安排上有什么特点?示例:对史事的评析,层层推进,一气直下,直逼出了“醉了由他”的最后结论。特别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句成语的引用,既吻合曲中议论的楚汉相争的史事,又起到了“诗眼”的作用,是相当高明的。诗人“叹世”是在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 但通篇没有一个字触及时世, 这就是马致远宣泄牢骚技巧的高明处。(3)从叹世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示例:马致远的许多散曲中,抒写怀古伤今、羁旅宦游的情愫。特别是晚年时,马致远牢骚殆尽,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是是非非,几乎全部失去了热情,力图从宁静的隐士生涯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这
4、在其叹世中得到很好的反映。(4)作者产生如此的心理状态的社会原因。示例: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之后, 使汉民族尤其是士人有一种失落感。他们原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 - - - - - - - - - 来意向所归的群众组织, 由于政权的变易而不复存在, 面对新的统治者又感到陌生,感到无所依归。 统治者实行人种等级的民族歧视政策和重征伐轻文教的轻儒政策,是汉族士子产生被抛弃的孤零感。失去归属感, 对新的统治群体没有认同感,他们成了弃儿。于是受制度和纪
5、律约束的行为指向出现混乱,三纲五常、贞节等观念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地位。士子们本不把元政权视为应该报效的“国”,即使有报效的愿望也报国无门。远离政权,远离社会中心,出于被忽视、无尊严的地位,产生了内外疏离,甚至对立于元政权的心态。唐宋实行科举制度,形成了士子的宠儿意识,元代则相反, “弃儿意识”膨胀,行为上便玩世、骂世、嘲世,以浪子自居自傲,以“悟世” “遗世”相标榜。甚至从俗的、丑的事物中也能发现发人一噱的笑料, 大胆地袒露人生的种种欲望, 展现人性的、 道德的和生理的缺憾,毫不掩饰,毫无美化。从一方面看,这是突破儒家思想束缚之后人性的复苏,人文主义精神的张扬,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从另一方面
6、看,也是士大夫社会责任感的淡漠。 这是元代社会人生价值无法实现的现实酿造出的多味果。元代是一个没有英雄崇拜、 社会榜样丧失的时代。 科举取士制的废止, 粉碎了士子的仕途梦,丧失了昔日“唯有读书高”的神圣感。没有了精神支柱,不思进取,造成士人品格降低,思想混乱,世俗化了。废科举的另一结果是官员素质低劣。元代的入仕途径,或靠根脚“血”而忧则仕,或靠吏(办事员)进,或靠买官。而重开科举之后,科举入仕者极少,这不过是粉饰的工具。官员不仅是政权的支柱, 也是人们的榜样, 社会风气的好坏就是官场风气的体现。元代官员礼义之教懵然未知,贿赂之情循习已著,社会没有了权威,没有了榜样,从官员到民众,思想混乱,崇尚
7、我行我素的“自由” ,已无礼可拘、无道可守、无法可遵。3、总结这首小令借秦汉之际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内容,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否定功名事业。【南吕】四块玉别情1、知识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著名元曲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在处理戏剧冲突方面, 关汉卿善于提炼激动人心的戏剧情节。关据紧凑集中,不枝不蔓, 省略次要情节以突出主要事件。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2、研习内容(1)这首散曲主要写什么内容?示例
8、:写送别时的心情感受。(2)解读“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示例:这三句,用女子的语言,表达她对爱人深深的相思。自送别你之后,我“心难舍” , “难舍”二字情意绵绵,刻画了女子依依不舍的心理,写出一个感情丰富且多情的女性。因相思而情难舍,那锁不住、埋不下的恋情,心中不免产生别恨的思念,虽只有“一点” ,但它沉重地压在心头,无穷无尽,几时才能摆脱它呢?女子问得凝重、 深沉、迷茫,这正是她相思至深的原因, 看似无可奈何,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9、9 页 - - - - - - - - - 实是相思难解,而这深深的相思又有谁知道呢?真是剪不断、理还深。所以,这个疑问既是悬念, 起张本作用, 又能深化女子的相思之情。 这一层可谓是用言传情,深化相思情深。(3)解读“凭阑拂袖杨花雪” 。示例:女子用行动表达她对爱人的相思之苦。怎么个“苦”?爱人要远走,干什么去,文章没交代,读者可以根据曲里的内容想象出这些情景:或求学、或谋生、或赴考总之是在外奔波的一位旅人。何时才相聚呢?当爱人远去后,她登上高楼,居高临下地“凭阑”远眺,想多看他一眼。“凭阑”写出女子惆怅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酸楚的眷恋之苦。本来目送爱人离去就够心酸落泪的,无奈似雪纷纷飘落的
10、杨花挡住了她的视线,杨花成了眺望离人的障碍, 更成了扰乱人心的障碍,女子烦恼地“拂袖杨花雪”,即用衣袖将讨厌的杨花拂开,这个动作表现了她缠绵的相思苦。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用飞絮的杨花来设障,与下文的“溪” “山”构成层层障碍,造成悬念,把相思之苦之愁推向高潮。杨花纷飞,既是障人视线的物, 又暗喻离人的漂泊, 还可用飞絮的杨花来表现女子愁思的缠绵, 其一语双关为全曲设定了感伤凄迷的氛围。杨花这个具有春天时节特征的景物所造成的气氛, 正好衬托出女子为离情别恨所愁苦的难以抑制的心情,如此看来,春光不仅热闹,还含有春意缭绕、春情难遣之意。(4)解读“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示例:拂开眼前的杨花,看
11、到的是“溪又斜” “山又遮”,即弯弯的溪水曲折流向远方,重重的山峦起伏绵延,青山遮住了视线。接连的障碍,女子的愁绪随景物变化不断地加深, 变得凝重,有着欲罢不能的感伤, 当心爱的人已经远去了,看不见时,只好叹息道“人去也” 。“凭阑”目送原是为了对爱人的思念,谁知越送愁越重,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了。所以,层层设障,是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女子“愁思无穷尽”的心境。3、总结不用静止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运用语言、 行动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深、 相思之苦; 亦不用静态的景来衬情, 而是不断地变换景物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愁,“渐远渐无穷”是这首曲的闪亮之处。
12、【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1、知识简介睢景臣,元曲作家。他自幼聪明勤奋,喜欢音乐,但仕途上却不得志。这样潦倒落魄的文人, 对元代深重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是体会得比较深刻的,因此写起散曲来才能嬉笑怒骂,把讽刺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2、研习内容(1)适当概括本散曲的内容。示例: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首段写乡中接驾的准备,众人忙碌而“我”独不解,一开头便为全篇定下诙谐、嘲讽的基调。 【耍孩儿】【五煞】 【四煞】三首曲子铺陈车驾的排场,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都怪里怪气, 莫名其妙, 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 【三煞】 【二煞】 【一煞】是数落汉高祖当
13、年的寒酸和劣迹,一下子就揭穿了隐藏在黄袍之下的真面目,而他还在人前装腔作势、目中无人,两相对比,更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 - - - - - - - - - 觉可笑。 【尾声】是全篇的高潮,“刘三”是作者根据史书杜撰的刘邦的小名,乡民呼出,形神酷似,妙就妙在它粉碎了“真命天子”的神话,所谓帝王之尊在辛辣的嘲笑中荡然无存。(2)解读各支曲子。示例:【哨遍】写出了皇帝到来之前乡村里的一片忙乱景象:社长挨户通知,大家要交纳草料,还要去应差役,不得
14、推托,也不能当作寻常的差使看待。究竟出了什么事呢?传说纷纷, 说什么“车驾” “銮舆”今天要回故乡了。“车驾”“銮舆”本来都是皇帝的代称, 但乡民们是不知道的, 他们莫名其妙地互相传告着。这位乡民感到纳闷了:这“车驾” “銮舆”究竟是谁呢?他反复嘀咕着: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 ”这几句,生动地勾画了乡民的心理活动,同时以加重的语气点出了题目: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这样的开头是很巧妙的,因为乡民的疑问不但为下文的揭破汉高祖的庐山真面目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悬念,大家都会很感兴趣地等待着事态的发展。于是作者就继续写道:“王乡老执定瓦台盘, 赵忙郎抱着酒葫芦。” “瞎王留引定
15、火乔男女, 胡踢蹬吹笛擂鼓。 ”这帮人闹哄哄地正在准备接驾呢。这一段,既写了汉高祖刘邦到来之前,村里家家户户都受到骚扰; 又勾勒了社长和王乡老之流奔走趋奉的嘴脸。曲里使用了“妆幺大户”“乔男女”这些字眼,充分说明了作者对这些人的鄙视。从【耍孩儿】至【四煞】三支曲子,写汉高祖仪仗队的到来。多么的热闹啊,这里有画着日、月、龙、虎、凤五种图案的旗帜,有叉、斧、金瓜锤、朝天蹬、鹅毛宫扇等仪仗,还有乘舆、黄罗扇和众多的男女侍从人员。这样煊赫的仪仗卤簿,大概就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气派吧?但是,在乡民的眼中,这些仪仗都是些什么东西呢?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
16、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尽是些奇形怪状的动物!还有那些叉子、斧头、甜瓜、苦瓜,都镀上了金银,枪尖上挑着马,扇子上铺着鹅毛:多么奇怪的器仗!而人呢?“穿着些大作怪衣服”,一个个像泥塑木雕的判官!这样来描写皇帝仪仗,实在是大不敬!须知道,封建统治阶级之所以煞费苦心,把那些平凡的事物装点为“仙禽神兽”,之所以摆出这些庄严的仪仗,是为了造成“天威显赫”的印象,来吓唬人民的;如今“仙禽神兽”被还原为鸡狗雀蛇,一切庄严神圣的伪装都被拆穿,而显出其可笑、荒唐的原形,这怎能不大灭统治阶级的威风, 而令人民群众拍掌称快呢?这种“还神奇为腐臭” 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的。【三煞】以下,还有更精彩
17、的镜头。你看:汉高祖出现了,他是多么的傲慢而趾高气扬!这位乡民起初不知道他的身份,只称他为“那大汉”这又是作者的大不敬!看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的神态,他已经够不舒服了;没想到猛抬头一看,险些没把他气死!你道那被人称为“车驾”“銮舆”的是谁?原来就是那无赖汉刘三!他脑子里的疙瘩解开了,汉高祖的庐山真面目被揭穿了,呼应了开头的疑问, 同时使情节急转直下, 变为愤怒的揭露和斥责。 这位乡民指名道姓,把刘邦过去的根底一一细数:原来他不但和众人一样出身农户,干过农活,而且还耽酒、欠借、明抢、暗偷,样样都来。【二煞】和【一煞】两支曲子所提到的细节,多半是不见于历史记载的;但史记说刘邦少壮时“不事家人生
18、产作业”, “好酒及色”,常欠人酒债,可见作者的虚构也有一定的根据。这种没有离开人物基本性格的虚构, 是更能写出人物性格的本质的; 但是这只有同人民站在一起的作家才敢这样写。因为“天生圣人”,皇帝的来历、言行无一不是非凡的,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套在皇帝头上的神圣光环。就是关于刘邦, 不是也有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 - - - - - - - - - 很多“神异”的记载吗?他的母亲是“梦与神遇” ,蛟龙出现,才怀孕生下他的;他醉卧的时候,“其上常
19、有龙”;他“常有大度”,看相的人说他“贵不可言”等。但是作者一概不选用这些材料, 相反,却虚构了些无赖行径的细节, 套在他身上,这不是有意要撕破那神圣的光环吗?就在这尖锐的揭露声中,刘邦从封建皇帝的崇高宝座上倒塌下来了,仿佛从天上掉到地下,还原了一个无赖汉的本来面目。(3)探讨作品的主旨。示例: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到,作品对汉高祖刘邦是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但汉高祖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典型。 我们既要看到这个典型是根据刘邦的一些基本性格塑造的, 不执着于一些细节在历史上是否真正发生过。因为作者是概括了一群封建皇帝性格的基本特征的,他的锋芒针对着一大群封建黄帝,首先是他所处时代的元代皇帝。 这在君
20、权至上的时代, 在元代高压统治的时代, 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的这篇作品,能够起到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高祖还乡 戏剧效果的获得, 同作者以跟刘邦有过瓜葛的乡民为叙事人这一巧妙的构思是有关系的。 惟其是乡下人的眼中所见、 心中所想, 因而皇帝仪仗的稀奇古怪, 才处处显得莫名其妙和好笑;惟其跟刘邦过去有过瓜葛, 才能对他过去的无赖行径了如指掌,衬托出他做了皇帝以后装腔作势的可笑可恼。3、总结这首散曲通过一个被抓差迎驾的乡民的感受,辛辣地嘲讽爬上统治宝座就作威作福的封建帝王。号称“至尊”的皇帝,在乡民眼里却是一个无赖。2019-2020 年高中语文元曲五首优秀示范教案语文版必修3教案设计教学
21、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二、能力训练点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教学法构想一、教法1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了解有关元散曲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 - - - - - - - - -
22、2通过诵读指导,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二、学法1借助网络等媒体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学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2反复诵读,抓住形象,体会情思。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 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是有其原因的: (1) 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这一条是重点)自中
23、唐以后 , 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 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 , 但到了南宋后期, 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 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 便日趋衰落。而民间长短句歌词, 经过长期酝酿 , 到了宋、金对立时期, 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 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2) 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 , 战乱频仍 , 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 音调节拍各异 , 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24、。 散曲的产生 , 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 才应运而生。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3) 元代商业繁荣 , 城市兴起 , 文娱需求增加。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 娱乐场所日益兴旺, 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 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4) 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9 页 - - - -
25、- - - - - 元人南下以后, 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 , 而那些优伶歌伎, 歌舞戏曲 , 是为他们所欢迎的 , 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 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这些地方, 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5) 外族统治 , 汉人受尽压迫 , 或借散曲以抒郁愤。宋代先遭辽、金异族侵凌, 后则南宋亡于蒙古, 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异族之统治,加以民不聊生 , 社会秩序异常紊乱, 面对这么痛苦、不公的时代, 文人自然要借某种文学形式来宣泄怨悱无奈。元曲便是当时最适宜的文学形式。教师提示:要抓住文学发展的内因,即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二、了解散曲独特的诗歌形式与音乐相生相伴让学生通过自己课
26、前的预习,汇报总结。元曲无论是散曲或杂剧, 都是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 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宫调规定乐调的高低和音乐的情感。曲牌是每首曲的乐谱名称, 相当于宋词的词牌。 元散曲可分为两大类, 即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是一首独立的只曲, 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词和小曲。不超过五十八字, 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 如“水仙子”“山坡羊”等。不同的曲牌各自有不同的句数、字数,每句的长短又不同, 而且用字平仄和押韵也不一样 , 作者一定要按曲牌的要求填写曲词,不可更改。套数沿自诸宫调, 它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 一般都有尾声, 并且要求一韵到底。 套数中间
27、的曲调可以根据内容的要求在同一宫调内选用, 调数也可多可少, 有些曲子还可以任意增加句数。散曲里还有介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带过曲”, 它原来是同宫调里经常连唱的两支曲调, 如“中吕”里的“十二月”带“尧民歌”。带过曲有三支相连的, 如“南吕”里的“骂玉郎”带“带皇恩”、“采茶歌” , 但比较少见。在字数方面 , 无论小令或套数, 都要按曲牌的规矩填写曲词,但作者可在曲牌的正文之外, 在句首或句中加添一些文字作帮衬补助之用, 使曲中文字气脉连贯、词意清楚。这些额外加添的字称为衬字。一般都使用口语。在音韵方面, 元散曲没有入声协 , 余下的平、 上、去三声 , 可以混合使用,比较自由 ,使作者不致
28、因韵脚受平仄限制而妨碍其表达和创作, 这是押韵的一个解放。 但是散曲押韵, 必须一韵到底 , 中间不得换韵 ,有时甚至是每句一韵。在这方面, 格律又较诗、词严格。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为学生设计好表格,可让他们课下查找:名(姓名、字、号、谥号)、时(生卒年、时代背景)、地(籍贯、主要生活地区)、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评(后世的评论、作家的创作风格)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9 页 - - - - - - - - - 四、比较阅读正宫
29、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分析: 正宫醉太平刺世“人皆嫌命窘, 谁不见钱亲 ?”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 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可知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源。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滚”字用在此处,特别形象妥帖,把那种甘愿同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脸刻画无疑。散曲与词一样,
30、是长、 短句形式, 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本曲全用口语,语调泼辣大胆,嬉笑怒骂,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葫芦提倒稳”,结句以消极反抗的口吻申明自己的不合作的处世态度。表面上似乎说稀里糊涂倒安稳,其实是作者的反语。这颇像清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其实正是伤心人的愤激之语。只有作如是观,方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双调夜行船秋思语言典雅瑰丽,善于化用典故,不离本色,押韵尤妙。全曲充满了文采。 这套套数表现了马致远的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表面上似乎作者与世无争、及时行乐,实际上是作者愤世嫉俗,牢骚太盛之语。曲韵与诗韵、 词韵不同, 用的是当时
31、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 但是,四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对写作的启示: 无论语言典雅还是通俗,只要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感情来就是好文章。将不同风格的语言相结合,打造出有深刻内涵的文章。五、比较阅读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问题:两首曲诗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分析:写秋景, 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写作时,有自己独得的秘密。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写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
32、了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9 页 - - - - - - - - - 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
33、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双调大德歌春是用春日即将回归大地的景象表达游子依旧滞留他乡的情怀。对写作的启示: 哀伤的景物可以表达愉悦的情感,同样欢乐的景物也可以传达哀伤的感情。这种写法往往可以将情感进一步升华。常见的情景关系图: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六、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分析:(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2)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
34、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桃花之艳丽明亮, 最易让人兴时光易逝之感。香风、暮雨适足以增其愁绪。此处“滚滚”“醺醺”“阵阵”“纷纷”等叠词的使用,渲染自然界细微之变化,强调人世的无常与惊心动魄。(3)“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文句点化自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处不避重复,化熟为生,化俗为雅。“怕”意为担心天黑,暗含相思之苦,“又”表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相思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黄昏。“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日以泪洗面,着一“压”字, 更是写绝了凄苦。 “断肠人忆断肠人”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柳永“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复的使用,强化了主人公的愁绪。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9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