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 6 主要讲国民经济一、国民收入的分析和计算。(一)收入的循环流程。1.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包括总需求和总供给两部分。总需求是指对一个国家总产出的愿意总购买。在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等于居民消费的需求加产业投资需求加政府采购需求之和。开放经济就要有对外贸易,包括出口额和进口额。假若给定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则总需求水平主要取决于自发性的支出和市场利息率。总需求随着自发性支出增加、名义货币的供给增加、价格水平的下降而增加。政府包括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名义货币供给量,并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等影响自发性支出,因此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量。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全部企业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总产出的量。和
2、需求一样,这里总供给也不是事后的统计量,而是事前的意愿量。对于意愿量的关注正是经济分析的特色,从而也是宏观经济分析的特色。企业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总产出的量,一方面受到总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供给能力的制约,在不考虑前者的情况下,后者构成了总供给的最大限制。供给能力取决于一定的制度、技术条件的生产要素,资本的投入量。具体来讲供给能力决定以下因素,一是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二是各生产要素的效率,三是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在短期,经济制度是给定的,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也就是说生产效率是给定的,而且资本的投入量也可以看作是给定的,这样总供给就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即就业量,于是总供给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就业
3、问题。宏观经济学是把经济做为一个整体考察的经济中总量及其变动,因此它关注关于循环流程总的规模以及变动的原因,这个专题就是讲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考虑循环流程的构成及各种生产要素如何被组合在一起用于生产的,何种生产品被生产出来,收入是如何被加以分配,以及支出是如何配置的。2.流量和存量流量和存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而存量是指某一经济量在某一时间点上的数值。比如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是流量,它们是在一定时间上产生的数值,而国民经济财富是一个存量,它是在某一时刻衡量的,如果说今年的财富量是100 亿,那就没有什么意义,除非认为今年新增加了财富
4、量。流量和存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流量来自存量,比如说一定的国民收入来自一定的国民财富,流量又归入存量之中,比如新创造的国民收入又进入国民财富之中,即存量的改变量是流量。3.国民经济内部的环流上面我们讲到由于封闭的经济对外贸易不占重要地位,可以不计算。假定一国的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不起什么作用,也可以不计算。这样的经济分两个部门,企业和家庭。家庭部门向企业提供各种生产要素,象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企业部门向家庭支付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如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企业使用家庭提供的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劳务,并提供给家庭,而家庭则利用其取得的要素收入向企业购买商品和劳务。如果家庭用其提供的生产
5、要素所得的所有要素报酬去购买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同时企业又把出售的产品和劳务所得的全部要素报酬支付家庭,而且流入的流动速度保持不变,那么这个国民经济内部的收入循环流程将在一个水平上不断地继续下去。4.漏出和注入这是在流程中的两个概念。漏出就是漏出来的东西,注入就是增加的东西。因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通常家庭部门并没有把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一部分收入从国民经济内部漏出来了,同时又有一些收入不断的注入循环之中,这就构成了漏出和注入这样两个概念。漏出,一国的家庭部门除了把自己的收入用于购买国内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外,还要进行储蓄,向政府纳税,购买国外的产品和劳务。这样,一部分国民收入
6、从国民经济的内部环流中退出,形成了漏出。国民经济循环流程中漏出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几部分:(1)净储蓄。储蓄是指家庭部门为了将来的需要储存起来而不用于消费的收入。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家庭部门将部分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另一种形式是家庭用部分收入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股票或有价证券从而使这部分收入漏出国民经济内部环流进入资本市场。(2)净税收。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家庭要向政府交纳所得税、社会保险税等,在购买商品或劳务时要交纳消费税等。这就意味着家庭的收入中有一部分要用于税收的开支,从而形成漏出。(3)进口支出。当一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不能满足本国的家庭部门需要的时候,就需要从国外进口。这时,家庭会把收
7、入的一部分用于购买国外的产品和劳务,形成了收入的漏出。注入,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只有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的消费,其它则产生于国民经济内部环流之外,包括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这些构成了对企业的注入。(1)投资。投资是用于增加或更换资本(包括厂房、住宅、机构设备及存货等)而由资本市场注入的资本流量,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企业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2)政府支出。政府支出也被称为政府购买,是指政府购买企业产品和劳务,即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支出,它构成了政府对企业的注入。这里,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对家庭
8、部门的转移支付,因为政府的转移支付具有税收的作用,抵消了税收的漏出。(3)出口。当外国购买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时,国外收入就注入了本国国民经济的收入环流之中。5.国民收入环流的均衡当注入不等于漏出时,这个收入循环流程处于不均衡状态,国民收入将不断变动使经济达到均衡状态,即注入等于漏出。当注入大于漏出时,国民收入将会增加,从而增加家庭部门的收入,这既会使家庭增加对企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支出,同时也会增加家庭的储蓄,增加家庭交纳的税收,进口更多的国外产品和劳务,也就增加了漏出。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漏出增加到与注入相等为止。当漏出大于注入时,国民收入将减少,从而减少家庭的收入。这既会使家庭减少对企
9、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支出,同时也会减少家庭的储蓄,减少家庭交纳的税收,减少进口。这些都使漏出减少。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漏出减少到与注入相等为止。此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总之,只有当注入等于漏出时,国民收入循环流程才能处于均衡,并保持不变。所以国民收入于均衡的条件是注入等于漏出。(二)国民收入和产出1.国民收入的概念为了评价一国经济增长的快慢,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简称为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比如我们预计我们国家今年的国内总产值是8.6 万亿人民币,突破了1 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是描述一国总体经济活动的重要
10、指标,这一概念有以下几方面含义:(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价格乘以相应的产量之后总和;(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 GDP中。2.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一般来讲,人们可以从三种角度来核算国民收入。第一种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减
11、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这种方法被称为生产法。第二种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因为所有产出都是通过货币计量的,并构成各生产单位所雇佣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这种方法被称为收入法。第三种是从支出的角度出发,因为所有最终产品都是提供给市场的,市场上的需求者购买这些最终产品就会有等量的支出发生。这种方法被称为支出法。(1)用收入法核算国民收入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因此用收入法核算包括以下一些工程: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等,也包括工资收入者
12、必须交纳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利息在这里指人们储蓄在本期的净利息收入。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而只被当作转移支付。租金包括个人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佣,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的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的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和流转税。资本
13、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国民收入当中。(2)用支出法核算用支出法核算,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的。谁是最终产品的购买者呢?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居民消费,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及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是指本国居民对最终产品的购买,它包括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品支出。投资支出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投资
14、是指企业掌握的有存货(或称库存)的增加或减少,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购买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作为政府支出,而是作为与税收相反的收入来处理。净出口是指一国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出口是指一个国家的物品和劳务输出到国外,由国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形成的对这些物品和劳务的购买。进口是指本国居民、企业和政府对外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购买,也就是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3.其他的收入总量国
15、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还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有关收入的宏观总量。(1)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本国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和 GNP作为国民收入核算的两个指标,反映了统计上的两种原则。 GDP是与所谓国土原则联系在一起的。按照这一原则,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不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都被计入本国的GDP.特别地外国公司在某一国子公司的利润应计入该国的GDP.而该国企业在国外子公司的利润就不应计入。 GNP是与所谓国民原则联系在一起。按照这一原则,凡是本国国民(包括
16、本国公民以及常驻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本国GNP.特别是一国企业在国外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应计入该国内的 GNP,而外国公司在该国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则不应计入该国的 GNP. (2)国民生产净值它是指最终产品价值中,如把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也扣除,就得到了净价值。尽管国民生产净值比国民生产总值更真实地反映了国民收入的实际情况,但是由于资本折旧难于准确地估计,所以我们一般仍用GDP或 GNP来核算国民收入。(3)国民收入这里所说的国民收入是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是国民生产
17、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后的余额。它被称作国民收入的度量。(4)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的收入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国民收入不会全部成为个人收入,一方面国民收入中有三个主要工程不会成为个人收入,这就是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另一方面,政府转移支付虽然不属于国民收入,但都会成为个人收入。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转移支付,就得到了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是说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交纳个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被称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4.名义国民收入和实际国民收入
18、由于国民收入是用货币来计算的,因此一国的国民收入的变化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为了弄清 GDP变动究竟是由产量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需要区分名义 GDP和实际 GDP.名义的 GDP又称货币 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的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础的价格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来计算的。例如,如果把1990 年做为基年,那么1998 年的实际的国民收入是指1998 年生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用1990 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市场价值,而其名义GDP就是用1998 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市场价值。假定某一年的名义国
19、民收入增长了10%,但同时该年的物价水平也增长了10% ,则该年的实际GDP没有发生变动。这样,名义GDP与实际 GDP的差别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与基期相比价格变动的程度。由于价格变动,名义GDP并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因此,如不做特别说明,以后各章中所讲的产出,总是指实际的国民收入。5.国民收入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种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都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股票、家务劳动、税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2 / 6 和补贴、转移支付、通货膨胀和地下经济,而且国际间的比较由于计算方法、汇率波动和人口规模等因素而变
20、得更为复杂。(三)有关国民收入决定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的争论1.古典模型与萨伊定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经济学家大都认为自由的市场经济可以使市场供给等于需求,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经济中没有失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他们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运行,认为政府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即不要发行过多的货币,以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古典经济学家,其中既包括十九世纪初期的马尔萨斯、李嘉图、萨伊等,也包括马歇尔和庇古等。(1)产出和就业的古典分析自由的市场经济会使所有市场的供求相等。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具有完全伸缩性,包括劳动的价格工资和货币的价格利
21、息率。这些具有完全伸缩性的价格会通过市场调节供求使其均衡,最终会使储蓄等于投资。具体分析包括两方面:首先,储蓄等于投资。这是由于利息率具有完全伸缩性。当企业投资兴建工厂或购买机器时,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或去资本市场融资,这就是说企业的投资需求意味着企业对资金量的需求,它与利息率成反方向的变动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利息率高,就意味着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就越高,就会抑制企业的投资需求;相反,利息率低,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就低,从而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上面我们讲了公众对银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进行储畜就是对资金量的供给,它与利息率成同方向变动关系。利息率越高,则公众通过储畜所获得的收益也越多
22、,从而刺激储畜,相反利息率越低,则公众通过储畜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少,从而抑制的储畜,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进口等于出口。由于汇率具有完全伸缩性,汇率的变动使得一国的进出口相等。这是上面讲的自由市场经济会使所有市场供给相等的问题。萨伊定律古典学派关于经济稳定有一场重要的争论,这中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776-1832),凭借其对市场经济均衡论和经济自由主义的论述赢得了很多的赞誉,其主要经济思想就是“萨伊定律”。萨伊定率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的含义是,假定循环流程可以自动的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着三个要点:(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
23、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的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这即使出现也是暂时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不会出现需求不足的现象,也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全部能销售出去,企业没有必要解雇工人,这样就保证了充分就业,正如我们在国民收入循环流程中看到的那样,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当然,即使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公众也有可能把需求从一些部门转移到另外一些部门,这样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一些部门的工人失业。但萨伊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因为工资会具有完全伸缩性。从上面
24、我们所讲的可以看得出来,古典模型是基于自由放任的假设,即假定市场有效运行以及工资价格和利息率自由伸缩,保证所有劳动、资本和最终产品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2.价格的通货膨胀的古典分析古典经济学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是以货币数量为基础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一般价格水平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数量越多,价格水平就越高,因此,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造成的。这里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是由一些像公众支付的习惯、使用信用的范围的大小、交通和通信的方面预付等制度上的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因而在短期内,货币的流通速度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实际的国民收入决定于资源技术条件,而在充分
25、的就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价格总水平就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这就可以看出,价格是随着货币的供量增加而提高,因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3.古典学派对于大危机的看法古典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可以充分就业,任何失业都是磨擦性的原因,或“自愿”的造成的。这种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也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比较接近。但是,20 世纪 30 年代的一场大危机摧毁了自由主义的论断。英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深深的陷入了危机之中,迟迟不能复苏。在1932年到 1933 年英国的失业率达到了 22%,失业人口超过了3 百万。
26、按照萨伊定律,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能够确保全部经济资源得到充分的、有效的运用,从而提高的经济增长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发生宏观性质的、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而且失业只是暂时的,它通过经济的自动高速增长会被消除,然而这恰恰与大危机的现实相矛盾。面对危机,信奉自由市场的经济古典经济学家也给出了一些解释,主要涉及失业和公共支出两个方面。1.关于失业。按照古典学派的理论,失业是由于劳动市场没有出清所致,即实际工资在需求减少时没有降下来,从而引起劳动市场没有处于供求相等的状态。2.关于公共支出。大危机期间,一些政治家和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如果政府增加一些公共设施的支出,像修路、建医院等会有助于减少失业。对
27、此古典学派认为政府扩大公共支出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他们认为扩大政府的支出的资金来源有三个:(1)增加税收;( 2)政府向公众借债;( 3)增加货币发行。而这三个途径都不能够解决失业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的情况:(1)增加税收只会使公众的消费支出减少,造成总需求减少,从而抵消了政府支出扩大所增加的需求。(2)政府向公众借债也不能扩大需求,政府向公众借债主要是通过政府发行证券来实现,政府为了吸引公众购买证券不得不提供较高的利息率,而这会使得市场利息率提高,从而降低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也就是政府投资挤出了私人投资。(3)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所带来的只能是价格水准的提高,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第二个
28、问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模型和失业的问题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中,否定了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这种假设,市场可以处于供求相等的出清状态。他认为在衰退时劳动市场和货币市场可能存在非均衡,大量失业可能会继续下去,这是凯恩斯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的批判(一)劳动市场。凯恩斯认为工资具有刚性。在经济衰退时,劳动的需求会减少,但是劳动的价格工资不会随劳动的需求而下降到足以使市场出清的水平,它会比劳动需求下降的幅度小,因为工人不愿降低工资。但是,既使按照古典经济学家所假设的那样,工资可以随需求下降而调整,凯恩斯认为这样也无法消除失业,还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因为
29、工人同时也是消费者,如果他们的工资降低,他们的消费支出也会减少,从而减少对企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于此相对应企业作出的反应是减少生产,进一步减少对劳动的需求,这样会使劳动需求曲线继续向下移动,导致更严重的非均衡,失业人数也会更多,经济的衰退程度也就更深。从这里可以看出,凯恩斯的观点是,总需求是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但总需求下降不一定导致工资和价格下降并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相反,却可能导致循环流程中的收入、需求和就业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二)资金市场凯恩斯也否定了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用增加储蓄来促进投资经济增长的观点。他认为,货币市场在衰退时期也处于非均衡状态。储蓄增加会导致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储
30、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减少,从而对企业的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投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利息率将不得不下降,以便达到和公共供求相等的市场出清状态。企业的投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厂商对于将来的预测,当经济处于衰退的时候,厂商对于未来缺乏信心,从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加深经济衰退的程度,而且会使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况变得更糟。因为储蓄和投资对于利息率的变动都非常敏感,所以利息率的大幅度变动会使储蓄和投资变动的幅度更大,使经济更不稳定,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更加悲观,使经济进一步的衰退,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三)货币数量论凯恩斯也否定了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他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不一定会使价格水平提高,因为:(
31、1)并不是所有新增加的货币都投入了流通,有一部分货币可能保存在公众手中,退出流通,这样货币流通速度会降低,这意味着在交易方程当中流通量是一个变量;( 2)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有可能会增加实际产出。如果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社会上有大量的失业者,闲置着大量的资源,那么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就有可能会使实际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使价格水平发生变化。凯恩斯的这些观点都是对萨伊供给创造需求并能保证充分就业观点的否定。与萨伊定律相反,凯恩斯认为需求创造供给。如果总需求增加,企业会增加生产,增加对劳动的需求,总需求减少会导致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总之,凯恩斯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不一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以保证
32、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应当干预经济活动,控制和调节总需求。二、凯恩斯关于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分析(一)就业凯恩斯关于就业的分析可以通过收入循环流程来说明。当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总注入等于总漏出,如果注入突然增加,例如企业决定增加投资时,总需求就会增加,对应于增加的总需求,企业就会增加对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因此也会支付给公众更多的要素报酬作为他们的收入。进而收入增加会使公众的消费支出增加,企业的产品和劳务也会更多的销售出去,这又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投资需求,使产出进一步增加。这样循环下去,最终使国民收入和就业量成倍上升,这种效应也被称为乘数效应。然而,这个过程不会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公众所获得
33、的收入越多,他们储蓄的也越多,交纳的税收也越多,购买进口品的消费支出也越多。也就是说,随着公众的收入增加,总漏出也不断增加。当总漏出增加到与增加的注入相等时,经济又重新处于均衡状态,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也不再增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均衡可以在产出和就业量的任何水平上达到,只要满足总漏出等于总注入。但是,这时候经济不一定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二)政策的含义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和失业的分析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他建议,在经济萧条状态下,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增加需求。为此他提出了两个政策手段: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调整总注入和总漏出的政策,并以此来调整总需求
34、。当面临经济衰退时,政府应该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即实际赤字政策,这样就会产生一个乘数效应,增加就业与产出。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息率,影响投资并进而调整总需求的政策。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利息率就会降低,企业的投资就会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凯恩斯认为:在实际中由于财政政策更直接,因而它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不过,二者也可以结合起来加以使用。例如,政府进行一项公共工程的支出,并以增加货币发行量来向其融资,这个过程将不产生挤出效应,产出和就业就会显著提高。(三)通货膨胀如果总需求增加得太多,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当面临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时,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采用紧缩的财
35、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减少总需求,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减少货币供给量。三、凯恩斯理论的成果凯恩斯的理论面对资本主义失业的第一次经济危机,研究了摆脱传统经济学的束缚,建立起一套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对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包括危机等新现象进行了解释,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被称为“凯恩斯的革命”。凯恩斯的理论成果有三点:(1)关于经济研究的中心。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资源配置,资源的需求和需要都无限,产生了如何最优利用需求资源的经济问题。凯恩斯发现了同样影响资源使用效率的资源限制问题,资
36、源限制的现实形态就是工人失业,企业开工不足或者关门,资源限制说明有一部分资源未能投入生产转化为产出。(2)经济运用的常态。萨伊定律的基本结论是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凯恩斯的结论和他的相反,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3)关于政府干预。在传统经济学看来,既然竞争市场的制度足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那么政府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竞争性市场维持起正常运转,其核心就是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制止不正当竞争和对市场的垄断等,至于其他方面政府一概不问,放任自由,任凭市场裁决,这是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凯恩斯的观点看来,既然竞争性的市
37、场没有能力把有效需求推至充分就业水平,那么实现充分就业的任务责无旁贷地由政府承担,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需求管理政策,强有力的影响总需求水平,促使充分就业的实现。凯恩斯就是这样得出了政府应当积极干预经济的政策的结论。四、凯恩斯政策的实践根据凯恩斯理论,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当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剌激总需求。相反,当总需求过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者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政
38、府应该审时度势,逆经济风向行事,斟酌使用扩张的或紧缩的财政政策。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采用古典的财政理论。二战后到70 年代中期,英国政府采用的基本上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在 50 和 60 年代,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平均为3.8% ,而失业率仅为1.75%.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从30 年代初罗斯福新政到 60 年代初肯尼迪时代的繁荣,在一定限度内,都是运用这套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的结果。但是 60 年代后期以来滞胀局面的出现,使人们对这种政策提出了怀疑。这说明需求管理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批评主要基于下面的事实:( 1)
39、需求管理并不很成功。旨在稳定的经济的政策使得经济波动更为频繁;( 2)长期增长率并不高。人们认为这是政府只注重短期需求管理的结果;(3)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恶化,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货币贬值政策;(4)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不复存在,代替它的是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张”局面。这是60 年代以后,出现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相反的局面,说明了凯恩斯需求管理的局限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3 / 6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
40、制约了需求管理作用的发挥。首要的制约作用是时滞。政府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制定政策以及政策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其次是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的确定;二是制定政策从开始到实现预定的目标的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导致最初的决策失误。最后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在上面的情况下,许多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思想开始转变。许多经济学派也开始从理论上否定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其中,以货币分析见长的货币主义率先发难。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不只是凯恩斯主
41、义,而且还有货币主义。通常,保守的政党倾向于货币主义,而其他政党则侧重于应用凯恩斯主义。(三)有关国民收入决定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的争论 1.古典模型与萨伊定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经济学家大都认为自由的市场经济可以使市场供给等于需求,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经济中没有失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他们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运行,认为政府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即不要发行过多的货币,以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古典经济学家,其中既包括十九世纪初期的马尔萨斯、李嘉图、萨伊等,也包括马歇尔和庇古等。(1)产出和就业的古典分析自由的市场经济会使所有市场的供求相等。古典宏观经济理
42、论认为,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具有完全伸缩性,包括劳动的价格工资和货币的价格利息率。这些具有完全伸缩性的价格会通过市场调节供求使其均衡,最终会使储蓄等于投资。具体分析包括两方面:首先,储蓄等于投资。这是由于利息率具有完全伸缩性。当企业投资兴建工厂或购买机器时,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或去资本市场融资,这就是说企业的投资需求意味着企业对资金量的需求,它与利息率成反方向的变动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利息率高,就意味着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就越高,就会抑制企业的投资需求;相反,利息率低,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就低,从而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上面我们讲了公众对银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进行储畜就是对资金量的
43、供给,它与利息率成同方向变动关系。利息率越高,则公众通过储畜所获得的收益也越多,从而刺激储畜,相反利息率越低,则公众通过储畜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少,从而抑制储畜。这是第一点。(2)进口等于出口。由于汇率具有完全伸缩性,汇率的变动使得一国的进出口相等。这是上面讲的自由市场经济会使所有市场供给相等的问题。萨伊定律古典学派关于经济稳定有一场重要的争论,这中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776-1832),凭借其对市场经济均衡论和经济自由主义的论述赢得了很多的赞誉,其主要经济思想就是“萨伊定律”。(3)后凯恩斯模型和通货膨胀的问题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滞胀是传统的凯恩斯理论和政策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一
44、些经济学派对“凯恩斯革命”的反对,以及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一、货币主义的理论货币主义也叫货币学派,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崇尚经济自由主义。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被认为是一场对凯恩斯革命的革命。货币主义是 20 世纪 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货币主义发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该校经济教授M 尔顿?弗里德曼被认为是货币学派的领袖。货币主义者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货币数量是基本因素;第二,认为西方国家的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已经彻底失败,需要新的理论来取而代之。这种观点反映了货币主义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批判西方经济学的论点是否归属于货币主义
45、的标准。货币主义政策的基本原理曾经在英国撒切尔夫人任首相的英国得到比较充分的实施。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一)新货币数量论新货币数量论又称为货币需求函数论。弗里德曼等在建立新货币数量论时,继承了旧货币数量关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经济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基本观点,并利用实证分析做了重新解释。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在短期内可以作出轻微的波动,而在长期中是一个不变的数值。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意味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影响价格,这是从长期来看;从短期来看,货币供给的变动,往往领先于价格的变动,因而货币量的增加不仅会引起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而且也会引起收入的变动。因此,货币主义得到
46、如下两点重要结论:(1)在20 世纪 60 年代后出现的通货膨胀完全是因为货币供给超过产出增长所致;(2)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来降低通货膨胀不会导致失业增加。这就是新货币数量论。(二)自然率假说和菲利普斯曲线自然率也称为自然失业率或自然就业率,它是货币主义的又一个理论基础。所谓“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在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作用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与零通货膨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在货币主义看来,自然率的大小取决于实际因素,即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等,而与货币因素无关。货币主义者从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出发,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关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
47、的交替关系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我们假设最初经济处于菲利普斯曲线P上面,那么这个时候没有通货膨胀,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在货币主义看来,如果政府扩大货币供给量,那么价格就会高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这时的工人发现工资上涨,厂商也注意到产品价格提高,从而雇主愿意增雇工人,就业就会增加,失业率就会下降。但是,货币主义认为,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所以说菲利普斯曲线说是暂时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只有在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变的条件下才会成立。(三)货币主义者的新政策即货币主义者关于政策的建议1.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进行需求管理的一个主要手段,货币主义对其采取了否定态
48、度。在弗里德曼看来,以需求管理为宗旨的财政政策最终都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其经济调节作用的。而扩张性的“过头的反应”必然导致通货膨胀。2.货币主义者虽然承认宏观运行的小幅度的波动,但是他们反对用“微调”的办法来熨平波动。其理由是:正确的经济政策虽然有可能起着熨平波动的作用,然而,由于政策的时间滞后,也会产生推波助澜的影响,使得宏观经济的运行更不稳定。权衡得失,他们不赞成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微调”,反对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因为这种政策弊大于利。3.货币主义者认为唯一可行的政策是货币供给量按固定的比例增长,其增长的比例应等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货币主义者这一政策的目
49、的在于使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这一政策常常被称为“单一的货币规则”。概括起来讲,货币主义政策主要的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力主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量避免国家的干预。二、现代凯恩斯主义现代凯恩斯主义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补充、修正和发展。它包括两大分支:后凯恩斯主义的主流学派和新剑桥学派。(一)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派后凯恩斯主义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分支,它又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和索洛等,还有萨缪尔森。由于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大都在美国,因而这一经济学派又被称为美国的凯恩斯经济学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认为,在方法论上,应该应用凯恩斯以前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分
50、析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进行补充,使宏观的分析与微观的分析“综合”在一起。同时,凯恩斯理论主要是针对萧条状态,也需要对新的经济问题给出答案,因此也应该“综合”其他经济学派的观点。后凯恩斯主要经济学派对宏观经济的总体看法,可以加以概括。他们同意货币主义的观点,即需求过度膨胀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且在经济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不能通过扩大需求而消除的失业。后凯恩斯经济学派尽管与货币主义有些相同之处,但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解释却有所不同。关于通货膨胀,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认为,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通货膨胀不完全是过度需求造成的结果。其中原因包括:(1)某些部门的需求过剩和其他某些部门的工资下降“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