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常用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1.1 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给式空气呼吸器(GB165561996)及中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正压式空气呼吸器(GA1241996),制定本使用方法。2. 使用人员注意要求。(1). 必须对使用人员进行充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2). 使用者身体健康,没有职业禁急症(下列疾病者禁止使用:肺病、各类传染病、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孕妇及医生认定不适宜的人员等)。3. 日常检查。(1). 检查全面罩的面窗是否清洁、无划痕、裂纹、环状橡胶密封垫无灰尘、断裂等影响密封性能的因素存在;检查系带、导管、连接处有无松动、断裂。(2). 气
2、瓶压力检查。工作压力为30MPa,气瓶使用压力不低于21MPa;其他类型气瓶按技术说明书执行。(3). 系统泄漏检查。打开气瓶阀,观察压力表,待压力表指针稳定后关闭气瓶阀,1分钟内压力下降应小于0.5MPa。 (4). 报警器报警压力检查。打开气瓶阀待压力达到气瓶压力后,关闭气瓶阀;然后缓慢打开冲泄阀,当压力降至5+0.5MPa 时,报警器应开始报警,声音响亮。(5). 面罩气密性能检查。佩戴好面罩,用手掌捂住面罩与供气阀连接处,深吸一口气,面罩应有向面部吸附的感觉,检查面罩是否有泄漏,否则应更换面罩。 (6). 呼吸性检查。面罩气密性能检查合格后,打开气瓶阀,将面罩佩戴好,再将供气阀与面罩连
3、接,关闭供气阀上的冲泄阀开关,深呼吸数次,应感觉呼吸舒畅,打开和关闭2次,开关应灵活,供气阀应能正常打开。(7). 使用前检查气瓶压力是否在要求范围内,以便安排作业时间。(8). 每班一次卫生清洁及完整性检查,合格后锁闭管理。 4. 佩戴及使用。(1). 佩戴装具。将气瓶阀向下背上气瓶,通过拉肩上的自由端调节气瓶的上下位置和松紧,直到感觉舒适为止。 (2). 扣紧腰带。将腰带插头一端插入座内,然后将腰带左右两侧的伸出端同时向两侧拉紧,收紧腰带。(3). 佩戴面罩。先放松面罩下方的2根颈带和上方的2根头带,然后将面罩贴合在佩戴者脸上,戴好面罩,调节面罩位置,收紧下端的2根颈带,再收紧上端的2根头
4、带,直到舒适为止。(4). 检查面罩密封性。用手掌捂住面罩接口处,通过深呼吸,检查面罩密封是否良好,否则,再调节位置、收紧头带或重新佩戴面罩。(5). 打开气瓶阀。将气瓶的阀门打开,旋转至少2圈,确保充足的供气量。(6). 连接供气阀。先将供气阀的接口与面罩接口啮合,然后顺时针旋转90度,当听到咔嗒声即安装完毕。(7). 佩戴完毕后,深呼吸几次,激活共气阀,当呼吸舒畅后,方可进入作业区域。5. 使用注意事项。(1). 必须2名或2名以上人员协同作业,事先确定号联络信号。(2). 本装具仅用于呼吸系统的保护,在特殊情况下操作时,应另外佩戴特殊防护设备。(3). 在使用中因碰撞或其他原因造成面罩错
5、动时,应及时屏住呼吸,以免吸入有毒气体,立即使面罩复位并撤离作业区域。(4). 严禁在有毒区域内摘下空气呼吸器的面罩。(5). 经常查看压力表,注意余气量,当压力降至5MPa或听到报警声时,应立即撤离作业区域。 (6). 在使用空气呼吸器前,必须按佩戴顺序佩戴,严禁佩戴完毕后再打开气瓶阀。(7). 凡使用过的气防器材,班组岗位人员要及时联系消防队气防站或相关部门进行充气、校验或更换。1.2 过滤式防毒面具安全使用方法1. 安全实用范围带导管过滤式防毒面具是用于空气中氧含量不低于18%,有毒有害介质不高于1%(氨2%)的环境。3号滤毒罐(褐色)用于防范氯、苯、二硫化碳等有毒气体与蒸汽。4号滤毒罐
6、(灰色)用于防范氨、硫化氢等有毒气体。5号滤毒罐(白色)用于防范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2. 维护保养a现场备用的过滤式防毒面具应放在专用的柜内,柜上应贴封条,应防潮、防高温,禁止与酸、碱、油类或有毒等物品接触。b长期存放的头罩应在橡胶部位均匀撒上滑石粉,以保持完好。c使用后的滤毒罐应将顶盖、底塞分别盖上、堵紧,防止罐内滤毒药剂受潮或吸附有毒气体,以致影响防毒效能。d常用的滤毒罐每季度检查一次;长期存放的滤毒罐每年检查一次;对于失效的滤毒罐,则应及时报废,更换新的滤毒药剂。3. 使用方法a检查头罩、导气管有无缺件、损坏、漏气、堵塞,连接是否紧密牢固,呼吸阀是否好用;滤毒罐有无顶盖、底塞,有无装填不实现象,如不合格严禁佩戴。b拔去滤毒罐底部胶塞。c把头罩从下至上套在头上,眼窗中心位置在眼睛正前方下一厘米左右。d深呼吸数次,确认正常后方可进入现场。e要在药品规定的标准防毒时间范围内作业,不得超时间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