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3288280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年级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语文七年级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七年级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七年级公开课教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语文七年级公开课教案语文七年级公开课教案1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

2、题或作评价。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

3、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完成时间:4分钟) 3.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文后,进行朗读评价。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

4、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 问题探究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

5、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完成时间:2分钟) 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语文七年级公开课教案2 课标及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6、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2、目标导学 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朗读、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二、自学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

7、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2.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

8、,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ng)海(ji)石(sngzh)(cho)平 水何(dn)(xio)(s) 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字,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是,朝人,字, 号,是我国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5、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用“/”划分。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三、助学

9、(一)观沧海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2、问题组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

10、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学生齐读

11、,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

12、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因何而“愁”? 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

13、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0.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11.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

14、情感的,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12.“夜郎”: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此处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的古夜郎国,而是指湖南的夜郎县。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多余的。第二页的注解4解释也有不妥之处。注解4解

15、释为:夜郎西,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其是,夜郎这个词就能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夜郎西,是指比遥远的西南边地还要遥远的地方。 诗意是:即使你在比本来就很遥远的夜郎还要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与牵挂也如明月一样千里伴君行。 13.“直到”的“直”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4.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

16、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5.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16.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四、用学 (一)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夜郎( ) 2、诗歌朗诵特别要注意朗读节奏,请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杨花落尽子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 (二)名句赏析 1、观沧海写景

17、句子从“”到“”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景,后四句写的是景。这首诗借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融合在一起,诗人以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和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抒发了的抱负。 2、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听闻,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关注友人的行动,体现了友谊的深厚。 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18、。 (三).拓展: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仿写: 五、评学 1、背诵观沧海,完成下题。 (1)“xxx”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xxx”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博大的胸怀? 观沧海中诗人

19、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2、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题。 第1句:“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第2句:叙述作诗“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的心情。“过五溪”,足见迁谪之,道路之。 第3、4句:从表达上看,运用了;从修辞手法看,运用,寄情与月,托月传情,写得深切,动人心脾。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20、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情境(问题)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非常有名的乡愁诗。 2、目标导学 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朗读、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二、自学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归(yn)枯(tng)昏(y) (x)阳天(y) 2

21、、明确诗句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次北固山下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次北固山下,就是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图”。这幅图画由两

22、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渲染了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点明主旨。 三、助学 (一)次北固山下 1、文体知识: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

23、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2、品评赏析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

24、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

25、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最耐人寻味

26、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

27、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3、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

28、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二)天净沙.秋思 1、文体知识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

29、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2、读 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自读: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充分感受情感。 诵读: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小令 3、品评赏析 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

30、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点拨: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

31、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4、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5、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从画面感受意境;3、运用联想、

32、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四、用学 (一)积累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二)填空 1、次北固山下 (1)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词语是、 (2)尾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抒发的情怀。 判断正误 这首诗以颔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

33、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因为有时风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包含为“顺”与“和”的内容,表现了风平浪静的景色。()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表现了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生思乡之情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承三联而来,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

34、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天净沙是,秋思是散曲的 天净沙?秋思,是代作家、家。他与、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之情。 (三)比较阅读: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

35、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五、评学 1、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首联中的、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

36、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37、。 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2、天净沙?秋思 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

38、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

39、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语文七年级公开课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

40、?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

41、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抛p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三)总结、扩展 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什么心情? 这首诗抒发了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 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