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doc

上传人:长青 文档编号:3327773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正确理解“妒忌、长叹、推却、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理清课文顺

2、序,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要注意分清前因后果,抓住重点词句的前后联系读懂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指导简要复述。4、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之所以能神机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为具有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认识诸葛亮顾大局、始大体的广阔胸怀。教学重点: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2、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展开。教学难点:1、理解周瑜陷害诸葛亮这段文字;2、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课前准备: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2、能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一幅。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大名著指的是哪

3、本书吗?知道历史人物周瑜、诸葛亮吗?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3.介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这个环节,我创设情境,通过介绍四大名著、草船借箭的出处以及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初读课文(5分钟)。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下面就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4、要求:(1)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学习要求)(2)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通过品读加深理解: “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这个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扫清词语障碍,并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条理(10分)。1、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写了借箭的起因、

5、准备、经过、结果。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这个环节,我主要是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让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写了借箭的起因、准备、经过、结果。让学生融入感情、进入文本,有所思考与感悟。)四、学习课文(20分钟)。(一)质疑问难,理清文章思想。1、文章写“借箭”,你心里有什么疑问?问题预设: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什么是“神机妙算”?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诸葛亮借箭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整理后“存疑”。 (二)分清因果。1、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然后组织讨论,着重解决:理解诸葛亮

6、为什么要去借箭?读懂事情发生的原因。“妒忌”是什么意思?再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词句读议: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对话朗读训练。在这一段对话中,句式出现非常单调,总是简单的“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这里也提供一些提示语,看看可以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皮笑肉不笑、正中下怀、阴险、心中窃喜、不怀好

7、意、假惺惺、顺水推舟、不紧不慢、笑着、胸有成竹)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读最后一段,抓住“交箭”“长叹”,理解事情的结果。首尾两句联系着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小结:学习这样一篇记叙事情发展的课文,应该注意分清什么是事情的起因,什么是事情的结果,只有抓住实质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3、完成填空练习:因为周瑜( )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 )天之内造出( )万枝箭,妄图以此来( )诸葛亮,并立下军令状,经过“草船借箭”,结果,诸葛亮( ),使周瑜(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想的;1、引导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同时养成了认

8、真读书的习惯。问题发现后,先“存疑”,把学生的疑问有机地穿插到课文的整体中去解决,体现了教学的完整性的针对解疑过程十分重视课文内容的前因后果关系,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能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3分钟)。1、复习生字词语。利用字词卡片,开火车读、组词、用词说话等。2、分段指读课文内容。回顾课文大意。3、说说课文的写作顺序和重点。(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等,从巩固学习内容入手,实现自然过渡,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达到自然迁移,顺利地导入新课的内容。二、因果联系,切入重点(6分钟)。1、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能成功?2、

9、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抓住课文中一个重点词语来回答。3、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批注。(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三、引导探究,领悟方法(6分钟)。老师引导学生自读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什么?指读“大雾漫天”句。(出示教学挂图“一江大雾”)。联系“第三天四更”句,读懂诸葛亮预先估计到第三天夜里必然起大雾,选定了有利“借”的时间。引读后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这“神机妙算”的?(先抓句子,读懂预先估计到什么情况?再前后联系,读懂根据情况决定怎样“借箭”)。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做批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

10、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 四、循导学读,深究讨论(6分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再细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诸葛亮还估计到什么情况?怎样安排计策?1、细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想,诸葛亮还估计到什么情况?怎样安排计策?把有关的词句划下来,准备讨论。2、组织讨论,在读议中重点把握:读“诸葛亮笑着说”句。体会诸葛亮已充分估计到的两种情况:大雾之中,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而只会放箭。(联系“曹操下令说”,读懂诸葛亮估计的正确。)读议“一字儿摆开”句。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分别出示挂图分片:“一列草船”“飞箭如雨”)读“船头掉向”句,

11、正解计策安排之巧妙。结合第9节,你还读懂什么?齐读“顺风顺水”、“飞回”句。3、归纳学习内容,过渡。4、深入正解“神机妙算”的意思。5、小结:我们的学习,抓住重点词语正解课文,通过正解课文内容来深入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五、扩展深究,加深认识(6分钟)。1、默读课文,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能够这样神机妙算?组织学生交流,着重读句理解诸葛亮“知鲁善用”,“知周善斗”。品读句子:“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体会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2、概括:正是因为诸葛亮知己知彼,能全面地分析客观情况,巧妙地运用

12、正确计策,所以草船借箭获得成功。(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六、学习总结,深化题意(6分钟)。再次细读课文,深入理解、体会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这节课,我们围绕“神机妙算”,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读议议,细心体会,深入正解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2、把“草船借箭”与“神机妙算”联系起来,进一步领会“借”字是诸葛亮才能的集中体现。(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七、回归整体,复述课文(7分钟)。1、再读全文,思考讨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你又是自怎样认识课文中的其他一些人物?2、出示练习:“草船借箭”是一次( )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 ),鲁肃( ),曹操( ),还利用( )天气和( )条件,巧妙地安排、运用( )进行借箭。借箭的成功,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 )又( )的人。3、指导学生复述课文。(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并能按文章脉络复述课文。)教学板书:造箭 草船借箭 交箭大雾漫天 直到 去“一定不敢” 摆开 “攻”放箭如雨 逼近 受顺风顺水 飞 回(妒忌) 神机妙算 (长叹)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