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3264868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5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落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落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日》教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落日教案落日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观察落日美景的色调特点,掌握暖色调的相关资料。 2欣赏落日美景,用暖色调表现观察到的落日美景。 3学会观察、欣赏、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夕阳西下,落日发出漫天红霞。由于大气层整整一天都受到了太阳光的强烈照射,因此,日落的颜色比日出时更为亮丽。当太阳在空中渐渐下落时,形成暖色调。天空的色彩由远处的亮黄色依次过渡到红色、紫色、蓝紫色等。这绚丽多姿的天空,带给孩子们无尽的联想。 教科书中选用了几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视角的落日图片:有水天一色的落日,有绚丽多彩的晚霞,还有以天空和山为主体的西湖雷

2、峰夕照。这些照片上的天空的颜色各不相同:一幅以红色、橙色为主,一幅以红色、紫色为主,还有一幅则以黄色、橙色为主。教科书中展示了日落时天空中主要的几种色彩,大致讲清了它们的变化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日落时天空色彩变化的原因,帮助他们理解: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不同地点、不同天气、不同时段,落日都有很大的不同,促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地去了解、认识落日的色彩,感受到不同的日落之美,领略大自然无限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对英国画家透纳的美术作品赏析,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感受用画笔来表现美,表达情感。通过欣赏、比较水粉和油画棒这两种不同媒材不同绘画方法表现落日美景的

3、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用不同的绘画工具进行创作的方法及基本技巧。此外,教科书还选取了两张同龄人的优秀作品,这两张作品都较好地运用了暖色调,使画面中天空的色彩有了绚丽的变化,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日落时天空与景物色彩的特点与规律。 难点:用暖色调大胆地表现观察到的落日景象。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画纸、水粉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 (教师)多媒体课件、画纸、水粉画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1)欣赏落日的图片,说说带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2)揭示课题:落日。 2欣赏感知。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印象最深的落日美

4、景。 (2)观察日落图片,找寻天空与景物色彩的特点与规律。 (3)思考:你还发现了哪些日落时的色彩? (4)欣赏英国画家透纳的作品,找寻画家表现落日的好方法。 (5)小知识:一幅画中,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称为色调。描绘落日景色的画面因大量的红色、黄色、橙色等而显得十分温暖、热烈的色调,我们常称之为暖色调。 (6)学习水粉色表现落日美景的方法。 (7)学习用水粉、油画棒这两种不同的绘画材料表现落日的绘画技法。 (8)欣赏同龄人作品,拓展创作思路。 3尝试创作。 (1)作业建议:观察日落时的色彩变化,选择喜爱的工具,用暖色调表现一幅落日美景。 (2)学生创作,可按书中的步骤画,也可跟着视频的演示学画

5、。 (3)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以“落日”绘画作品展形式展示作品,围绕作品是否用暖色调表现了自己对天空落日的独特感受展开评价。 5课后拓展。 五、教学反思: 落日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记者朱启平所写的通讯风格。 2.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3.通晓日本军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意识。 教学重点: “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 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与写作接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

6、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随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我们可以重温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为那次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激动吧! 本文就是直接记录日本投降的仪式的,具有现场的真实性特点。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主要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展开式的叙述。它与消息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两种最常用的文体,运用通讯文体报道事实时,应“量体裁衣”,按照内容、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 三、历史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

7、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四、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 第三部分,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前半部分(第1-2段)写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的到来,在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中国代表。后半部分(第3段)写日本代表的出场。 第四部分,整个通讯的高潮。第1段,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接着写日本代表签字的状况

8、。第2段,是写和日本作战的各国代表的签字。 第五部分,是尾声。写了三个小花絮,或者说是小插曲。第1段,借“投降书脏了”嘲弄日本人。第2段,写盟军空军组队参加受降仪式。第3-5段,是由一位年轻水手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五、内容分析 1.开头,为什么要说“9时10分”呢?说道“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 生:提到“9时10分”,目的是体现这次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因为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二次大战才真正结束。同时也体现一种气势,收到庄严肃穆的效果。 生:提到具体的地点,目的是突出现场感与真实性。 2.文章接着写“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

9、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的作用是什么? 生: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扼要地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概括地表述了这个受降仪式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大家回答得不错。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请你找出来。 生:“天刚破晓”“7点多钟”“8点半”“8时50分”“9时整”“9时10分”“9点18分”这些时间的描写,突出了仪式的非同一般。 4.本文的特点是“点”“面”结合,请你从“点”和“面”结合的角度,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生:这篇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步步推进,先用大背景作烘托,从“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再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推前

10、、推前,画面由远景中近景特写镜头。如:“身移影动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 5.分析得到位。朱启平的作品反映的题材重大,在以对政治、军事的观察和分析见长之外,还善于从对比描写入手。比如,他的作品中“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其此之谓欤!”那么,本文的对比有什么好处呢? 生:突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同时也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奴役亚洲人民而被钉进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欣喜之情。 6.在写到“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时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用的是细节和衬托的手法。衬托手法的

11、运用表明了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的可怜与卑微,是罪有应得。 7.文章里提到“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怎么理解? 生:文章结尾的风趣语言,表达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日本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的愤恨,对日本毁坏人类文明的极度痛恨。“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既是实写,也是他们内心肮脏的写照。 8.同学们,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有独特的含义吗? 生:象征日本就如同落日一样,风光不再了。 生:在强大的正义面前,日本军国主义就像没有生气的落日,激情全无。 师:日本的国名含义为“日出之国”,又有“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称号。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用

12、“落日”有另外一层含义-日本给人类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战争的结果也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日本已经是一个被打败的癞皮狗,已经是一个没有还手之力的奄奄一息的杀人魔王,是没有生气的不再绚烂的落日。 六、布置作业 1.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感受雪与火的年代的爱国情怀。 2.课外观看关于日本投降方面的纪录片或电影。 落日教案3 一、导入 :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观察到了什么?再看第二幅,你看到黑点了么?其实,第一幅图中,轮子并没有转动,第二幅图片中一个黑点也没有。这都是我们的幻觉。即便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去探索落日的奥秘

13、。(板书课题) 师: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一个善于提前做好准备的人,对于科学奥秘的探索更得如此,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好,咱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自学探究 二、默读课文 自学探究 读课文思考: 1、注音 2、解词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板书:幻觉、原因) (先概括后提问第二题) 三、重点研讨 快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落日幻觉以及解释幻觉产生的原因的句子。 师:文章第几段描写了落日的幻觉景象?(第二段)同学们想不想看到落日的奇异画面?(想)那么,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落日的每一幅画面。放音乐! 看到落日的画面了吗?美不美? 现在请判

14、断图片中出现的是落日中的哪一种幻觉,并用科学道理来解释落日中的几种幻觉形成的具体原因。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看哪个小组判断得快。 师: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说明白的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的过渡段并分析它的作用。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介绍幻觉产生的原因和描写幻觉的顺序一致吗?为什这样安排? 3、本文为了更好的阐明事理恰当地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师: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科学道理很抽象,又是怎样吸引读者去阅读呢?答案是准确生动的语言。现在我们就赏析一下本文的语言。 四、赏析语言 1、如果把“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

15、一句中的“大”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2、除了准确周密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生动优美,这主要体现在第( )段。请你摘抄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五、拓展练习 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 六、夕阳下的收获 提示:1、学到了哪些知识? 2、有何启示?(养成观察的习惯,就会增长知识,受益无穷) 七、教师总结: 地球就犹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它无时无刻不向我们展示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自然画面。让我们用心灵去观察,用知识去探求,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因为你们是朝阳不是落日。 落日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快速阅读中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所说明

16、的知识。 2、技能目标: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借助本文知识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日出日落景象实际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3、情感目标:培养观察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难点:能够借本文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日出日落实际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同学们,日出日落,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你观察过这些自然现象吗? (生)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日出日落景象。 (师)我们所看到的日出日落的景象各不一样,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还是其中有别的奥秘?学了课文落日的幻觉,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

17、秘。 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收获。(利用多媒体打出)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吟咏()绮丽() 绚丽()殷红() 散射()殷切() 散会()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二)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1、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理解幻觉的含义: 什么是幻觉? (所谓幻觉是视觉、听觉、触

18、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三、展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四、学生小组读文探究:(多媒体打出) 1、落日的幻觉属于说明文中的哪一类? 2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完成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 变扁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举例说明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五、学生进行交流 六、知识扩充:(多媒体打出) 光的散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均匀媒质的分界面时,会产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但当光在不均匀媒质中传播时,情况就不同了。由于一部分光线不能直线前进,

19、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形成光的散射现象。地球周围由空气形成的大气层,就是这样一种不均匀媒质。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的颜色,实际上是经大气层散射的光线的颜色。 旭日初升或日落西山时,直接从太阳射来的光所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比正午时直接由太阳射来的光所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要厚得多。太阳光在大气层中传播的距离越长,被散射掉的短波长的蓝光就越多,长波长的红光的比例也显著增多。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它的红色成分也相对增加。因此,才会出现满天红霞和血红夕阳。实际上,发光的太阳表面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 七、帮古人解疑:(多媒体打出文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

20、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师)当时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认识,所以孔子解答不了这两小儿的问题,你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吗?可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后自由解答,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已经证明黄昏(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是一样的。同一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物体中去中显得大。早晨的太阳背景是群山、数目、房屋等,而在公务,太阳的背景是

21、广阔无垠的天空,因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被散射出去的光也多,而中午太阳光直射时,光线散射现象就小,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八、品味语言:(多媒体打出) 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2、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九、课堂拓展延伸: (师)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请找出来,大声朗读,看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学生找出第二段,大声朗读从描写角度、修辞、色彩等方面分析) (师)同学们,请你回想自己所见过的日出或日落景象,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字数不限。 提示: 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

23、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十、学生朗读自己的描写文字。 十一、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描写文字,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充。 板书: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落日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落日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投降仪式时间、地点、方式、意义,体会这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的可贵,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2、品读中把握的内在感情。 3、了解通讯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 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灾难深重

24、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让我们跟着战地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一起去感受那个令人激动的投降仪式吧。 二、介绍文体 通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它是常见的新闻体裁之一,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

25、意细节的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三、研习文本 (一)研习1、2节(总写) 设置问题:1、为什么说要说“9时10分”呢?(体现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 2、说道“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突出现实感与真实性) 3、第二段简要点出了意义,它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议论、抒情) (二)明确本文的线索时间,依此分析下面的内容。 1、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找出后点明线索。(写得如此细,突出仪式的非同一般) 2、因为有小标题,内容清晰,不需

26、要过多述说,分析时应该抓住几点: (1)“点面结合”是本文的特色,请生任选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2)分析文中的描写与对比,如:“仪式开始”部分写日方的两位代表签字的内容,“代表到来”部分写日方到来与前正义方到来的情景等。 (3)分析文中现实与历史相联系的内容,明确联想的力量,如:三个“9.18”等。 (4)分析最后两段,完成主题的升华。问:为什么不能忘却?该如何纪念? 四、小结: 1、题目的理解: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叫落日呢? (双关A、写完本文,刚好是日落时分,以此为题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B、日本的国名和国旗里有日,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以此为题表明日本军

27、国主义的失败) 2、主题: A、文结合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B、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3、写法借鉴:本文被誉为报道二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也是大学新闻系典范教材,有以下三点值得借鉴(阐述见教参91页) A、材料组合方面,点面结合,得益于线索的选择和把握; B、细节的捕捉与刻画; C、现代的新闻通讯手法与史传散文的统一。 落日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别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教学设想 1、因为是自读课文,学生通过预习、

28、自学完成对的了解 2、根据提供的材料,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形成自己的看法。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及写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1、朱启平(1915-1993),浙江嘉兴人,在著名的大公报社做记者。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朱启平被派往日本横须架港现场采访,9月2日,他亲眼目睹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时,后被列为大学新联系典范教材。 2、落日,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签字仪式定于1945年9月2日上午九时在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 为什么将这一举世瞩目的仪式放在军舰上?原来事出有因,杜鲁门总统

29、在日本投降后,宣布由麦克阿瑟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安排和主持日本投降仪式,并作为同盟国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一决定立即引起了海军的强烈不满,因此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建议,如果投降仪式式由陆军将领主持,那么仪式式应在一舰海军军舰上举行,以表彰海军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为了保证总统同意这一建议,他特别选择以杜鲁门家乡命名,并由他女儿马格丽特主持下水典礼“密苏里”号作为候选军舰。 3、勃兰特(1913-1992),德国政治家,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1967-1974年在任联帮德国总理。二战期间流亡国外,从事反法西斯斗争。获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照片左上角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安妮小组。 二、预习要

30、求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 2、整理结构、内容 3、复习消息文体的常识,区别消息和通讯的不同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课文 悠悠五十年的中华民族,有诗情博发的过去,也有沉痛无比的昨天,尤其我们同世界人民一同经历了法西斯的铁蹄,也共同见证了胜利的时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近代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 三、精读课文 自习课文,要求理清的结构思路,明确的主题,先让学生看课文,思考,再同桌间适当讨论,得出结论 落日 签字场所 8点多 既表现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对祖国未来的期待 准备(7点多) 代表到来 8点半,8点50分 仪式开始 9时整,9时10分,9时18分 投降书脏了9时18分

31、以后 落日教案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三、四自然段,体会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2 三亚落日(板书)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自渎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或

3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浯: 美妙绝伦 硕大无朋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浯: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比:硕,大;无比,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

33、亚落日的美景?(第35自然段)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5、学生划分段落。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板书:真有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有涛情画意,能止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渎。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海鸥,飞到三亚每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到浓浓的热带风情。现在我们来看看三亚的落日到底有什么

34、特别之处? 2、过渡:落日的景象真有这么美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把描写落日的内容找出来。 二、品读感悟三、四自然段: (一)理清层次,整体把握: 1、请观看课文精美的插图,耳朵倾听老师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享受、去感悟,然后思考:夕阳滑落的景象是由哪几幅画面组成的?将不同阶段的落日分别比做了什么? 2、生听师朗读三、四自然段。思考。 3、同座交流。 4、全班交流: 第一幅画面:太阳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比做快乐的孩童。 第二幅画面:太阳挨近海面时,比做大红灯笼。 第三幅画面:太阳投入海面时,比做跳水员。 5、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整体把握日落全过程。 (二)通过讨论喜欢的语句深入感悟: 1

35、、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再读一读描写那个画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注出来。 2、交流自学感受,教师相机提炼: A提问:你为什么喜欢快乐孩童似的太阳?(抓住歪着红扑扑毫无倦态潇潇洒洒等词语感悟太阳的孩童形象。) B 指导朗读,先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C质疑:太阳的笑颜指什么?(结合金红一色热烈一片,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壮观场面。) D学生齐读,要读出热烈的气氛。 A你为什么喜欢大灯笼似的太阳?(引导学生抓住红灯笼这一形象的说法,体会太阳发生的变化。借助课件,体会阳光映照在海面上的动人景象。) B出示:兴许是悬(浮)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得下沉(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36、轻声读这一句,比较原文用词和括号里的词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 C针对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收敛硕大无朋的意思。 D指导朗读,喜欢这一小节的可一起读。 (指出要放慢语速,把太阳的变化读出来。) A你为什么喜欢跳水员似的太阳? B为什么把太阳比作跳水员?(引导学生想象跳水员敏捷的动作,体会太阳入水既快又轻的特点。) C出示: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分组

37、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原文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拟人化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D指导朗读,要读出一种平静的美。 3、小结:这三幅优美的画面构成了落日的全过程,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赞美它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落日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这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让人赞不绝口,心中的千万感慨化为一句话就是(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有时间的话,把自己喜爱的句子背出来,让落日美景永驻心间。 板书设计: 像快乐的孩童 、三亚落日 像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像轻快、敏捷的跳水运动员 落日教案8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

38、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

39、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一、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40、: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提问: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

41、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有什么感想? 3、文章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文章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也引人入神.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