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3246999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1 一、核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

2、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如磷脂)。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

3、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单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就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2 生命的物质基础 考试占比68%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CHON(基本元素)CHONPSKCaMg(主要元素) 2、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Mo、C

4、u、B、Zn、Fe、Mn(牧童碰新铁门) 植物缺少硼(元素)时花药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花而不实) 3、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原生质 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主要成分蛋白质、脂类、核酸,分化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注:植物特有的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成分)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 水(约60-95%,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无机盐(约1-1、5%) 有机物: 糖类 核酸(共约1-1、5%) 脂类(1-2%) 蛋白质(约7-10%是一切活细胞有机物

5、含量最多的,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意义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良好的溶剂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3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1、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同种生物所用种群与无机环境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2)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3)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4)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种群密度 解惑(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

6、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4)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易错警示(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3、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植物:样方法取平

7、均值(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易错警示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计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2)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4、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1)“J”型曲线数学公式:N=N 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tt0 (2)

8、“S”型曲线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 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J”型曲线“S”型曲线 (1)K值的应用 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再生能力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9、。 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错警示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关注 (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对“”的理解 Nt=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芽茎

10、?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

11、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5 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周期:连续_细胞,从一次_成时开始到下次_成时为止。特点:_期历时长 动、植物有丝_程及比较 1。过程特点: _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后期:着丝点

12、_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注意:有丝_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动植物有丝_区别 前期:植物由纺锤丝构成纺锤体,动物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细胞质_同,植物中部出现细胞板;动物从外向内凹陷缢裂。 真核细胞_三种方式 1。有丝_绝大多数生物体细胞的_受精卵的_ 实质:亲代细胞染色体

13、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减数_特殊的有丝_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_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3。无丝_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例:蛙的红细胞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6 应牢记知识点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 、叶绿素(含量约占3/4) 、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 、胡萝卜素橙_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_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

14、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方法:丙_溶剂. 、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分离方法:纸层析法 、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_合 、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 、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能 CO2+H2O(C

15、H2O)+O2 叶绿体 光能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小

16、时,耗尽其营养. 、遮光处理绿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光照数小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行光合作用. 、碘蒸汽处理遮光的一半无颜色变化,暴光的一侧边蓝绿色. 1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卡门(M.Kamen)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来自水. 、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 、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用仪器检测到. 、特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不影响细胞的代谢. 、用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将植物分成两组,一组提供H218O,另一组提供C18O2

17、.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 、结果,只有提供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 1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M.Calvin,1911)实验 、用14C标记CO2得14CO2 、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踪光和作用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 、结论: 16、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 、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一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主要反应: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分解水,产生H和氧气;生成ATP. 、场所:叶绿体基粒囊状膜上. 、能量变化: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 、暗反应 、特点:指光合作用

18、第二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主要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生成三碳化合物;H做还原剂,ATP提供能量, 还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机物和水. 、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能量变化:活跃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过程图(P-103图5-15)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7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19、 1、(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2、(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3、(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8 遗传和变异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

20、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_,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由于不同基

21、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

22、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_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_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的实质是:在进行减数_成配子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_成四分体

23、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9 生命活动的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现象的出现 多种化合物只有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

24、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斐林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染成橘;被苏丹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注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 三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考试占比1215%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 显微结构

25、模式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10 1、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已分化的细胞具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物质. (3)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_分化能力的细胞. 2、细胞全能性的证明实例 (1)植物组织培养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克隆动物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发育的潜能. 3、可作为证明细胞全能性的实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起点:具有细胞核的细胞;终点:形成完整的个体;外部条件:离体、营养物质等. 注:种子发育成植株不叫全能性. 4、细胞分化程度与全能性的关系:分化程度越

26、低的细胞全能性越高. 5、细胞全能性比较 (1)动物与植物: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2)同一个体: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3)同一细胞:刚产生的细胞成熟细胞衰老细胞.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11 本节是植物激素调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这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所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问题。主要有四个重要实验,分别是由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完成的。我们需要注意每个重要实验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对照思路,达尔文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

27、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的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詹森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进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温特并没有把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到1934年科学家才最终确认了这种物质就是吲哚乙酸。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均为幼嫩且生长旺盛的部位;根尖和成熟叶片合成生长素极少。在这些部位,通过一系列过程将色氨酸转化成生长素。生长素主

28、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极少。 生长素的运输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即极性运输;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在芽尖、根尖等不成熟组织的尖端,生长素的运输也会受到外界因素(如地球引力、单侧光、离心力)的作用下发生横向运输,如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本节是植物激素调节重点考查的部分,在平时测试和高考中都会占有一定的比例。从能力要求上看,往往考查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往往搭载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都很常见。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其合成不需要光,横向运输是在尖端完成的,但发生作用的部位在尖端的下面一段。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而琼脂对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无阻碍作用。感光部位在尖端,只有单侧光照射尖端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若无尖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不对称放置,也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第 22 页 共 2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