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观察学案表格中因数和积的变化,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猜一猜:3.53?为什么?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
2、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
3、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和 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做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包括教材80-8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4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形的拼摆、割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从而进行分析、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
4、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切近生活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加强
5、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有那些? 2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他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出示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一些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
6、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
7、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a.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b.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c.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
8、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S=ah 三、 应用反馈。 1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全班订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
9、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
10、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
11、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
12、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
13、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
14、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
15、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 教材说明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
16、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
17、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
18、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建议 1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
19、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1情境图。 教材首先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然后小精灵提出问题:“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学生呢?”从而引起学生的讨论:还可以用编号的形式给每个学生编个号
20、码。接下来,教材说明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探讨用编号的方法来区分班上的学生。这样引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结合后面的例1来教学,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然后在班上交流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再来展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数字编码现象,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广泛存在、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引出数字编码,使数字编码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和有趣,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当老师提出学生能发
21、现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时,也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2例1。 例1是通过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来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同时通过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的功能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由编辑室经常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这个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出,让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呢?接下来,教材用一组连续的示意图展示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先是一个小女孩把信件投入邮筒中,然后邮局(所)把收集起来的信件通过机器分拣,机器能根据每封信上面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再把信件传递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邮局,最后由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来投递信件。了解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后,小精灵给同学们提出了问
22、题:你知道本地的邮政编码吗?你想知道这些数字是怎样编排的吗?引导学生来探索邮政编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邮政编码是代表投送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也是这个局(所)投送范围内的居民与单位的通信。教材这里呈现了一个标准信封的正面,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448268。它的前两位数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如44表示湖北省;第三位数表示邮区,如448表示湖北省荆门邮区;第四位数表示县(市)的编号,如4482代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所以448268表示的就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邮电支局的投递局。同样,邮政编码100009表示的
23、是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邮电局的投递局。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接下来介绍邮政编码作为我们国家的邮政在信件传递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通过小精灵揭示:有了邮政编码,机器就能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父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爷爷奶奶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并要求学生设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如向邮局工作人员或邮递员咨询、查阅邮政编码书籍等。在学生汇报了收集的邮政编码后,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信
24、件是怎样传递的吗?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老师再进行补充或总结。这里可以利用教材的示意图来介绍,也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动画动态地展现信件传递的流程。 学生了解信件的传递过程后,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这些数字又是怎样编排的呢?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收集来的邮政编码的相同点: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或是调查的结果来讨论邮政编码的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如果大部分学生课前已经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一个邮
25、政编码来进行说明,比如学校的邮政编码的组成。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在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看法后,结合教材给出的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它的组成,也就是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某个邮政编码给出它的组成,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如果学生课前没有调查,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然后老师再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说明邮政编码的结构和组成(可配合多媒体课件),最后再结合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了解它的组成后,再让学生试着就某个具体的邮政编码给出具体的说明,比如结合例1下面的“做一做”,再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邮政编码是怎样组成的。 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下邮政编码在信件传
26、递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先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
27、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间的简单换算。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
28、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准确计算,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数的世界(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0“整理与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2、能理解小数的
29、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等具有相反意
30、义的量。 二、复习小数。 1、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 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个 (进率都是10) 2、做P110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 3、做P110第2题。(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提示:思考过程: 0和1之间的小数表示是几个十分之一,也就是零点几;1和2之间的小数表示是1和几个十分之一的和,也就是一点几。 4、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提问:小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指名口答。 改写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改写
31、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同时要在改写后的小数后面添上“万”或“亿”字。 当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要在整数部分写“0”。 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提问: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指名口答。 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 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强调:要正确使用“” (2)做P110第3题。 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引导学生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提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
32、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理解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加、减、乘以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小数的计算。 (出示场景图)在动物乐园里有两只蜗牛欢欢、乐乐正在树林里游戏呢,我们一起去瞧瞧!(呈现:欢欢
33、每小时爬行3米,一共爬行6.12米;乐乐每小时爬行4.2米,一共爬行7.98米。) 提问:要知道谁爬行的时间少一些?要先求什么?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123,7.984.2。 再问:你能估计一下,他们各自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吗? 谈话:它们爬行的时间到底是多少呢,还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先请大家算出欢欢爬行的时间。 学生练习后,提问: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谈话:那么,怎样求出乐乐的爬行时间呢? 引导: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探索计算7.984.2的思路。 除数是小数的除
34、法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交流第一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把“分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相机板书:7.984.279.842) 交流第二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厘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0
35、。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板书:7.984.2798420) 讨论:上面的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 追问:这两种转化都是可以的,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在数学学习中当面对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往往把新问题转化成会解答的旧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由此看来,转化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探索竖式计算的过程。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把要研究的新问题转化成了自己熟悉的旧问题。那么,怎样用竖式算出结果呢? 提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除数小数的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被除数是79.8?(板书)
36、再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整数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除数是420?(板书) 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竖式,算出结果,并和同学交流。 指两名学生板演,评讲并反馈选择每种解法的人数。 提问:转化成798420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选择这种转化方法的人很少呢? 小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再来把7.984.2竖式的转化、计算过程在眼前展示一遍。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说明:用竖式计算环节,虽然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但结果相同。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算法优化,让学生体会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除法算式比较方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37、再次体会计算策略,而且经历了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专项练习。 出示:把下列除法式子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想一想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道题可以转化成怎样的除法算式,商的小数点在哪里。 2先估再算。 下面各题,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计算,看谁能把每一道题都算对。 出示: 5.761.8 7.050.94 0.6724.2 学生练习后,组织反馈。 说明:估算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上面的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在判断、改错、计算的同时,将估算、验算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培养
38、学生的估算能力、反思能力,获得良好的数感,又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计算水平与能力。 4总结计算方法。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拓展练习。 (1)比一比,看谁算的既快又正确。 0.120.25 0.122.5 0.0120.25 提问:你能很快算出上面各题的得数吗?自己先试一试,再把你的算法和同学交流。 学生中可以出现两种算法: 先用竖式算出第一题的商,再直接写出第二、三题的商; 把第一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使除数等于1,并直接用0.124算出得数,再直接写后面两题的得数。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的思考过程,并
39、鼓励学生在计算一些比较特殊的除法算式时,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用比较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有时要根据具体问题、题目之间的关系,灵活地进行计算。 说明:在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安排拓展性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确定计算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灵活计算的学习品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计算课充满思维的张力和不断探索的活力。 四、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什么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P28例4,练习六第
40、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经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数学书的情景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小数除以整数及商不变性质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除法 小数除法的验算及巩固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
41、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及处理问题的策略 1、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2、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
42、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