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之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绝地之音》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绝地之音教学设计 1.领略黄土高原的独特风貌,领会“绝地之音”的深刻内涵,体会心灵的巨大震撼。 2.品味文本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体会对黄土高原这方土地和当地人民的深厚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的文化。山温水软的江南孕育出的是曲调清丽优雅的评弹,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孕育出的就是气冲云霄的秦腔。 2.在黄土林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作家马步升听到了“绝地之音”。这又是怎样一种曲调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简介 1.课本第68页解释; 2.马步升散文对历史如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有评论家
2、指出:“马步升散文中,那种来自田野的生气勃勃的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比拟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考虑以下几点 1.文意概括,并关注一下层次问题 文章记叙了与导师徒步考察长城的一次“音声奇遇”,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追踪和捕捉“绝地之音”的独特经历和体验(第6段以下)。 2.第1段能否删去,直接从第2段写起?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 1.这总体上是个倒叙的开头(其内部却是顺叙),主要写7年来魂牵梦绕于“绝地之音”,一种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强烈地冲击着心扉。魂牵“绝地之音” 2.“游历了谛听过但”,采用的是衬托手法,以“我”的游历之广、聆乐之多,突出了“这串无词无调的歌声”
3、给“我”以入骨透髓的震撼。 3.段末处,引用海子的诗句,经典地表达了与他人共享审美幸福的强烈愿望。 整个第一部分,反复强调的是“绝地之音”给强烈的“心灵”“震撼”。 五、品读第二部分(第25段,写“邂逅绝地之音”) (一)第一层(24段),写曲折向绝地。 1.第2段写“我”与导师进入典型的“黄土地”,看到长城之“悬城”奇观。为什么“心整日被强烈的地震撼着”? 黄土林的狰狞、迷茫和萧索,长城的“威风壮观”,给心灵造成了强烈震撼。 2.抽读第3段。分析: (1)本段先写远古灵感的注入身心。“整日里见不着生存在现时现地的人”,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既说明地远路偏,人迹罕至,也为后文绝地闻音的幸遇作好
4、了铺垫。 (2)“在自然轻描淡写的恶作剧中,人竟是如此的疲弱”,轻轻一点,就暗示出什么意思? 自然是值得人类敬畏的(与下文联系,人“疲弱”但也顽强)。后面的“仰面一望,不由倒吸几口冷气”,这固然是由于山陡路断,其实更是人类中的清醒者源自心底的对自然的拜服。 (3)“必须赶在天黑前翻过营盘梁找到借宿的人家”,一块馒头、半壶凉水“是我们师徒的生命呵”,这是身陷绝地时的绝对印象,永世难忘。 3.第4段的“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导出下面的精彩一幕。 (二)第二层(第5段),写绝地闻绝调(或“绝唱”,可理出三层)。 1.从“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到“拴在山体之上”,写发现绝地。这里的“绝地”,特指
5、那个打碾庄稼的“歌手”发出绝地之音时所处之地。 这是广义绝地“黄土林”中的一块小小平地,是绝地中的绝地。 2.它“绝”在哪里? “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的总体特征是“破碎而陡直”,“陡直”就不可能“平坦”,所以“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这“只有”的“一块平地”当然奇绝了。 这还只是从形成平地的概率太小的角度,突出其“绝”。更能吸引眼球的是这块平地状貌之奇绝,原来它是由三把“水刀”切割而成,“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真让人为之捏一把汗。(动词的赏析:“迎面斩断”“斩”,写出水的力量很大。“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划”,山崖高峻而陡峭。“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
6、切割下来”“切割”,洪水来势凶猛,山崖险峻。“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悬”,平地位置高,地形危险。“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拴”,地势极为险要。) 平地之平坦却生于陡直峭险之中,确实是一种奇观。还有,如此陡险之处,生存肯定是艰难的,“山坡较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除了说明山民的勤劳外,也说明这是人类生存的绝域(优质的可耕之地太少)。(对“绝地”的理解,就平地的地理特点而言,是指“极险恶的地方”;而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可以说是“绝境”。) 3.从“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到“只要走歪一步”,写发现绝地之人。“树下有几孔土窑洞或站或卧”,完全是一派恬然平和的农家景象。 这
7、大概就是人类生命力的见证,是生命为寻求生存、发展空间而“无孔不入”的实例。 4.从“那人高扬起手臂”到段末,写惊闻绝调 绝调的出现,必有先兆,“那人高扬起手臂也欢乐了几分”,就是发声前的情绪酝酿;“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绝地之音”终于登场亮相了(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特别是第5段; 2.思考以下问题: (1)既然对亲历的绝地之音有“震撼我心灵”“刻骨铭心”的感受,为什么后来向朋友描述此番经历时对它的“真实性也发生了怀疑”? 这番经历太特别、太罕见了,又过去了好几年,所以现在想起来有一种似真似梦的感觉;对其魂牵梦绕,急于同大家分享,由此也更显出“绝地之音”不同
8、凡响。 (2)文中广义上的绝地即“黄土林”有哪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自然景观有绝地上沟壑纵横,如同迷宫,又有晚秋朔风。人文景观有悬长城,一系列秦汉边卒的遗迹。作用有四:渲染环境,突出“绝地”中的“绝”;突出时空的亘远,引发人们思远追古的情怀;突出行走绝地的梦幻感觉与艰难状况;为下文写幸遇绝地之音作充分的铺垫。 3.预习思考:在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后,抛给读者的竟然是无词、无统一曲调的令人失望的“作品”。这属于什么写法? 第二课时 一、问题思考 1.齐读第5段。明确:其实,这是欲扬先抑。这首“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的绝调,给的艺术冲击力是巨大的。 2.古朴稚拙的“歌”
9、,配以一个宏阔苍远的背景昏黄的夕阳涂抹下的无边的黄土壑,确有一种颠覆常规的审美标准的冲击力。为什么呢?应当说,是因为主客体的碰撞契合效应。 作为欣赏客体的绝调,是农耕者在劳作中的自然的情感宣泄,是绝对原生态的“声乐”,歌声的制造者没有任何功利的诉求,也没有任何艺术和造作,当然也没有能够意识到哪怕是潜在的听众。 作为欣赏主体,“我”在繁丽的现代社会中,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质朴淳厚的乐音,“我”对捏着细嗓、憋着粗喉的声乐秀,早已厌腻,心中呼唤着“全真之音”,而它就在那一刻突然从天而降,岂能不大喜过望,岂能不心灵震撼!(“绝”的含义:断绝;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绝唱”之“
10、绝”,应取“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的意思。) 3.真正令感动的是否是歌本身?为什么? 令为之惊叹的是生命力的伟大(人处在绝地之中时迸发出的坚强的生命力),歌只是一种形式、载体。 二、学习第三部分(第68段) 1.大意概括:探询绝地之音(实际上写的是探询而尚未有得的过程)。 2.朗读第6段。明确:写探询绝地之音,旨在寻找其文化遗脉的归属 文化散文的特点:它不能在遇上绝地之音后只作纯艺术上的感想,它必须进行历史文化的追问,使思考向时空的纵深延展。 从一连串问题中,我们可以读到文化寻根者的急切和执著。 3.第7段:探询的执著也好,徘徊于疑与信之间也好,实际上都衬托出了绝地之音的感染力量之巨大。
11、 4.第8段承上启下,简洁地过渡。 三、学习第四部分(第910段) 1.大意概括:捕获绝地之音(这种“捕捉”是以“自我印证”“自我领悟”的形式完成的)。 2.朗读第9段。明确:两者是心灵的对接,是心弦的和鸣,是生命的通感,是情境、心境的遥相呼应注意文中的“满地都是与生命无缘的荒漠”,这也是“绝地”(生活的绝境)。 3.从第10段看,“我”对绝地之音的理解、领悟有两层意思,你是如何理解的? 一是绝唱对于绝地的依赖(非此绝地,不能引发绝唱),而“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似可理解为正是绝唱表现了绝地生命力的张扬(在绝地中唱出的也只能是、也必然是绝唱)。 二是绝地之音本质上说就是生命本身,是无语无理
12、性之境地“真实生命的展示”。(既是“无语无理性之境地”,既是生命自然而真实的展示,那么“废词失调”才是合理的。) 4.在浪漫的高原中写道:“因生之可贵,求生本能方显得壮丽恢弘;因生之艰难,才使生命本体万分珍重生命。这是一方生命内涵博大精深的世界。” 可移来说明“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 该文主要有两个主题:生命力的伟大(在险要陡峭的绝地上,就在为那人紧张担忧时,那人反却显得乐观自然,“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间还唱起歌来,身处极端恶劣的环境却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文化探寻。其主旨深刻而博大。对于这类散文我们怎么把握其主题呢?吃透文章内容;从散文以
13、小见大的特点着手。 四、讨论课后练习 “歌声”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野性张扬,代表了生命的原生态,天然地具有真实、质朴、醇厚的品质。 五、布置作业 1.选听一段音乐,写一个2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2.预习可以预约的雪。 我看选修课: 新课标对选修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体现基础性,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语文教学首先要有课程意识,充分认识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其次要有教材意识,理清教材的体例特点和价值取向。再次要有教法意识,教学有法又教无定法,选修课的教学重在拓展与提升,应关注对学生作为自由个体的阅读取向的引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提升审美情趣。比如教学绝地之音,就应把它置于“专题”这个系统中进行既有宏观意识又具个性色彩的解读,通过瞻前顾后,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人文素养,领悟苦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礼赞生命力、文化探寻是散文作品常写常新的重要主题;理解情是散文的生命所在,真情才能出美文;感受其厚重深沉的艺术魅力,赏析作品选材出奇、感悟独特的个性特征。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