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及特征分析jing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大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及特征分析jing教学课件.ppt(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引言 我国城市与河流众多,基于供水和航运等的需要,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都因河而起,而城市大规模跨越大江大河发展则始于19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例如杭州跨越钱塘江建设江南新区、南京跨长江建设江北新城。在快速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通过跨河战略整合区域空间资源,构建大都市区空间框架,引导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众多沿江城市的共同选择。三、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因素与可行性评价指标选取1、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因素分析 城市发展受到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和城市结构限制,城市用地扩展、人口增长与投资费用的关系是一种阶跃性的关系。基于影响城镇发展因素的分析研究,门槛理论认为城镇和工业区发展
2、至一定阶段,常出现妨碍其向某一方向发展的限制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分为梯级门槛和斜坡形门槛两大类。 一个城市要突破河流束缚,实现到对岸跨越发展必须满足三个克服空间发展成本的基本条件: A.达到跨越式发展条件:城市跨江河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已经达到跨越式发展的门槛,只有城市的经济、空间、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新的城市功能和相应的空间需求得以显现,多中心(Polycentric)布局形态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益。 工业化与机动化是我国建设用地增长的基本动力,因此,除了上述度量人口,经济的规模类、速度类指标外,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城市交通需求水平以及城市发展政策也应纳入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居
3、民的住房规模需求在促进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 “外溢式“到“蛙跳式”转变时有明显的相关性,但由于住房需求指标可得性较差,故以城区人口密度 /总人口密度来替代,借以衡量城市外溢发展的势能。 B.克服跨河的技术和空间制约:即跨河发展需要克服的自然地理制约和交通成本。如前所述,这类约束性指标包括河流宽度、水文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桥梁的数目 水利工程、区域供水、供电系统、交通系统等。 从现实发展的经验来看,此类因子对于跨河门槛的影响力(约束效应)趋于下降趋势:一是不断进步的交通工程和桥梁技术突破了交通瓶颈限制;二是从经济地理角度看,原先处于城市边缘的滨河地带正从劣势区位转变为优势区位,在快速城市化和
4、土地供给刚性约束两相作用下,滨河空间的生态价值回归而导致较高的土地价值预期,一些城市边缘区的滨河区域反而成为开发的热点。 C:在城市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在城市空间拓展中会遇到一些无法跨越的门槛如生态环境的限制,一旦被突破,人类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城市跨河区的决策和建设必须符合生态安全、防洪御险要求、以及保障环境容量、水土资源供给等,在校核上述因素对城市发展的规模容量制约时需遵循短板原则,即按照最劣势单要素进行区位选择规模供给和风险预警。例如,某市河流以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为210-240万人,生态资源承载力187万人,土地资源承载力170-190万人,所以综合承载力,即最大承载人
5、口约170万人。2、城市跨江河发展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基于对我国城市跨江河发展的历史总结和门槛因素分析,可以建立如下4大类的可行性评价体系,考虑到指标间的相关性和数据的获得难易,这里筛选了城市在跨江年份时的12项统计指标,并按照指标的类别进行归类。分别是: a. 发展现状规模指标:总人口、城区人、总人口密度、城区人口密度; b. 经济增长动力指标:全市人均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年末余额; c. 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指标:全市固定资产投总额人均道路面积全市社会机动车有量; d. 制约性资源因素指标 :河流宽度; 采用综合加权法求得城市跨河可行性评价结果
6、,具体步骤包括:建立指标体系-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确定权重- 加权得分,最后通过所得指数,推断最佳跨河时机。 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经过验证,选用指标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指标的权重是合理的。采用SPSS对共12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贡献率以及主成分得分。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其运算过程中自然产生各评价主成分的贡献率,以贡献率与各指标的因子载荷的乘积加权为权重。即:每个变量的贡献率式中:入j表示第j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 nij为第i个变量在第j个主成分中对应的因子载荷 以贡献率 ci的特征值比重作为权重 Wj,且使 Wj=1,Wj=(w1,w2, wn ) 总体来看,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对于跨河行为的限制作用趋于弱化,技术设施条件的限制作用显示出先增强、后减弱的状况,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作用逐渐成为现代城市跨河与否的关键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地形地貌、 城市防洪生态安全等限制性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尽量采取较高的设防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