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知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连词“而”的用法有哪些?1.表示并列(顺接)关系的:前后两项的关系是对等的,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可以译为“又又”、“而又”等。(1)任重而道远。论语 太伯2.表示承接的关系:前后两项,在时间方面先后相承,意义方面密切相关,可以译为“就、便、纔”等。(1)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史记 滑稽列传3.表示递进的关系:前后两项,在意义方面后项比前项有进一层的意思,可以译为“并且、而且”。(1)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王安石游褒山记4.表示转折(逆接)的关系:前后两项意思相反或不相协调,可以译为“却、但是、可是”等。(1)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僖公三十年5.表示目的关系:后项是前项的目的,可以译为“来、以便
2、”,也可以不译。(1)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战国策江乙封荆宣王6.表示因果关系:前项表示原因,后项表示结果,可以译为“因而、所以”。(1)故苏秦相于秦而(因而)关不通。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7.表示假设关系(逆接):前项表示假设,后项表示推论,可以译为“假如,如果”。(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宪问8.表示偏正关系(状语和中心语):前项是状语(可以是词,也可是短语),后项是谓语(一般是动词)。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连词“以”的用法1.表示并列的关系:可译为“和、又又、而且”等。(1)得妾以其子。易经 鼎初六2.表示承接的关系:可译为“以后”,也可以不译。(1)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史记商
3、君列传3.表示目的、结果关系:可以译为“来、用来、以便”。(1)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4.表示因果关系:可以译为“因为”。(1) 以其景过清,不可久居,乃记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5.表示偏正关系:置于状语和动词之间,可译为“地、而”。(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6.“以”字形成的句式:“以”字用于存在动词“有、无”之后,构成“有以,无以”。“以”字依然用作连用的动词之间的连词。(1)得妾以其子。易经 鼎初六连词“则”的用法1.表示承接的关系:可以译为“就、便,那么”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2.表示假设的关系:可以译为“如果、假如”。(1)时则不至,
4、而控于地矣。庄子逍遥游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有种特殊的转折,从时间上看,后项表示的事情发生在前项之前,且是前项主语未曾料到的事情。可译为“原来已经”。(1)爱其子,择师而教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4.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并列句的每个分句的状语后面,表示对比意义,形成“则则”句式,不译。(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上5.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1)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介词“以”的用法介词“以字的主要用法有两种:1、 “ 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例如: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孟子.滕文公
5、上)2、 引进原因,在意装上略等于现代的“因为”,但是“以”字后面的话应该认为是介词的宾语。例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介词“于”的用法“于”字的用法大致可以分属三种:1、引进处所,“于”字略等于现代的“在”“到”“从“对于”“在方面”等意义。例如: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2、引进比较的对象,“于”字略等于现代的“比,一般用于描写句。例如: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3、引进行局的主动者。一般在动词后面用“于”字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如: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左传成公二年)介词“之”的用法1. 介于定语和中心语中,表示属或修饰关系 如:是炎帝之女2. 插在主谓结构中间
6、.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用于补尝主语,宾语和状语如:贡之不入寡君之罪如:鹏之徒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近体诗与古风的区别近体诗句数固定,律诗都是八句,绝句都是四句,而古体诗句数是不限的。近体诗押韵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不能换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出韵,即韵脚字只能用同韵部的字;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而古体诗没有这些严格要求。近体诗的平仄要求极为严格,必须讲求粘、对和拗救,严禁出现孤平和三平调,而古体诗则不计较这些。近体诗的对仗要求也严格,如律诗中间两联一般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其他各联都要对仗,而古体诗则很随便。什么是叶音说,为什么是错误的把用后代的语言读
7、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一个押韵的音,就叫叶音。梁朝末年沈重在其书诗言义为什么错误.其是在没有不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它的根本错误在于对古韵采取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认是一个字可以叶出许多音,造式汉字读言的极大混乱。古书标点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从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看,首先要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其次标点后的每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最后标点后的语言和语法现象都与古代汉语符合。举例分析古籍中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以及通假字的条件?汉代以前没有产生促进规范化的词典,书写工具又有许够不便,书面材料碾转相抄,比较容易
8、采取同音替代的办法,往往容易用笔划较简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笔划较繁的字通假条件是读音相同或近。什么叫联对?在近体诗的写作中,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叫“对”,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叫“粘”,合称“粘对”。汉语语音发展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代表音汉语语者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1)第一时期,上古音,先秦至两汉时期的音,以诗经为代表,2)第二时期,中古音,六朝至唐宋代的音,一般以切的、音象为代表;(3)第三时期,近古音,猿元明清时代的育,以元代周德清的中元音韵为代表;(4)第四时期,现代音,“五四”以后、时代的音,以北京语音为代表;什么叫并提?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词简炼
9、,故常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中来表述,这种修辞乎法就叫并提。什么叫调知?训诂术语,被解释的词在后面,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制举例说明什么叫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举例说明破读和假借的区别古汉
10、悟中,把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刚词义或词性的方法叫破读,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把改变向的读音叫破读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必意的字叫做如字”。eq:韩非子五读中的使敏万乘读sheng通借是古人写作时及按属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似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什么叫犯孤平在近体诗的写作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声;如果改成仄声,全句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角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宇,这就叫犯孤平。什么叫“句读”?什么叫“出韵”?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11、。两者合称句读。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什么叫“疏”?什么叫“出韵”?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论述赋体的演变。赋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四种主要形式:骚赋、古赋、骈赋和文赋。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内容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
12、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古赋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骈赋,如江淹的别赋。这种赋体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讲究对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赋铺陈夸张的特色。另外,骈赋到唐宋时期,科举中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而又称“律赋”。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上,极力摒弃骈俪之习,通篇贯
13、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两种情况:一、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如: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单说“父母爱子”,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句子,现在在主语“父母”和谓语“爱子”之间用一个“之”字,说成“父母之爱子”,这就在形式上词组化了,不能认为有独立性了;在意思上也显得话还没有说完,听者或读者必然等待下文“则为之计深远”。表时间修饰的分句里,最容易见到
14、这种“之”字。二、这种“之”字又常常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如: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有时候,不是在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而是在主语和“於”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做句子的主语。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用“之”字,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为什么错误.其是在没有不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它的根本错误在于对古韵采取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认是一个字可以叶出许多音,造式汉字读言的极大混乱。古书标点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从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看,首先要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
15、讲得通。其次标点后的每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最后标点后的语言和语法现象都与古代汉语符合。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提倡“兼爱”“非攻”墨子一书是墨翟的门徒们根据他的遗教编撰而成,现存五十三篇。老子凡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基本上为韵文。庄子一书,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吕氏春秋原书分十二纪(六十篇)、六论(三十六篇)、八览(六十四篇)加上序意,应该有一百六十一篇,但现在八览里缺了一篇,所以现在存一百六十篇。又称作:吕览韩非子现存五十五篇。翻译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
16、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译文: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17、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
18、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译文:天道不就象拉弓射箭吗?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目标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弓弦过满,就把它减少一点,弓弦不够满,就把它拉满一些。天之道就是这样,把多余的拿来补不足的。而人之道刚刚好相反,减少不足的来增加那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出来以奉天下
19、呢?那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圣人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并不骄矜,立下功勋也不居功,他永远也不表现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译文: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
20、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译文: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
21、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译文: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可以用芥草作船,而搁个杯子当船就会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便无法托负巨大的翅膀。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译文:列子能驾风行走,轻盈美
22、好,十五天后方才回到地面上,有他这样福气的人不多吧。但他虽然可免于行走的劳苦,却还是要有所依赖。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却还是要有所依赖。因此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译文: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
23、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译文: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
24、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译文: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
25、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文: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
26、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译文: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
27、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文: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
28、,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译文:庄子送葬,达到惠子的墓地,回头对跟随的人说:“郢城有个人的鼻尖上沾了白粉,像苍蝇的翅膀一样。让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头砍掉这点白粉。石匠挥动着斧头,带着呼呼的风声,听任斧头去砍白粉,白粉被削得干干净净,郢人的鼻子却一点没有受伤。郢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译文:曹商回到宋国,见了庄子说:“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的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旦有机会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之处。”君子曰:
29、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吾
30、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
31、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
32、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
33、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译文:儒家利用文献扰乱法纪,游侠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所以,法令反对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处罚的,成了权贵豢养的。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
34、就会破坏法治。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译文: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苍颉就已经知道厂的。现在还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这是犯了没有仔细考察的错误。那么为个人打算的话,没有什么比修好仁义、熟悉学术的办法更好了。修好仁义就会得到君主信任。得到君主信任就可以做官;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显荣。对个人来说。这是最美的事了。然而没有功劳的就能做官。没有爵位就能显荣,
35、形成这样的政治局面。国家就一定陷入混乱,君主就一-定面临危险了。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并存的。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更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價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译文:因此,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没有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一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正因如此。太平时期国家就富足,
36、战争时期兵力就强盛,这便奠定了称王天下的资本。既拥有称五天下的资本,义善于利用敌国的弱点;建立超过五帝、赶上三王的功业,一定得采用这种办法。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译文:献出地图,本国的版域就缩小了;呈上空印,君主的声望就降低了。版域缩小。国家就削弱了;声望降低。政治上就混乱了。侍奉大国实行连衡。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丧
37、失了国土,搞乱了政治。那些主张合纵的臣子都说:“不救援小国去进攻大国,就失了各国的信任;失去了各国的信任,国家就面临危险;国家面临危险。君主地位就降低了。援救小国不一定有什么实惠可言。倒要起兵去和大国为敌。援救小国木必能使它保存下来。而进攻大国未必就不失误一有失误,就要被大国控制了。出兵的话,军队就要吃败仗;退守的话,城池就会被攻破。援救小国实行合纵。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使国土被侵吞,军队吃败仗常用词1. 学说,主张,说法。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2. 旧读,听从。礼记曲礼下:“三谏而不听,则逃之。”3. 毁谤,说别人的坏话。韩非子五蠹:“誉辅其赏,毁随其罚。4. 鼓励、奖
38、励,与“惩”、“沮”相对。又成公 三年:“所以惩不敬而劝有功也。5. 从低处走上高处。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6. 盛,特指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7. 从高处往低处看。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 也。”8. 扑人相聚而哭。左传宣公十二年: “国 人大临,守啤者皆哭。”9. 处在。孟子离娄上:“居下位而不获于上。”10. 超过,胜过。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过我。11. 动词。犯错误。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12. 称量物体的轻重。庄子肤箧:“为之权衡以称之。”13. 举荐,推 举。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14. 相称,适合,配得
39、上。洛阳伽蓝记开善寺:“朝 臣莫不称力而去。”15. 动词,计算物体容积。庄子肤箧:“为之斗斛以量之。16. 才具,才华抱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 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17. 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韩非子五蠹:“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18. 凭借。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9. 分散,分离。跟“合”相对,又跟“即”相对。楚辞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20. 闭,合拢。跟“开”相对。战国策燕策二:“蚌合而拊其喙。”21. 两军接触(交战)。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22. 动词,依靠凭借。左传僖公三十年:“因人之力而敝
40、之, 不仁。”23. 副词。于是。苏轼石钟山记:“余 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因得观所谓石钟者。”24. 变更,更换。韩非子五蠹:“今有 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25. 创造,制作。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26. 学习。阳货:“女为周南召南矣乎?27. 动词。为了某人的利益,站在某人的一方面。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为?”28. 介词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 略。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视止,行迟。29. 拿,拿来占有。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0. 采取。孟子尽心下:“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31. 要求,责求。论语学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安。”32. 陪从
41、在上位者。左传庄公八年:“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33. 通“俸”。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34. 用于抽象意义时表示得 到某种好处。庄子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5. 多或富裕。吕氏春秋贵当:“其家必日益。”36. 利益,好处。跟“损”相对。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7. 硬,结实。跟“脆”相对。庄子逍遥游:“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38. 言语锋利,会说话。论语阳货:“恶利口之覆邦家者。”39. 完整,完善,没有损坏。荀子劝学:“巢非不完也。”40. 修缮,修葺。孟子万 章上:“父母使舜完廪。”41. 完备,齐备。荀
42、子劝学:“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2. 古代统治者将财物、婢妾填充内庭,叫做“充下陈”战国策齐策四:“狗马实外廐,美人充下陈。”43. 旧。跟“新”相对。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44. 连词,表示“所以”,“因此”。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 之。”45. 事变,事故。孟子尽心上:“父母 俱存,兄弟无故。46. 故意。伪古文尚书大禹谟:“刑故无小。”47. 阻塞不通,跟“通”或“达”相对。楚辞天问:“阻穷西征, 岩何越焉?”48. 走投无路。史记项羽本纪:“穷来从我,不忍杀之。”49. 极,尽。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50. 不得仕进,不能显贵。跟“通”、“达”相对。孟子
43、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51. 不容易,困难。跟“易”相对。老子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52. 责备。孟子离娄下:“于会兽又何难焉?”53. 祸乱,乱事。庄子逍遥游:“越有难,吴王使之将。”54. 平,平坦。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55. 灭族。史记秦本纪:“诛三父等而夷三族。”56. 平定。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57. 平庸,平凡,一般,中等。战国策魏策四:“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58. 动词,停止。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59. 止于,限于。动词。庄子马蹄:“马知已此矣。”60. 副词,一定。庄子养生主:“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
44、余地矣!”61. 动词或形容词,必行。韩非子五蠹:“故明主必其诛也。”62. 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一致。韩非子五蠹:“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63. 相同,一样。荀子天 论:“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64. 不整齐的样子。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65. 诗绳的雅和颂每十篇为 一“什”。如小雅有“鹿鸣之什”,大雅有“文王之 ”,周颂有“清庙 之 ”。66. 大的。诗经郸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67. 北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一去紫台连朔漠。”68. 如副词,表示按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69. 三十年为一世。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45、”70. 时代。庄子逍遥游:“且 举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71. 一定的时间,期限。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72. 行政机关。论语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 富。”73. 耳,目,口,鼻,心叫“五官”。庄子养生主:“官知止而神欲行。”(这里指“目”)74. 指一般的小官员或吏卒。韩非子五蠢:“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75. 爵位,古代贵族的等级。韩非子五蠹:“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 ”76. 称,秤锤。庄子肤箧:“为之权衡以称之。”77. 指的是威势和货财。荀子劝学:“是故权利不能倾也。”78. 权变,变通,灵活性。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
46、也;嫂 溺援之以手者,权也。”79. 称重量的器具,秤,天平。庄子肤箧:“为之权衡以称之。”80. 充盈,充实。庄子逍遥游:“腹犹果然。”81. 实际内容。庄子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82. 听得清楚。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 明,耳不能两听而聪。83. 明白,清 楚。楚辞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84. 眼力,视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85. 成绩,成就。荀子劝学:“惊马十驾,功在不舍。”86. 动词,称名,命名。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87. 名誉,名望。礼记中庸:“必得其名。”88. 败逃。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89. 中等。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90. 指中原一带。孟子滕文公 上:“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91. 适合,符合。荀子劝学:“木直中绳。”又:“其曲中规。”92. 引伸为低。跟“高”相对。老子二章:“高下相倾。” 93. 顺着道路走。楚辞离骚:“既遵道 而得路。”94. 依照,按照。尚书 洪范:“遵王之义。”95. 往。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滔滔不归。” 、96. 行人。陶潜归去来辞:“问征夫以前路。”97. 征伐。左传僖公四年: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98. 回家,回国。左传成公三年:“子归何以报我?”99. 为提升官职。韩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