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区护理学-第11章 社区传染病的护理与管理.doc

上传人:资**** 文档编号:32874823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社区护理学-第11章 社区传染病的护理与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考-社区护理学-第11章 社区传染病的护理与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社区护理学-第11章 社区传染病的护理与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社区护理学-第11章 社区传染病的护理与管理.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区护理学(一)第十一章社区传染病的护理与管理概述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传染病受到了极大的遏制,许多重大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如肺结核、性传播疾病等。还出现了一些新发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依然要高度重视。社区护士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节传染病与社区护理一、传染病流行与预防(一)传染病的流行传染病流行3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1)患者:包括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急性期患者可借助咳

2、嗽、腹泻等促进病原体播散;慢性期或轻型患者症状较轻而不易被发现,故作为传染源意义更大。(2)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3)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在伤寒、细菌性痢疾等某些传染病中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4)受感染的动物:一些动物间传播的疾病,也可以传给人类。常见有狂犬病、鼠疫等。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动物接触机会和接触的亲密程度。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不同方式到达易感者的路径。(1)呼吸道传播:包括空气、飞沫、尘埃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传染性非典型

3、肺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白喉和肺结核等。(2)消化道传播:包括经水传播和经食物传播,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如伤寒和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3)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来因素称为直接接触传播,如性病、狂犬病等。间接接触传播是传染源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通过污染日常生活用具(如餐具、玩具)等传播疾病,如伤寒、菌痢等。(4)虫媒传播:包括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和机械携带传播,如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等。(5)血液、体液传播:经输血、使用被污染的血制品或医疗器械所引起的传播,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

4、综合征等。3.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人群中易感者的多少,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很大影响。(二)传染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1.管理传染源(1)患者:对于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传染病患者一经确定,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实行分级管理。甲类传染病的疑似患者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单独隔离治疗。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2)病原携带者:对病原携带者应按病种进行有目的的检查、治疗、建立健康登记卡、调整工作岗位及随访观察等

5、。暂时调离工作岗位:在食品行业、服务行业及幼托机构工作的病原携带者,痊愈后继续在该岗位工作。不得再从事食品、托幼职业:久治不愈的伤寒或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携带者。严禁献血:HIV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3)密切接触者: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限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包括隔离观察、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4)动物传染源:危害较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予捕杀、焚烧或深埋,如患狂犬病的狗、患炭疽病的家畜。危害不大而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隔离治疗。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2.切断传播途径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

6、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主要包括消毒和隔离。(1)隔离:传染源隔离:将传染源安置到指定地点进行治疗和护理,将他们与其他人群隔开,暂时避免接触。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隔离种类有: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接触隔离、保护性隔离等。(2)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达到无害化。分为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指对目前或曾经是传染源所在地进行的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或人体进行的消毒,如日常餐具的消毒。3.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通过加强身体锻炼、

7、合理膳食、改善居住条件等。预防接种:提高人群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三)传染病管理中社区护士的职责1.开展健康教育:社区护士应根据不同的季节,有计划、有目的宣传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督促社区内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定期到相应卫生机构进行体检。在家庭访视或执行各种护理活动时,及时发现传染病的危险因素并予以去除。2.实施社区预防接种社区护士必须明确社区内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人群实施预防接种,如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年老体弱等重点人群接种疫苗。3.社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1)社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书写

8、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按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和感染控制,严防疫情传播。(2)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对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查找、追踪,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患者、疑似患者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患者、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4)疫点疫区处理: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等工作。(6)宣传教育

9、: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二、法定传染病的类型和报告社区护士应掌握辖区内发生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进展,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疾病的蔓延。(一)法定传染病类型我国法定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39种。1.甲类传染病: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

10、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上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3.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二)不同类型传染病的报告要求2小时内报告:甲类和乙类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

1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或疑似患者,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用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上报,或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24小时内报告: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或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后报告卡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第二节常见传染病患者的社区护理与管理一、手足口病患者的社区护理与管理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丙类传染病。症状: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

12、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份。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病毒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奶具或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等引起感染。(一)手足口病的疫情报告1.个案报告:对手足口病病例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2.聚集性病例报告: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

13、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均属于聚集性病例,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二)家庭访视管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初访:社区医护人员接到网报后48小时内要对居家患儿及时进行初访。指导病情观察:如发现神经系统、

1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隔离指导: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消毒指导:其衣被要进行暴晒消毒,房间每天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水杯、餐具要单独使用。复访:发病后第7日进行复访。重点了解患儿病情转归情况,消毒隔离落实情况,有无并发症等。(三)社区预防性护理措施1.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

15、生水、吃生冷食物。(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2.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3

16、)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3.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1)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

17、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3)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4)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5)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二、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社区护理与管理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传染性疾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按其感染病毒的种类不同,可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甲型及戊型主要表型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及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社区常见的是甲型肝

18、炎和乙型肝炎。(一)家庭访视管理1.初访与复访初访:发现传染病患者,社区护士应于24小时内进行初访,并要了解患者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评估患者目前的健康状况、是否有其他并发症等。及时填写访视记录,存入健康档案。复访:1周后进行复访,重点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或康复情况。对于慢性肝炎患者,每年至少要访视2次。2.居家护理原则:是合理休息与饮食、适量运动、不乱用药、定期复查。(1)休息:急性肝炎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肝功能正常后可循序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半年内不宜参加体力劳动。慢性肝炎患者应采取动静结合疗养措施。慢性重度患者以静养为主,慢性轻度患者可适当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型工作。(2)饮食:急性肝

19、炎患者饮食以适当热量、清淡饮食为宜。各型肝炎患者要绝对禁止饮酒。(3)用药指导和病情监测:遵照医嘱按时服药,不要擅自滥用药物,以免增加肝负担,不利于疾病恢复。督促患者到正规医疗机构按时复诊。(4)居家隔离与消毒:甲型病毒性肝炎为消化道传播。隔离:从起病至第3周,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和消毒。患者在家中要使用专门的餐具,进餐时实行分餐制。患者的食具、毛巾、衣服、床单等要单独使用。消毒:餐具可以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30分钟再用清水冲净药液。室内空气、居室表面和家具表面消毒可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200400mg/L含氯消毒溶液喷雾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15分钟。污染的手

20、可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洗刷12分钟或0.2%托克络辛钠浸泡2分钟后洗净。患者痊愈后,其接触过的一切用品以及室内地面、墙壁,都要做一次终末消毒。乙型病毒性肝炎为血液和体液传播。患者的剃须刀、牙具、指甲剪和修脚剪等应为专用。(二)社区预防性护理措施1.管理传染源按病原学进行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及时做好各类患者的隔离消毒工作。特殊行业(饮食、托幼、水源管理等)人员应定期体检,发现患者立即隔离治疗。献血员每次献血前应进行体检,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抗-HCV(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不得献血。HBeAg(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的婴幼儿不应入托。2.切断传播途径(1)甲型和戊型肝炎:把好“病从口

21、入”关,重点是加强个人和环境卫生措施,如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消毒及卫生、粪便管理、饭前便后洗手等。(2)乙型、丙型、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血液及体液的传播。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严格医疗器械消毒处理,加强血制品和献血员的管理,做好血制品HBsAg和抗-HCV检测,防止医源性传播。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牙刷、剃须刀等洗漱用具要专用。3.保护易感人群(1)甲型肝炎预防:甲肝疫苗主要用于幼儿、学龄前期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人血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者,注射时间不宜迟于接触后14天。(2)乙型肝炎预

22、防:乙肝疫苗主要用于新生儿预防、阻断母婴传播、意外事故的被动免疫和其他高危人群。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应接种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及暴露于乙肝病毒的易感者,可采用HBIG(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时接种。密切接触者(如夫妻)需进行血液抗体筛查,凡HBsAg、抗-HBs(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阴性者(包括仅有低滴度抗-HBs者),应接种乙肝疫苗。意外接触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者,应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测,在3个月和6个月后复查,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好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三)集体单位中患者的处理首先要做好隔离和消毒,同时与集体单位的管理人员及时沟通,了

23、解密切接触者的同事情况,建议密切接触者进行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1.一般单位中发现病毒性肝炎患者,必须住院或回家疗养。2.特殊行业的患者或可疑患者要离开单位隔离治疗。自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40天。慢性肝炎患者一律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食具及照护婴幼儿的工作。3.患者曾接触到的物品、用具(包括门把手、电话机、桌椅、计算机键盘等),可根据材料采用浸泡法、喷雾法或擦拭法消毒。三、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社区护理与管理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常年散发,夏秋季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排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菌痢的传染源:是患者和带

24、菌者,部分慢性菌痢可持续或间歇排菌数年,在流行病学上有较大意义。(一)家庭访视管理1.初访与复访所在社区发现菌痢患者,社区护士应于24小时内进行初访,3天后复访。评估患者情况,有无发热、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等。如有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有可能是中毒性菌痢,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填好访视记录,存入健康档案。2.居家护理(1)休息:有高热、严重腹泻、软弱无力者应卧床休息。(2)饮食:急性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切忌早期给予多渣、多纤维或刺激性的食物。不宜饮牛奶,以减少腹胀,补充足量维生素,鼓励多饮水,病情好转后给予普食

25、。(3)局部皮肤:注意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便后用柔软的卫生纸擦拭后可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涂上凡士林油膏或抗生素类油膏。(4)按时服药:坚持按医嘱服药710天。严禁过早停药,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使疾病转为慢性。大部分急性菌痢患者在12周内痊愈,少数患者可能转为慢性或带菌者。(5)居家隔离与消毒:隔离:按肠道传染病隔离,隔离期为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23次阴性或粪便正常后1周;急性期患者应住院或在家中隔离治疗。消毒:患者的食具、用具要单独使用,要有专用便盆。食具、用具消毒同甲型肝炎。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必须做到饭前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患者使用过的食具应煮沸消毒。污染了的衣服、内裤要用0

26、.3%0.5%的托克络辛钠浸泡15分钟后再洗净。3.家庭成员健康管理要求家属处理患者排泄物后,要用消毒水泡手2分钟,再用流水冲洗干净。注意饮食卫生,不到卫生条件差的街头摊点就餐,在外尽量少吃凉拌菜。家庭饮食卫生,注意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二)社区预防性护理措施1.管理传染源:主要针对急、慢性病患者及带菌者。其中非典型患者、慢性病患者及带菌者由于症状轻或无症状而易忽视,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2.切断传播途径:菌痢经粪-口途径传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关键。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不洁食物,不随地大小便。抓好

27、“三管一灭”(管好饮食、水源、粪便,消灭苍蝇、蟑螂等),搞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饮食行业工作人员在工作前必须洗手,严格执行食品卫生管理法及有关制度。3.保护易感人群: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其次是青壮年。在疾病流行期间,易感者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疫苗,如“依链”株菌苗,免疫期可维持612个月。(三)集体单位患者的处理1.在集体单位中发现急性期患者,要住院或在家中隔离治疗。待患者离开集体单位后,要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同甲型肝炎消毒的要求)。2.凡从事饮食、托儿所和水源管理等重要行业人群,必须定期做大便培养,发现带菌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并给予彻底的治疗。待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停药后粪便培养

28、连续23次阴性,方可恢复工作。(一)家庭访视管理1.筛查及推介转诊:对辖区内前来就诊的居民或患者,如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在鉴别诊断的基础上,填写“双向转诊单”。推荐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结核病检查。1周内进行电话随访。四、肺结核患者的社区护理与管理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侵犯许多器官,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临床表现: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咳嗽和少量咯血。肺结核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染,其次通过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餐具而引起肠道感染。2.第一次入户随访:接到上级专业机构管理肺结核患者的通知单后,要在72小时内访视患

29、者。具体内容如下:(1)确定督导人员,督导人员优先为医务人员,也可为患者家属。若选择家属,则必须对家属进行培训。同时与患者确定服药地点和服药时间。(2)对患者的居住环境进行评估,告诉患者及家属做好防护工作,防止传染。(3)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4)告诉患者出现病情加重、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就诊。若72小时内2次访视均未见到患者,则将访视结果向上级专业机构报告。3.督导服药和随访管理(1)督导服药:医护人员督导是指在患者服药日,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直接面视下督导服药。家庭成员督导是指患者每次服药要在家属的面视下进行。(2)随访评估: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有

30、则紧急转诊,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对无需紧急转诊的,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包括服药是否规律,是否有不良反应),询问上次随访至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询问其他疾病状况、用药史和生活方式。(3)分类干预:对于能够按时服药,无不良反应的患者,则继续督导服药,并预约下一次随访时间。患者若未按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嘱服药,要查明原因。若是不良反应引起的,则转诊;若其他原因,则要对患者强化健康教育。若患者漏服药时间超过1周及以上,要及时向上级专业机构进行报告。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患者,要立即转诊,2周内随访。提醒并督促患者按时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复诊。4.结案评估当患者停止抗结核治疗后,要对其进行结案评估,记录

31、患者停止治疗的时间及原因,对其全程服药管理情况进行评估,收集和上报患者的“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或“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药卡”。将患者转诊至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转归评估,2周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是否前去就诊及确诊结果。(二)社区预防性护理措施1.管理传染源 患者应独居一室,居室要阳光充足,注意开窗通风。饮食、食具、器皿均应分开,定期消毒。餐具用后可煮沸消毒,被褥用物可在阳光下曝晒消毒。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结核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药原则是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2.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其次通过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餐具而引起肠道感染。患者外出时应戴口罩,打喷嚏或咳嗽时,

32、不要朝向其他人,不可随地吐痰,应将痰液吐于纸中,集中消毒或用火焚烧灭菌。3.保护易感人群 儿童应接种卡介苗。患者要到结核病专科医院住院隔离治疗,减少对家人及他人的传染。如果家属直接接触患者应戴口罩,注意要及时洗手消毒。(三)集体单位中患者的处理1.在集体单位中发现患者,要及时将患者送到专科医院住院隔离治疗。待患者离开后,要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同甲型肝炎消毒的要求)。2.对集体单位人员要密切观察,学校中如有结核患者,至少在患者所在的班级或全年级对全体学生做结核菌素试验,对强阳性者也要预防性化疗。五、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社区护理与管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

33、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HIV主要侵犯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并使机体多种免疫细胞受损,最终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一)家庭访视管理1.初访和复访:已确诊的中晚期艾滋病患者需住院治疗。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早期的患者应给予访视管理。访视中社区护士应评估患者疾病发展情况,并调查疾病来源,依据艾滋病的传播特点判断患者感染的途径,为有效控制传染源提供依据。2.居家护理(1)休息: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无症状患者可从事适度工作,避免劳累。(2)饮食:

34、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有营养的食物,增强机体抗病能力。(3)健康行为:不吸毒、不吸烟、不过量饮酒。洁身自好,使用安全的性行为方式,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牙刷、剃须刀等。吸毒者应尽早戒毒,即使短期不能戒除毒瘾,也不要采取静脉注射的吸毒方式,同时积极帮助其寻求戒毒援助。艾滋病女性患者避免妊娠、哺乳。(4)防止感染:注意卫生环境,尤其口腔卫生和皮肤的护理,减少继发感染的发生。(5)心理支持:不要歧视他们,要关心HIV感染者及家属,应替患者做好保密工作,理解其痛苦,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支持,使其回归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及与他人交往)。(6)居家隔离与消毒:血液体液隔离措

35、施: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患者生活用具(牙刷、剃须刀等)应单独使用;每次性生活都应使用避孕套。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一切物品应随时严密消毒。饮食器具消毒可进行高温消毒,一般煮沸30分钟。环境、物体表面可用3%的漂白粉或过氧乙酸溶液喷洒和擦涂,护理患者或接触患者物品后,应先用0.2%过氧乙酸溶液、0.5%聚维酮碘溶液浸泡双手,再用肥皂和流动清水洗涤干净。3.家庭成员健康管理使家庭成员及时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方式、预防措施及自我健康监控方法。与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和办公用品等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都无感染的危险,消除家庭成员的恐惧。

36、(二)社区预防性护理措施1.管理传染源健全艾滋病的监测网络,对新发现的患者及HIV感染者应依法报告疫情。重点监测献血员、性病患者和吸毒者等高危人群,并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患者应隔离治疗,HIV感染者每半年左右到指定医院检查健康状况。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应进行严格消毒。2.切断传播途径(1)控制HIV经性传播,洁身自爱,提倡性生活时使用避孕套。(2)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管理,严禁HIV感染者捐献血液、器官、精液等。严格无菌操作,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不共用针头、注射器。胃镜、肠镜、血液透析器械等应严格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不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3)减少母婴传播,已感染的育龄妇女应避免妊娠、哺乳。3.保护易感人群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有效的隔离消毒措施,以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对密切接触者给予具体医学指导,加强个人防护。密切接触者或怀疑接触艾滋病者要做病毒感染检查,定期(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血液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