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学教育心理学教材知识点归纳 .pdf

上传人:Che****ry 文档编号:32866553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学教育心理学教材知识点归纳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年中学教育心理学教材知识点归纳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中学教育心理学教材知识点归纳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学教育心理学教材知识点归纳 .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及其 (规律 )的科学2.1879 年,德国哲学家 ,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室法引进心理学,创建了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是心理学创始人3.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调查法有: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4.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多或简)5.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多或简)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1 时期:哲学心理时期1879 年当代科学心理学2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时代背景: 理想主义代表法

2、国笛卡儿经验主义奠基人英国洛克生理学影响德国三位生理学家柏林大学教授缪勒赫尔姆霍兹费希纳(2)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3 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1)构造主义心理学铁钦纳(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4)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韦特默考夫卡苛勒(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维也纳弗洛伊德(6)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4 当代心理学的特点:当代心理学呈现出多种研究取向整和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的特点第三节教师职业与心理学1 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2)教师

3、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2 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论述)(1)高尚的职业品德(2)广博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4)全面的能力(简答) :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5)专业的技能: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操作和示范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3 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1)关注技术: 要善于观察学生反应;不要在学生讲话时东张西望;要让学生感受到你是在专心听他讲话;要以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你对他的关注和理解(2)倾听技术(3)沉默技术(4)宣泄技术(5)探讨技术: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

4、做讨论,少做评论; 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当前面临的问题; 要以商量的口吻, 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观点与立场;要帮助学生辨证的看待个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挫折(6)面质技术(7)自我表露技术(8)行为矫正技术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第一节人的发展1 人的八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2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4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 反射弧:实现反射

5、活动的神经通络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4 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与生具来斯金纳箱工具性的条件反射5 种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1)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2)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劳动;语言的产生(多)劳动的两个基本特征: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劳动的社会集体性6 个体心理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 典型的, 本质的)心理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特点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学习的本质1 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

6、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含义: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表现为行为的变化,原因是个体经验的习得;学习所造成的行为变化,在行为品质上表现为行为水平的提升和持久稳定。2 学生的学习:需要回答狭义学习概念和学习特点。【简答】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可直接获得经验,还能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间接经验;以语言为中介,语言、文字是经验载体;动物学习被动,人类积极主动学习,适应改造环境,求生存发展。学习特点: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促进全面发展;为未来实践做准备。3. 学习种类:(1)依学习水平划分: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统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

7、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3)依学习内容和结果划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品德的学习4. 学习理论:刺激(1)反应理论;(2)认知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填或多】(1)桑代克提出三条学习定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填或多】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2)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一个综合过程;强调各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3)班杜拉提倡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也称为认知行为主义5. 学习的迁移:(1)概念: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8、(2)学习迁移的种类:根据迁移作用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时间顺序:顺向和逆向根据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和垂直根据内容不同:一般和具体(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概括说;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说【简或填】【 (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5)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结合是一道论述大题】(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客观) ;原有认知结构(主观)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者认知策略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心向与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学习定势

9、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5)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选择恰当学习方法;创建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环境;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第二节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理解(1)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直至解释其本质及规律的思维过程(2)理解的标志: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 ;能举例复述;融会贯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4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简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提供必要的感

10、性材料(直观教学: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利用变式和比较(变式指不断地变换材料的呈现形式,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使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2.知识的应用(1)知识的应用主要指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练习作业。(2)知识的一般过程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审题;相关知识重现 (知识重现困难的原因:旧知识干扰;学生的生理状态,尤其是大脑的活动状态;学生的心理状态);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3)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问题的特征;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第三节技能的掌握1.概述(1)技能是指通

11、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2)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区别:活动对象不同;活动结构不同;活动要求不同联系: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形成常常是外部动作技能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解者,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2.技能的形成过程(1)动作技能的形成:认知定向阶段;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简】(2)智力技能的形成: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与物质文化活动阶段;有声语言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

12、阶段(3)技能形成的标志【简或填】:动作技能形成之后:动作结构改变;动作品质的变化;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智力技能形成之后: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物质化活动的支持;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活动3.技能练习(1)练习和练习曲线: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练习进程中的高原现象(2)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灵活采取练习方式第四节品德的形成1.概述(1)品德即道德,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填或简】区别:所属的范畴不同(道

13、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尺度;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道德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个体的品德都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3.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2)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0-3 岁) ;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 岁) (单方面地尊重权威;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看待行为有

14、绝对化的倾向;赞成惩罚选择) ;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 岁)(3)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种水平发展阶段心理特征一前习俗水平 (9 岁前)1 惩罚定向阶段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2 需求快乐定向只按行为后果能够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4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二习俗水平( 9-15 岁)1 好孩子定向寻求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2 权威定向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

15、的。三后习俗水平(15 岁后)1 社会契约定向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取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2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道德判断以一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4.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1)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 (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2)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渡5.学生品德的培养【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品德】(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简答】(道德知识)的掌握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前提;(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发展趋势:【多选】从“他律”到“自律” ;

16、从“片面”到“全面” ;从“结果”到“动机” ;从“对人”到“对己”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开展道德认识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情感;提供榜样的具体形象和生动事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真情感化,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道德情感。(3)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培养方法:提供榜样;提出适度困难的任务;及时鼓励和赞扬(4)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共同讨论;经常性分析;正确处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6.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论述】品德不良,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而又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1)产生原因(客观)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主观):缺乏正确道德观念

17、;意志力薄弱;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2)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青少年自身应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社会各方面都应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五节中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1.学习困难的特征【简】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学习困难的特征是:智力正常;思想品德落后或成绩不良或兼有;个人主观原因造成;需要特殊督促2.学习困难的类型【多选】 :暂时学习困难学生;能力困难-;动力困难 -;整体困难 3.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认知因素;人格因素;人际关系;环境因

18、素(家庭;学校;社会)4.学习困难的辅导【论述】(1)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目标激励法;归因训练法;情感沟通法(3)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降低教学目标要求;帮助他们确定成功表准;要肯定他们的任何一点进步(4)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5)讲究教育教学方法(6)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第四章感觉和直觉第一节感觉1.(1)概述: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过程【多选】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3)感觉的种类:刺激来源:外部和内部(外部:视觉,听觉,嗅觉,味

19、觉和肤觉;内部: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刺激能量性质: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热能的临床: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内脏感觉2.感觉性及其变化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4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E=I/R(E 代表绝对感受性,R 表示绝对感受阈限,I 代表原始刺激, E 和 R 成反比 )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

20、力,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的 K= I/I (K 为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I 为原刺激量; 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3)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后象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联觉;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3.视觉:由光波引起(1)视觉刺激与视觉器官,波长为380-780 纳米的电磁振荡,即可见光谱视网膜细胞:椎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盲点:每只眼睛中仍有一个区域不存在上述细胞,这个区域称为盲点(2)视觉现象:光有三个屋里特征:

21、波长;振幅及纯度视敏度: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医学上称为视力(一个人辨别物体细节的尺寸越小,也就是分辨两点的视角越小,表示一个人的视敏度越高,视力约好)(3)颜色视觉:三个基本特征: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颜色混合 人眼对色光混合而产生的视觉现象遵循以下三个定律:互补律;间色律;代替律 视觉缺陷:色弱和色盲(4)色觉理论:杨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和黑林的四色说4.听觉(1)听觉刺激与听觉器官:1620000 赫兹(2)听觉现象:音高;音响;音色 音高是声音的高低;频率高,声音听起来尖高;频率低,声音听起来低沉;对1000 赫兹左右频率感受性最高 音响是由声波振动的幅度引起

22、的心理量;感受范围是0120 分贝 音色是反应声波混合特性的心理量 声音的混合与掩蔽:共鸣(由声波的作用而引起的共振现象);强化与干涉;差音与和音;声音的掩蔽5.其他感觉:(1)嗅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2)味觉:味觉感受器味蕾酸、甜、苦、咸(3)皮肤觉:触觉;压觉;痛觉;冷觉;热觉(4)内部感觉【填空或多选】 :平衡觉(静觉) ;运动觉;机体觉第二节知觉1概述: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2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 (单眼线索:相对大小;插入或遮挡;线条透视;纹理梯度;相对高度;光线和阴影;空气透视;相对运动或运动视差)(双眼

23、线索:视轴辐合或双眼汇聚;双眼视差) (2)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3)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真动知觉;似动知觉)(4)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研究最多的是几何图形错觉3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选择性也受到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觉选择性规律对于直观教学的组织、学生观察能力

24、的培养、广告的设计、工业产品的检查以及军事伪装和搜索等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论述要结合实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4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三节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论述,借助知觉知识】观察力是一种高级的知觉能力。1观察和观察力: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2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目的性强;准确迅速;长期坚持;正确理解3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观察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第

25、五章记忆第一节概述1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相互依存3记忆的种类(1)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多选】(记忆内容不同)(2)外显记忆;内隐记忆(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第二节记忆的加工过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感觉记忆:对感觉信息初步登记,又称瞬时记忆,保留1-2 秒钟(1)感觉记忆的存储和编码:斯佩林创造了部分报告法;人的记忆系统有一个感觉存储阶段,输入的信息这时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2)感觉记忆的种类:图像记忆(视觉);回声记忆(声觉)(3)感觉记忆的特征:储存大量;保持时间短;未经过加

26、工;由于模式识别而被送到短时记忆中2短时记忆: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1)短时记忆的容量:不超过1 分钟,大约7+2 或 7-2 个组块(2)短时记忆的编码【多选或填】:听觉编码;视觉编码(3)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斯滕伯格实验):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完全系列扫描3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记忆;容量无限;信息来源于复述(复述是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过程:维持性复述;精致型复述)(1)长时记忆的编码:类别群集;联想群集;对比联想;主观组织(2)长时记忆的存储: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多选】陈述性记忆指对用来表

27、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以及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做事情的方法,包括基本条件反射和各种习得的动作(3)保持量的测量方法: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构法(4)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回忆和再认第三节遗忘规律1遗忘的概念及种类: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与重现。;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2遗忘的主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遵循“先快后慢”原则(2)影响遗忘的因素【简或论】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首因效应 学习的

28、程度 情绪体验3遗忘的原因【多选】(1)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的结果(2)干扰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作用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反过来(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4)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4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四节表象1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填】2表象的种类:视觉、听觉、动

29、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表象;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遗觉象3表象的特征【简】 :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4表象的作用: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第五节中学生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论】1发展特点:初中生记忆容量达到11.04+0.4 或 11.04-0.4 2有效的记忆策略:复述;背诵;结果反馈;记忆线索;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调节情绪状态;集中注意力;保证充足的睡眠)3记忆术: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视觉表象法;首字母缩略词法;谐音法第六章思维第一节概述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

30、接性)的特点。思维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与头脑加工来反映,而感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2.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都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3.思维的种类(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划分)(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理论为指导)(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

31、识的清晰程度)(4)联合(求同)思维和发散(求异)思维(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5)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创新成分的多少)第二节概念1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2 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概念是用(词)来标志的,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具有非直观性和抽象性;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3 概念的形成过程:也称(概念掌握)、 (概念学习)等,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概念形成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的过程。4 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过去经验的影响;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下定义;在实践

32、中运用概念;概念系统第三节推理1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2推理的种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3影响推理的因素:推理材料的性质;前提气氛效应;赌徒谬误第四节问题解决(实践应用)1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些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1)问题解决的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2)问题的种类:界定清晰问题与界定含糊问题;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匮乏的问题2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3解决问题的方法:算法;启发法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

33、境;功能固着(思维状态);原型启发;定势;灵感;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4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碍第五节言语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叫做言语。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人的思维与言语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借助语言而实现的;其次,言语离不开思维。思维与言语区别:首先,本质属性不同,言语是人们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物质的,思维是人脑揭示客观

34、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是观念的;其次,言语与客观事物之间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无必然联系。2言语的种类(1)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书面言语(2)内部言语: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3言语的理解(1)言语理解及其水平:对词的理解,对短语和句子的理解,及对说话人的意图或动机的理解。(2)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语境;推理;图式;策略第六节想象1想象是在人脑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新的结合。想象与表象密不可分,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但是又相互区别:首先,表象来源于客观事物

35、的形象的重现,而想象来源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其蕴含着许多潜在的可能性,其中有些可能性在现实中是尚未实现的。2想象的类型(1)无意想象:梦诗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2)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 :根据它的新形象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 (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言语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和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也是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第七章意识状态第一节意识与无意识1 意识是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1)哲学中,意识等同于心理;心理学中,意识和心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

36、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2)意识的特征【简答】觉知性;能动性;目的性;社会历史性(3)意识的水平【多选】焦点意识;下意识;前意识;潜意识2 无意识(弗洛伊德观点)(1)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多选】催眠;白日梦;冥想第二节注意1概述(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有)特性,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3)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4)注意的外部表现【选】适应性动作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运动变化(5)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晚期选择理论;认知资源理论;双重加工

37、理论2 注意的种类【论述:怎样引起孩子的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主体自身的状态(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4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目的任务要明确;合理地组织活动;克服困难3 注意的品质(1)注意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

38、个重要指标(根据注意起伏的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计划地每隔 10-15 分钟使学生的活动形式发生变化,以使学生的注意保持相对地稳定)(2)影响注意的范围的因素:注意的范围与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3)注意分配与主体对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操作的(自动化水平)有关(4)注意转移:注意转移的快慢依赖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4 注意品质的培养【论述:包括无意,有意的规律及注意稳定性】(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控制无关刺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方法要避免呆板;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2)注重几种注意的交替运用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3)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也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培

39、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有助于注意的培养;加强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保持愉快而稳定的心境;培养应针对个体差异第三节睡眠1睡眠的功能:保护功能;恢复身体机能;促进生长2梦的特点:梦境的(不连续性)、 (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梦的作用:梦对保持人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有一定的意义第四节药物成瘾1药物成瘾可分为(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两类。2常见致瘾药物分类:兴奋剂(苯丙胺类;可卡因;尼古丁);抑制剂(安定药;酒精);致幻剂3药物成瘾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认知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第八章行为调控第一节需要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

40、缺乏或不平衡状态。需要是一种主观体验,有以下特点【多】 :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周期性2需要的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成长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从左至右程度依次加强,是正三角金字塔形】3需要的种类(1)生物性需要:进食需要;饮水需要;睡眠和觉醒的需要;性需要(2)社会性需要:成就需要;交往需要;权力需要第二节动机1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动机的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的产生: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是动机产生

41、的基础;内驱力在于有机体内部,内驱力是一种激活力,它释放的能量是无指向性的,可以服务于任何具体的行为;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2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会考一个】3动机理论:产生某种行为的反应潜能(SER)等于内驱力( D) 、诱因( K)和习惯强度(SHR)的乘积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工作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到u 形曲线关系;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5意志行动(1)什么是意志:意志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意志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

42、动是以随意动作作为基础的(2)意志的品质【多或简】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4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意志行动的过程: (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冲突和目标的确立(双趋势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计划的制订等几个环节。执行决定阶段的主要困难(付出智力体力、忍受痛苦体验;克服消极品质;消极动机使人产生动摇;新动机、新目标会与原有目标发生冲突);战胜困难的有效条件:坚定的信念是克服困难基本条件;目标的

43、意义和价值;对目标完成与否后果的意识第四节压力与健康(与挫折关联)1压力及压力源概述(1)压力指由于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2)压力源种类: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2压力反应(1)压力反应的表现【多选】 :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心理反应(2)压力反应的阶段【多】 :冲击阶段;安定阶段;解决阶段3压力的作用(1)压力的正效应:满足基本需要;增强人的适应性;增强抵抗力(2)压力的负效应:认知;情绪;综合行为4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及压力调节方法【结合实例】(1)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经验;准备状态;认知;性格;环境(2)压力应对:不良应对

44、方法(依赖药物;酗酒抽烟);正确的应对方法;放松训练5工作倦怠与健康护理系统:心理咨询师,教师,新闻工作者,警察和医护人员等容易患职业枯竭第五节中学生情绪的调控1中学生情绪障碍:焦虑;易怒;抑郁;恐惧;孤独;烦恼;挫折感;厌学情绪2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简】:生理;学习;自我心理;人际关系;社会3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论述】:提高认知水平, 丰富情感体验;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 转移注意力;自我言语暗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第九章人格特征第一节概述人格是一种心理特征, 它是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各自独特的风格。人格是一种内在的组织与结构,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1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

45、;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人格结构: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自我调控系统3人格发展:(1)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由艾里克森提出(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自我因素;自然环境4人格测验(1)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常用)以(经验)构建的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 )由(因素分析)建构的量表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问卷(2)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主观统觉测验(3)情景测验【选】 :情景教育测验;情景压力测验(4)自我概念测验:形容词列表法;Q 分类法第二节能力1概述(1)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两种含义:其一是

46、指已经发展出或表现出的实际能力;其二是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能力和活动密切相关:一方面,能力在活动中发展并表现在活动之中;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某种能力为前提(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区别:范畴不同;发展速度不同联系: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4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 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3)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一般人在20 岁以后,发展到顶峰,30

47、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都有发展)(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3 能力的结构(1)能力的因素说:独立因素说;二因素说;多因素说(2)能力的结构说:层次结构理论;三维结构理论(3)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斯腾伯格能力的三元理论4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论述】(1)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超常儿童; 常态儿童;低常儿童; 智商 70 以下的都可以称为能力低下;迟钝(50-69) ;愚笨( 25-49) ;白痴( 25 以下)(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神童;大器晚成(3)能力类型的差异(4)特殊能力的差异(5)能力的性别差异5 能力的测量(1)一般能力测量比纳西蒙智力测量量

48、表(世界第一个,1905 年)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量量表(比率智商IQ=MA/CA*100)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瑞文标准推理智商(2)特殊能力测量(3)创造能力测量(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性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实验)第三节气质与性格1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1)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具有天赋性,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2)气质特征性研究:阿尔伯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现代特质理论(“大五因素模型”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2性格(1)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

49、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性格是个体稳定的人格心理特征性格又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2)性格的结构:静态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 核心 ;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动态结构(3)性格的类型根据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根据个体的独立性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根据个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3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简】(1)性格与能力:能力反映一个人的智慧特征;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

50、怎样进行;性格和能力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首先,能力影响着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2)性格与气质区别:首先,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气质具有先天性;其次,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性格可塑性大;再次,气质反映一个人的自然实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实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性格与气质密切联系、相互影响:首先,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再次,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四节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