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及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课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及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课例.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射线、直线和角课例【背景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理念,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2、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仅仅当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展整合?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开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根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课例描述】一、认识射线和直线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认识
3、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2、认识射线。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进展延长,请你想象一下,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能再延长吗?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显示点与线3找射线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4画射线。课件演示3、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认识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
4、线?师问 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画的直线!跟线段相比,你认为直线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吗?谁有补充吗?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直线特点:0个端点、无限长 有画得不一样的直线吗? 我们来看同学们所想的跟电脑教师所想的是否一样:课件演示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4、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1学生归纳。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线和直线,那么射线、直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教师质疑。 看来大家掌握得很不错,不过小明有几个问题A、B、C、D还想不通,大家能帮我解决一下吗?A、既然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射线,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直线。那么,从直线上能不能变出线段和射线呢?课件演示小结:
5、由此可见,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局部。3画一画B、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一点是什么意思?那经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在白纸上画画看!如果不限制时间,你可以画多少条?看看电脑里边的!演示课件还可以再画吗?电脑教师也画不动了!小结:看来,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C、经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猜测一下,可能可以画几条?画画看!看来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显示D、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 有了刚刚的经历,请你猜一猜,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无数条你确定吗?我们来看看电脑上的!还可以再画吗?小结: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二、认识角1、由射线引出
6、角。 观察这些有着公共端点的许多射线,这里边还藏着其他图形,你发现了吗?这里边有许许多多的角,比方引出角,课件闪动并移出直角、钝角和锐角各一个 关于角,你又知道些什么?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吗? 我们来看看课本上是怎样定义的。角的两条边可以延长吗?为什么?2、角的各局部名称及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课件演示3、画角。课件演示4、认识角的符号及记法、读法。【实践反思】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这样不仅能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得以优化,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数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实践证明有效利用信
7、息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其因为CAI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能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一、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起到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射线、直线和角是“空间与图
8、形中的概念课,就内容而言相当抽象和枯燥。课始电脑先显示线段,将线段一个端点闪动再去掉,向一端延长。请学生想象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笔划,还可以延长吗?通过课件演示向一端逐步延长,超出屏幕。并让学生闭上眼静静地想一想会怎样。再闪动线段的两个端点去掉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等动态演示。这样让静止的线段、射线和直线“动起来。整个课堂顿时活泼起来,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在学习了射线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射线,要将射线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找射线,并不容易。通过电脑列举出手电筒发出的光、太阳光及城市灯塔的光线等,将一条条射线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很神奇,变呆板为生动,大大
9、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信息技术正好能弥补了这一点。二、化抽象为具体,开展学生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空间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由于小学生的抽象能力还是初步的、比拟弱的,直接由实物抽象出图形比拟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案例中在学习角的认识时,运用了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在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的最后屏幕上先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
10、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局部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移动、闪烁、颜色、声音的同时刺激,增加了信息强度,学生很容易明白角的概念及个局部名称。这样做比教师用实物操作刺激强度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画角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以动画方式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学生就从清晰的图像之中,逼真的模拟演示,看到了角的
11、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演示,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使抽象思维化为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三、化难为易,突破学习难点 数学难点是否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开展架桥铺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上例中学习了射线直线的概念后,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或射线,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画,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都发出哇哇的叫声
12、,学生在惊讶中直观的感知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或直线,逐步开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从中渗透极限思想方法。 又如在区别线段、射线和直线时,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一条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亮点持续闪动,一端用另一种颜色缓慢延长,移动拉出这种颜色所显示的射线。接着在直线上闪烁出两个亮点,两个亮点之间显示出不同的颜色,移拉出这条线段。通过这样的课件演示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几何图形的构造,不仅使学生再次回忆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而且将三者之间的联系区别很清楚地表现出来。可见信息技术的借用对几何形体的知识进展分解、组合、分析,也可以把枯燥的文字表达线段、射线是直线的一局部形式变成图、文、声并存的方式
13、,化难为易,能将常规教学难以说清,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清的知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有效地突破学习难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本案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以线段为切入口逐步引出射线、直线和角的图形,使学生对这些图形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再通过师生互动的交流以及学生的观察、操作、使学生对以上的图形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射线、直线和角的明确概念,为后面学习一些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根底。实践说明,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数学手段,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word.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