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锦八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集锦八篇.doc(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教案集锦八篇语文教案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
2、件: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大家平时都有哪些好友?会去探访你的好好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好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好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好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出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
3、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好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呢?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练习说话。 (2)带着满
4、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大家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好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好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好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大家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好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好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大家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好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
5、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想象并说出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
6、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好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好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好友! 二、好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好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好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好友? (1)指哪些好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好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好友替换掉“这山中的好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好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
8、是我的好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
9、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好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好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好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
10、: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三、作别好友,临行寄语 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
11、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知道其特点。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重点字词句,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 教学重点 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以此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学难点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请学生说一说对印度的印象。(可能答案:人口众多、贫困?) 展示照片,让学生说说对该图片的理解(什么内容、怎样的生存状态、由此的联想等)。 总结学生所述,归纳出共同关键词,可能有:家、在路上、前方等
12、等。介绍照片背景: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的摄影师拍了这张 照片,取名为前方,曹文轩先生看了之后,展开联想与思考,写了这篇摄影散文。(板书: 题目、作者)介绍摄影散文:(板书: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摄影文学的一种,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 律,通过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摄影画面的表现,运用散文语言,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 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鉴赏时主要抓住2个特点:1.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 真的再现能力;2.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二、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全文并思考:1.文中哪几段直接写照片上的内容;2.其他段落写了什么内容;3.全
13、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直接描写照片内容:第1段、第12段(第8段稍有提及); 2.其余10段均是由照片展开的联想以及作者的感触 3.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 照片切入,引出下文 中间10段展开联想展开联想,抒发感触 第12回到照片,呼应开头 (二)研读文本,分析重点难点 A.文章的第二部分,即作者展开联想这一段用了大篇幅的手笔,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我 们来逐一进行分析。文章第一段里讲到: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说明了人们有离家之举, 那么人离家的原因,文中有交代吗? 明确:3、4段)迁徙的习性离家原因:(第2段)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5段)外界的诱惑 (第6段)无奈的选择 7段)
14、前方的诱惑 克制不住的体现: 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第3段)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 喊:走啊走!(第5段) B.作者点出了人有离家之举,也说明了离家的原因,接下来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呢?让学 生阅读7-10段,并分析。 明确: 前方召唤 思考:“前方”的含义理想 行在路上 “苦”(第10段):拥挤不堪的车、坑洼不平的路、抛锚无法修复(皮肉之苦) 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精神之苦) 人生之路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实质上”三个字是否可以去掉? 不能,它限定了是从本质上说。因为从生活现象上说
15、,各人在生活中的情况不一样,不 一定都是“苦旅,正如文中作者所举的例子:坐游艇、飞机、火车等等,但从本质上讲 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 还是一场苦旅。因此不能去掉。 精神苦旅 C.有钱的人也好,没钱的人也罢,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是一个悲剧,那么这悲剧又 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总想到达目的地而不能到理想难以实现 人的悲剧性实质(第11段)在外思家 无法还家精神无法寄托 还家无家 这里面四个“家”,分别有什么含义? 前三个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家,而最后一个是指精神家园。 小结: 三个重点词 前方:在这儿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理想
16、,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在这里不单单指现实中的路,更指人追求前方的过程,指人生之路。 家:既实指现实生活中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人的精神家园,精神的栖息地。 三个关键句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三)回顾全文,领悟反弹琵琶 A.反弹琵琶 这个专题呢称之为“月是故乡明”,也就是思家怀乡的意思,这篇文章明明是一篇写去前方的文章,为什么放在这儿? 明确: 文章表面上虽是写离家写远行,但是人去前方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理想,追求精神的寄托,追求精神家园。因此,这篇文章自然是可以放在这里的。曹文轩的这种写法被称为“反弹琵琶”,即逆向思维。优点:突破传统思维,立意新颖,令人
17、印象深刻,发人深省。 B.虚实结合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因此文中既有对照片的真实描述,还有作者的联想。 本文中除首尾两段是直接对照片进行描述外,还有第八段中的“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第十段中“拥挤不堪”、“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和茫然。”等。 虽然作者对照片的描述虽不是很多,却很传神,更重要的是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以自己充满悲悯之情和深刻人文关怀的文字阐释了人生哲理。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这篇摄影散文没有被摄影作品所束缚,更没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 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2、深入探究,质
18、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师生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挑剔伉俪慰藉暮霭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风雨不蚀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
19、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
20、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
21、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 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作
22、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
23、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语文教案篇4 预习提示 1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橄、榄、绺、濡、挣、挪、履、董、酬)。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乞、丐、
24、臂、袖、慷、慨、怔、屑、革、迁、)。 3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慷慨、鄙夷、施舍)。 4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大意及自己的初步感悟。 5想想第一个乞丐原来希望从女主人那里得到什么?实际上他得到了什么?文章中写“妇人的孩子”和“双手健全的乞丐”有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连词认读,掌握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3、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老妇人为
25、什么说“搬不搬对乞丐来说不一样”。 2.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连词认读,掌握多音字。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这个单元,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叶挺和齐国的使者晏子,他们为了真理,为了国家始终坚贞不屈,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课文为了他的尊严,看看这篇课文又和尊严有什么关系。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 2、谁为了他的
26、尊严?(学生边回答边随即板书,妇人乞丐) (过渡: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读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讲了什么事。 4、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出示课件1) (抓住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重点指导,帮助学生记住。) 5、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文章分为了几部分来写的?小组讨论。 2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独臂乞丐来老妇人家乞讨,老妇人让他搬砖才肯给他钱,他很生气,后来在老妇人的带动下,他搬完了砖,并留下了自己擦脏的白毛巾作纪念。 第二部分(第9-12自然段)写双臂乞丐宁可
27、不要施舍也不肯搬砖,以及老妇人与孩子的对话,点明妇人坚持让乞丐搬砖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3-21自然段)写独臂乞丐成功后,谢赠老妇人,老妇人不接受这种赠送。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认真学习了生字词语,初步感受了这个给人以启示的故事,独臂乞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堂检测 1抄写字词。 2给下列字注音。 橄、榄、绺、濡、挣、挪、履、董、酬 3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 辟()正() ()() 由()肖() ()() 4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
28、懂得了自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前板书:为了他的尊严)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题中的“他”是指乞丐。 你见过生活中的乞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说) 过渡:看得出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生活!生活中的乞丐形形色色,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乞丐的? 二、默读课文,整体回顾 1.默读课文,勾出文中描写乞丐样子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感受。(课件2) 2.指名汇报读(前:可怜;后:气度不凡) 3.再读感受,乞丐前后形象的巨大变化(读出对比,读出理解) 过渡:是什么事让这个可怜的乞丐产生了如此巨大
29、的变化? (指名汇报)相机板书:妇人劳动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体会独臂乞丐劳动的辛苦 师:搬砖对于我们健全的人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对于只有一只手臂的人来说也会这样容易吗? 找出文中描写乞丐搬砖的句段,读一读,与同桌交流交流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词句感受到的?(生找重点词句,朗读并感受) 指名汇报(读乞丐劳动的情景,课件3出示内容) 朗读体会独臂乞丐搬砖的艰辛 (个别读同学赛读再读感受亲身体验(搬砖)齐读体会) 过渡:如此辛苦的劳动,值得吗? 2.体悟独臂乞丐的所得 师:这位乞丐,他最初希望从女主人这里得到什么?(施舍)通过搬砖的劳动,实际上他得到了什么?(指名理解) 据答板
30、书:找回尊严 说说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小结:独臂乞丐通过艰苦的劳动不仅得到了应得的报酬,更重要的是他还找回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过渡:然而,对于搬砖这样的平常小事,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做法和看法。 3.自读9-12自然段,比较学习 自由读9-12自然段,找一找,对搬砖这件事,还有哪些人有什么不同的做法和看法。 指名汇报(课件4) 双手健全乞丐的做法:(设想他的将来) 其他乞丐的做法: 孩子的不解: 母亲的看法: 相机指导妇人的话及孩子的不解 (课件5出示)“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齐读同桌读再齐读) 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自己思考后跟左右的同学交流自己的
31、看法) (搬,可以获得报酬,找回尊严;不搬,只能等待施舍,失去尊严) 小结:独臂乞丐通过艰苦的劳动找回了尊严,双手健全的乞丐却只想不劳而获,也许永远只能做乞丐。不同的做法,就这样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课件6出示:) 不劳而获得到的是施舍,靠劳动挣来的是报酬,只有劳动才能找回尊严。(齐读) 过渡:明白了这个道理的独臂乞丐后来成功了,他回来报答他的恩人,但妇人却拒绝了。 4.分角色朗读13-21自然段,体会妇人的美好品质。 同桌自由分角色朗读课文13-21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汇报。 小结:这位可敬的老妇人,不仅尊重乞丐,帮助乞丐找回自己的尊严,而且同样要求自己用双手
32、创造未来,不愿接受别人的馈赠。 5.品读回味: (1)文章中写“妇人的孩子”和“双手健全的乞丐”有什么作用? (小结:“妇人的孩子”代表了慷慨施舍乞丐的人,他们不懂得与其向乞丐施舍,不如唤起他们的尊严;“双手健全的乞丐”代表那些能干活而不肯干活的人宁可低三下四乞讨的丧失自尊的人。) (2)这篇文章中有好几个人物,让你最感动的是谁?为什么? 6.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师:对于课题中提到的“他”,你还是认为仅仅指乞丐吗?(我认为他不仅指的是乞丐,也指了妇人,更是指我们不愿失去尊严的每一个人)所以,我们可以说用劳动创造自己的未来,不仅是为了他的尊严,也是为了妇人自己的尊严,更是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尊严。
33、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课记叙的是的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2)第一个乞丐原来希望从女主人那里得到,实际上他得到了。 2、文章中写“妇人的孩子”和“双手健全的乞丐”有什么作用? “妇人的孩子”代表了;“双手健全的乞丐”代表。 3、制作书签。 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尊严的格言或者你学完课文后想说的话写在这张小小的书签上,自己留存或赠送给你的朋友,相互勉励,经常提醒我们不忘维护尊严。 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搬砖挣钱 妇人乞丐 找回尊严 语文教案篇5 一、课题:狼(第二课时) 二、课型:新授课 三、执行人:学校:编号:0xxxx 四、教学目的: 1、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
34、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3、理清故事情节。 4、通过课文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教学目标 1、分解教学内容 课目内容分解表 课目名称 知识点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 狼1、掌握重点词:缀、窘、瞑、隧、洞、其、之、苫蔽 2、故事情节 3、分析寓意 4、有节奏朗读课文 2、具体描述各知识点教学目标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述内容行为动词 1理解通过阅读讨论了解大意理解 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再读课文理清情节归纳 应用把故事讲给大家听描述 3理解故事包含的道理讨论 应用日常生活中要勇敢地同坏人坏事斗争讨论 4应用设身处地地朗读课文朗读 六、教学重点
35、、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情节及寓意。 难点:理解名词活用。 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借助计算机,以画面和文字相结合,学生自读和教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从视、听、练方面整体上把握文章,理解关键词句,悟出寓意。 媒体选用表如下: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法 1多媒体课题激发阅读兴趣边看边想 2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弄懂大意边看边思 多媒体展示屠户的特点服务于主题边看边读 3多媒体展示狼的本性 4多媒体再现场景整体感受边看边说 七、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简述 首先故事铺垫,引入课题。然后通过领读、全班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
36、再从结尾的议论启发,紧扣重点,理解寓意。最后进行思想教育。 在把握故事情节时,抓住重点词句的意义进行理解。归纳出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情节。最后复述内容。 2、教学结构流程图(附后) 八、形象性练习 1、观察学生是否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 3、绘声绘色地讲出故事。 九、板书设计 屠机智、勇敢 遇惧御杀 狼阴险、狡诈 寓意: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流程图 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觉地爱护鸟类、保护鸟类。 二、教学重点: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
37、友,从而自觉地爱护鸟类、保护鸟类。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学习者为二年级的小学生,学生已具备了一些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原因,对于鸟岛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要使学生读到位,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感受鸟岛的美丽和富有魅力。这一课件主要包括鸟岛中各种鸟的图片、鸟岛风光录象、鸟蛋、鸟多的图片、各种鸟的叫声、音乐“秋日私语”用于配乐朗诵等等几个部分组成。通过各种鸟的图片,使学生对鸟岛鸟的种类多有了形象的了解,通过鸟岛的风光录象使学生对鸟岛
38、的景色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播放优美的音乐“秋日私语”进行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朗读更加到位。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鸟岛鸟多的图片,与生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哪儿呀?(鸟岛)引说第一自然段内容。 (二、)精读课文设计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内容)自由读第二段。 2通过朗读,你们知道了什么?随着学生的交流将相应词语变色。 第一句重点指导:“一群一群”、“陆续”。 第二句重点指导“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3齐读第二自然段。师:鸟岛的春天也有自己的特色,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体会吧。(齐读) (过渡)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夏天到了,夏天的鸟岛是什
39、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文字)这三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呢?在四人小组里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句。 2组织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句子,并将部分词语变色) (1)第一句。重点指导各种各样、鸟的世界。相机板书:鸟多 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
40、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莱尔、(印度)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以前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文 (多媒体及教师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