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华诗人若艾的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元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菲华诗人若艾的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元素”.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菲华诗人若艾的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菲华诗人若艾的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元素” 摘 要:菲华诗人若艾诗歌中明显流露出的孤客情怀和对故乡欲归不得的寂寞与无奈,是他诗歌的主要命题。他借各种特殊的意象和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语言,将自己漂泊异乡的人生旅途尽数展现在诗歌中。他借许多中国元素细致地刻画了华侨离乡背井在海外打拼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作为番客生活的两地为难。无论是短诗中情感的浓缩还是长诗中孤客情怀的跌宕起伏,无不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切的语言,细腻地捕捉了心灵世界中的回归情愫,注重想象的丰富性和意象的典型性,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菲华诗人;孤客情怀;异地倾诉;中国元素 中
2、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XX)20-0090-03 祖籍泉州晋江的菲华作家若艾,本名吴涌泉,从事菲华文艺创作及活动超过半世纪,在描写菲律宾华人在战乱和流离中生活做出了细致的刻画,架构出菲华之间的文化桥梁。在他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体现了诸多的中国元素,我们可以由此对这位菲华诗人的孤客情怀作更为深入的探讨。 一 在诗歌创作中,若艾善于融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意象和语言,即中国元素,从而建构起对故国思念的一幅幅图画。中国元素,从字面上来说就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意象或语言风格,对于漂泊异国的华侨来说,对于祖国的思念,必有许多可以承载这份深厚的思念。无论是儿时
3、的童年时光,还是故乡许久未曾听到的乡音,还有祖国辽阔壮美的河山,都是诗人诗歌当中承载他多年乡思的寄托。古时候的人们借“遍插茱萸少一人”来表达自己独居异乡的落寞,而在若艾的诗歌当中,这些带有中国元素的事物,则更多的带上了作家本人的情感,在诗歌当中承担着抒发情感的作用。从作家的特殊身份华侨来看,诗人的这种情感表现却是具有概括性的,是那一类和他一样远离祖国的人们的共同情感阐述。 诗人生长在华夏的土地上,却因为生活所迫远离故乡奔赴南洋谋生,由于社会的不稳定和内心的纠结,他始终未能回归故乡。因而,他借助许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意象,在诗歌当中承担着渲染回归情绪的作用,营造出浓厚的中国色彩的诗歌。如长城谣中
4、对长城的向往和憧憬,以致最后也呐喊出为“而我蹉跎海外的腰身,尽有生之年要努力爬到登长城,称英雄”1。中国人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样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梦想,同样影响着若艾。而在狗皮膏中,诗人对于祖国遭受战争之苦发出感慨,“单于的暗箭射不到长城,啾啾的胡骑渡不到阴山,倭寇却从瀛海升起,升起一张太阳血旗,盖在整个海棠叶上”1。诗人回顾历史,满怀的是对过往强盛大国的怀念,对当时遭逢变故时国人思想迂腐,外敌残忍不堪的痛心疾首,以及八年抗战后的胜利的分外喜悦之情。而他却以中国特色的“狗皮膏药”作为重要意象,将过往的陈旧腐朽比作狗皮膏,形象而生动化地揭示了中国在抗战后揭下膏药的意气风发。 而在一半一半当
5、中,诗人回顾历数了故宫中故国、故事、故物,在回溯历史长河的时候,感叹中国历史上的主要事件如“西周千里的烽燧,战国阵阵的争吵,盛唐诗人的吟哦,五胡乱华的嗟伤”1,对于国家曾经的文明辉煌,诗人没有太多的赞美而是结合当下现实为今世今时而感伤。 为问故宫的财宝长期来散发多少光芒?或曰:如今黯然地,难堪地给后世不长进的子孙们偷的偷,毁的毁,剩下的少数的,失色的东西,被分成一半一半1。 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诗人不是一味歌功颂德,而是应该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家思考历史衰败兴盛的缘由。若艾正是如此,他在历数中国过往的兴盛之时,丝毫没有过分的骄傲,而是为今时的落魄感叹。而当历史文化遗物没有受到子孙后代尽心保护的时候
6、,诗人却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而这些一半一半支离破碎的财宝,正是诗人想要提醒国人珍惜文物,守护国家。可见,诗人对于国家的感情是深厚而理智的,他坚守着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理想和信念,更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 尽管一个人离开了他所出生的地方,但内心仍是怀着那个民族的情感所生活的,因而他在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祖国的思念实则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价值的事物的肯定性确认,是凝聚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深层基础。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分布着大量的华人华侨,这些华人的祖籍大多在福建和广东,他们早年漂洋过海
7、,来到南洋,后来就留在东南亚各国,繁衍子孙,这些华人有的还保留中国籍,有的则加入了当地的国籍,成为该国的公民。这些华侨华裔,也许在“国家认同”上,可能已经偏向于自己所居住的国家,但是在“文化认同”上,却往往仍与自己的民族有着深层次的精神关联,在语言文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情感属向等方面,还顽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性2。 二 从若艾诗歌的思想内容上看,若艾本人蕴含在诗歌当中的孤客情怀,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正是源于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认同和接受,已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诗人的生存方式。表现在诗歌主题上就是孤客情怀和对故乡欲归不得的寂寞与无奈。古人神仙鬼怪的故事当中,情可以使人生生死死,而若
8、艾的思乡情怀,无论是身处异国还是梦回故乡,都是一样的深刻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向世人倾诉这一份漂洋过海的情愫。 中国古代诗歌也不乏以羁旅行役为主题的诗歌。而在若艾的诗歌当中,有大量的语句描写到故乡的风景风俗等。其中他对于童年生活的描绘细致而生动,篇末常有人到中年时回顾过往的追忆之感。如小时候的手当中,他以最为简单质朴的话语,回忆起童年时与玩伴玩泥巴时的欢乐。从手这个意象出发,并将时间定格在小时候,三两句简洁而感人。而在他的诗歌华侨当中,他却点明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华侨,流落异国他乡挣扎生活的困境。那份流浪者的心酸,是他漂泊在岛国时最为深切的感受,华侨这样一个令人两地为难的身份,更加加深了他对于故地的
9、思念。 可以说在20世纪的闽南地区,远赴海外经商打工赚钱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和若艾相同,都有着类似的经历,而他却能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直截了当地将他作为一个老华侨的孤客情怀在诗歌中娓娓道来。他在孤客中这样写道: 孤客,天涯曾经踌躇昨日为脚步不敢踏回旧路怕惊动儿时的梦这里的窗户庭外的梧桐雀声过后,摇落了一地秋思乡音在荒烟里沉寂年代流动得快三十年一转眼转到现在二十几个人煮大鼎番薯汤连牛、狗也吃得饱这景象要到哪里去找我忘了出门时挥别的手势犹记得母亲的红眼圈如今我风尘一身有几颗是她的泪原是梦一场祖国的河流缓缓地回旋一道渺渺的呼声在心里叫唤孤客,天涯1。 这首诗歌以三十年后的“我”为主人公,将三十年前的儿
10、时的梦和三十年后的离别写进一场孤客的梦中,而诗歌一开始便说出了全诗的主旨正是一个远在天涯的孤客,在他乡不敢回到家乡的无奈。诗中写到的“鼎”正是闽南话中的锅,番薯汤也是闽南地区常吃的食物,还有乡音和荒烟。诗歌感情起伏虽不是波澜起伏,却在悉数自己不敢回乡的踌躇,回忆家乡的生活以及母亲和“我”分离的三幅场景不断加深了诗歌的内涵。诗中虽未直接指出“我”就是那个孤客,可话语中却分明让人感受到,若艾那份交织了无奈和伤感甚至沉痛的番客情怀。文学来源于生活,作家也只有经历过的事情,转变成文字的时候才能够真实感人。这份孤客情怀正是诸多海外华侨们的真实内心写照,同时也是诗人作为一个华侨内心深处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内在
11、认同的具体表现。文化是无形的,根植于人们的人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生活。远离故乡,远离本民族生活的地方,距离更是加深了诗人对于民族文化的依赖,让他在外漂泊的时候,作为他强大的精神依靠。指引着诗人生活的方向。 三 东南亚华文诗歌中的“怀乡”与中华民族百年来延续的“家国”观念一脉相承。发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化历来安土重迁,家庭单位中的个人一旦离家远游,“家”的含义就往往超越家庭,成为家族、村落甚至是家国和天下的代名词3。在他最为著名的长诗大赌赛,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一首诗,全诗分为上下函,上下函又包括了八个小节。这样篇幅巨大的诗歌,涵盖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在全诗的叙述中,显然是若艾对自己
12、一生的回顾。记述了自己是怎样离开故乡,在旅途中对故乡不可分离的眷恋,在南洋的生活,流落异乡的孤客情怀等。 若艾在这首诗当中,他所怀念的故乡已经不仅仅是对他年少时的居住地“闽南泉州”,还有养育他的祖国。在他远离家乡时,这种情感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将亲人的思念和对祖国的情感合二为一,使之更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对于家乡泉州的思念之情不难理解,一个人离开常年熟悉的地方到往另一个地方打拼,内心是寂寞和零散的。仔细分析这首诗歌,你可以看到的是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在多年之后回顾自己所来路时的心酸和悲情,若艾将自己陈年结痂的伤口翻开,用诗歌呼喊出自己内心的声音。诗中随处可见一些与闽南有关的
13、词语和片段,如“闽南人迫出海的是些败家子”“安海镇”“厦门市”“炮山台”“番婆”“憨仔”“械斗”,诗人在倾诉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的时候,正是借助这些具有闽南地区色彩的意象或语言来呈现的。而思乡之情也有一个过程,从刚离乡的眷恋和不舍,到达南洋的恐惧和无助,长久的异乡人生活压抑下的愁苦和无奈,以及年老后急欲重回故乡,落叶归根的素朴愿望。在诗歌的叙述中不断加深了他对于故土的无比思念,而欲归而归不得却是极大的悲哀。如诗中写道: 陪伴你寂寞的时辰,带孤独身影归去,回去已无家。挑起世间的仇恨,在人生边荒蹀躞,从黎明到天涯1。 言语中尽是漂泊者的绝望,在思念和愁恨当中挣扎,只剩下有生之年无限的遗憾。 而身为炎
14、黄子孙,即使诗人身在异国他乡,他仍旧不忘担忧祖国,盼望着祖国能够强大获得光明与希望,而自己在望乡台上的满腹心酸,在异地为自己受屈也为祖国受屈。诗中这样写道: 祖国呀!祖国!那失去了童年的欢笑,赤地千里,苦难的岁月,长夜漫漫,享尽我们有生之年,似乎是摸不到天亮1。 洋溢着的是诗人对于祖国遭逢苦难的担忧,渴望苦难岁月的过去和黎明的到来。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苦于回不到神州大地,祖国的怀抱,只能留下永久的怅惘。 其次,身为异乡人的愁苦与无奈,在诗歌长篇的叙述当中,更是加深了诗人这一“孤客”的鲜明形象。在外讨生活是极为不易和艰辛的,而作为外来者不免受到当地人的歧视,而诗人却坚守着自己一个外来人的自尊,反
15、抗着。如诗中写道: 踏在别人的土地上,举起祖国战斗的旗帜,做反抗的誓言倔强地仍保持一个外来者的我。在摸索中踏过,三年的灰黑日子1。 诗人在异国的日子充满无法言喻的辛酸,一个外来青年为生活而奋斗,受到的苦楚除了种族上的歧视,还有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坎坷。需要和苦难战斗,需要明确自己民族的立场,需要独自摸索远方的路程。这也就是诗人在漂泊南洋之时,心中时刻要提醒自己的,他只是一个外来人,这里不是他的故乡,身边也不是他的亲人,他所能做到的只是坚持和奋斗。 最后,对未来的憧憬和守望。历尽沧桑洗尽铅华之后,诗人深知自己在这场“大赌赛”中是输了,可输了又能如何,不过是输赢并不是生死。因而,在诗歌的末尾,诗歌转变
16、了持续长久的低沉基调,转而积极向上,乐观地面对人生。 此去青云乍起,高飞远。脱离是非的羁绊,争来一身轻盈;飞舞如一片落叶,映在夕阳的斜照中。我们要生得骄傲,死的美丽1! 诗人在经历一切之后反而能有旷达洒脱之感,可见他已经对于人生没有太多的执着,而是如落叶一般,顺其自然。过往历尽艰险的岁月已经随时间远去,脱离了是非羁绊的他,更显得一身轻松。在人生面前,在这场大赌赛面前,他更以“生得骄傲,死的美丽”向世人宣告自己内心深处的赤子之心,更为难能可贵。 若艾在诗歌中揭示了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华侨的心声,作为外来人的陌生和内心煎熬,永远踏不上归途的心酸。他真实地展现了他内心因为距离对中华文化产生的依靠和眷恋,表现在诗歌中更为地丰富而热烈。诗歌当中对于遥远的中国记忆式的回想,充满了诗人本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显然若艾的思乡不仅见于当下,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意义。长年的异国生活,使得诗人内心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内在依靠程度愈深,表现出来的情感由热烈到寂静中的真挚。如今,故乡和居住地的双重故乡,给予诗人的是双重文化意义的思考,使得他的诗歌更富有人文关怀,更能在细枝末节处感受到中华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