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对三生教育的影响.docx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2782210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对三生教育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对三生教育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对三生教育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对三生教育的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对三生教育的影响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者的简称,其本质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1概括起来,“三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更广义的生命教育,实施中需要突出终身教育的理念。2目前,学校教育仍是开展“三生教育”的主阵地。“三生教育”虽然主张通过多渠道、多种方法进行,但在实施中的计划性和指导性还有待加强;“三生教育”强调实际锻炼、情境陶冶等体验性方法3,但教师们对这些方法的认识和操作都有待提高。实际上,很多中小学教师并没有领悟“三生教育”的内涵,他们认为“三生教育”就是从传统的德育课程中独立出来的一块,习惯于把“三生教育”的内容知识化

2、,停留于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层面教育,忽视心理品质的养成和能力的训练。在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体验性活动,注重联系实际,不进行量化评价,这同其善于借鉴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三生教育”在具体途径和方法方面还不够成熟,可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从体验、实践、认知、感悟、内化等方面着力,开展有中国特色的“三生教育”。 一、“三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三生教育”课程和品德课 “三生教育”课程和品德课是“三生教育”的直接途径。授课教师结合生命、生存、生活等教材,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榜样示范法,以伟人、英雄等事例激励学生,注重情境教学等教学

3、模式。 (二)其他各学科教学渗透 其他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将“三生教育”贯穿其中。这种教学和方法以广泛的专业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三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挖掘所学知识的教育性,常采用欣赏法、情境陶冶法、观察法、作品分析法和实际锻炼法等将学科课堂教学与“三生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实际中,其他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三)课外活动 通过升旗仪式、班会、春游、大扫除、文艺会、运动会、扫烈士墓、学雷锋活动、兴趣小组、集体游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生命意识内化起重要

4、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五)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利用黑板报、壁报、橱窗、广播、影视、图书馆(室)、劳动室、荣誉室、少先队室等专用场所,通过名人名言、革命先烈故事等宣传画,通过校歌、校训和校风等对学生进行激励和约束。 (六)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整体教育 学校主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长委员会等方式联系家长,指导家庭教育,其中家长会是最普遍的方法。学校与少年宫、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校外的文化教育单位建立联系,有计划地组织“三生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邀请各行各业的

5、家长代表为学生现身说法。 二、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道德时间”4 日本从1958年开始在小学和初中特设“道德时间”(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原则上形成了以“道德时间”为核心,通过全部学校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的特设道德教育体制。“道德时间”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法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以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学校校长、教导主任与其他教师根据实情共同指导,教师则根据学生兴趣开发和活用教材,通过志愿者活动、自然体验活动等指导学生,并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交流、视听等教学方法,但不对学生进行道德量化评价。 (二)学科渗透 除了在与中国类似的国语、数学、社会、

6、音、体、美等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外,日本中小学还开设友爱课以缓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偏见和差别,开设垃圾课以教育学生养成爱清洁的习惯。这些课程采用讲授、座谈讨论、班级指导、参观旅行、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等方法。 (三)“特别活动” “特别活动”是正式课程,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指导性,是把道德教育内容加以具体化的重要途径。其以集体活动为基础,教师以“顾问”的身份参加,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或个人的接触。“特别活动”包括课外学习室、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行政活动等形式。课外学习室以班级为单位,强调在自主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培养安全行动的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学生会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的自治活动,对于维持纪律、树

7、立校风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俱乐部活动的计划、管理由学校负责,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学校行政活动是全校性或年级性的集体活动,通过仪式、学术活动、体育活动、远足、参观、保健和安全活动、生产劳动等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综合学习时间” “综合学习时间”是由各学校实施的、内容超过教科书范围的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以推进横向、综合的道德指导。日本从2021年开始在中小学(小学三年级起)设置“综合学习时间”,课时约占总学时的1/9“综合学习时间”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社会福利、健康教育等,教科书由各学校自编,教学中全校教师整体协调合作指导

8、,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安排时间。5 (五)校园文化 发展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日本受到格外重视。日本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开展如摔跤、柔道、剑道等传统体育活动和书道、茶道、花道、雕刻、古典音乐、交响乐等传统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竞争、拼博、吃苦的精神以及认真、细致等良好的道德修养,促进良好的校风、班风的形成。 (六)家庭、学校、社会整体教育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对家长教育方法上的指导,设有许多指导和研究家庭教育的社会组织机构,如家庭教育学习班、家长学校、幼儿教育大学、家庭儿童教育顾问所等。学校发给家长“家庭教育笔记本”,其中包括家庭的教育、管教问题、

9、孩子的不良行为等多方面的内容。此外,日本广泛建立ptA组织(家长、教师协会的简称)以联合各界教育力量。ptA组织创建于战后初期,现已遍布全国。参加ptA的成员包括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士,成员无偿自愿地捐赠资助教育基金从事各种教育活动。ptA设立专门委员会以及各种小组,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对学校教育和建设提出建议。 三、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对“三生教育”的启示 “三生教育”开展的途径和方法同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都强调情感体验和实践锻炼;其次,都主张通过学校的全部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再次,都主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最后,都强调教师的指导和榜

10、样示范作用。但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在全面性和实践体验性等方面落实得更为具体有效,其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全面性 日本文化是一种并存型文化,其道德教育方法借鉴了中国儒家的教育思想、法国的设专门科目进行道德教育的特设主义思想以及美国的不设专门科目进行道德教育的全面主义思想。6日本的大和民族共性,使其在教育中重视集体本位,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途径是日本中小学实施道德教育的关键方式。日本的道德课程目标特别强调统合所有教育时间和活动,在学校中注重“道德时间”与各学科及“特别活动”的联系。在“道德时间”中除采用语言说理类方法,还通过体验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日本还通过制定学

11、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来落实全面性教育工作,如:创建ptA组织、制定“道德教育研究学校制度、道德教育协同推进学校制度”,设置“道德教育推进校”、“学校与家庭协作推进校”,在“地区联合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丰富感情施策示范市町村”活动。此外,社会除建设大量的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教育设施以外,还特别针对青少年教育的特点建设青少年专用教育设施“住宿型青年之家”、“非住宿型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儿童文化中心”。这四种类型的场所开展的不同活动,把道德渗透于文化娱乐中,符合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规律。日本中小学与社会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学校有计划地与地区协作,改善教育环境,防止不利于青少

12、年的活动;结合史地教学进行旅行参观,让学生对本地区加以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意见;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服务,参加各种节日活动;学校利用闲置教室,邀请退休老人与学生交流;教师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并支援社会教育。7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品德的形成是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的全面性道德教育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因此卓有成效。其学校道德教育有两大类基本方法,即直接的方法和间接的方法。直接的方法指的是独立的道德教育课,间接的方法指的是在学校其他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日本在两者的有机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直接的方法中有机融入间接方法的要素,在间接的方法中吸收直接方法的成分,并在二者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和交流的渠道。

13、我国“三生教育”开展中也重视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的结合,但这类结合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并列组合上,缺乏整合性和相互的沟通渗透,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两类方法交流的渠道。此外,我国很多学校办学封闭,忽视教育合力的发挥。家长学校以及针对家庭教育的讲座等在不发达地区少有,缺乏教师与各行各业认识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社会的教育机构较为贫乏,学生在社会中进行锻炼的开放式教育形式较少。我国“三生教育”可借鉴日本全面性道德教育的做法,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从制度上加以落实,并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命、学会生存。 (二)实践体验性 资本主义国家培养适应

14、经济发展人才的实用主义观对日本影响很大,要求其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重视实践。日本接纳了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中心。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年轻一代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风气漫延。进入上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教育荒废”现象,政府、学校及时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如加强吃苦体验活动等。日本道德教育一贯有重视实践的传统,学科教学精简课程内容、降低难度,为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培养道德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并大力提倡和推行“体验学习”活动,通过“自然教室”、“森林之家”、“少年之家”、“野外考察”、“

15、乡村留学”、“无人岛教育”、“少年绿化团”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去认识自然、体验生活、培养生存能力。8如兵库县1998年开始的试验周的尝试:该县范围内的公立初中二年级学生,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到所在地区的事务所、工厂车间、社会福利、文化机构进行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通过直接动手制作、现场参观、一日劳动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工作的艰辛和愉快以及完成任务的喜悦。9“三生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认识,而价值认识不同于科学认识科学认识是不依赖于主体自身特性的,它的认识终极是客体性;价值认识是依赖于主体自身特性的,它的认识终极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是在需要动机杠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作为“三生教育”主体的学生,其

16、主动参与是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哲学家康德提出:人类要获得自由,理论理性不能提供充分的可能,需要建立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日本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其开展的系统化的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的活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三生教育”在有指导的同时,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积极参与状态,充分发挥教育中活动和交往的作用,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姿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三生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通过实践体验调动学生道德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把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机联系,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真正成为自觉自愿的

17、主动行为,从而促进德育由教化向内化的现实转化。 (三)针对性 日本文部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基础上,实行初高中一体化,取消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不进行知识性的考试,不进行量化评价,以鉴定性评价为主。这为教师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开展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创造了条件。日本中小学道德大纲在制定教育计划要求部分指出:对学校制定的整体性的道德计划和道德课的计划,都不能认为是固定的,应当具有弹性。要考虑学生、学校、地区实际状况,设立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目标。文部省从1984年开始,组织部分地方编写道德教育乡土教材,力求切近于现实生活,并要求根据国情及学生的思想状况

18、,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如:根据本国地震等自然灾害较多、汽车增加而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等实情,在各小学开设安全课;发现青少年学生之中存在着歧视弱智、残疾、贫困者等现象,就增设友爱课;针对新出现的青年打架、逃学、吸毒等问题,及时做出恰当的调适;针对学生关于火灾、烫伤、落水及人工呼吸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缺乏的现状,开设“人工心肺复苏”训练课;在保护生命方面要求学校联系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技能训练解决问题。除此以外,日本学校发放有关孩子道德表现方面的问卷给家长,根据回收后的统计结果,给家长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10日本的道德教育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我国“三生教育”在实施

19、过程中应避免泛泛而谈,在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方面要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要做到有针对对性地开展活动,一方面需要全面调查了解学生在生命、生存、生活等方面的状况,结合各阶段学生的需要及年龄特征开展活动,对于存在特殊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借鉴日本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进行教育,以体验学习、向社会行动(奉献活动)、观察实验、参观调查、发言讨论、创造制作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另一方面虽不对学生做量化评价,但应进行鉴定评价,以评价促改进和发展。 (四)师生互动 杜威认为,“在正式学习结果中还附有其它的学习结果”。师生互动

20、中,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教育的一部活教材。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强调培养独立的、具有主体意识和丰富个性的日本人,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本从特设“道德时间”以来,曾出现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资料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的情况。1991年,文部省提出“新学力观”,要实现由教的教育向儿童自学的教育的转变11:通过增加学生参与活动体验的机会,加强师生的交流和沟通,着重在学生理解方面下功夫,促进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为基础,采用问题解决学习方式,加强重视个性的道德指导,教师以“顾问”的身份参加活动,和学生一起思考、烦恼、感动,并通过这种关心来建立共同的生活,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修养。

21、个体的品德心理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人的社会本质内在地包含着主体性,人必须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才能生存和发展,实现自己的个性,成为社会的主体。在“三生教育”中,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是主导着各种关系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师生应互为主客体,但实际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习惯了师道尊严的教师仍存在家长式、命令式作风,较少为学生创设活动体验的机会,表面上学生获得了大量系统的知识,但容易缺乏行为自觉性,难以触及其思想观念。可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三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师生互动沟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方面。我们应借鉴日本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自我建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