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及中国的城市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及中国的城市化ppt课件.ppt(9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边陲小镇老深圳全貌边陲小镇老深圳全貌 (1982) 梅林原貌(梅林原貌(1983) 深圳速度深圳速度 ( 国贸大厦国贸大厦 1985) 深圳深圳 2000年年5月月15日日华强北商业街华强北商业街深圳大学深圳大学1875年的宁波关卡年的宁波关卡解放解放 前的宁波老街前的宁波老街流光溢彩的宁波夜景流光溢彩的宁波夜景 (2005年年)繁华的宁波三江口繁华的宁波三江口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第二节 城市化的一般特征第三节 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节 城市化的进程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化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涵义一、城市化的涵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城市化的类
2、型三、城市化的类型第一节 城市化概念与内涵城市化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化的涵义一、城市化的涵义 (一)城市化的概念(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人口、地域、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包括四个方面: (1 )人口集中 (2 )地域转化 (3 )产业转型 (4 )生活方式变革 “城市化”概念在不同学科中的表述 (二)城市化的起点(二)城市化的起点 对城市化的起点,学术界有两种观点对城市化的起点,学术界有两种观点 : 1.自从产生了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化运动,城市产生之日就是城市化开始之时; 2.城市化是近现代城市的成长过程,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三)城市化的前提(三)城市化的
3、前提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地域扩大的过程。城市化的前提条件不在城市内部,而在城市外部。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第一前提;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市化的第二个前提。二、世界城市化进程(了解)二、世界城市化进程(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世界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个阶段:1、1760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2、18511950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3、1951年世纪末为城市化的普及年世纪末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阶段4、20世纪末世纪末至今为信息社会城市阶段至今为信息社会城市阶段、年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产业革命英
4、国 城市化率%世界城市化率.%2、18511950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欧洲和北美 1950年为51.8%世界平均1950年为28.4%3、1951年世纪末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4、信息社会城市阶段、信息社会城市阶段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第二节第二节 城市化的一般特征和城市化的一般特征和类型类型一、城市化的一般特征一、城市化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化的类型二、城市化的类型一、城市化的一般特征一、城市化的一般特征(一)城市化的世界性(一)城市化的世界性(二)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二)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三)城市化的阶段性(三)城市化的阶段性(一)城市
5、化的世界性(一)城市化的世界性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城市化的世界性首先表现在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二)城市化不平衡性(二)城市化不平衡性 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达发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1 1、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现状与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现状与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前提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 3.发达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4.发达国家城市化都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 2、发展中
6、国家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受殖民主义影响大,形成明显二元结构;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经济动力不足;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集中型城市化阶段; 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城市化压力大。 (三)城市化的阶段性(三)城市化的阶段性 城市化过程大致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基本变化规律是: 1.发生阶段城市化的速度缓慢; 2.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 3.成熟阶段城市化速度又逐渐减慢。 城市化全过程呈“S”形曲线运动。 (一)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一)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 这是根据城市化的方向进行的划分。 1.集中型城市化是城市化初期的主
7、要趋势,它使城市中心密度升高,立体发展; 2.扩散型城市化则是城市化后期的主要形式,它导致城市外围平面扩大,地域变质。 二、城市化的类型二、城市化的类型二、城市化的类型二、城市化的类型 (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根据城市化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进行的划分。 1.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之势,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城市化。 2.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区保持联系的城市化。 (三)自力型城市化与它力型城市化(三)自力型城市化与它力型城市化 该类型是根据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来分的。 1. 由于生产发
8、展和人口增长,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源于城市自身动力的城市化为自力型城市化; 2.在城市和郊区,由于城市的辐射和影响,使原来的农村地域急速进入城市状态,变成城市地域,这种被它力推动的城市化过程属它力型城市化。 (四)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四)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根据功能,可将城市化分为景观型和职能型。 1.景观型城市化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它直接创造市区,因此也称为直接型城市化,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 2.职能型城市化是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发挥作用的过程,又称间接型城市化。 (五)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五)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根据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9、协调程度,可以分为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1.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城市化为积极型城市化; 2.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市化。 第三节第三节 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五、科学技术与城市化 1.工业化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 2.工业化提高了城市的地位,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基地; 3.工业化使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冲击和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个以
10、第三产业为主要动力的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 1.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2.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及环境的要求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这促进了城市服务性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大量资料表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化程度越高,经济发展就越快。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均GNP较高。 通过对城市化与人均GNP关系的考察,还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一般在50%左右。 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11、 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人口增长有两种形式: 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一是人口的机械增长。 人口增长的两种形式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一)发达国家(一)发达国家 主要通过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来实现城市化。 (二)发展中国家(二)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实现城市化。 考察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但人口的平均增长率却低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20022020农农 村村7.82亿亿农村农村6.22亿亿城市城市8.28亿亿城城 市市5.02亿
12、亿 1.29亿(自然增长人口)亿(自然增长人口) 0.37亿(自然增长人口)亿(自然增长人口)2.892.89亿亿(转化人口)(转化人口)如果城镇化率按每年如果城镇化率按每年1%1%增长预测,增长预测,到到20202020年我国将有年我国将有2.892.89亿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亿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以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标志的交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在: 1.把城市外部经济活动大量吸引到城市来; 2.使原来分散的、简单的活动组合成严格分工又密切联系的区域性经济系统。 五、科学技术与城市化五、科学技术与城市化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二、分散型城市化
13、阶段三、特殊的城市化过程 第四节第四节 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 集中是城市化初期阶段最为强烈的一种特征。集中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它把农村变为城市,把小城市变为大城市。集中使城市成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社会前进的基础。 集中型城市化包括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内部市区包括中心地区(CBD)和中间市区。城心 地区进行的城市化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是通过内部市区的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移位来完成的
14、。 城市是集中的产物,集中是城市区别于农村最突出的特点。但是高度集中也使城市患上了“城市病”。 为了克服城市病,解决城市问题,不少国家纷纷调整城市化策略,促使城市由集中走向分散。城市化的发展进入到以分散为特征的阶段。 分散型城市化最明显的表现是郊区化、卫星城运动和逆城市化。 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 (一)郊区化(一)郊区化(SuburbanizationSuburbanization) 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称为“郊区化”。有三种类型: 1.中心市区衰落,郊区发展迅速 2.中心市区停滞,郊区迅速发
15、展 3.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 (二)卫星城(二)卫星城 卫星城是分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卫星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独立型卫星城独立型卫星城半独立型卫星城半独立型卫星城 附属型阶段的卫星城附属型阶段的卫星城 (三)逆城市化(三)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导致逆城市化的因素有: 1.城市的推力 2.农村的拉力 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的动力推推力力拉拉力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农村人口增长快, ,对土地压对土地压力大力大; ;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农民收入低农民收入低, ,社会服务短缺社会服务
16、短缺.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就业机会多; ;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交通便捷交通便捷; ;文化设施齐全文化设施齐全 城市化是世界性的趋势,是任何国家都不可逾越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它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它们各自的城市化道路是不同的。如果人为地阻止城市的发展或者不切实际地超越城市化的阶段,就要付出沉重代价。 三、特殊城市化过程三、特殊城市化过程 1.反城市化反城市化 反城市化是国外学者根据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执行的城市政策提出的专有名词。 2.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
17、,即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即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1)阿根廷,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巴西(2)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相差甚远)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相差甚远(3)“虚假城市化虚假城市化”(4)在第三世界国家较普遍)在第三世界国家较普遍第五节第五节 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及现状及现状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沿革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沿革(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二)中国城市类型(二)中国城市类型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及一、中国城
18、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及现状现状v 建国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建国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并为此建立起了粮食统购统销、人民化道路。并为此建立起了粮食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一整套城乡分隔的体制。这公社、户籍制度等一整套城乡分隔的体制。这种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在短时间内在种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在短时间内在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提高了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提高了我国的国力水平;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农村剩我国的国力水平;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农业生产率低下,导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农业生产率低下,导致了城乡二元
19、化的加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致了城乡二元化的加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严重分离。的严重分离。(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v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突破了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突破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解放和发突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解放和发展了农村和农业的生产力。并且随着市场机展了农村和农业的生产力。并且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引入,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制的逐步引入,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工农产品价格关系得到逐步调整,乡镇强。工农产品价格关系得到逐步调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企业异军突起,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
20、镇的大量转移以及小城镇的大量涌现和迅速崛起,大量转移以及小城镇的大量涌现和迅速崛起,极大地改善了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分割的二元极大地改善了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经济结构,导致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展,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v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分离的制度性障碍逐步减少,但依、城乡分离的制度性障碍逐步减少,但依然存在。然存在。 2、城乡差异仍然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异仍然显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异没有缩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异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扩
21、大的趋势。小,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3、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换 。4、城市化率滞后于工业化率、城市化率滞后于工业化率 。 1955年起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年起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农民挡在了城市管理制度,将农民挡在了城市之外。在城市里,居民享受将之外。在城市里,居民享受将从出生、教育、住房、医疗,从出生、教育、住房、医疗,到就业、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到就业、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保障;而农民只有依靠土地利保障;而农民只有依靠土地为其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为其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1、城乡分离的制度性障碍逐步减、城乡分离的制度性障碍逐步减少,但依然存在少,但
22、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具体表现在: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扩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扩大。2002年,中国城镇居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475.6元,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11:1。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不能真实地反映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或者实际福利水平上的差别。据粗略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或者实际福利水平上的差别。据粗略测算,若只考虑货币收入,测算,若只考虑货币收入,2002年
2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2 2、城乡差异仍然显著、城乡差异仍然显著 二是,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二是,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1978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别为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别为0.22和和0.17,2002年这一数据分别扩大为年这一数据分别扩大为0.36和和0.32,城乡内部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且收,城乡内部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且收入增速随收入水平呈阶梯式增长,呈现典型入增速随收入水平呈阶
24、梯式增长,呈现典型的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特征。如特征。如2000年,年,城镇居民收入高低倍数(城镇居民收入高低倍数(10或或20最高收最高收入户与入户与10或或20最低收入户的平均收入之最低收入户的平均收入之比)为比)为5.02倍,而倍,而1988年只有年只有3.09倍;农村居倍;农村居民收入同期高低倍数分别是民收入同期高低倍数分别是6.5倍和倍和4.8倍,农倍,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城镇还要大。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城镇还要大。三是,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在教育方面,据第三是,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在教育方面,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五次全国人口
25、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在医疗方面,目前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的水平。在医疗方面,目前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基本上处于自费医疗的状态;疗保障,基本上处于自费医疗的状态;2000年城年城市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市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60,而,而农民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则达到农民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则达到90;19902000年,占中国总人口年,占中国总人口6070的农村人口,的农村人口,只消耗了只消耗了3233的卫生总费用;的卫生总费用;2000年,农年,农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民人均卫生总费
26、用为188.6元,城市居民人均卫元,城市居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生总费用为710.2元,前者仅为后者的元,前者仅为后者的14。在。在社会保障方面,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社会保障方面,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覆盖率的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比例为24:1;在养老保障方面,虽然已有近;在养老保障方面,虽然已有近6000万农民投保,但效果很差。万农民投保,但效果很差。我国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我国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27、,但三大产业的动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在第一产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这在第一产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到到90 年代末期,我国的第一产业仍占劳动年代末期,我国的第一产业仍占劳动力份额的力份额的1/2,基本上还是一个以农民为主,基本上还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中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体的农业社会。中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严重偏离严重偏离3 3、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换1949年的中国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相差不多,仅为年的中国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相差不多,仅为1.93个百分点
28、,个百分点,1953年、年、1957年、年、1965年、年、1978年差距进一步年差距进一步拉升,分别为拉升,分别为6.49、10.01、13.82、26.38个百分点,个百分点,28年年增加了大约增加了大约25个百分点,年均落后近个百分点,年均落后近1个百分点。个百分点。1999年年我国制造业比重为我国制造业比重为42.7%,不仅大大超过了处于工业化中,不仅大大超过了处于工业化中期国家的水平,并超过了工业化后期国家的平均水平达期国家的水平,并超过了工业化后期国家的平均水平达10 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指标仅相当于工业化中期的水平,为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指标仅相当于工业化中期的水平,为30.98%。
29、4 4、城市化率滞后于工业化率、城市化率滞后于工业化率v城市类型一般按城市的具有的社会和经济功城市类型一般按城市的具有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进行分类。能进行分类。 v在实际运用中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综在实际运用中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综合职能为特征的中心城市,其中可进一步分合职能为特征的中心城市,其中可进一步分为区域中心城市和地方中心城市;第二大类为区域中心城市和地方中心城市;第二大类是由于资源开发、交通区位或某种专门化产是由于资源开发、交通区位或某种专门化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专业化城市,可细分为采掘、业发展而形成的专业化城市,可细分为采掘、重工业城市,轻工业与加工工业城市,交通、重工业城市,轻工
30、业与加工工业城市,交通、贸易城市和旅游城市。贸易城市和旅游城市。(二)中国城市的主要类型(二)中国城市的主要类型(1)区域中心城市:指一个较大区域范围内具有)区域中心城市:指一个较大区域范围内具有综合职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了北京、综合职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大连、宁波、厦门、个直辖市和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计划单列市之外青岛、深圳计划单列市之外,还包括省会城市和自还包括省会城市和自治区的首府,共治区的首府,共36个。其数量虽少,因绝大多数个。其数量虽少,因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实力雄厚、区域辐射力强的大城市。都是经济实力雄厚、区域辐
31、射力强的大城市。第一类是以综合职能为特征的中心城市第一类是以综合职能为特征的中心城市(2)地方中心城市:较小地域范围的)地方中心城市:较小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职能结构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职能结构看,它与区域中心城市都属于综合性的城市,它与区域中心城市都属于综合性的城市,其差别在于,地方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其差别在于,地方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弱,影响力和腹地小,职能强度和职能弱,影响力和腹地小,职能强度和职能等级低,即使具有综合性的职能,在职等级低,即使具有综合性的职能,在职能的数量和组合上也没有区域中心城市能的数量和组合上也没有区域中心城市复杂。该类城市共复杂。该类城市共37
32、7个,大多数为县个,大多数为县级市,它们大多数是由县域中心城镇发级市,它们大多数是由县域中心城镇发展起来的展起来的,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城市类型。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城市类型。(3)采掘、重工业城市:具有十分突出的重工业专)采掘、重工业城市:具有十分突出的重工业专门化职能,包括职能比较单一的煤炭工业城市门化职能,包括职能比较单一的煤炭工业城市(大同、大同、阳泉等阳泉等);石油工业城市;石油工业城市(大庆、东营等大庆、东营等);冶金工业;冶金工业城市城市(鞍山、本溪等鞍山、本溪等)、化学工业城市、化学工业城市(辽阳、泸州等辽阳、泸州等);此外,唐山、柳州、洛阳等属于综合性的重工业城此外,唐山、柳州、洛阳
33、等属于综合性的重工业城市,累计共市,累计共102个。上述城市又以采掘工业城市的比个。上述城市又以采掘工业城市的比重最大。重最大。 (4)轻工业、加工工业城市:该类城市的职能主要)轻工业、加工工业城市:该类城市的职能主要以轻工业的职能和机械加工职能为主以轻工业的职能和机械加工职能为主,前者包括食品、前者包括食品、纺织、森林、皮革、造纸工业,如:许昌、湖州、纺织、森林、皮革、造纸工业,如:许昌、湖州、伊春、佳木斯、南平、宝鸡等;后者指机械制造、伊春、佳木斯、南平、宝鸡等;后者指机械制造、电子工业,代表城市有:苏州、无锡、常州、绵阳电子工业,代表城市有:苏州、无锡、常州、绵阳等,共等,共92个,其共
34、同特征均为原料的加工而非原材个,其共同特征均为原料的加工而非原材料生产料生产,。第二大类是由于资源开发、交通区位或某种第二大类是由于资源开发、交通区位或某种专门化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专业化城市专门化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专业化城市(5)交通、贸易口岸城市:其共同特征是城市的)交通、贸易口岸城市:其共同特征是城市的主要职能为流通领域服务,第三产业发达,工业主要职能为流通领域服务,第三产业发达,工业不占重要地位,规模多为中小城市。该类城市进不占重要地位,规模多为中小城市。该类城市进一步又可分为铁路枢纽一步又可分为铁路枢纽,如:株州如:株州,衡阳;港口城市,衡阳;港口城市,如:营口、秦皇岛、温州、北海、芜湖;
35、贸易口如:营口、秦皇岛、温州、北海、芜湖;贸易口岸城市:丹东、凭祥东兴、绥芬河等。城市数量岸城市:丹东、凭祥东兴、绥芬河等。城市数量45个。个。 (6)旅游城市:当前我国旅游城市大体上可分为)旅游城市:当前我国旅游城市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旅游职能十分突出、其它城市两种类型,一类是旅游职能十分突出、其它城市职能相对薄弱的城市,如:桂林、承德、黄山、职能相对薄弱的城市,如:桂林、承德、黄山、张家界、大理等张家界、大理等,共共15个。另一类是旅游职能很强、个。另一类是旅游职能很强、但又兼具其它重要城市职能的城市,如北京、杭但又兼具其它重要城市职能的城市,如北京、杭州、苏州、西安、青岛等。州、
36、苏州、西安、青岛等。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v 近代自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完全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完全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补迫开放对外贸易口岸,半殖民地。中国补迫开放对外贸易口岸,大量倾销外国商品和输入资本,引进西大量倾销外国商品和输入资本,引进西方近代工业、交通技术等,从而促进了方近代工业、交通技术等,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
37、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期的城市化期的城市化v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按运行机制和主要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按运行机制和主要特征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特征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阶段,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阶段,v2、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1978-)经济体制)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城市化阶段。转型时期的城市化阶段。v1、这一时期城市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四个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四个阶段: (1) 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市化阶段(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市化阶段(1949-1957年)。年)。 (2)
38、“爆发性爆发性”的工业化所引起的超高速城市化阶的工业化所引起的超高速城市化阶段(段(1958-1960年)。年)。 (3) 工业调整时期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工业调整时期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1961-1965年)。年)。 (4) 工业化停滞时期的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工业化停滞时期的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1966-1978年)。年)。1、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19491978年)年)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时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期: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年),2)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镇化)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镇化(1
39、953-1957年)年)(1 1)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市化阶段)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市化阶段 (1949-1957 (1949-1957年)年)这一时期由于强调赶英超美,以钢这一时期由于强调赶英超美,以钢为纲,提出全民办工业,使中国工为纲,提出全民办工业,使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业化和城镇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高速发展。在城市布置很多大型超高速发展。在城市布置很多大型工业项目。工业项目。(2)“爆发性爆发性”的工业化所引起的工业化所引起的超高速城市化阶段(的超高速城市化阶段(1958-1960年)年)这一时期由于政策失误和三年这一时期由于政策失误和三年“自自然然”灾害,粮食供给成为大
40、问题,灾害,粮食供给成为大问题, 国民经济全面萎缩,减少城市人口国民经济全面萎缩,减少城市人口被作为解决难题的政策,大量城镇被作为解决难题的政策,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人口重新返回农村。(3)工业调整时期的第一次逆城市)工业调整时期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化阶段(1961-1965年)年)由于受上一时期城市化与农业生产严重脱节所造由于受上一时期城市化与农业生产严重脱节所造成的灾害性后果的影响,并在当时国际环境变化成的灾害性后果的影响,并在当时国际环境变化和政治运动的背景下,反城市化的观点终于压倒和政治运动的背景下,反城市化的观点终于压倒发展城市的观点,随着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发展城市的观点
41、,随着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2000多万城镇知识青年和干部下放农村,出现了多万城镇知识青年和干部下放农村,出现了第二次的第二次的“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在以后的十多年间,全。在以后的十多年间,全国城市仅增加了国城市仅增加了18座,城镇人口仅增加了座,城镇人口仅增加了2700万万人。至人。至1978年底,全国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为年底,全国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为1.72亿,城市化率为亿,城市化率为17.9,比,比1949年仅提高了年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国处于经济建设倒退和城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国处于经济建设倒退和城市化停滞的阶段。市化停滞的阶段。 (4 4)工业化停滞时期的第二次逆城市)
42、工业化停滞时期的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化阶段(1966-19781966-1978年)年)1978-1985年为恢复发展时期。年为恢复发展时期。1986-1995年为快速发展前期。年为快速发展前期。1996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时期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时期(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1979年)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调整和实施了一系列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调整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恢复和增长的政策措施,农业和农促进经济恢复和增长的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经村经济迅速恢复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经济的中心作用也日益加强。随着农产品购销济的中心作用
43、也日益加强。随着农产品购销制度的改革,一部分农民开始到集镇居住并制度的改革,一部分农民开始到集镇居住并从事非农产业;同时,城市工业生产的恢复从事非农产业;同时,城市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增长,以及较大的城乡收入差异,吸引了和增长,以及较大的城乡收入差异,吸引了大批农民在无户口的条件下进入城镇就业。大批农民在无户口的条件下进入城镇就业。1985年中国城市为年中国城市为324个,比个,比1978年增加了年增加了131个,年均递增个,年均递增18.7个。个。1978-19851978-1985年为恢复发展时期年为恢复发展时期 1984年年10月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
44、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题的通知,它首次突破了在中国实行了近三十年的封闭的它首次突破了在中国实行了近三十年的封闭的城乡户口管理制度。城乡户口管理制度。 1985年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突破了一户一证的不利于单一人口流动的局限性,是对户突破了一户一证的不利于单一人口流动的局限性,是对户籍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籍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 1984年年9月国营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和使用农月国营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和使用农村建筑队暂行办法,以及同年村建筑队暂行办法,以及同年12月的交通、铁路部门月的交通、铁路部门装卸搬运作业实行农民轮换工
45、制度和使用承包工试行办装卸搬运作业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和使用承包工试行办法,则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法,则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成。随着随着80年代下半期,城市体制改革的深入,大批农年代下半期,城市体制改革的深入,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推动了各级城镇的发育。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推动了各级城镇的发育。 国务院于国务院于1984年调整了建制镇的设置标准,并于年调整了建制镇的设置标准,并于1986年和年和1993年先后调整了市镇设置的标准。新的年先后调整了市镇设置的标准。新的标准大大降低了城镇的设置标准,成为小城镇数量标准大大降低了城镇的设置标准
46、,成为小城镇数量迅速上升的重要原因。迅速上升的重要原因。 1994年年7月国家颁布的劳动法赋予了农民与城镇月国家颁布的劳动法赋予了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平等就业的权利,从法律上进一步保障居民一样的平等就业的权利,从法律上进一步保障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合法权利。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合法权利。 同年中国实行了财政分税制,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和同年中国实行了财政分税制,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巩固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推进地方财政的关系,巩固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积极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积极性。 1986-19951986-1995年为快速发展前期年为快速发展前期 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
47、性阻碍日益减少,中国城市化进入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性阻碍日益减少,中国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了快速发展时期。1996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30,进,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期;到入了城市化的加速期;到200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37.7,年均增长年均增长1.43个百分点。个百分点。 1997年年6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的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的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革试点方案(国发199720号),其中明确提出农民可以号),其中明确提出农民可以进入小城镇(含县级市和建制镇),而不仅仅是小城镇(含进入小城镇(含县级市和建
48、制镇),而不仅仅是小城镇(含建制镇和其它集镇)。建制镇和其它集镇)。 1998年国务院进一步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年国务院进一步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国发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国发199824号)进一步放号)进一步放松了农民进入城镇的条件松了农民进入城镇的条件 200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明确了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权利。农村土地制度的这项重大改革,将有农村土地流转的权利。农村土地制度的这项重大改革,将有力地促进农民向城镇的转移。力地促进农民向城镇的转移。19961996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时期
49、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时期一是城乡一体化一是城乡一体化二是城市群一体化和国际化二是城市群一体化和国际化三是城市经济的信息化和服务化三是城市经济的信息化和服务化四是城市公共建设和投资主体的多四是城市公共建设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元化五是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化扩大化。五是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化扩大化。 三、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三、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城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日趋瓦解,户籍、就业保障、二元分割的体制日趋瓦解,户籍、就业保障、土地流通、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异不断减土地流通、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异不断减少。人口和要素在城乡的自由
50、流通,提高了经少。人口和要素在城乡的自由流通,提高了经济效益,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并进一步促进了济效益,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并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1 1)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城乡一体化的趋势。 随着小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大中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随着小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大中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人口和要素在各级城镇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强,少数经济人口和要素在各级城镇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强,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小城镇的分布格局,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小城镇的分布格局,正演变为各具特色的城市群,或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多正演变为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