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教育公平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教育公平初探.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什么是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教育公平初探摘要: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很深刻的教育过程公平理念,为我们探讨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地与学生的智能类型相关,而我们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到处存在着“龟兔赛跑”式的不公平现象;另外,在课堂提问、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师生交往、学生的坐位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状况。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为我们建构教育过程的公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过程公平状况;公平的建构 教育公平动态地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后,人们
2、转向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对待和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教育起点公平的必然延续,也是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因此,对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进行探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使人耳目一新,其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教育过程的公平理念对我们进一步地探讨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教育过程的公平理念 1.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 传统智力观认为,人智力有高低之别,从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造成教育中的精英主义价值取向,因此,学生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教育应从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出发,选
3、择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倡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和自身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各具智能特点的人才。 2.主张差别性教育 传统智力观认为,可以使用相同的认知标准去衡量世界上所有的人。如果我们超越这种观点越远,就越能证明每个人的心理都与其他人不同。如果再加上以下两个认识:每个人的心理都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人类和社会活动的延伸,就更能证明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同于他人的心理。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不相同,我们的性格不同,我们的心理毫无疑问也不一样。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4、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个体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使人有理由怀疑,是否应该让所有的人学习相同的课程?即使是同样的课程,是否应该用相同的方法教授所有的学生?如果我们忽略这些差异,坚持要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相同的内容,就破坏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部基础。因此,教育方法的确立,就应该反映这个差异。我们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拥有(或者应该拥有)相同的心理智能,而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 3.对学业面临失败儿童的特别关注 多元智能理论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学业面临失败儿童的特别关注。加德纳教授认为,在一些个体的某种智能很突出的同时,另外一
5、些个体却可能存在问题。如果不提供特殊的帮助,后者在需要运用这种智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可能失败。相反,前者成功的机会极大。在儿童教育的早期运用特定的手段干预和强化,可以将大量的儿童提高到前者的水平。他主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辨认并确定其智能强项的领域(如通过“多彩光谱”项目的评估方法),然后给予他们发挥各自长处的机会。当他们出色地完成一项任务后自然产生的自信心,将会鼓励儿童战胜过去感到恐惧的挑战。有时可以运用强项领域作为弱项领域的“入口”。例如,对于特别具有语言叙述天分的儿童,可以通过他们感到惬意的讲故事方法,将他们引入感到困难的数学、音乐或科学领域的概念。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之
6、间智能的差异,但是他认为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它充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并进而认为教育通过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能够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这种理念正是真正的、理想的教育过程的公平理念。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有效地指导我们教育的实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教育过程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心目中再也不应有所谓的“差生”概念,而只应有各具智能特点的个体。即使那些在学业上表现困难的学生,我们也应善于发现其智能强项,给予他们发挥长处的机会,以培养其自信心,
7、或利用其智能强项的迁移作用来有效地提高其学业水平。 二、学校教育中教育过程公平状况调查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走进了附近的一所较早进入新课改实验区的实验小学,调查了五、六年级的300名学生,并访谈了有关的教师和班主任。应该说,该校的教学质量较高,教师素质较好,教育过程公平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由于传统智力理论的影响,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的作祟,多数老师对多元智能理论还很陌生或不甚了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过程不公平的现象。 我在五、六年级各随机选择两个班级,下发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87份,无效问卷3份。通过访谈及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教育过程明显地存在不公平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
8、的学业成绩明显地与学生的智能类型相关 成绩居于班级前十名的学生(以下称为学业优秀生)与成绩居于班级后十名左右的学业面临困难的学生(以下称为学业困难生)在智能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被调查的50名学业优秀者中,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皆突出的有27名学生,占54;其中一项突出的有20名学生,占40。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37名学业困难生中,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皆突出的学生一个没有,其中之一突出的也只有7人,占19。但是在这些学业困难生中,都有各自的智能强项,如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重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忽视了其他智能,从而考试测
9、试的重点也是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这不禁使人想起“龟兔赛跑”的童话,故事中由于兔子的懒惰,乌龟坚持不懈而取胜。童话本意在于赞扬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这本无可非议;但从另一角度看,拿兔子的长处和乌龟的短处进行比赛,却实在是不公平的。假使龟兔比赛耐压或游泳,恐怕兔子就要甘拜下风而高傲不起来了。 2.在课堂提问方面的不公平 在50名学业优秀生中,语文课上每周被提问次数在六次以上者达37人,数学课上达35人。学业优秀生在课堂上经常被提问的人数占该群体的比例高达72。而在37名学业困难生中,语文课上每周被提问次数在六次以上者仅6人,数学课上也只有9人,学业困难生在课堂上经常被提问的人数占所在群体的比例为20
10、。 不少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率,在课堂中普遍习惯于较多地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除了用于警告与惩罚的目的之外,很少让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对此,人们一般都不以为然。但现在看来,教师的这种做法从轻处说是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分配不公;从重处看则是学生的两极分化得以不断产生与扩大的教育根源。 据研究,在课堂提问的内容方面,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也给予不同的问题。教师较倾向于让学业失败者回答“判断性”、“描述性”等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倾向于让学业成功者回答具有“论证性”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在提问的方式上,教师常常鼓励高期望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对这些学生提问的次数也多,在提问较难的问题时,会给这些学生较多的时间,并且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回答;而对低期望学生,则常常表现出不耐烦。对学业成功者教师采用言语正反馈的方式显著高于学业困难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