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川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四川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 四川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而在四川出现的是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双滞后的局面,这给四川地区经济的运行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加深对两者互动关系的认识。一、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关系分析(一)吸纳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共同的经济特征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与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与集约化。这里所指的农村人口指存在于农村之中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耕技术及机械化操作的提高,传统的第一产业已容纳不了过多的剩余劳动力,那么这些剩余劳动力
2、就只有向城市转移,形成新的小城镇或不断壮大原有的大中小城市,或者向非农领域二三产业转移。这些涌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之所以被吸纳,关键在于被城市里的第二、第三产业所吸纳。剩余劳动力在城市里分流,一部分进入工业部门,一部分进入第三产业。但这两者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第二产业即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呈倒U型变化,先上升后下降,存在一定的限度,这是由于科技发达、技术进步使生产向现代化、自动化转化的结果。而第三产业层次多,涉及面广(包括流通领域,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领域,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的服务领域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领域),进入门槛及进入成本低,因而提供就业机会多,就业弹性大,其就业人口占总就业
3、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些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多,城市化进程越快,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越多,第三产业本身也就得到不断地拓展。据国外的经验,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8。我国学者李江帆与黄少军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城市化水平可以解释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72%,在能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共同经济特征下,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共同发展,相互影响。(二)城市化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而第三产业支撑城市化的后续发展。同第一、第二产业一样,第三产业也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才能发挥作用,这个空间就是城市。首先,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均GDP有很大关系,农村居民的人均GDP值很低,相当一部分
4、是自给性消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发达,第三产业在农村很难维系生存与发展。而在城市,人均GDP相对较高,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都与农村截然不同,第三产业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其次,城市具有高度的聚集效应,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人口聚集在城市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规模大,数量多;二是需求多样化,正符合第三产业只有聚集才有效应的内在要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将放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使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1996年,我国城市(只算市区)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达37.2%,比农村高出2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繁荣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第三产业的比
5、重也能反映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城市化进程要加快,城市要谋求发展,就要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合理,协调发展,否则就会制约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直接动力虽然是工业化,但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比例(一般不超过50%)后,第三产业就会迅速发展,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它虽不会直接创造出物质产品,却可以为物质生产提供条件,能给予第二产业有力的支持,是城市发展的后劲所在,能从质上推动城市化进程。(三)第三产业能提高城市的国际地位从表1几组数据明显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就越大,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就越高,从而其国家地位就高。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性第三产业使城
6、市不断加强对外经济交流,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地位,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与水平。表1国内外一些大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 二、四川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双滞后的现状及其紧迫性分析(一)四川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就全国而言,由于体制原因,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大起大落,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四川情况也是基本如此。至1998年底四川共有城市31个,其中2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个,20万人50万人的有13个,20万人以下的有17个,以中小城市居多。虽说城市化进程了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城市结构体系极不完善,城市规模在50万人100万人、100万人200万人档次的城市缺乏,大城市的扩
7、散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四川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84.3%,城市化水平要比全国低14.2个百分点。从19781997年来,全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2个百分点,而四川只提高了7.8个百分点。城市化与工业化明显脱节,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据H.钱纳里和塞奎因的世界发展模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均达到13%左右的水平后,人均收入增长使得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反过来促进工业化,那么可推算四川乃至全国城市化仍处于落后低下的状态。这样就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扩大了四川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影响了消费的增加等,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妨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就业结构的偏差,削弱了第三产业在其结构转
8、移中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表2四川第一二三产业GDP构成与其他地区比较(%)表3四川省与上海市第三产业主要行业GDP份额(%)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僵化,第三产业被看作纯粹的消费部门而受到政策的歧视,其发展长时间受制约,在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第三产业才得以快速发展。据统计,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31.86亿元上升到1999年的1293.5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8%;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283.31万人上升到1998年末的885.48万人,增长了212.5%。但与国际国内比,四川仍处于低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商品与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
9、入水平低,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城市化落后,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如表2、表3所示。总而言之,四川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均处于“低下、滞后”的状态,即双滞后,城市化与第三产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对两者本身的发展,对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有着直接的制约。跨越这道障碍,寻求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二)四川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紧迫性1、四川虽然地域广阔,但山地、高原就占了81.8%,不适宜人类居住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占相当大的比例,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耕地面积少,四川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490.91万公顷下降到1999年的445.47万公顷,农村劳动力由1978年的2627
10、.23万人增加到3798.15万人,人均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1.13亩下降为1999年的0.96亩,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果按一个农村劳动力承担4.5亩耕地的劳作来计算,目前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2310万,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农村大量劳动力过剩与耕地稀缺已成为一对矛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及农民的生活水平。要扭转这种局面,就要最大限度的转移大量存在着的剩余劳动力,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失为一条最佳途径。2、再就业压力也需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来予以缓解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和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一方面企业中蕴含着的大量隐性失业问题日益显现,冗员沉重,对国企而言,三年解困目标的实现,在市
11、场经济规律作用下,必然要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途径,以大量闲置人员下岗为代价;另一方面,改革的触角也伸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人员也过于臃肿,于是大量人员下岗,再就业压力巨大。据有关资料表明,20XX年8月四川省下岗职工有39.84万人,再就业率仅为16.96%,而城镇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每年约为20万个,对劳动力的吸纳极为有限;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再就业形势严峻。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工业与第三产业容纳更多的劳动力,特别是第三产业,进入门槛低,比较容易增加就业机会。1998年四川第三产业新增加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85%,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已经很有力地证明了这点。
12、3、扩大内需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一直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内需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化水平低,国民经济运行缺乏主要载体。众所周知,农民大部分是自给性消费,不经过市场,人均GDP低,虽然其潜在市场很大,但对现实经济的刺激作用太小。目前国家刺激消费采取的如教育、信息、旅游、服务等手段都是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而这些也只有在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才能大力发展。三、四川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对城市化方针给予新的思考一贯倡导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方针是否适合四川,还需结合区域特征及区域发展状况进一步思考。四
13、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区人口分别为86.5万人、81.34万人、390.08万人,地少人多的矛盾不突出。这些地方的资源如矿产、水能、旅游资源都相当丰富,但经济却十分落后,资源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经济优势,关键缺乏带动经济发展的中心。这些地方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切合实际地大力发展小城镇,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在平原丘陵经济发达、地势优势的地带,则应大力发展大中城市,弥补50万人100万人,100万人200万人的城市空缺,形成完整的城市结构体系,尽量优化城市的规模结构,提升整体城市化水平,利用大城市的辐射效应及规模效应来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二)要
14、注意城市规模与第三产业的选择第三产业从整体上说承载力是城市。但从规模与结构的角度来划分,城市有大中小之分,大中小城市在社会分工、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三产业的类型、程度也不一样,这两者要相互适应,如果第三产业滞后,则会制约城市化进程;如超前,则与人们的需求、收入不相匹配,从而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成都是四川省会,人口超过200万,属于特大城市,其区位商、聚集度、经济辐射能力都相当强,经济活动频繁,市场容量大,有利于各种各样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培育。从表4中可以看出,商贸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和交通通讯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商贸餐饮业的经济效率呈下降趋势,而且是一种
15、低级的第三产业层次。在“十五”计划及未来的15年内,应逐步打破现有的商贸餐饮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布局,在巩固现存优势产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金融保险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及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其发展的重点与格局是:巩固提升商贸餐饮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教育产业、科研设计服务业及房地产业。对于四川现有的中等城市,则要大力发展直接为生产及居民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传统的商业、饮食业、生产性服务业。覆盖面要广,力求全面。对于金融等新兴行业来说,要有条件地发展,使之成为与大城市或中等城市之间的
16、联系纽带。众多的小城镇,不论是规模还是横向联系都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第三产业发展极为落后,但不能超之过急,要与当地生活水平、经济条件相适应,从最低层次的第三产业发展,力求量的扩张。表4成都市第三产业GDP结构(%)(三)大力发展四川旅游业,促进城市化进程四川是个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具备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大中小城市都可以突破常规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在四川产业结构调整中谈到要把四川建成中国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基地,把旅游业培育成四川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四川大中小城市正好借产业结构调整之际,从本地实际出发,来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能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就业弹
17、性大,每增加一个工作岗位,就能提供5个就业机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很大,而且有利于城市面貌的改变,应该大力提倡。谁是最赚钱行业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XX年,四川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利润总额946.11亿元,比20XX年增长325.8%。利润总额超过50亿元的行业有6个,依次是:制造业(811.7亿元)、采矿业(128.27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4.77亿元)、饮料制造业(89.58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8.9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7.98亿元)。第三产业是过去5年间发展最快的产业,其行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20XX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营业收入和房地产业基本持平。5年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营业收入以31.4的速度递增,利润下降83.2。房地产业营业利润较20XX年大幅增长260.1,是第三产业中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