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赏析诗歌形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赏析诗歌形象.ppt(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2高考语文复习,赏析诗歌形象,考试说明: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 从整体上了解作品描绘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复习建议,(1)审读标题。一、暗示写作目的。二、提示写作范围 (2)审清注释。 (3)审清要求。 一、有几问,给几答,可以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也可以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切忌乱答一通。 二是问什么,写什么,审准要求,抓住题干的明示信息和暗示信息,准确掌握要求作答的角度,使回答紧扣回答。 (4)表述严谨。古诗鉴赏是对其科学的理性认识,所以答案表述
2、时需要“叙”“析”“评”三者结合起来。 “叙”就是根据题目要求,或直接引述,或概括叙述原诗中的有效信息,如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图景等; “析”就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如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形成什么意境等; “评”就是在“析”的基础上推出结论,即表述观点。可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处理,不能一概而论。,形象,物,人,景,花木(梅兰竹菊等)飞鸟(孤雁) 鸣虫(秋蝉)等,景象,意境,客观人物 抒情主人公,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一),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寻陆鸿渐不遇 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
3、时每日斜。 注释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曾授太子文学, 不久,后隐居苕溪。有茶经传世。 带:近。郭:泛指城墙。 扣门:叩门。,【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题分析,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请结合五六句谈谈诗人塑造了怎么
4、样的自我形象?,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面对现实处境而无可奈何的形象。“身多疾病思田里”既叙述了自身的困难,又表达了思念友人或归隐田园之心;“邑有流亡愧俸钱”表达了身为地方官吏却不能解除人民疾苦的惶愧之情。,人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鉴赏要点:,(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 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方法小结,答题步骤:,(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5、理想、追求等)。,(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常见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
6、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
7、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 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昔盛今衰。,简析下面这首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玉瀣(xi):美酒。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随堂练习
8、,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随堂练习,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 ,汉箭朝飞金仆姑 。
9、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襜:短衣。娖:整理。银胡簶:银色的箭袋,这里指箭。金仆姑:箭。,随堂练习,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ch n,chu ,l,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随堂练习,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简析在塑造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 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
10、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 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随堂练习,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
11、指画中葡萄抛掷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被埋没。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形象的意义(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人物形象分析答案构成:,形象的总体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随堂练习,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随堂练习,(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
12、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随堂练习,(2)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咏物诗(侧重于托物言志),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二),【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一、直写物象,表达作者的喜好和情趣。,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二、托物寓意,表达作者的志向
13、和节操。,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特点归纳: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
14、对比等表现手法。以物象为题; 咏(题、赠、赞)+物象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象征)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白云泉 白居
15、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三),景物类型: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
16、、地域等)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色彩描写 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例1: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
17、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选取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参考答案: (1)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四个意象 (2)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 (3)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风物的热爱,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
18、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004年高考广东卷),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静态。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19、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 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 落照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野鸡麦苗图 蚕眠桑叶图 农夫絮语图,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
20、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开篇“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词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这是为词中主角“杜宇(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3)分析景物,概括作用。 例3: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1)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 (2)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1)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例4:试比
21、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这两首诗中
22、,“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2)乐景衬哀情 例5: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分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例6: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
23、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2)哀景衬乐情 例7:,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设题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景物 画面 情怀 思想),2、解题模式,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旷远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
24、意情景一致或相对),借景抒情类规范的答题模式,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刻画,描绘出图画, 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枫桥夜泊 张 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远离家乡,在月落、乌啼、 霜满天的秋夜,独自坐在渔船里面对江边的枫树、渔火、听到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旅之愁。,意境,描摹画面,思想情感,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25、: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案: (1)“月
26、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步骤一)_ (步骤二)_ (步骤三)_,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 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