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综合自然地理学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 :整体性、综合性、相关性、尺度性、动态性、多样性。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3、自然地理环境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岩石圈、智慧圈共同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1)是太阳辐射能转换的场所。(2)是三相圈层的耦合界面(3)是自组织协调发展体系(4)是高强度的物质流、能量信息交换的复杂系统(5)多尺度分异显著( 6)属于耗散结构(7)是人类的发生场所P10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被誉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P2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更高层次的综合和集成(2)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3) “3S”成为重要技术手段(4)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扩展P2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1)区域科学的研究;(2) 环境问题的研究;(3) 土地利用的研究; (4) 地理预测的研究;第
3、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经历的阶段:(1)自然综合体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3)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整体性;3 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即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表明,同时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各
4、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不断有负熵流 (太阳辐射) 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无疑是一种耗散结构。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物质、能量、自然地理要素。物质组成成分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智慧圈;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地热,重力)、潮汐能;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5、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1)太阳辐射能在无机界的转化: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高低纬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2)太阳辐射能在有机界的转化:第一能量流,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第二能量流,动植物残体- 微生物 - 土壤动物;第三能量流,矿化过程。6、自然
5、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1)大气循环: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2)水分循环(3)地质循环:风化剥蚀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10 页 - - - - - - - - - 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 4)生物循环(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7、化学元素迁移方式:水迁移、大气迁移、生物迁移8、地表化学元素集散的实践意义:土地利用、食物安全、公共健康、矿产勘察、环境修复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指其各组成要素部
6、分之间的空间排列组合格局,包括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的特征:(1)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 (2)相互渗透性; (3)水平方向上的地域性结构特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1、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1)岩石圈发展的方向性,地壳演化的大地构造、地貌、风化壳的发育以及土壤的形成都具有方向性(2)大气圈发展的方向性,经历了原是大气、二氧化碳大气到现代氮氧大气的方向。(3)水圈发展的方向性,水圈中水体总量逐渐增大;海水性质由酸性到弱碱性变化;海水含盐浓度逐渐增大。( 4)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生命起源、生物进化都具有方向性。2、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节
7、律性: 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也称周期性。包括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1)周期性节律:昼夜节律,季节节律(2)旋回性节律:地质旋回,气候旋回(3)阶段性节律,生物生长节律,生物进化节律3、发展的稳定性反馈: 指系统的输出信息反过来又影响系统输入的现象。有正反馈和负反馈。当正反馈占优势时, 自我调节作用强于自我增强作用,系统保持稳定状态;当负反馈占优势时,自我增强作用超过自我调节作用,系统发生自组织演化,最终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4、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1)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2)从自然地理系统到生态系统,再到人
8、类生态系统(3)物质能量依次在三大耗散结构中流通。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包括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组合规律。1. 地域分异 的概念: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2 地域分异因素:(1)地带性因素 :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维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2)非地带性因素: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线方向的地域分异。3. 地域分异的尺度: (1)全
9、球性地域分异;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3)区域性地域分异; (4)中尺度地域分异; ( 5)小尺度地域分异。(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 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4. 全球的 地域分异表现形式:海陆分布、热力分布、海陆起伏和大陆外形格局5 . 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1)纬度地带性 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有规律的变化。(2)经度省性 :又称为干湿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10、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10 页 - - - - - - - - - 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同类自然景观和自然地理成分沿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呈带状分布,超过一定幅度后即被另一类景观及其组成成分取代。全球各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从赤道到极地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热量带。(地带性的起因是由于地球呈球形,太阳高度角不用导致太阳辐射沿纬度呈不均匀分布。)地带性表现为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变化,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单位。
11、大陆地带性划分的标志是土壤和植被,大洋的地带性划分的标志是大洋生物群。6、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是指大洋表层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主要是太阳辐射、气温、风向、 降水等的地带性分异引起的大洋水温度、洋流、盐度和含氧量差异,以及海洋生物的区别等,最终导致大洋表层性质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变化。7. 区域性分异规律包括区域性大地构造- 地貌分异引起的景观分异、省性分异和带段性分异。省性分异和带段性分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8. 中尺度地域分异包括高原、山地和平原内部的地貌地势分异引起的区域分异、地方气候差别引起的区域分异和垂直带性分异三种类型。垂直带性 :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
12、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垂直带性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垂直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势,直接原因是山地气候条件随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性分异的两个前提。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是垂直带的基带,基带以上各垂直带按一定顺序排列,就构成了 垂直带谱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完备的标志。显域性 : 地表各水平分布的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下所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现象。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由于局部地势起伏、地貌部位、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差别等形成的自然景观分异,只在
13、小范围内发生作用,也可视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地方性 :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包括 :1、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2、小气候变化引起的分异。3、岩性、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地域分异。4、人类活动引起的分异。地方性分异规律有系列性、微域性及坡向性三种规律。纬度地带性与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常常互相影响,使得低海拨区的自然地带很难被截然划分为纯粹的纬度地带或非纬度地带。对于这类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人们习惯以 水平地带 相称。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可分为三类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无论是大陆内部和边缘的大平原,纬度
14、地带性表现明显。干湿度分异占优势的地方,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严重偏离纬线方向。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热量分异和干湿度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与纬线斜交。三维地带性 三维地带性是地域分异理论的最新概括。(以喜马拉雅山系为例)自南向北的变化,划分为三个带:(1 繁茂季风森林的“ 外喜马拉雅带 ” ; (2 在冬季强降雪影响下具有中等湿润针叶林的“ 内喜马拉雅带 ” ; (3 仅有高海拔草原的干旱的“ 西藏喜马拉雅带”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15、 10 页 - - - - - - - - - 高原地带性分异:关于高原地带性新的理解:1、高原地带性同低海拔水平地带性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高原地带具有偏向极地的热量特征。( 如位于亚热带的青藏高原的植物区系本质上属于温带性质 ) 2、高原地带乃是高原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因为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面、宽广山间盆地或谷地极大扩展后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因此,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是形成高原地带性的前提。3、扩展了的垂直带,由于在地面上占据比较广阔的面积,因而表现为水平地带,并成为高原内部山地进一步发生垂直分异的基础,即高原内部山地垂直带的基带。4、除低海拔平原区的纬度
16、地带和干湿度地带之外,任何处于垂直带谱自下而上第二带及其以上的带,只要扩展成为水平地带,即可视为高原地带。5、在广大的高原上,打着垂直带烙印的高原地带,必然发生水平方向上的分异。6、高原地带的展布表现为自高原边缘向内部辐合,是高原地带性的重要特征之一。马克耶夫的理想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特点归结为下列几点:(1)地带谱在南北半球基本对称。(2)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带,其他纬度则出现所谓干湿度地带性的变化,即从沿岸森林经草原到内陆荒漠的经度变化。(3)除寒洋流经过的地方外,大陆两岸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并向极地过渡到草甸冻原地带。这种更替方式属于海洋性地带谱。(4)大陆内部则分
17、布大陆性地带谱,即自荒漠地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和冻原地带过渡到极地冰雪长寒地带。泰加林是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森林,因此在西岸发生尖灭,东岸则变窄。(5)在寒暖洋流发生分歧的沿岸,出现特殊的地中海地带。这是一种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具有冬湿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常绿灌丛和夏季落叶的灌木混交林与典型褐土。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1、共同点: 各个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带之间具有明显相似之处,因为两者具有温度递降这一共同成因。2、差异: 水热对比关系的变化不完全一致。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差别。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
18、3、基带的特点把垂直带与水平地带联系起来。垂直带与水平地带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情况来分析,只有在海洋性情况下,垂直带才可能基本上重复水平自然地带系统。而在中纬度特殊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垂直带谱,基带从草原或荒漠开始,向上由于降水增加,局部转变为森林带。4、不可比性:南北回归线附近的降水低值区是垂直带所没有的。这就形成了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的不可比性。而山地垂直带中,决不出现森林苔原地带和苔原地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1、实际观察到的自然地带,总是以热量分带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与以干湿度分带为基础的非纬度地带的综合表现,即水平地带(自然界中的现实状态)。2、任何地带性区域中都可以发
19、现由非地带性分异形成的次级自然区域,任何非地带性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10 页 - - - - - - - - - 区域中都可以发现由地带性分异形成的次级自然区域。3、地理环境各成分的特征及整体景观特征都同时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4、残积处境中形成与该地地带性水热条件相符合的土壤和植被。被称为地带性(或显域)土壤和植被。河湖岸及地势低处形成不符合当地水热条件,与显域植被、土壤不同的草甸、盐生植被、沼泽植被及相应土壤,即隐域植被和土壤。隐域处境表面
20、看来是非地带性的,但不同水平地带的隐域植被和土壤仍各不相同,表明隐域植被和土壤也受地带性分异规律制约。5、隐域植被和土壤主要是由相对高度变化而造成的。垂直带性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隐域现象,垂直带谱可以反映水平地带性。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1、为自然地理区划提供理论依据。2、为农业布局提供支撑。3、 因地制宜配置土地资源4、排水良好的残积处境和排水不好的水上处境交替出现的区域,旱涝年份农业收成的互补作用显得极为重要。5、在牧业地区,处境的镶嵌结合有利于倒场放牧。地域组合规律: 低级自然单位组合成高级自然单位的客观规律。包括局部水平的组合性,地带水平的组合性和区域水平的组合性。第五章综合自然区划一、
21、自然区划: 以空间地理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这就是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简称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自然区划的必要条件:具有统一的发生学联系、具有完整毗连的空间和具有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二、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基本特点:1、区划中所划分的区域单位,由于其组成部门之间存在着空间联系而保持一致性和空间上的不分割性。2、区划对象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现象,但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组合的“地域现象” 。3、区划是一种独特的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地理位置的
22、共同性和它们之间所有规律的地域联系合并在一起。4、区划可以是自上而下的划分,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合并。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既按区域的原则,又按照类型的原则来加以系统化。三、区划原则:1. 一般性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 (2). 相对一致性原则; (3)区域共轭性原则2、基本原则(1)综合性原则; (2). 主导因素原则;四、自然区划的方法:1. 古地理方法; 2. 类型制图法; 3. 顺序划分法;4. 部门区划叠置法5 地理相关分析法;6、主导标志法。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23、 - - - - 第 5 页,共 10 页 - - - - - - - - - 顺序划分法 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五、 P105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法相对一致性原则类型制图法空间连续性原则顺序划分法综合性原则部门区划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因素原则主导标志法六、综合自然区划的界限:1、界限的性质: (1)过渡性和模糊性(2) 异质性和多样性(3)等级性和尺度性(4)脆弱性和动态性2、界限的类型: ( 1)较明显界限(2 较模糊界限( 3
24、)镶嵌装界限1、双列系统 :按照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拟定的两列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 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1)地带性区划单位: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自然带选取的主要标志是综合性气候特征及其指标(如地面热量平衡、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活动积温等) ,还有土壤和植被为参考指标。自然地带用气候标志。自然亚地带是以显域性植被亚型和土壤亚型为主要标志。自然次亚地带主要以局部土壤标志和植被标志作依据。(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大区地区亚地区州2、单列系统 : 区划单位自上而下(高级到低级) 依次为带段 - 国- 地带段 - 省- 州- 次亚地带段 -区(景观
25、)1、景观 的定义:景观是省在发生上最一致的区域,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具有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与量的对比关系,并以此对比关系与相邻景观区别。2、景观: 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最一致的区域,是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景观是地表一个独特的区域单位,它不仅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而且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是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结合部;是综合自然区划单位与土地分级单位的结合部。因此景观既不同于土地分级单位,又与其它区划单位有所区别。3、景观的特征 :景观具有最一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属性;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域下限单位的界线是相吻合的,即景观的界线与气
26、候区、地貌区、 土壤区、植被区等相应下限单位的界线是相吻合的;景观保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相对于土地分级单位而言, 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较明显;相对于土地分级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年龄和较大的稳定性。4、景观同一性 :是划分景观的主要依据,包括(1)发生同一性;(2)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 (3)组成成分同一性; (4)结构同一性;1、地带性对山地分异的影响:(1)地带位置决定垂直带数量(2)地带性因素对山地水平分异的影响在于沿纬线延伸的山体,往往加强纬度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山体成为两个地带的重要分界线。2、经度省性对山地分异的影响: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3、山势特征对山地垂
27、直带结构的影响:低山、中山、高山4、非地带性单位类型:平原、高原、切割高原、山间盆地、斜降山原和斜降山系、高大的山地和高原面上的山地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1、室内准备阶段;2、野外考察阶段;3、室内总结阶段1、土地: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岩石、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10 页 - - - - - - - - - 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作用的后果。土壤: 发育于地球表面具有
28、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3. 土地科学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生产潜力和利用现状、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一门科学。4. 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土地类型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学:土地规划管理学;土地信息学;5、土地的性质: ( 1)自然综合性(2)空间尺度性(3)动态演替性(4)利用价值性(5)社会经济性( 6)永续利用性6、土地的功能: ( 1)生产性功能(2)承载性功能(3)原料性功能(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性功能二、土地分级1、土地类型学包括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土地分级指 土地地段的个体研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划分不同级别的具体土地地段,或
29、逐级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2、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限区、地方相( 立地 ) :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 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和一个植被群从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相的界限:(1)明显边界(2)锯齿状边界(3)镶嵌边界( 4)补缀边界( 5)断片边界限区: 是中级土地分级单位,是由一些相有规律组合形成的。是地方和相的过渡单位。分为环节、简单限区和复杂限区。地方 :是一些在地理上和发生上有联系的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单位。 3 、相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四点:(1) 、它是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
30、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2) 、 相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各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3) 、 相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范围,故其范围内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亦相同;(4) 、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相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力小,维持稳定性的能力最小。相的鉴定:(1)地貌的最小单位地貌面(前提)(2)岩性、土质、土壤(变种)、植被(群从)的最小单位。(3)水文和气候的最小单位(参考标志)气候的最小单位是:小气候相的形态要素: (1)点要素:如植株、植丛等(2)线要素:如细沟、风成波浪等(3)面要素:如小群丛,大片基岩、田块等在相和
31、限区之间有两种过渡单位环节和相组、相系列4、土地分级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分级单位具有多级别性,土地分级单位是依据地域组合规律,基于相邻低级土地单位之间物质能量的联系,从相- 限区 - 地方, “自下而上”的结果。地域分级单位:土地分级单位和自然区划单位合称地域分级单位三、土地分类1、概念 :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做不同程度的抽象概念与归并。2、土地分类系统:种、科、属基本分级单位的分类(1)相的分类: 原生相 :指天然条件下形成的相。衍生相 :指人类活动或灾害影响使原生相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而主导成分没有改变,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32、-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10 页 - - - - - - - - - 在外部影响停止后,又表现出力图恢复原生相的趋势。人源相 :又称文化相, 指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原生相的岩源基础发生改变,以致使综合自然特征与原生相差别悬殊。分类系统的方法: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络法。3、土地类型的命名:三名法,采用当地习用名称、用地名来命名土地类型。中国 1: 100 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把全国土地类型分为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四、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1、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的意义:( 1)有利于阐明组成土地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有助
33、于揭示这些低级系统如何逐步构成高一级系统,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对地表自然地理分异规律的认识。 (2)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是土地评价的前提(3)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也是进行作物布局、宜林地选择和牧地规划等的一项基础工作2、土地类型图的编绘:转绘接边图例系统的设计、清绘、面积量算、着色3、土地类型图系列制图:指不同比例尺的成套同种地图和同一比例尺的成套地图的编制,可相互对比和引证,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制图对象的属性,深化制图内容。五、土地分等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 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进行评价分级。其特点是将土地资源特点与土地利用需要加以对照的一种评价研究。土地分等的对
34、象:即土地评价单元,分为土地类型单位、土壤类型单位、土地利用现状地块和网格单元。土地分等的目的: (1)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2)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3)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 4)土地税费征收的依据土地分等的要求:阐明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阐明土地的潜力;阐明土地的适宜性;阐明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分等的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限制性原理、系统性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土地分等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土地分等要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来进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对土地质量的要求各异,土地适宜性或土地等级的高低是对每种用途要求比较而言的。(2) “三比较”原则: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
35、地质量;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3)区域性原则,土地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研究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的区域,其评价要素,如气候、地貌、土壤等,都不相同。不同的区域,土地评价有不同的评价依据,选取不同的评价指标, 建立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这些都是建立在该区域土地特征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比较的基础上。 (4)可持续性原则,土地评价必须以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为前提。对土地资源的评价工作应回答下列问题:(外加内容)(1)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有多大,目前达到的水平。(2) 土地的适宜性,即经营什么能得到最好的经济效果。(3) 土地有哪些限制因
36、素影响潜力的发挥。(4) 目前的土地利用是否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不利后果。(5) 改变环境条件或改良经营品种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性。土地分等的方法: (1)定性评价(2)定量方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3)两段法和平行法土地潜力:也称“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力评价:也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各种土地利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37、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10 页 - - - - - - - - - USDA土地潜力评价系统:该系统以长期种植农作物或生长饲料作物不会导致土地退化为前提,根据土地对作物生长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分为若干等级。该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判断土地对不同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如何,从而做出等级评定。 土地潜力评价是针对各种土地利用,而土地适宜性评价则是针对某种土地利用。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质量: 是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它关系到以生产、保护及环境
38、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的条件与能力。土地质量指标: 是一种量度或由变量产生的数值。它能判断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地状况及其变化,以及与这种状况相联系的人类活动。土地结构: 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中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分布格局,包括质的对比关系和量的对比关系。土地类型: 指某个区域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少面积比例数量结构统计指标:多度、频度、面积比、重要值、复杂度、区位指数。土地类型的一定时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按照演替性质分为时间演替和空间演替;按照演替原因分为自然演替和人为演替;按照演替方向分为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按照演替过程分为节
39、律性演替和非节律性演替。土地生态设计:指在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从促进土地向正向演替的角度出发,建立由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互促进,从而可合理地不断的从土地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土地利用: 是指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目的的长期改造、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人类活动。土地覆被地球陆地表面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LUCC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外加)土地覆被变化表现: 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地表径流和侵蚀沉积及实际和潜在的土地第一性生产
40、力等方面。作为地圈与大气圈的界面,土地覆被及其变化是地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中多数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包括温室气体的释放和水循环)的源和汇。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关系: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二是各种地表过程。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被的加速变化。 土地覆被处于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组成的系统关系中。驱动力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对土地覆被的影响则通过土地覆被的渐变、转换或维护表现出来。土地覆
41、被变化又通过环境影响反馈回路影响到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另一方面, 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经过积累作用可以达到全球规模,继而加速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的结果又反馈回由土地覆被构成的自然系统,并且最终通过环境影响回路对驱动力发生作用。土地覆被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但目前的土地覆被状况则主要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整治活动造成的。生态足迹 (生态空间占用) :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生态包袱 :是人类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动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10 页 - - - - - - - - - 在 MFA中由称为隐藏流。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0 页,共 10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