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选择与地方经济社会相生共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认为,其结构设计应从专业结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等措施,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力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当前,许多高校都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学校层次和类型的不同,其培养的方式和人才规格也不一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具有全面依托地方的特殊性,选择与地方经济社会相生共荣的人才培养模
2、式,即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宽厚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其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1,也就是说,高等学校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根据培养目标选择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种合格人才。而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技能各方面具有
3、应用性和复合性,以适应社会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技术水平提高和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的需要;二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这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征;三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对各种不同层次人才所提出的共同要求。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能力为中心,而且这种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也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也是创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2。为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实践思维和突出的
4、实践能力为着眼点。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与国内重点高校和省属其他院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学校大都由地市级政府举办,办学经费、学生来源、就业渠道主要为地市级区域。这种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决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能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而作为地级城市及其区域,学术性人才的需求是少量的,大量需要的是具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大批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既是地方经济社会
5、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把握两个基本要求:一要符合国家对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二要符合行业、企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即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应立足于行业、企业,并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从事实际工作;在培养规格上,不仅具备系统的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具备从事一线岗位实际工作的技能,并同时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设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必须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知识
6、、能力、素质的要求。本文结合济宁学院的实践,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设计。 济宁学院作为济宁市的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自2007年升本以来,学校就如何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设计建构起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先进、课程体系合理、教学模式实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设置。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济宁学院加强以应用性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主要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育特色专业,申报新兴专业。学校要求已设方向的专业,进一步明确和加强12个应用性特色方向建设,尚未设置方向的专业,要紧密结
7、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相关行业、企业,研究设置方向,并重点建设至少1个具有应用性特色的专业方向。目前学校本科专业已达24个,拓展专业方向16个,其中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工科类、经济类专业12个。逐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 2.培养方案。为推进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深入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全校达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识。在学习借鉴不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了济宁学院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
8、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深入分析专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对专业逐个定位,明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全面修订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丰富和扩大了以应用为特色,尤其是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的比重,增加了学生实践、实习学分的比重。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3.课程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设计建构了由综合素质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类课程四大课程模块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四大课程模块所占学时比例及模块内部各类课程结构所占模块学时比例均按照应用性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合理分配。在四类课程
9、模块中,又分别设置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在课程的学时比例上,按照“三增三减”的原则进行设置,即增加实践课学时,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课外学时,减少课内学时。据此,2012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学时比例分配结构要求:实践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25%(人文社科类不低于20%);选修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30%;课外学习(包括社会调查、社区工作、社会服务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实习、见习、实训、实践、参观考察、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等)占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30%。这样就形成了立体交错、环环相扣的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
10、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框架。 4.教学模式。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的“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一考定级”的学习评价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同时推进考试方法改革,考核内容注重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过去机械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在考试环节设计时,则是根据课程性质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教学单元,并设立相应的“项目训练课题”,学生分组后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方式完成各项目要求,课程结业时要进行小组答辩,课程结业
11、考核由平时表现、项目参与完成情况、答辩情况等多项内容综合给出。学生在上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措施保障 设计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还需要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来推进。对此,济宁学院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以保障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制定、实施了济宁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切
12、实加强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工作。一是确保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与质量;二是全面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三是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逐步扩大实验室开放范围;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强化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与地方、企业与行业的联合力度,要求每个本科专业均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加大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的力度,建设了一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出台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见,
13、推进合作办学,增加了执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训练要求,提供执业和职业能力实训平台。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一方面制定优厚政策吸引各地相关人才到校任职、聘请高水平的行业企业专家来校任教,聘请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和应用型、开发型人才参与学院管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及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举办讲座,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另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对现有有潜质的教师通过培训、进修、到企业挂职、到国内外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 3.建立健全教学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
14、。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构建起了由目标系统、质量标准系统、保障系统、信息收集分析与检查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组成的闭环式的教学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无疑是新建本科院校长期的任务,何况目前任何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总结,都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即所谓“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也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地探索、创新,是新建本科院校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曹桂彬.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6,(2),97. 2徐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点及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2009(11),126. 本文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xxx)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