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2年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2022年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摘要作为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流派,客体关系理论和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两个理论体系在渊源和内容上具有复杂的关系,他们既有一致的理论态度,又有着不同的理论建构。这两种理论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关键词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科赫特精神分析作为最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之一,精神分析理论自20 世纪初创立以来,就不断有着各种新的发展, 产生各种新的理论,由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开始,荣格创立了心理分析理论, 阿德勒埃克森等人也分别构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当代精神分系的理论发展中,最重要的则是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 theory )和科赫特( Hein
2、z Kohut)创立的自体心理学( Self-psychology)理论。一,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内容1,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由英国心理学家罗纳德费尔贝恩和梅兰妮克莱因等人所开拓。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该理论认为, 人格形成的关键在于客体关系而非弗洛伊德理论中“利比多”的推动作用。人类最基本的动机是寻求客体的动机,而人类的一切活动,究其根源都是为了与客体建立满意的关系。因此,客体关系具有动力的性质,它是心理活动的机能,也是人格的动力来源。客体关系理论探究的是心理结构(指的是自体与他者,或客体之内在影像)的早期形成与分化, 以及这些内在结构是如何于人
3、际情境中呈现。这些理论家所着重的点是早期生命的种种会带(给后)来持续影响力量的关系上。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都具有原始的、未分化的整体自我,这是人类最本质的特点。但是,由于自我具有关系的本质,它总是会不断地寻求建立同客体之间满意的关系,因此 ,在现实中又难免会遭遇各种挫折(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挫折) 。由于婴儿的能力有限,它们只能采取从主观上改造客体的方式来应对挫折,由此也使得原始自我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单一的连续体,而成为一个多重的结构,即内心结构 ( endop sychicstucture) 。在费尔贝恩的理论中,内心结构是由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的三个部分、六种成分所构成的,即中心自我与理想客体(
4、 ideal object, 即被接受的客体,是被带入内部的好母亲,它通过好的乳房经验而建立 ) 、力比多自我与令人兴奋的客体、反力比多自我与令人拒绝的客体。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实质是自我客体关系的成熟,综合了弗洛伊德的阶段理论与克莱因的心态概念,构想了一个全新的人格发展图式。在自我客体关系从不成熟到成熟发展的每一阶段中,身体需要与特定的身体区域例如口唇、肛门和生殖器只是自我偶然的兴趣所在。个体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归根结底主要发展的是心理方面的关系特性,而力比多的满足仅是次要的。而与此对应的, 该理论认为,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早期经历的密切关系,是由于客体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出
5、现了问题,由此发展出的心理治疗理论,也着眼于对客体关系的分析与利用。2,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旨在理解和解释自身的发展以及在人际交往情境中自身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其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是“自体”(self)与“自恋”。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 - - - - - - - 科赫特认为,人格的最中心结构是有缺陷的(defective) 。而自恋正是这种由于中心结构的匮乏而在个体早期产生的,科赫特用 “自恋利比多” 替代了传统
6、的利比多。对客体关系的追求,实际上是在“自恋性地在体验他人”也就是说,通过将自恋利比多投注到他人客体之上来对自体进行构建。他对自体的界定有狭义的及广义的,在他的自体心理学中所用的界定是广义的。广义的自体是“整个心理结构的中心”。这个自体就其核心而言是无法被知悉的,只能借由对他人心理外显现象的内省和同理观察才能得知。而狭义的自体是指“一种单元, 空间上连贯且时间上持久,它是外在印象的接收者”。一个核心自体具有两个主要组成成份。一个是夸大表现性(grandiose-exhibitionistic )的自体,另一个成份是孩童理理想化的双亲意象(imago) 。在个体经历的初期,伴随着儿童的发展,正常
7、的父母偶而会对孩童的需求未予符合或延迟给予满足,但这挫败是可承受的,不是创伤性的,而满足并不是过度纵容放任的(overindulgent ) 。这种恰恰好的挫败迫使一个孩童以特定功能的形式采纳自体客体的各面向。孩童抽回了某些从自体客体来的神奇性、自恋性期望, 并获得内在结构的某些微小成份(particle ) 。孩童的心理组织试图借由建造新结构来处理其自恋平衡上的障碍,由此逐渐形成了取代原来的自体客体的新的心理结构。这个结构形成的过程称之为转换型内化(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 ) 。经历了转换性内化之后,个体从而能够由自体而非客体来行使心理功能,形成了科赫特所说的
8、成熟的自恋。成熟的自恋个体包括分化的“双极自体”:即夸大自体(健康的自我肯定,相对于镜射的自体客体)与理想化父母意象(对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健康欣羡)。在这两极之间有个充满张力的圆弧, 在夸大自体附近聚集着一堆抱负,而在理想化意象周遭则聚集着一堆理想。在自体的两极之间其张力和心理能量会引发行动,使得这个人会被他或她的抱负所“驱使”,并被他或她的理想所“带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利比多是从“自淫”(autoeroticism )到自恋到客体爱一路发展来的。 科赫特的独立发展轴线则是,从自淫到自恋再到较高形式的成熟自恋。正常成人有自恋需求, 并终其一生透过自体客体继续其对自体镜射的需求。然后, 自恋
9、会终其一生继续不断地被转化为各种不同形式。成年期所显现的健康自恋有下面各种形式,如创造力、 幽默及同理心。 决定一个人的人格特质风格的是自恋自体(即夸大表现性自体)、自我和超我 (带着其内化的种种理想)三者之间的互相运作。二,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同立场从科赫特的学术生涯上来看,科赫特是独立而并非是在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自体心理学, 但是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当代发展,二者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在一封给玛勒的信中,科赫特写道,他们只是在同一座山中从不同旳方向挖掘隧道罢了。在有些框架下, 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也会被看做客体关系理论的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由于二者在术语使用上的重叠,更重要的则是由于二者对
10、于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同立场。首先, 两种理论都批评弗洛伊德的利比多理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个体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驱使,来满足他们对各种目标的欲望,这些目标通常是他人。弗洛伊德由此首先建立了 “客体” 的概念。但是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弗洛伊德过于强调了人的本能需要相对忽视了人们有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依恋的需要。与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相比,满足性和攻击的需要是次要的。 科赫特同样认为弗洛伊德理论的利比多并非最基本的,他认为是对自身的威胁和伤害导致了不正常的性和攻击行为,而非性和攻击本能的压抑导致了变态心理。两种理论构建了类似的新的心理结构来取代传统的本我自我超我心理结构来作为对心名师资料总结 - -
11、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 - - 理进行分析的主要框架。客体关系理论将“客体关系”引入了个体的人格结构,不同层次类型的客体关系成为人格结构层次的主要部分,科赫特则相应的构建了“双极自体”。在传统理论中发生于不同心理结构的推动与压抑关系则被看做是在这些结构中发生作用的。两种理论中都认为, 这种结构在个体初期是未分化的,是伴随着与外部客体的和交互作用而逐渐得以建立, 由此分别构建了各自的人格发展理论。但实际上除了对作用机理的阐述不同,以及
12、重点分析了婴儿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外,两种理论都并未对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大的颠覆。所以两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但在病理解释上, 两种理论最为一致, 即都将心理变态的产生归因于自体意识感的缺乏。这实际上还是源于两种理论对传统利比多模式的改革,但二者由此出发的理论延伸却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三,概念以及理论差异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与诸多客体关系理论最显著的差别首先在于对于“自恋” 的不同态度。和传统上对于有着自我中心色彩的“自恋” 的态度一致, 很多客体关系理论者也把自恋看成基本上是病态的。而科赫特则将自恋视为健康。科赫特觉得自恋基本上是正常及健康的,有它自己的
13、发展或转化轴线,可以在某个特定点上固着住, 因此有其自身的病理形式而需要自身的治疗形式。这实际上可以说是科赫特的理论的独有之处, 而并非仅仅是与客体关系理论的区别。其他的理论基本上都是着眼于自恋型的心理结构给个体所带来的病态行为,因而将“自恋” 定义为病态, 并且企图建立不同于自恋的健康心理结构模式来作为纠正偏差的指导。而科赫特则看到了作为建康心理结构的自恋结构的存在,因而构建出处在自恋的心理结构框架之内的心理发展和治疗的理论。而科赫特之所以会将整个心理结构都建构在自恋的框架之内,更深层的理路基础则是他对“自体”的重视。 “自体”的核心地位才是科赫特的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最核心的差别。在诸多客体
14、关系理论中,一直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客体关系对心理结构的作用上,这的确是找到了比本能利比多更合适的心理结构运作方式,但是客体关系理论却没有一致的心理作用的中心, 仅仅提出了一个涵盖性的松散的自我,来将诸多客体关系纳入其内。客体关系理论的关注点则一直在于不同类型客体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与压抑在其中的具体发生过程。也正是由于缺乏心理机制运作的核心,所以客体关系理论中也会有想要整合客体关系理论与传统利比多的尝试。而科赫特的理论一开始就将关注点定位在作为心理结构核心的“自体” 上,科赫特发现了完满自体 (full self )的不存在 (absence) ,从而将 “自恋” 作为个体心理运作的基本机制
15、,以至于提出了“自恋利比多”的概念来作为基础的心理动力。与本能利比多不同的是,自恋利比多的投注对象首先是“自体客体”,用科赫特的话来说就是这引发个体“自恋地体验他人” 。在这里,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成为了科赫特理论框架的填充,或者说,科赫特的理论成为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导引。但是, 客体关系理论也并非一直没有发现“自体” 在客体关系运作中的核心地位,最为明显的就是客体关系理论中的病理解释,在采用客体关系理论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客体关系理论已经能够得出,病态的发生在客体关系上的问题,实际上是客体关系所组成的个体自我的缺损。这正是自体心理学理论从另外的由上到下的方向上所得出的推论。但另外要提到就是,
16、尽管一致性很高,但是两种理论中一些关键概念的含义并非完全相同。科赫特对“客体”一词的使用不同于标准的精神分析用法,他使用“自体客体”及“真实客体”来表达客体关系的经验本质而不是传统的用语如“部分客体”及“完整客体”。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 - - - - - - - - - “自体” ( self)则更是个难以界定及概念化的词。理论家看待和观察个体所用的特别方法会导致不同的见解而产生不同的对自体的界定方式。例如哈特曼曾分辨自体为一个人本身(
17、ones own person )而自我则是人格次结构(substructures )的一种。这让艾蒂贾克生能进一步分辨自体为这个人以及自体为源自自我并且清楚地被嵌入(embedded )自我内的一个自体再现或一个内在心理结构之间的差别。科赫特在他的讨论中则改变了这个词的用法。他对自体的界定有狭义的及广义的,在他的自体心理学中所用的界定是广义的。广义的自体是“整个心理结构的中心”。这个自体就其核心而言是无法被知悉的,只能借由对他人心理外显现象的内省和同理观察才能得知。而狭义的自体是指“一种单元, 空间上连贯且时间上持久,它是外在印象的接收者”。这使得自体能够成为客体关系的中心,以及心理机制运作
18、的执行者。科赫特对自体的概念使他得以比较不须关联到自我。另外, 在研究方法上,科赫特与马格丽马勒等客体关系学家也有着显著的不同,基于科赫特对“自体”的定义和特质的理论,他并不认同观察的方式应该是客观的,远离孩童的经验。科赫特认为更接近自体的观察方法应当是对某人内在生命的一种共情性溶入(empathic immersion ) 。他强调一种内省及共情的方法学使分析师得以获取数据,以便形成对该自体的整合陈述。四,对两种理论的评价一种理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它遭受到怀疑与非议,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也不例外。 但是很多批评仍然建立在对健康“自恋”的不可接受上。这使得这些批评并没有很大的说服
19、力,因为科赫特并非是赋予了人格一个新的异常的基础,而只不过是用 “自恋”这个概念来描述了他的理论中个体心理发展中作为基础的自我关注。另一方面,对于客体关系理论以及科赫特理论的赞誉似乎更有说服力。克莱尔称,“客体关系的重要性大于驱力是一种对传统精神分析的基进全面改革”。但是似乎这种理论由于一些自身的原因实际上并没能够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上起到革命性的作用。客体关系理论和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的确可以说开拓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新领域,他们关注了之前的理论中所没有关注到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确在理论完善和实践应用上具有显著的意义。 但是, 这些新领域的开拓却很难说是精神分析理论的进步,而只不过是在传统理论的
20、大框架下做了修正和细致化的工作。另外,应用评价理论的几个方面来对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进行评价,会发现这种理论综合性很高, 也具有显著的启示意义,但是在简约型上存在过于还原的问题。而且, 对精神分析理论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其精确性和可验证性不足,没有有效的实证效度。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在这一方面上仍然没有取得有意义的优势。而且,这两种理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构建了太多新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并没有坚实的实证或理论基础。哲学家奥卡姆提出的“奥卡姆剃刀” 理论提出,“如无必要, 勿增实体”。这两种理论则是各自构建了一个由诸多新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这一方面很容易让人质疑其理论中概念的设置是否有必要(有可
21、能仅仅是为了构成完整理论而建立的联结性概念),另一方面, 这在极大地损害了理论本身的简约型的同时,也为理论的推广与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最后, 应该认识到, 这种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或是仅仅源发于心理学的内部,这种理论产生之时, 正是整个思想界特别是哲学界关注“自我”和人本主义盛行的时候,科赫特理论中对自我的关注,以及科赫特所重视的共情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人本主义色彩。这正和精神分析理论的整体发展趋势相符合,即微观上理论的细致化与精确化,以及宏观上与其他流派甚至心理学领域以外的文化资源融合这两个方向。但是,这两种理论还都处在很不成熟的阶段, 一方面, 需要在实证性和精确性上进行大量的工作,另一方
22、面,也需要心理学理论的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 - - - - - - - - - 建构者具有更为成熟的哲学素养,能够更准确的把握心理学中自我等概念的定位以及理论的建构趋向。参考资料:1 , 【美】麦克克莱尔: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年2, 【美】吉尔 萨夫、大卫 萨夫:客体关系入门,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年3,苏晓波:精神分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德国医学2000 年第 17 卷第 4 期4,蔡飞:论科赫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南京师范大学报2001 年 11 月第 6 期5,蒙宗宏、王有智:自体心理学的新发展浅析,渭南师范学院报2006 年 5 月 21 卷第 3 期6,徐萍萍:一种纯粹的客体关系模型_费尔贝恩的人格客体关系理论评析,南京师大学报2008 年 9 月第 5 期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