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东_中部地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区域优先序战略探索参照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我国东_中部地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区域优先序战略探索参照 .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1 年 2 月对策与战略摘要 : 以城乡统筹为视角, 基于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城乡联系模式理论的启示, 根据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差异, 提出了相对应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战略构想, 即 : 东部地区重在提升城镇化质量, 中部地区强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重。关键词 : 城镇化 ; 新农村建设; 城乡联系 ; 非均衡增长Abstract:Fromtheangleofequalattentiontocityandcountryside,regionalpriorstrategiesofharmo -niousdevelopmentbetw
2、eenurbanizationandnewcoun -tryside sconstructionintheEastandtheCentreofChinaweresuggestedon thebasesoflessonsfromthetheoriesofimbalance s increaseandthelinkageofur -bantoruralareasinthispaperas follows:itispriortolightenthequalityofurbanizationintheEastwhiletopayequalattentiontourbanizationandrurald
3、evelopmentintheCentre.Keywords: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 Linkagebetweenurbanizationandruraldevelop-ment ;Imbalance s increase一 、 东部地区重在提升城镇化质量基于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是针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 , 这种理论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为在不发达地区还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能力的情况下, 经济的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平衡增长只能是理论上的推想, 而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 因此
4、, 社会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地区发展的客观差异性, 有重点 、 有区别地发展, 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随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 出 的 增 长 极 理 论 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佩鲁认为, 无论在大经济单元还是在小经济单元 , 都存在着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而产生不均衡现象。 他把这种某些单元支配另一些经济单元的现象称为支配效应, 并基于此种效应, 他引入推进型产业的概念, 即一种优势的经济单元自身的成长与创新会诱导其他经济单元的成长。 增长极理论将城市视为一个增长极, 城乡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城市资源要
5、素通过不同渠道向农村扩散来实现的, 强调以城市为中心, 通过资源要素从城市到乡村的流动来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 此外 ,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赫希曼的“ 中心一外围” 模型 , 弗里德曼的空间极化发展理论等, 都强调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 以城市为中心。非均衡理论所主张的“ 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是从一些点开始的 , 并以这些点为依托沿着特定地带扩展到整个区域, 其遵循着不均衡 相对均衡新的不均衡的动态发展轨迹” 的观点在各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我国同样也不例外。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前的30年间 , 我国一直以追求国民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目标模式, 在这种以有计划
6、地消灭地区差别和收入差别为目标的均衡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致使国家投资时过于偏向缩小区域差距, 实行收入分配时过于强调平均主义 , 这种经济发展的“ 大一统 ” 及收入分配的“ 大锅饭 ” 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础薄弱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改善了部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 但它是以牺牲基础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和压抑民众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代价的, 结果导致国民经济总体实力的增长极为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如果不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 将平衡发展战略在整个国家内全面铺开, 最终是行不通的 。 基于历史的深刻教训, 我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 对中国
7、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 经济非均衡增长既是今后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也是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理性选择, 换言之 , 立足于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来寻求均衡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必需 。 正是在此思想观念的引领下, 我们才步入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而在强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今天 , 非均衡增长理论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模式选择。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区域, 由于占据沿海地缘优势 , 交通尤其是水上交通条件便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 对外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对外合作、 交流更加活跃,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外来思想文化的交融、 冲击改变了原有
8、的固守封闭观念。伴随着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等的不断引进,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 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众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吸纳了大批来自内陆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 一方面 , 增加了这些农民工的收入; 另一方面, 极大地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 农民自发 , 迅速推进了东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 可以说 , 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已基本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 存在的症结主要是小城镇建设缺乏政府主导的长远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如缺乏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设计理念。 因此 , 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 ,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战略优先序应该是如何
9、提升城镇化质量, 如何长远规划小城镇建设, 使其发展与国际城市化水平接轨。由于地方经济较发达, 建设路径可主要依赖政府支我国东 、 中部地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区域优先序战略探索梁颖1蔡承智2(1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 贵州贵阳550004)226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3 页 - - - - - - - - - 2011年 2 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持。根据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
10、域经济的先集中后扩散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 , 产生聚集经济效益, 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 经济增长在某些区域呈现较强态势, 之后通过各种渠道发挥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 , 于是在实现增长极对外围区域产品需求和技术创新的扩散的同时 , 也实现了生产要素资源由外向内的流动。 可见 , 从长时期和全国范围来看, 提升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使之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 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 从宏观上说, 可带动全国城镇化步伐, 微观而言, 能够推动东部地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当然 , 我们在运用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升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时要遵循适度的原则, 注意克服其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弊端。就目前
11、而言 , 主要应注意克服以下两方面弊端: 一是克服城镇化“ 经济偏向 ” 的弊端 。 一提到城镇化, 一些政府部门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变农村为城镇的问题, 衡量城镇化的标准也仅是一些经济发展指标, 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念的偏差。 我们说要提高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这一方面, 它应是经济、 政治 、 文化、 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描绘的是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图景。 唯有政府及相关部门真正树立“ 全面 、 协调、 可持续 ” 的科学发展观, 这一美好图景才能变为现实。 二是注意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短板 ” 现象 。 经济学上的“ 木桶原理” 启示我们 : 一
12、个木桶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它最短的一块木板, 同理 ,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取决于其最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程度。提升城镇化质量的目的是推进东部地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如果违背这一初衷, 其结果只能是在“ 城市偏向” 政策的使然下, 社会资源不合理地注入经济增长的核心区, 从而损害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最终阻碍东部地区的发展进程。 所以说 ,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应注意克服城市中心论的误区, 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 发挥好以城带乡效应。二 、 中部地区强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重基于城乡联系模式理论城乡联系就其实质而言, 就是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 以何种方式或途径促使资源在城乡间实行最有效
13、的配置与流转, 这是一个包含了经济、 政治 、 人文 、 社会 、 技术等各种要素在城乡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由于城乡联系所涵盖内容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故长期以来, 诸多中外学者就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可谓各持已见, 因而构建了不同价值取向的城乡联系模式理论。弗里德曼与道格拉斯提出应构造一种国家范围的宏观城乡联系模式 。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强调通过合理的城乡联系在全国范围建立起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 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他们提出在农村区一级的行政管理层次( 相当于我国的县级)集中地发展农业城镇, 一方面 , 可以直接分散过分集中于大城市的规划与权力机构; 另一方面, 可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
14、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场所。朗迪勒里提出一种加强城乡联系的城市均衡布局战略模式。他认为 , 无论是 “ 城市偏向” 战略 , 还是自下而上的农村发展计划,都不构成发展成功的政策要素。 只有通过加强城乡联系才能做到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发展政策。他强调农村与小城镇、 大城市与小城市的联系, 认为中小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可以使农村发生变化, 在相对分散的一些聚居区进行战略性投资, 就可以为农村人口提供自下而上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自治的进程。麦吉于1989年提出了Desakota的概念 。Desa指乡村 ,Kota指城市 ,Desakota就是乡村与城镇的混合形态,这与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在含义上是很相近的。Desa
15、kota是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的特点 , 从城乡联系与城乡要素流动的角度把握社会与经济变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而实施的一种与传统的西方以城市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 “ 城市化道路” 不一样的城乡发展模式。 它是指由于城乡两大社会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空间形态 。这一模式探寻的是以区域为基础的、 相对分散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 它强调的是城市要素对邻近农村地区的引导。 这种模式的建立 , 使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带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空间经济及居落形态, 这种形态既非传统意义的“ 农村 ” 也非通常意义的“ 城市 ”,但却又同时具有这两种社区的性质和特征, 因而表现出其独特的“ 两栖性 ”
16、。我国知名学者费孝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提出了中国城乡发展新道路城乡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强调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小城镇建设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具有极其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 费孝通认为通过基于乡镇企业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消解城乡隔绝的封闭状态, 使城乡要素能够更好地在城与乡这两大社会系统之间实现自由的流动与组合, 从而实现城乡之间在产业上的协调发展。 而农村小城镇建设犹如在大城市与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的一颗颗星罗棋布的棋子, 它能够把大城市与农村有机地联接起来。 在农村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 进而促进整个区域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最终使以大城市为中心、 以农村乡镇企
17、业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得以形成。当前 , 我国正处于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迈进的历史转折点上, 为抓住历史机遇, 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城乡互动模式 。 这种模式是指通过综合运用市场和非市场力量, 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 人力资源配置、 金融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 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 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 实现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 使城乡购买力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平衡 , 从而促进城
18、乡一体化发展。正是基于城乡间存在着纷繁复杂的联系的共识及城乡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差异化认识而构建出上述多样化的城乡联系模式 。 究竟选择何种模式, 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来说, 都是一种重要的抉择。 对于不同城乡联系模式的选择, 完全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与其他国家一样, 我国的城乡联系模式也必然应在对我国城227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 页 - - - - - - - - - 特
19、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1 年 2 月乡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抉择。 进一步来看,我国东中部地区在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立足于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而滞后于东部地区的客观现实, 推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重的战略举措对于中部地区的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中部地区平原较多, 农业相对发达, 是我国的粮、 肉主产区, 在确保国家粮食供给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政治、 历史 、 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的因素, 中部地区的农村发展相对平稳, 城镇化水平不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但快于西部落后山区 。 如何发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互动关
20、系以促进二者快速发展, 是该地区亟待突破的“ 瓶颈 ”。农业的稳步增长是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农业发展的不足反过来又制约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中部地区农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 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 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弱病残者。三是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 农产品附加值低 。 四是农地小规模分散经营既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和科学技术推广 , 又不利于农民收入水平和劳动力利用水平的提高。 因此 , 加快农业 、 农村的发展对中部地区来说不仅是重要的, 更是必须的。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人力、 物力 、 财
21、力、 信息 、 资源等条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应立足于农业的宏观发展, 制定相应护农惠农政策支持农业发展, 担负起扶持本地区农业发展的责任, 要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求达到最佳的农业综合效益。 当然 ,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远非止于农业的增长和发展, 但不得不承认 , 离开农业的增长和发展这一大前提, 新农村建设必将裹足不前 。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乡镇企业不发达 , 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是大城市少, 不利于发挥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三是小城镇数
22、量多质量低。 鉴于此 , 提升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应从三个方面着眼:第一 ,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仅能增强农村的经济实力, 而且还能扩大城乡经济联系的范围, 使城乡之间由过去单一的农产品交换关系扩大到了各种非农活动联系, 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促进农村综合实力的提高。对于中部地区来说 , 可借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梯度移向中部地区之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开创出一条结合当地资源的、 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 有力地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第二 , 着力发展大城市。全国4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11座, 而中部地区只在湖北省内有一个这样的大城市。20040
23、0万人口的城市全国有22座, 坐落在中部地区总共仅有3座 , 中部地区城市主要以中小城市为主。 可见 , 由于中部地区大城市少致使其对经济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因此 , 中部地区应着力发展大城市, 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通过提高城市规模将各种经济要素与经济活动聚集起来 , 使城市经济呈现规模递增的态势, 从而形成知识、 技术 、信息等方面的溢出效应, 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目的。第三 , 致力于打造优质小城镇。小城镇发挥着连接中心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作用, 因而其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战略部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当前 , 中部地
24、区小城镇呈现出数量多 , 质量低的状态。 曾经 , 伴随着建设小城镇号角的吹响, 一时间 , 小城镇犹如“ 雨后春笋” 般遍布中原大地, 但由于中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低, 小城镇的辐射力弱, 实际上这种量多面广的小城镇布局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反而还阻碍了小城市发展的步伐 。 为此 , 中部地区应立足于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 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做好规划, 优化布局 , 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迈进。 具体而言, 就是应重点建设好一批区位优、 实力强、 辐射广 、 后劲足的各具特色的中心镇, 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 , 最终形成以大城市为 中 心 、 中 等 城 市 为 骨 干
25、、 小 城 镇 合 理 布局、 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总体而言, 对于中部地区来说, 只有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互动联系 ,把农业与农村的自我发展转向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发展, 转向农村与城镇的协调发展, 才能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 才能保证城乡间交换渠道的畅通, 才能促进要素间的合理流动和资金的优化配置 , 最终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注: 本文获贵州大学2010年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 :GDYB2010007) 资助 。参考文献 :1郝寿义等 区域经济学M 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胡必亮 城乡联系理论与中国的城乡联系J.经济学家, 1993,(04) 3Rondinelli,D.A.Appl
26、iedmethodsofregionalana-lysis:Thespatialdimensionsofdevelopmentpolicy.BoulderWestview, 1995 4Ginsburg,N.,Koppel,B.,andmegee,T.G.Theextendedmetropolis:SettlementtransitioninAsia.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 1991 5赵勇 新见解 : 大力实施 城 乡 互动 战略 N 经济 日报,2004-07-13-106李 益 梅中 部 地区 农村 劳 动力 转 移与 城 镇 化J.科 技 广场 ,2005 ,(04 ) 作者简介 :梁颖 (1971年-), 女, 广东广州人, 贵州大学副教授, 哲学硕士 , 主要从事社会保障及农村社会学研究;蔡承智 (1966年-),男 , 贵州正安人, 贵州财经学院研究员、 硕导 , 博士 , 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228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3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