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中考复习数理化语英习集 记叙文阅读 知识讲解.doc

上传人:蓝**** 文档编号:32199124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中中考复习数理化语英习集 记叙文阅读 知识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中中考复习数理化语英习集 记叙文阅读 知识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中中考复习数理化语英习集 记叙文阅读 知识讲解.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撰 稿:张晓春 审 稿:王书萍考点透视根据考纲要求,记叙文阅读部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记叙性文章整体或部分的阅读、理解、分析等方面综合运用的能力。具体指: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2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结构关系,明确记叙的详略。3能够抓住文章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4能够辨析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5能够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提出新的见解、话题,即学会对文章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的能力。知识讲解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

2、这六要素,并把它们交代清楚。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记叙文都会清楚地交待出六要素,记叙文的重点在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们是构成记叙文主要内容的主要因素。理解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缺少的。重点注意: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描绘与刻画。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 心理 语言 动作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抒情:记

3、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等。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能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明确记叙文的顺序记叙文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以便吸引读者

4、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插叙,是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补叙,是指文章有时候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的叙述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则不同。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了解记叙的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以第二人称“你”来写的甚少,但第二人称好像是面对面的对话,较易抒发作者的感情。第一人称“我”较常见,但文学

5、作品中的“我”只能视为人物形象之一或起串联情节的作用,作为线索人物的较多,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会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把握记叙文的线索找寻记叙文的线索,要注意文章的标题以及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

6、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的层次结构。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铺垫、象征、伏笔、烘托、照应、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铺垫: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事件、情节、特点等,有意先安排次要的人物、事物、情节等作为前导。象征:使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寓意。伏笔

7、: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情节,先有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有所铺垫。设置悬念: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面有“设悬”,后面必有“释悬”。欲扬先抑:“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记叙文的阅读要点及方法一、记叙文的段落1.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

8、段。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4.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二、记叙文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5.对偶:是用结构相

9、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三、阅读步

10、骤1.要速读全文,确定文体,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2.精读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3.看文章所设的问题,再次回头细读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4.对拓展延伸的题目,要审清题意后再认真回答。 四、阅读题答题要点答题原则:1.明确文体(文体知识扎实)2.联系主题3.语言准确,言之有物具体方法: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答题时,注意语言的文体特色。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议论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观点;说明

11、文是介绍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段意、层意的总结要针对某一段落进行。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记叙文的整体感知与记叙的六个要素密切相关,当然,有时候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是虚化了,而经过又不能多说,所以记叙文的整体感知就是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结果。(2)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体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阅读记叙文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行文过程能够分析理解,对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进行品析理解。(3)能够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包括:词义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选择照应,如从文中抽出

12、一句话能还原到恰当的位置上。这需要在充分理解这句话内容以外,还必须弄清原来位置的语言环境。(4)能比较阅读。即对体裁和题材相同或相近,表达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文段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等方面进行比较。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过渡段承上启下;3.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3)从艺术效果

13、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描写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而议论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结尾,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4.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1)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2)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做出准确理解。5.培养学生解答开

14、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

15、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9)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题型解读一、(2012 湖北武汉)美丽的邂逅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这

16、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

17、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古时评判美女的一个标准就是诗词为心,兰心蕙质。我仿佛看见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于书卷中,不时浅浅地笑,融入时光深处。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

18、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她对这本书是多么的爱护和珍惜。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足以翻天覆地。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喜爱的书遗弃?一起遗弃的可能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一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都是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满怀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19、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使我思绪万千:今天,有多少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这时候,我耳畔想起来了温总理感人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那个深秋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但此刻,我甚至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一本书,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作者:朱东锷有删改)题目1.作者为什么把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书称作一段“美丽的邂逅”? 【解析】分析、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

20、语是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常见题型。正确分析记叙文中的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回答时要注意结合特定的语境去理解。作者偶然发现了一本被一个叫“慧”的女孩珍藏过十多年的书,感觉很喜欢,就像碰到了好朋友一样,觉得和这本书的原主人一位素未谋面的女孩挺有缘。【答案】这本被一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十多年的书,是“我”相当熟悉和喜欢的,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了“我”枕边的读本,给“我”带来了许多美好的感受。题目2.结合下面句子中加红的文字,品析作者是怎样表现“邂逅”的美丽的。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

21、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解析】品味语言是中考阅读题中的重点和难点。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分析时要注意扣住加红字词的作用。“雨打芭蕉”等加红字词生动形象,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来表现丰富的内涵,表明阅读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变得很充实。【答案】以形象(或生动)的语言来表现阅读环境的优美,以精练的语言(或多方面的呈现)来表现阅读内容的丰富,以此来凸现阅读的愉悦和充实,从而表现“邂逅”的美丽。题目3.读第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22、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解析】要想读懂文章,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段落就要反复读,多归纳、多体味、多比较、多揣摩,一字一句都不能放过。要抓住重点语句,加深对文段的理解。回答时要扣住第段。作者由书上的字体想象到了书的原主人“慧”的典雅、娴静,字里行间显示出对“慧”的喜爱之情。然后猜测“慧”遗弃这本书的理由,并替她感到惋惜。【答案】(1)因对“慧”爱书形象的猜想,产生了欣赏(喜爱、赞美)的感情;(2)因对“慧”弃书原因的猜测,产生忧虑(遗憾、惋惜)的感情。题目4.文章最后一句以两个“宁愿”表达了作者的愿望。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愿望。【解析】回答本题要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23、。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的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作者希望自己“没有得到这一本书”,希望“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实际意思是说,希望每个爱书的人,要保持住读书的爱好,不要轻易丢掉自己的书籍,不要丢掉爱好读书的习惯,不要丢掉自己的精神家园。【答案】(1)希望人们能爱书(珍惜书),静心读书。(2)希望人们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读书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3)希望我们的社会形成全民读书的良好风气,以振兴我们的

24、国家和民族。二、(2012 黑龙江哈尔滨)母亲的心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母亲不死心,沿

25、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

26、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摸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

27、一样的。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选文略有改动)“我”想吃螃蟹(1)(2)母亲捞起螃蟹(3)题目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段的主要情节。【解析】本文以物(螃蟹)为线索展开情节的。段记述了“我”想吃螃蟹的原因;段写母亲翻找螃蟹;段写母亲发现螃蟹;段写母亲捞起螃蟹,又几次三番地放下螃蟹。【答案】(1)母亲翻找螃蟹 (2)母亲发现螃蟹 (3)母亲放下螃蟹题目2:阅读文章段

28、,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解析】用文本中的内容来回答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直接,只要找准问题所在段落,考虑全面作答即可。段交代了原因:母亲在“我”大病初愈后精神状态极佳,“我”想吃螃蟹,母亲便义无反顾去为“我”找螃蟹。在交代原因的基础上,爱子心切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彰显。【答案】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题目3:第段加红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解析】此题旨在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浏览全篇,把握主旨,是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前提。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文句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作者遣词

29、造句的精妙,然后再借助关键词的含义分析整个句子的深层含义,以点带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题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了经过艰难寻找之后的母亲在捉螃蟹时的矛盾心理,从而真切地再现了母亲那颗善良之心:作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要爱,对别人的孩子也要爱。只要是母爱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动物界中的母爱。【答案】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题目4:阅读第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2)“

30、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母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解析】只有真正地走进原文,站在作者的角度,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和作者对话、和文中人物对话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对文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解答任何题目。(1)第段通过对母亲“咬牙”“闭眼”等神态的描写,再现了母亲决定抓走母蟹时那种矛盾心理和对儿子的爱;(2)母蟹“沙沙沙”的求生之声是细节描写,既写出了母蟹在失去子女的一刹那的痛苦举动,又写出了这一痛苦举动正在深深刺痛着母亲那颗善良的心,促使她要做出伟大的举动。【答案】(1)“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

31、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2)母蟹挣扎的“沙沙沙”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题目5: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解析】如果文题只是一个词或短语,标题本身就是题眼,就要准确、全面理解该词或短语的含义,不仅要理解标题的字面义,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出其内在深层义。文章一开始就是从母亲的爱子之心写的,做出的举动也是如此。但是随着情节的进一步深入,随着那爱子之心的进一步揭示,母亲的那颗爱子之心又得到了提升,“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在世上也只有母亲才最能懂得做母亲的心吧!”也恰是对这一主题升华的揭示。因此,文章以“母亲的心”为题是有着深刻含意的。【答案】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高清课堂:中考语文逐题突破系列记叙文阅读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