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2051553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

2、,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影音资源美丽的大自然多彩的自然界大自然植物 2、导入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

3、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3、走近作品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他重视并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物候学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1962年在他的领导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合著),系统介绍物候

4、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事的方法等,本文即选自其中。 二、整体感知 1、掌握“生字新词”。 (1)字词认读 翩然(pin)孕育(yn)销声匿迹(n) 农谚(yn)避免(b)草长莺飞(yng) (2)字形辨析 衰:赖: 哀:懒: (3)词语释义 翩然: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形容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萌发:开始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 次第:次序;一个挨一个。 (4)多音多义 观:翘: 2、请同学们欣赏影视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理清说明顺序。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点拨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

6、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局部探究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品析:这一句非常生动。“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比拟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第二句中“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

7、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品析:这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3、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品析:“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

8、疑难探究 1、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点拨: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点拨: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纬度和经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异是指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

9、排列顺序,这样排列使文章条理清晰。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点拨:本文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三)写作特色 1、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充分考虑读者对象,在写作时把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使读者容易接受;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

10、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 2、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文章前后形成了照应,说明有轻有重,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拓展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

11、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作业设计 仿写训练:文章第一自然段采用拟人的手法进行写作。请仿照此种手法,写一段描写家乡四季变化的文字,注意写作手法的运用,不少于100字 六、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 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

12、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

13、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

14、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 。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指什么

15、?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为题,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16、。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 :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

17、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

18、: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略)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3 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引入一:视频 春季景象

19、(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 秋季景象(翻飞的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 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习。 屏示:大自然的语言 引入二:电脑多媒体 (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

20、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引入三:视频 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

21、栏目) 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

22、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多万字。这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请学生齐背王之涣凉州词 教师谈话:同学们可知道,有位科学家却认为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

23、“河”字应为“沙”字,并用翔实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推重;此外,这位科学家还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诗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科学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4 学习目标: 1、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 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3、 品味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 看词说话 1、(1)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2)莲叶满池 枝繁叶茂 (3)果实累累 满山红叶 (4)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2、这四组词语让你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 (1) (2) (3) (4) 3、根据这些词语让你得到了以上信息,用文中物候学的术语可以

24、把这些词语称为“ ”,它们能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根据这一用途还可以形象地称之为 ,并说说你这样称呼的好处: ;称呼它们为“ ”,好处是: 。 二、预习导学-知识在于积累 1、我积累的词语是:(1)本文中我好读错音的词语有 (2)容易写错或难写的词语有 。 (3)我重点理解的词语有 。 2、课文的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其实用物候学的知识说就是“ ”,课文中介绍了很多关于物候学的知识,比如: (1) (2) 3、在对本课的预习中,我还自学积累了这些知识(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课文写法的归纳): 三、小组合作探究 1、问一问:课文中的哪些知识点是我很难理解的? 2、议一议(可以先谈谈自己

25、的理解也可以小组讨论):我或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3、说一说:大家合作解疑难! 4、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有 四、拓展延伸 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说说你还从哪些诗中看到了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书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 五、精读一节,品一品生动、准确的语言 1、请你找出文中一句或一段精彩的语句: 精彩的地方是: 2、动情朗读精彩语段,说说我是的朗读技巧: 六、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5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

26、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7、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

28、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

29、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30、风雨载途 教学后记: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6 知识目标 1阅读课文,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通过阅读,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朗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

31、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阅读课文,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雪的洁白,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32、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积累的词语。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

33、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朗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

34、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

35、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4)教师提示学生看解释,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

36、取背诵。 2朗读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

37、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六、延伸拓展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

38、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

39、爱科学。 八、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7 一、导入。 师出示:黄叶纷纷落下的 图片,请学生观察,思考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生:秋天到了 师:是的秋天到了,大自然用它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们秋天到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记忆力,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谁记得这首诗描绘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 生: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大鱼、三叶虫化石 师:出示图片(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大鱼、三叶虫化石)。那么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什么了呢?

40、二、自由读文。 师:请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边想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什么了呢?然后和同桌一起完成填空题。 出示填空: 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 )。 蚂蚁搬家告诉我们( )。 蝌蚪在水中游告诉我( )。 大雁往南飞告诉我们( )。 大树的年轮告诉我们( )。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我( )。 三叶虫的化石告诉我( )。 生:读、划、想、与同桌交流填空。 三、指文。 师:哪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遍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听。 生:我喜欢飘得高高的白云。我读听。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天上的”突出读了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我

41、认为这个词可以突出大自然的奇妙,所以-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你想用哪个词表现你的理解。 生: 师:是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你还见过什么样的云?你知道它们告诉我们什么吗? 生:- 师(出示超级连接地课件):彩云。我们经过观察,又发现了这么奇妙的大自然的语言。那么你还知道那些预示着天气变化的大自然的语言呢?你也能像一样写一段吗? 出示:你看那( ),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 ), 明天准是( )。 生:观看图片,仿写。 师:经过观察思考我们认识了天气的语言,那么季节的语言有趣吗?谁喜欢,读听一听。 生:- 师:抓住词语来表达你对语言的兴趣,很好!春天和秋天都用他的语言和我们交流,那么夏天和冬天有语言吗?你也能像一样写一段吗? 生:- 师:你还喜欢那一小节,读听。 生:我觉得大树和鱼鳞很 有意思。 师:想看一看吗?出示“年轮”和“鱼鳞”图片。 生:观察,谈感受。 师:大自然真得很奇妙,它们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和我们交流。 要是粗心大意我们还真就不能发现。还有那一小节你最感兴趣? 生:“三叶虫”化石? 师:出示图片和资料介绍。 四、默读。 师:请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然后用你的话概括大自然用它的语言都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天气变化、季节更替、年龄大小、地质变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生:妙不可言!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 是呀,确实妙不可言。天有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