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实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实 .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王建业(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特征、主要作用。 2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兴衰原因;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一、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分析 1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 教学疑点: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流于表层,难以把握其中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三、教法和学法
2、1 教法:情景创设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2 学法:参与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设计说明 1 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主要面对北京地区高二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理性思维能力,对身边文化现象有一定关注,并能较为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都不够深入,观点比较片面。针对这样的学情,此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下三点思考:首先,选择北京地区的文化现象作为案例,贴近学生生活, 便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习热情。 其次,通过一系列情景创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辩证地思考。最后,将传统文化的常识性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
3、程中近距离接触北京传统文化,借由北京传统文化的自身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 教材分析:文化生活的内容“易讲难精、易教难学”, “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一课的内容中,如果无法将抽象的“文化”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故而,这一课的教学“情感引导为上,知识记忆为下;贴近生活为上,空谈文化为下;辩证思考为上,照本宣科为下”。 3 教学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旨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对一些“有所思考但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表达。在思想的碰撞和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具
4、体做法如下:首先,以学生关注的北京2014 年高考作文题“老规矩”导入课程。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其次,介绍并分析传统文化的概念及传统文化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逐一以案例加以说明。以四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兴衰原因。“传统习俗”的教学以“俗语的释义”和“春节习俗的变迁”来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内容及形式的变迁。“传统建筑” 的教学以学生们“耳熟能详”却又“知之不详”的四合院作为案例。在普及北京传统建筑知识的同时,以“梁林故居的拆除与重建”来引导学生正视我们曾经对待传统建筑的错误态度,强调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能够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
5、发展。“传统文艺”的教学则选择“相声”作为代表,提醒学生注意在传统文艺中不仅有“庙堂文化”也有“草根文化”。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零距离感受这种诙谐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适应时代的变迁。“传统思想” 的教学是在之前一系列案例铺垫的基础上,鲜明地指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我们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最后,以归纳法总结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回顾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之后,以两道高考真题作为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所学。五、教学过程 1 导
6、入环节,情景创设。【教学演示】 ppt 演示 2014 年高考作文题目“老规矩”及其材料。【教师过渡】同学们, 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老规矩”,在这些行为准则的背后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内涵我们习惯性的把它们统称为“传统文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聊一聊关于它的 “传统文化的继承 (板书)” 。 2 新课讲解。 【教学演示】 ppt演示“传统文化的定义”以及“本课的整体框架”。 【重点概念讲解】我们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概念,它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7、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3 页 - - - - - - - - - 对稳定性的文化。对于这一概念我们有两点应当特别注意。第一,我们说的传统文化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别的国家的文化。第二,传统文化一定是传承至今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那些尚未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新兴的文化现象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传统文化。【教师过渡】在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之后,我们以北京的传统文化为例,从北京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板书)四个方面来了解一下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首先是“传统习俗” 。老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礼数多,讲究多,禁忌也多。有
8、很多俗语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下面我们来一起解读这些俗语背后的文化含义。【教师过渡】 在传统习俗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传统节日。以我们最熟悉的春节为例,你们家中过春节的活动都有哪些呢?【学生回答】 守岁、 吃饺子、 压岁钱、 贴福字、 放炮竹、 看春晚等等。【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分享的过年传统习俗如今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网络春晚、电子鞭炮的出现,将传统的习俗和现代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丰富了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年的习俗在内容上比较稳定,但是形式上不断丰富,这种一脉相承却又不断发展的“稳定”我们称之为相对稳定性。【教师过渡】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传统建筑,它被称为“
9、凝固的艺术” 。老北京的传统建筑有很多,同学们熟悉的都有哪些?【学生回答】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恭王府、四合院等。【教师过渡】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四合院,它是北京极具特色的一种建筑风格。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感受下四合院的特有魅力。【教学演示】 ppt 演示四合院的图片,并按图讲解四合院的特征与文化内涵。最后一幅图片为梁林故居的图片,详细讲解。【教师引导】 2003 年 9 月 23 日,包括梁林故居所在的地块共1. 67 万平方米的土地被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土地协议出让的方式获得,梁林故居被 “维护性拆除” 。一代国学大师的故居,不仅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反而成为一片瓦砾。为了一些经济利益,竟然将
10、这些传统建筑无情拆除,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好在 2011 年 1 月东城区文委表示“梁林故居” 将原址恢复修缮,最大程度地恢复原貌。这一传统建筑的重生提醒我们过去的错误不能再犯,要树立正确对待传统建筑的态度。【教学演示】 ppt 演示老舍、 梅兰芳、 侯宝林的照片。【教师过渡】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老北京的传统文艺。同学们来认一认这三位文艺名人分别是谁?又分别代表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艺呢?【学生回答】 老舍(舒庆春) 小说、 戏剧、文学;梅兰芳京剧;侯宝林相声【教师引导】可见,传统文艺不仅有“高大上”的庙堂文化,也有贴近我们生活的草根艺术。下面我们放松一下,一起来欣赏一段相声。跟随他们的表演,一起回到相
11、声最繁荣的“天桥时代”去探索传统文艺的兴衰之谜,也同时去了解一下老北京人褒贬不一的生活方式。【教学演示】播放相声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关于天桥文化以及老北京人生活方式一段。【教师引导】 在刚才这段相声中我们其实已经找到了传统文艺的兴衰之谜。艺术需要观众,需要生长的土壤;现如今传统文艺没落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如此。传统文化不能要求观众无条件的喜爱,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孤芳自赏。传统文艺只有根据观众的兴趣变化做出革新与调整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达到保护传统文艺的目的。【教师过渡】从刚才的相声中,我们还听到了一些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能最直观地体现人们的思想。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常年生活在 “皇城根”
12、下的人们有着其独特的思想品质。“北京精神”中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对北京人传统思想优点的高度概括。当然,北京人的思想当中也有“好面子”、 “讲排场”、 “好享受”等一系列的“不足”。这些“不足”也会对新一代的北京人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老北京传统思想中的优点与不足呢?【学生回答】我们应该发扬传统思想中的优点,摒弃其中的不足。【教师讲解】同学的想法非常正确,我们将其总结为十六个字,这是我们这节课最重要的内容,即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师过渡】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各异,但可以看到它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第一是它的相对稳
13、定性,相对稳定是指它形式上的稳定与内涵上的不断变迁的动态的统一,不可以狭义理解为一成不变。之前讲到的春节习俗的变迁能够比较好地体现这一特点。第二是传统文化具有鲜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 页 - - - - - - - - - 明的民族性,它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 总结练习。【教师总结】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课的内容。我们从传统文化的定义人手,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四个主要表现形式是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继而归纳总结出了它的两大特点是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我们正确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责任编辑:王葎)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3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