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1902426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docx(7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

2、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

3、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4、。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解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解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

6、2分钟)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

7、(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

8、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

9、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

10、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 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2、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3、

11、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 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壮举 移山传说 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永不放弃 感天动地移山情 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高大

12、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3、“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3、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课前我们已对课文进行了疏通,下面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一厝朔东。()(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汝心之固。()(4)且焉置土石。)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教师导语: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

14、爸爸肯吗? 教师引导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讨论回答: 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5、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译全文。 二、导入 从杞人忧天说起。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3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

16、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四、小结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通假字 汝之不惠 始一反焉 一厝朔东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研读分析 1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

17、问题。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 (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 (5)讨论本文的寓意 2讨论归纳 提示: (1)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2)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3)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4)愚-智- (5)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三、写法点评 1对

18、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 2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决心之坚 四、学生质疑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

19、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ng): 塞(s): 迂(y):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平险:毕, 指通豫南:指

20、,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bn): 孀(shung)妻: 遗男: 始: 龀(ch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课文。

21、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地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冬夏换

22、季,才往返一次。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篇5 一、初识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二、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8226;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本文是古

23、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点为: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虚构性;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三、课文精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

24、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

25、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

26、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四、写作技法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

27、两个人物。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对比的效果,一个愚公,一个智叟,实际的行为却相反,起

28、到加强讽刺的效果。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大众的远大抱负,而智叟却只从年龄上、自然威力上考虑到移山的困难,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再次,在实际的做法中,愚公有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横加嘲讽和讥笑。两相对比,效果更强烈。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坚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

29、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拓展阅读 列子射箭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了弓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肘上,然后射出箭去。一箭连着一箭,前一箭刚射出,后一箭已拉满弦。在这个

30、时候,他全神贯注,像木偶一样一动也不动。伯昏无人说:“你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无心的射箭。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面临着万丈深渊,你还能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领他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当临近万丈深渊时,伯昏无人背对着深渊往后退,双脚已有三分之二悬空了,才拱手作揖,请列御寇上来。列御寇早巳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修养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潜入黄泉。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气都不会改变,现在你全身发抖,心中十分恐惧,你的这种心理也太糟糕了!” 六、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8226;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

31、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8194;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8194;惩:苦于塞:阻塞 3、杂然相许8194;杂然:纷纷许:赞同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8194;曾:连都8222;8222;损:削减丘:土堆 5、且焉置土石8194;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6、投诸渤海之尾8194;诸:之于 7、叩石垦壤叩:敲,凿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194;易:交换节:季节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顽固彻:通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

32、穷尽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衡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江阴)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五.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

33、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六.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

34、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文言文的诵读。

35、2、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设想: 运用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等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

36、历来脍炙人口。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歌曲愚公移山。 歌曲:愚公移山 歌手: 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二、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朗读指导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教师作朗读停顿的指导

37、。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 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四、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ng) 万仞(rn) 惩(chng) 塞(s) 汝(r) 曾(zng) 诸(zh) 箕畚(j bn) 荷(h) 孀(shung) 龀 chn 叟(su) 匮(k

38、u) 亡(w)以应 厝(cu) 雍(yng) 五、翻译文言文 1、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节。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

39、内容。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再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众人对愚公移山持何态度? 1)、愚公妻:献疑,合乎情理的疑问。真实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临的困难,对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君:尊敬。(疑) 2)、智叟:反对(强烈)和嘲笑。汝:轻视,轻贱的称呼。(笑和止) 3)、愚公的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

40、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4)“遗男”: 乐于相助、积极参加。 4、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5、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 山体庞大; 工具简陋; 劳力不足 ; 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6、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8、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 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9、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10、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板书设计: 愚公妻:献疑。 智叟:反对、嘲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