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pdf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1848356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辽宁大学 2007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A卷中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 分*3)1. 前识“前识”是韩非子在解老篇批判的一种观点。是指那种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 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前识这种东西是毫无根据的妄想。举例说,明明看一眼就知道牛是什么颜色,却要在屋子里冥思苦想,这是愚蠢的办法。之后韩非子提出与前识论相对立的“缘道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2. 性三品1)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

2、可以不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2)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都是昏昏沉沉冥顽不灵的,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担当教育者任务的就是封建统治者。所以,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3. 顿悟成佛1、顿悟成佛:顿悟是说凭自己本有的智慧“单刀直入”,一下子悟出佛理来。2、顿悟成佛的理论基是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主张人人都能成佛的观点。所以,人的差别不在于有无佛性,而在于觉与不觉,这样就把成佛的途径全部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提倡内求于心,这是他顿悟成佛说的出发点。二、简述题。(10分*2)1. 简述孟子“良知良能”思想。1、含义:

3、道德观念都在人“ 心” 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不是后天获得的。这种不用学习、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就是“ 良知良能 ” 。2、所以, 求知识、 才能没有别的办法,只要把失散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成,不必在实践中学习。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做到 “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一切不必依赖客观存在,只要主观上做到“诚”“明乎善”,就完全符合天之道的诚了。尽心即思诚。3、基于这种“良知良能”,孟子轻视感性认识,特别强调抽象的神秘的理性认识。小人用感官去认识外物,大人用心去认识事物的本性。4、 宿命论思想。 人的理性思维是天赋的,理性思维的任务是认识天的意志

4、。人的一切主观努力都是为了如何不违背天命,而能够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结果。2. 简述郭象“独化论”思想。1、独化论是郭象哲学的核心。他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观点,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变化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物的生成1)天地万物是“自生” “自造”的,所以“无”不能生“有”。 “独化”是对于自生,自造的概括。独化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天地万物的生成都是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处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2) 事物只是一个个独自突然发生和变化着的孤立体,无根无源, 互不相关,就连每个事物自身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所以“有”不能生“有”。3、玄冥之境1)玄冥:

5、 用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一种不知不觉,不要是非,不分彼此的精神境界。2) “独化于玄冥之境”是指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主宰的。3)但这种自然而然也不是没有一种决定的因素。天地万物的独化,就个体来讲是突然的无原因的无根据的互不相关,但就世界整体性来讲,又是互不可缺的。它们各自在整个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是确定不移的,所具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世界万物又是完全和谐的。4)这种和谐是由“命” “理”决定的。就人的认识及主观能力而言,“命”或“理”就是“造物主”的代名词。4、这样,理论内部的产生了矛盾。他只能用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来进行解释这个矛盾。三、论述题。(20分*2)1. 孔子礼

6、学与荀子礼学之间的关系。二、孔子的礼1、指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节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2、复兴周礼不完全因袭周礼。完全因袭, 已不再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 损益 ”3、复礼是为了强调道德教化。4、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 亲亲 ” 的,孔子主张在维持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 贤贤 ” 作为补充。5、提出 “ 仁” 作为礼的内容。二、荀子的礼1、 “礼”与孔子提出的不同。人生来就有欲望,对这些欲望没有度量,就会发生争夺、造成社会的混乱。统治者为了防止这种争夺混乱,所

7、以制定“礼”。所以,荀子把“礼”看作衡量标准。2、礼的内容: “分” “别”1) “别”: “礼”就是使社会上各个阶级的人都有恰当的地位,长幼有序。这种等级制度不是按血缘关系世袭的,而是根据地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建立的。王公大夫的子孙不合标准一样是老百姓,平民努力学习,搞好政治关系,也可以做官。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宗法等级制度。2) “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群。这是因为人有分工(等级区分、职业分工)。至于人之所以能有这些分工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道德规范的约束。社会的不平等成为天经地义。3、法是根据礼的制度来制定。2. 分析朱熹的“道心”“人心“关系。2、 “道心”和“人心” 。1)含义:

8、本体的心, 是天理的体现,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 “人心”;受到物欲引诱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2) “人心”“道心”的区别,是朱熹对“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其中”,这句话的发挥。 “人心” “道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3) “道心”和“人心”是一个心,所以它不分圣凡是人人都具有的。而圣凡的区别在于,圣人能精察道心,不杂耳目的私心,专一于天理,此即所谓“惟精惟一”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没有过分或不足的差错,而合乎“天理”的所谓中道,此即所谓“充执其中”。超凡入圣

9、的办法,并不是简单地消灭“人心” ,而是使“人心”完全服从于“道心”。3、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整个人性理论,是要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思想和行为, 使“人心” 服从于 “道心”,这就必须讲到内心修养的问题,朱熹认为这种修养的原则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外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 分*3)1. 逻各斯( LOGOS )2. 先天综合判断3. 解释学二、简述。(10分*2)1. 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内容及其实质。2. 如何理解启蒙,启蒙理性与启蒙哲学的内在联系。三、论述。(20分*2)1. 康的哲学的二律背反的论证过程及其实质。2. 维也纳学派的经验证实原则及其理论困难。辽宁大学 20

10、07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通论B卷(一)名词解释( 5 分*6)1. 唯理论2. 怀疑论3. 本体论4. 人本主义5. 宗教6. 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二)简答题( 15分*4)1. 简述辩证法的批判性2. 如何理解“清理地基”的工作方式3. 简答哲学与常识的主要差异4. 为什么说哲学基本问题不能说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三)论述题( 20分*3)1. 试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2. 试论辩证法的自在性和自为性3.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与人对自然的超越性的矛盾,表现为哪种派别冲突?你如何理解?辽宁大学 2008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

11、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A卷中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 分*3)1. 天人感应董仲舒的思想天是有意志的,并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著名命题。人是天的副本,人和天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是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天创造人是要人来实现天的意志的,因此人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喜欢;违反天意,天就震怒。2. 得意在忘象王弼的思想1、首先研究了周易略例明象中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言:卦辞,代表语言;象:卦象,代表物象;意:义理,代表事物的规律2、语言表达物象,物象是包涵义理的。但语言不等于物象,物象不等于义理,所以要得到物象要抛弃语言;要得到义理,应该抛弃物象。

12、3、在他看来, 言只是得象的工具,象只是得意的工具。所以得到义理就应抛弃物象。如果拘泥于物象,则妨碍对义理的认识,拘泥于语言,则妨碍对物象的表达,所以要想真正把握义理,就得忘掉物象。只有抛弃物象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3. 大同书二、简述题。(10分*2)1. 简述老子“道”生万物的生成论思想。1、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 道” , 把“道”第一次作为哲学最高范畴首次提出,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 道” 那里派生出来的。道是万物的根本。2、 “道”具有两重涵义:一是指世界万物的总根源,一是指世界万物的总规律。 1)作为世界万物总根源的“道”:整个宇宙都是从“道”中生化出来的。老子说: “道生

13、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作为世界万物总规律的 “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都是以“道” 作为准则的。在老子看来, “道”所依据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法则,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道的认识1、道是恍惚幽深的。道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无声,无形, 无体,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2、道与具体的事物的关系“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即是无。 “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从 “ 道 ”产生出来,道无体无形无体。“ 有名,天地之母”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可以用名称表示。三、评价:老子把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 无” 或“ 道” 看作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根本。看到了

14、世界的统一性。2. 简述华严宗“理事无碍”命题的哲学含义。1、事法界和理法界:华严宗把世界区分为理和事,本体和现象两个世界。2、本体与现象不是绝对割裂的,现象世界依赖于本体世界而存在,本体世界即存在于现象世界中。世界如同金做的狮子,金是本体,狮子的形相是现象,没有金便没有金狮子,金即存于金狮子中。3、这样处理本体和现象的关系,目的在于论证现象世界没有“自性”,一切事物都是各种条件集合而成,是虚幻的东西,只有本体世界是真实的。如金狮子,是工匠用金子做成的的,金是因,工匠是缘,狮子相缘合而成有生有灭,可金子的本性没有改变。4、华严宗认为这种说法,既论证了物质世界的虚幻,又论证了本体世界的真实,是最

15、圆满的说法。5、 “理事无碍”的目的:论证佛教的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关系。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不能截然分开,佛性本来就存在于人性之中,不脱离世俗生活,也可成佛。他打掉了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界线,扩大了彼岸世界的影响。三、论述题。(20分*2)1. 如何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1、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1)“ 克已复礼为仁 ”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2)“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求仁的具体条目是视听言动,求仁完全是自觉的,由自己决定。不依靠他人。2、孔子说仁的性质时,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作为统治者要求

16、达到仁的标准的具体要求特点:恭、宽、信、敏、惠。对于统治者这方面来说既要保持统治贵族的尊严与权威(恭、信、敏);又要善于使用人民(宽、惠),仁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也就是礼的作用。2、仁的基本要求孝悌的思想1)孔子将恢复和巩固周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 亲亲” 基础上, 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孝悌思想可以消灭犯上作乱的现象:“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3、仁具有自觉性1)实现仁靠本人的决定和努力,是每个人完全可以做到的。2)仁的自觉性就是把“ 礼” 这种外在的约制,通

17、过“ 仁” 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性道德规定。不仁,不仅受刑罚的制裁,而且受到社会道德舆论和内心的谴责。仁成为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4、如何自觉地实现仁1)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忠(积极方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消极方面)“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实现 “ 忠恕 ” 之道即实现“爱人” 。孔子在这里的爱人,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指在奴隶社会中处于各种阶级关系中的人,例如:君臣、父子、朋友等。他在这里是要肯定世卿世禄的宗法关系,而且通过忠恕之道来教育人,启发人自觉地遵守这些关系。并且强调“爱有差等”。5、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生活准则,是一个

18、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要时时刻刻地追求这种成果。有时应该用生命来实现保卫仁。从这个意义上讲仁,孔子也叫做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2. 分析朱熹“格物穷理”的哲学含义。一、为什么要格物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观点,心虽然含有万理, 但不能直接认识, 必须通过 “格物”工夫对事物加以研究,然后才能达到心,从而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不了然了。二、认识过程分为两段1、第一阶段是“即物穷理”,就事物加以尽量研究。第二阶段是“豁然贯通” ,大彻大悟,了然一切之理。2、两阶段的关系: “即物穷理”是“豁然贯通”的基础,若不经过积累,却直接要求大彻大悟,就必然流为空疏。“豁然贯通”是“即物穷理”的目的,仅仅停留

19、在渐进的阶段,不能将积累的知识“豁然贯通”,也必然流为支离。两个阶段要结合起来,开始时虽然勉强用力,久而久之自然可以达到贯通的境地。三、批判两个学派1、 “务约”派,以陆九渊为代表,在认识论上要求“反身而诚”直接达到大彻大悟,反对渐进的积学。治学上就专重 “务约”。朱熹针锋相对地反对陆九渊的思想, 认为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才能获得可靠的真理。2、 “务博”派,指吕祖谦及叶适而言。在认识论上停留在“即物穷理”,治学上就专重 “务博”。这个学派主张从事实出发解决具体问题,因而注重历史的研究和制度的考订,反对玄虚的顿悟。朱熹批评其“今日考一制度,明日考一制度,空于用处做工夫”四、朱熹的认识论

20、1、 “即物穷理” 包括研究抽象道理和具体事物的规律。他所注重的是读书。“豁然贯通”研究了一些事物之理以后,久而久之,就会忽然觉悟统一的理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中本来含有一切之理,所谓格物,不过是一种启发作用,通过格物的启发,心就能自己认识自己本来固有的理了。2、 “心中有性,性就是理,所以心中有理。”就是说,心中有理,而这理也就是世界必须遵照的原理。理不是认识作用,而是真理本身。心中的理本来就包含一切事物之理,研究事物之理就是为了得到心中所固有之理的自我认识。3、朱熹的认识论和他的本体论一样,是为了论证封建伦理的合理性的。在朱熹那里, 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分不开的。“格物致知” 的目的是要人们

21、认识“天理”,提高道德修养的境界。“格物”的目的是要人们“止于至善”。人们的认识就是要认识到,人应该做他应该做的,各安其位,尽伦尽职。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格物穷理”实质上就是对“天理”,即道德原则的体认。朱熹的认识论在实质上是为他的伦理学作哲学上的论证。4、知行问题知指道德知识的学问,行指道德修养。必须知以后才能行,因为既然万事万物都只是理的体现,当然必须先认识这个理,然后才能有行为所遵循的规范。外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 分*3)1. 智者学派2. 第一性质的质与第二性质的质3. 感性直观二、简答题。(10分*2)1. 简述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与实质。2. 简述费尔巴哈对黑格

22、尔哲学的批判。三、论述题。(20分*2)1. 试述从叔本华哲学到尼采哲学演进的内在逻辑。2. 试述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的思想辽宁大学 2008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通论B卷(一)名词解释( 5 分*6)1. 常识2. 一元论3. 马克思主义哲学4. 价值论5. 科学主义6. 唯理论(二)简答题( 15分*4)1. 简述哲学与宗教的关系2. 简述实践论的反思方式3. 简述人类生活的三重世界及其相互关系4. 简述哲学与常识的区别(三)论述题( 20分*3)1. 从辩证法的自在性与自为性两个方面来阐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2. 从理想与现实的关

23、系角度来谈谈你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3. 在科学取得巨大发展的时代里, 哲学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请你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角度谈谈理由辽宁大学 2009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A卷中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 分*3)1. “四端”孟子性善论的内容:四端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人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天赋的“ 心 ”发端的。2. “名教”本于“无为”这是王弼的观点:汉王朝推行的礼法制度越搞越烦琐,越成为形

24、式的东西。这些形式是有其局限性的,甚至搞不好还会有副作用。我们应该抓根本的东西。根本的东西是指先秦道家所说的无为。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无为为本,仁义的作用才会真正地显示出来,礼法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3. “天者理也”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天”是最高实体。认为天即是理,“理”是最高实体。 “天理”二字是他自己体会出来的,这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这个“理”是永恒的,是客观存在的。“理”的一个重要涵义是指伦理纲常。“理” 的内容就是社会关系、人伦关系的伦理准则。程颢提出“天即是理”在于把封建伦理关系神圣化把维护封建君权和父权统治的

25、道德法则看成是永恒的绝对的真理,看成世界的惟一根源。二、简述题。(10分*2)1. 简述僧肇的“不真空论” 。僧肇认为,空宗讲的“空”,并没有简单地否认“有”和“无”的存在,而是告诉人们“有”和“无”都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世界是空的。僧肇的目的是为了调和“空”的理论与一般认为物质现象是客观实在的常识见解之间的矛盾。他认为不能把“无”说得太绝对了,容易与一般人的常识对立起来,不利于佛教理论。佛教真理与世俗见解两种说法虽然不同,其实它们的道理没有差别, 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东西。世俗的见解是从世界的现象方面看,所以万物是有的;佛教真理是从世界的本质方面的本体看,因此认为万物是非实有。他反对在有之外

26、或有之上还有一个无的本体的说法。应当从万物本身去认识它的虚假,而不应该另立一个虚无然后再说万物是虚假的。总之,客观物质现象,虽然是假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不能就此简单地认为这种假象也是不存在的。2. 简述梁启超的新民论。三、论述题。(20分*2)1. 如何理解庄子的“齐万物而唯一” 。1、发展了老子 “ 玄同 ” 的思想, 根本取消了事物的“ 彼”“此” 差别,得出了 “ 齐万物而为一 ” 的相对主义结论。2、事物的彼此差别是相对的,从“ 道 ” 的角度来看,此也是彼,彼也是此,没有确定的界线。庄子认为事物的差别根本没有标准,也就是说,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完全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

27、随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区别。3、从道的观点来看问题,物是没有贵贱的,然而从物的观点来看问题,那总是以为自己贵而别物贱。事物的大小、有无、是非都取决于人从那方面观察。可以说万物与我不同,也可以说 “万物与我为一” 。一切客观标准都不存在,都随主观而转移。4、认识没有任何标准可以遵循。一切是相对的, 人究竟能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人究竟是否可能有认识,都是值得怀疑的。他根本否定了客观事物的标准和人的认识。5、在齐物论中的论证是:我与你两个人进行辩论,怎么能肯定你说的一定对呢,而我说的一定错呢?同样,也怎么肯定我说的一定对,而你说的一定错呢?即使请出第三个人来,也没法判定。所以,现实中如何避开是非斗争,

28、两个办法:一个随声附和;一个调和是非。6、最后,完全否定了认识的可能和必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如果你一定要去追求知识,搞清是非,那就是道的亏损,使自己陷入无穷的喜怒哀乐的烦恼中去。这也叫瞎操劳自己的精神“ 劳神明 ” ,而不知道客观事物都是相同的,根本无所谓是非区别。并且万物的“ 自然 ” 本性是没有任何感觉器官,不分是非,无知无觉,无思无虑,混沌一团。你硬要它用感官去思虑,去分是非,那反而是害了它。2.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 。一、在认识论和修养论上,提出“致良知”。人的认识不来自于世界的感觉经验,而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生来固有

29、的关于道德真理的认识,就是对心中之理的自我认识。二、 对于“格物致知”的新解释1、致知不是寻求对外在事物的知识,而是彰现本来固有的良知。格物不是考察客观的事物,而只是改正自己的所思所念。2、致知格物,就是把我心的良知推致到事事物物上。1)我心的良知就是天理,把良知的天理推致到事事物物上,那事事物物就都合理了。所以,致知格物不是探求客观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是把心中固有的天理贯彻到事事物物中去。2)这里所谓的事事物物指人伦事物和道德实践。事事皆得其理, 也就是使人伦关系和活动都符合道德的原则。良知不仅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也是一切是非善恶的惟一标准。3、但他不得不承认,只求之于心,不能得到关于具体事物的

30、知识。致良知只是对于道德原则有充分的认识,不是认识事物的规律。关于特殊事物的知识,还是不能从所谓良知、天理中推出来,需要问别人。三、 “知行合一”1、知行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只是一个过程。知是觉悟理解的方面,行是切实用力的方面。2、 行是一种好恶爱憎的情感。不必身体有所活动,只要有所爱憎就是行了。这模糊了知与行的区别。3、评价:他的知行合一论与“其心即理”学说是互相联结的。知行合一即是他所谓的致良知,良知是知,致的工夫就是行。知不是认识而是道德意识,行不是实践而是道德修养。外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 分*3)1. 先验统觉2. 实证主义3. 主体间性二、简述。(10分*2)1. 休

31、谟的温和怀疑论评述。2. 释义学对“历史的科学客观主义”理解。三、论述。(20分*2)1. 黑格尔对概念的基本规定。2. 罗素关于逻辑原子主义的解释。辽宁大学 2009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通论B卷(一)名词解释( 5 分*6)1. 历史观2. 存在论3. 哲学的超越性4. 知识论5. 主体6. 人本主义(二)简答题( 15分*4)1. 我们通常对辩证法容易产生那些误解?2. 为什么价值论是存在论的一个部分?3. 思维方式的种类及其主要内容4. 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关系(三)论述题( 20分*3)1. 试述形而上学的超越性与形而上学问题的真假之辩2. 为什么说“语言是存在的家”3. 当我们说:“这是真的吗?”分析这句话里的“真”可能包含几层含义?并说明这些含义分别属于哪些方面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