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 第九章.doc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3178693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 第九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 第九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 第九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 第九章.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九章受传者研究学习指导:本章是五个W中间仅次于效果研究的部分,也是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的部分。需要对各种理论有较深的理解,特别是受众的选择性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应该重点加以掌握。第一节受传者和受众概念:受传者和受众的相同之处和区别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传播学中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问答:1.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有何重要作用?受众不但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一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自愿,传播者无法也无权强迫受众接受媒介传

2、递的信息。2.大众传播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分散性。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无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3.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机有哪些?(联系“使用与满足”)消遣娱乐。广大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一。受众往往首先视它为消遣、娱乐的工具。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市场、商品、文化等信息。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空中学校”广播电视大学、中专等,极大的延伸了学校的课堂。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3、。第二节关于受众的理论概念:1.枪弹论(魔弹论、子弹理论、皮下注射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但后来的实证研究发现,有时,受众受众似乎是“中弹”了,而却“拒不倒下”。2.受众的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美国传播学者德福勒归纳了主要观点:各人心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个人之间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接触到大相径庭的观点,他们从环境中习得一系列看法、态度、价值观和信念

4、,这些构成他们的心理结构,并使他们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人们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各自带有自身的倾向性;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也制约他们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心理结构各不相同的社会成员,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接受、理解、记忆、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各人差异论的贡献在于:促使人们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学中对于受众的研究,可以从分析受众成员的心理入手。但测量心理因素非常困难。3.受众的社会分类论: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受的行为的影响。主要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

5、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人们的这种有选择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之基础,是社会成员在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这种社会结构是由许多社会群体类别组成的;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的分类界限的,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资收入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因素。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界限的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大众信息的注意和反应形式,从而使各社会群体的内部成员们对大众传播作出大体一致的反应。社会分类论可指导人们研究分析据以划分受众为不同群体的可变因素与人们信息接收行为之间的联系,并进而指导传播机构分析和预测不同受众群体的有选择性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的特点设计和制作讯息。但是,同属于一个社

6、会群体的受众成员并不见得一定会对同一条媒介信息作出同样的反应。社会群体的特征虽是对受众成员产生影响的一种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而是和心理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影响受众的信息接受行为的。4.受众的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主要观点有:媒介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造成社会成员有选择的大众传播信息接收行为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社会关系影响着他们的接收方式。当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为家庭、朋友、熟人和其他与他有关系的人所改变时,就表明上述的社会影响在产生作用。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注意形式和反应形式,反映出他的社会

7、关系网络。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既非一致的、强大的,也非直接的;个人间的相互影响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社会关系论的基础,是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左右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应及对创新事物作出采纳与否的决策。问答:简要评述当前常见的几种受众的理论三种不同的受传者理论,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影响受众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受和瓜情况的一些因素。虽然它们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释影响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的一切因素,但都不失之为观察这种现象某些方面的有用视角。我们认为,不存在一般无异的受众。受众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受到各种社会、文化、

8、心理因素的影响,的确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第三节受众的选择性因素及理论解释(重点)概念:1.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详见答题22.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根据这种观点,人们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信仰一致的内容,而对那些不一致的内容则不予注意、回避或不接触,避不开时则通过选择性理解和解释减少其对自己固有观念的冲突。3.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住记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问答:1.为什么说受众

9、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受众的选择性因素: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选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

10、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根据这种观点,人们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信仰一致的内容,而对那些不一致的内容则不予注意、回避或不接触,避不开时则通过选择性理解和解释减少其对自己固有观念的冲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住记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可获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受众成员常常选择那些最易获得、最易吸收的传播内容,并且往往由于某些信息易于获得,自己也没有什么特殊理由拒不接受而记住了这些内容。(应当注意“黄金时间”的效应)信息的获得性对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本身受

11、到传播环境的制约。虽然在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容易获得的信息较易引起受众的注意,但不宜过于夸大可获得性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并非简单受到某种单一因素的影响,试图用某种单因论来解释它是不全面的。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理解受众心理上的选择过程的重要性。2.为什么在我国当前的传播中要提倡受众服务意识?3.为什么说枪弹论是错误的?(P241)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能力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作了过于简单的描述。第四节反馈与受众调查概念:1.读者调查:包括四种

12、:读者概况调查。采用人口统计学分类法分类,提供构成报刊读者群体的概要信息。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用于测定哪些读者阅读报刊中哪些内容。对读报用途和读者所得到的满足的研究。旨在调查受众读报的动机及其从读报中得到的满足。读者非读者研究。描述“非读者”的社会特点,找出调查中“非读者”不读报的原因。2.听众观众调查“节目检验”研究。分三步:先由调查人员给调查对象看某一节目的摘要或广告的概括性描述,然后询问他们对拍摄这一节目或广告的意见,以及是否愿意根据这一摘要或这则描述的介绍观看节目或购买广告中的产品。“音乐节目受欢迎度的调查”。目的是收集反馈,据此为听众提供他们喜欢的音乐节目,取消他们厌倦的歌曲。问

13、答:1.大众传播中反馈具有哪些特点?延迟性。首先,受众向媒介机构表达自己的意见,几乎总是事后的行为。其次,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对受众反馈的处理也往往是迟缓的,根据反馈对自己的传播行为作出调节也是延迟的。间接性。从受众的角度而言,他们往往需要通过编辑部将自己的反应传达给报刊文章的作者、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从传播机构的角度而言,主动收集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作系统的受众调查,而这种调查往往是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机构。代表性。由于大众传播的受众人数众多,收集每位受众成员的反馈是不可能的。累积性。大众传播中,重要的是受众一段时间的累积性反应,而不是零散的一次性的反馈。量化性。大众传

14、播中,大部分反馈信息都是以定量化形式收集和测定的,因为舍此难以获取具有代表性的受众反馈。2.简单描述一下我国受众的调查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我国的受众调查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受众进行系统的抽样调查始于80年代初。1982年首都新闻学会在北京发起了一次读者、听众、听众调查,它标志着科学的、系统的受众调查在我国的兴起。我国受众调查工作的进展有:深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深度有两方面:一是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二是调查问卷上的问题本身的深度。除深度的增加外,调查的模式也不局限于一个市,出现了多次全国性的和全省范围的受众调查。形式的多样化。既有作为主体的费时较长、成本较高的严格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的大规模调查,又有一些由媒介机构自身发起的费时较短、成本极低的采用非随机抽样的调查。受众调查队伍的形成、壮大。有媒介机构的群工组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系的教师,博士学位的理论型人才;长期钻研理论的在新闻传播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媒介机构的理论研究部门工作的专业科研人员。受众观念的加强和受众理论的发展。在改变新闻媒介以前居高临下、灌输式的传播态度,提出“受众本位”的理论。不足:由于历史较短,加上技术、资金等的限制,我国的受众调研工作还存在不足之处,如调查周期较长,信息反馈不够及时,数据积累工作尚做得不够,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