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旅游中的“被文化”现象.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31780197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民族旅游中的“被文化”现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民族旅游中的“被文化”现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民族旅游中的“被文化”现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民族旅游中的“被文化”现象.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试论民族旅游中的“被文化”现象试论民族旅游中的“被文化”现象 黔东南在贵州构建文化旅游创新区这一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为片面迎合旅游者胃口而导致文化变质和流失,出现了“毁文化”、“做文化”的现象,这些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种下了病根,埋下了隐患。 一、原生态文化概述 原生态一词最初源于生物学,是一切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的文化是一切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文化。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

2、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涉及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原始文化、土方文化。民族的精神文化是本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原生态文化因其古老性、自然性与独特性,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近年来在各地的旅游开发中,人们不仅开发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更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生态旅游成为的一大亮点。 二、黔东南的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黔东南以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实施旅游活州战略,着力实施“精品战略”工程,正着力构建“四区两带”的精品旅游格局,即以西江为代表的环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肇兴为代表的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镇远古城、氵舞阳河为核心的

3、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旅游区,以凯里、下司为核心的凯麻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旅游区,以古遗迹、古村落保护为核心的清水江木商文化带和以黎平会议会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带。逐步从“管理文化”向“经营文化”的转变,敞开市场,文化产业逐步发育壮大,在旅游产业带动下,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民族工艺品市场需求骤增、文化与旅游结合特点更加突出、特色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化、民族动漫和影视拍摄以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步伐日益加快。20XX年,第八届深圳文博会期间,黔东南能工巧匠的非遗文化展示,成为展会上一大亮点,广受关注,签订合同协议资金达338.35亿元。 黔东南凭借独特的文化优势,通过推动文化遗产与

4、旅游相结合、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与旅游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古城古镇与旅游相结合、重点景区与旅游相结合、特色小城镇与旅游相结合等,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跨上新台阶。旅游业发展势头愈加强劲,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上升,据统计20XX年全州接待游客人数达2374.86万人次,同比增长56.99%,其中入境游客13.8857万人次,同比增长38.74%。旅游总收入187.29亿,同比增长70.70%,其中旅游创汇收入2860.98万美元,同比增长12.38%。20XX年全州接待游客2389.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50亿元,分别增长25.76%和30.13%;预计到

5、20XX年,力促黔东南的旅游人次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力争达到4000万人次,旅游收入力争实现400亿元。 三、黔东南文化旅游中的“被文化”现象 时下网络上经常流行”被改善”、“被就业”、“被增长”等热门词汇,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在也出现了一种所谓的“被文化”现象,顾名思义就是旅游地居民自身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本土文化或者本民族的文化优势,旅游地就已经代表了一种文化的现象。曾有学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把自身的草根文化挖掘得很深的时候,那么它这民族永远也发展不起来。一个地方能发展旅游,不是看你的民族有多少,而是看你的文化遗产有多少,看你的文化遗产挖掘有多少。所以旅游在宣传弘扬民族传统

6、文化的同时,必须要培育当地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让人们认识和珍视本民族文化,认真区分原生文化和植入文化,准确的传递文化信号,才能真正展现文化魅力。 (一)仓促开发造成的“被文化” 黔东南的的少数民族世代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苗族古歌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但在文化发掘中,很多地方并没有去深究本民族、本地区的神话故事,而是将汉族传统的神话故事简单的复制照搬。有的地方为凸显景观的文化内涵,人为的将自然资源故事化,甚至神化,这一现象在全国都普遍存在。发现一块人形的山体、石头动辄编出坚贞不渝的爱情传说;发现一汪碧水马上就杜撰出龙王或者仙女洗澡的神话故事;如锦屏青山界的九十九眼天池、剑河的雷打堂等都被

7、人为的神化了,但故事都显得牵强。发展文化旅游固然需要故事,但旅游真正希望听到的是有时代痕迹的真传说、真故事,即使从科考的角度对景观的成因进行研究分析,这都是文化,它绝不应是一拍脑袋杜撰出来的。一味简单模仿式的“神化”,是典型文化不自信的体现,这样的“被文化”、“伪文化”,终将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笑话。 (二)宣教不够导致的“被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黔东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也积极主动投身到旅游产业中来,通过创办农家乐、售卖工艺品、表演传统歌舞等形式增加收入。笔者通过对旅游较为发达地区的实际走访发现,面对这迅猛发展的旅游形势,当地人其实并没有准备好,这主要集中体现在对于本地区、本民族文化

8、优势认知的不清和漠视。俗话说在黔东南“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如今的民族文化旅游,同质化现象仍十分严重,一样的歌舞,在凯里、西江、郎德等苗族地区一模一样;一样的饮食在肇兴、三宝等地毫无区别,节还是一样的过。南花苗寨没落了,因为资源的同质化;肇兴和三宝纠结了,因为争抢“天下第一侗寨”的头衔;剑河温泉茫然了,因为浪洞温泉也自称“苗乡圣水”。所有的这些,归根结底,就是文化宣教不彻底、不深入造成的。在文化名城镇远,有些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当地人其实并不知道在石屏山上有供奉战神的庙宇;在西江年近花甲的老妇人有的已经忘记了什么叫质朴善良,甚至因为一点小事还会跟游客大吵大闹;在岜沙,活泼可爱的苗族少年没有人

9、告诉他岜沙的神秘和岜沙汉子的刚强,他们不知道“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不知道“树葬”,但学会了游客只要跟他们照相就要小费的习惯;在丹寨长青,祭祀苗族祖先蚩尤时,同样有人不知道这时的庄严神圣,还在祭坛前疯狂自拍。 文化旅游依托的是地域和民族文化传承,它主要体现在固态的文物古迹和活态的民俗习惯上,当地人虽不必像学者一样深入研究文化的根本,但必须认清文化的优势,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旅游的可持续。 (三)跟风随流出现的“被文化” 需求影响供给,但旅游需求与旅游目的地资源供给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天生的资源禀赋无须为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改头换面,文化更是如此。把文化当做商品进行简单照搬复制,

10、一时间或许能够实现旅游吸引,但必将因为缺乏根基和存在的土壤,没有特点而被游客所抛弃。这样的“被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复制照搬。如“竹竿舞”,这项源于海南黎族的传统舞蹈在前些年以至仍是国内各大主打民族旅游牌景区热门项目,苗寨、侗寨、布依寨等等都能看到。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很多地方都建有纪念孔子等先哲的庙宇、圣像等,在黔东南这样一个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历史上能出现儒家文化传播的痕迹肯定是难得文化宝藏,如镇远青龙洞三教合一的文化,至今能清晰的看到文化流传的脉络。但有的地方却迷信修建大规模的文化园区,以弘扬国学为招牌,开展大规模的造文化行动。如天柱县大兴土木兴建的三星岩文化苑

11、,规划将建有文昌阁、孔子文庙、孔子广场、状元牌坊等建筑,其中四十三米高的文昌阁将成为天柱县地标性建筑,苑内还矗立有孔圣铜像和万世师表碑,并建立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站”,以此打造全新的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当地人并不认同,他们普遍认为孔子及儒家文化不是这块土地的文化优势,甚至有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圣像的人物是谁,这是一种典型的“被文化”,缺乏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苑到底还能走多远,我们不可而知。二是文化的加工变异。在影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等的助推下,时下各旅游地都热衷于打造浪漫爱情主题的旅游产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依托了民族特色婚俗,但因一味的追求了参与和趣

12、味,却失掉了传统活动的本真。如西江举办的“游方节”,创意起源本是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游方活动,但却朝着真人相亲活动上去发展,与“游方”本身相去甚远,把游客引进来游方,但游客自己都搞不懂什么叫游方。类似这样的活动,原本可以让外地游客参与苗族游方,让游客从看客自然转变为主体,这样的感受远比单纯的真人相亲会要实在。有的民族村寨推出让游客扮演新郎的项目,把婚庆活动当游戏、当表演、当闹剧,这也是极端扭曲的。游客真正的诉求是体验,或许在真正的接亲活动中,作为迎亲队伍的一员,这样的体验都足以让旅游者终身难忘,扮新郎这样的婚俗游戏最终只能异化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文化旅游百害无益。 作为游客而言或许不会在意它属于哪

13、一个民族、哪一个地区,但山寨改造的文化,注定是酒肉穿肠过式的消费,作为文化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传承而言,推出急功近利的简单文化包装改造,只会助长文化发掘的惰性。现今的文化旅游开发多是讲究横向改造的“短平快”,而缺少了纵向发掘的执著和韧性,这是非常危险的。 四、消除“被文化”行为的途径和办法 一是建立完善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机制。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把凸显原生态文化环境和文化完整性作为首要目标,民族村寨、文化景区在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征求文化、旅游等部门,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不搞“想当然式”的旅游开发。只有立足于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发展,实现旅游发展与人文保护的和谐统一。旅游和文化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14、,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开发标准,对文化旅游目的地,尤其是民族村寨和古城古镇要严格把关,防止“伪文化式”的开发,实行准入评审、挂牌评星。切实做到“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融合发展。 二是切实加强文化宣教力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尤其对青少年一代要送文化进课堂,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本民族的文化优势,自然的养成习惯、传承历史和文化,而不是刻意做作的展示,尽快扭转“动物园式”的文化旅游。另一方面,要给旅游者定规矩,文化旅游的参与者应是高素质的,文化旅游培养的也是高水平的旅游者,所以不论是旅游从业人员还是当地居民应该统一步调担

15、当好文化宣传的使者,对游客进行告诫劝导,从正面引导旅游者正视和体验民族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的纵容和迎合旅游消费。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打造一支导游、导购以及景区管理人才队伍,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切实提升服务和文化传播水平。三是借鉴生态博物馆管理模式。生态博物馆,这是几乎完全开放式的博物馆,将当地的自然风情、历史遗迹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全面互动地展示给旅游者,并且同时保护当地的自然风情和人文景观4。黔东南的众多的民族村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旅游价值。生态博物馆展现的是一种生活形态,而不是僵死文物,它非常强调“尊重”,既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信、自豪、自重的社区文化价值观。生态博物馆开创了保护民族文化的先河生态博物馆,成为文化和自然的最佳挽救场所,也为旅游产品开发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重点以民族文化作为主打品牌的民族村寨和地区,运用好生态博物馆开发和管理模式意义重大。 原生态是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守住文化本原远比匆忙展现文化更加重要。一味的照搬、简单的复制、想当然的创造文化所带来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效益,只有从源头上对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管控和规范,切实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自信,潜心深入发掘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精髓,文化旅游才能迸发持久生命力。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