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学尴尬的怪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出教学尴尬的怪圈.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走出教学尴尬的怪圈走出教学尴尬的怪圈 教与学是一对永远的矛盾,教师的“教”如何适应并促进幼儿的“学”?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广的今天,我们面临着许多来自实践的困惑与挑战。最近,我参与了几所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活动,发现了许多“教”与“学”之间的尴尬。 尴尬之一:“缺失主角的教学设计 正如服装设计需要量体裁衣,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背后必然折射出教师对于学习主角幼儿的切实了解。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得最多的是自己怎么教,很少甚至不去设想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这种缺失主角的教学设计遭到了来自幼儿真实经验的挑战。请看下面两则活动片段: 片段一:喜欢和你在一起(中班社会活动) “你们想不想认识新朋
2、友?这边坐着中三班的小朋友,那边坐着中五班的小朋友,你们可以互相找一位新朋友!”在教师的建议下,孩子们纷纷找到了新朋友。“我发现许多小朋友找到了新朋友,谁愿意和新朋友一起上来?”见无人响应,教师拽着两个幼儿上前继续问:“你喜欢他吗?你们刚才见面时说了什么?” 住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遭遇了来自幼儿不配合的尴尬:在认识新朋友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跟新朋友在一起时,你们说了些什么?”教师事先已经为幼儿设计好了一个标准答案:“我喜欢和你在一起。”这种预设的统一表达情感的方式使孩子们感到别扭。因为要让幼儿对初次见面的陌生朋友说“我喜欢和你在一起”,确实勉为其难。孩子们只能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重复着相同的
3、话语:“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片段二:喜欢和你在一起(小班社会活动) 教师首先出示天线宝宝“丁丁”引起幼儿兴趣,并提出问题:“它是谁?丁丁有哪些好朋友?”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丁丁最喜欢和它的好朋友一起玩了,他们常用一些友好的动作表示喜欢对方。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动作表示的。”接着,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说说天线宝宝是怎样表示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的。然后,教师让幼儿学一学天线宝宝,互相碰碰肚子,抱一抱。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情感非常投入。笔者认为这与教学设计同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契合有关。同时,这位教师还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从幼儿喜闻乐见的天线宝宝“丁丁”切入,让幼儿通过
4、观看碟片,说一说、学一学,自然而然地用抱一抱、搂一搂等简单动作表达自己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的感受。富有儿童情趣的动作设计不仅让幼儿乐于参与活动,而且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与同伴们一起游戏的快乐,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 尴尬之二:不为幼儿园认同的“说教” 为了引导大班幼儿学会和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一位教师设计了社会活动“玩具要轮流玩”。下面选取其中一个镜头: 师:有的时候好朋友之间也会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像他们这样 (两位幼儿情境表演。) 师:这两位小朋友在争抢玩具,这样做对不对?我们来帮他们想想办法。 幼:男孩应该让女孩。 幼:大家轮流玩。 幼:只给女孩玩,不给男孩玩也不公平,应该再找一个玩具。 师:你有没
5、有遇到过同样的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 幼:有一次我玩一个玩具,哥哥也想玩,就拿着他的玩具对我说:“我这个玩具很好玩。”其实他的玩具我玩过,一点也不好玩。我没答应他,而是帮他重新搭了一个玩具。 师:我们要学会相互谦让,玩具要大家轮流玩。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早就预设了问题的答案小朋友要相互谦让。不管幼儿如何作答,教师都要绕回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上来。其实,适宜的社会性行为必须经过幼儿自身的体验才能被认同并内化。与其回避,不如先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再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两个好朋友都想先玩,该怎么办”,让幼儿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这比苍白无力的
6、说教“好朋友要相互谦让”有效得多。 尴尬之三:教师高控制下的教与学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精心控制活动进程。请看下面案例: 案例一 在导入环节,教师笑眯眯地对幼儿说:“请你们跟着音乐走圆圈,看看圆圈圆不圆。”幼儿手拉手随着音乐围成一个圆圈。教师看了看不满意地说:“我来帮帮你们。”她把“圆圈”拉得更像一个圆后才放心地说:“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猜拳游戏。” 案例二 幼儿学会用抱一抱、搂一搂等动作表示友好之后,教师问道:“你们喜欢老师吗?请用动作表示喜欢和老师在一起。”见幼儿情绪高涨,教师即兴发挥道:“老师也喜欢和你们在一起。”随即教师每次都机械地和三个孩子抱在一起。 案例三 在播放的碟片中
7、,天线宝宝“丁丁”和同伴一起扭屁股、碰肚子、搂搂抱抱的动作惹得小班幼儿捧腹大笑,这时,教师严肃地阻止道:“嘘!别笑!”幼儿的笑容顿时凝固了。 在“案例一”中,幼儿必须确保圆圈围成一个“圆”后,才能玩游戏。在如此高控制下“游戏”,幼儿何来自主?何谈快乐?在“案例二”中,教师设计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此雷同,又怎能期待幼儿有真诚的表达呢?在“案例三”中,幼儿的真情流露被教师视为破坏教学秩序而大力封杀,如此,幼儿怎能与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并真正体验到和同伴在一起的快乐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幼儿自主参与活动,才能使“教”与“学”走出尴尬的怪圈。 尴尬之四:“无生”的教学组织方式 曾有两位教师组织同一个活动,她
8、们的教学设计思路完全相同,但效果迥然不同。 先来看看A教师的活动片段: 师:好朋友在一起真开心,让我们一起去小河里划船好吗? 师:大家可以用塑料拼板拼船,每个人用最快的速度拿一块拼板,拼成大的方形。 (孩子们顾不得听教师交代游戏规则,马上冲到塑料拼板前拼搭起来,活动室里顿时乱成一团。教师设法把幼儿分开,继续交代游戏玩法。) 师:四人一组,拼成一条船后,人要站在船上,小船划动时人不掉到水里,就算胜利。 师:小船要出发了。大家划呀,划呀。不好,水流大急,把船板冲掉了一块。 (教师先后抽去三块船板,最后每组只剩一块船板。) 师:这组胜利了。他们为什么胜利? (幼儿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之中,没人在听教师的
9、话。教师费力地安定了幼儿的情绪后,继续说明原因。) 师:刚才有一组没人掉到水里,他们胜利了。因为他们抱得很紧。请为他们鼓掌! 再看看B教师的活动片段: 师:对面有许多船板,每人拿一块船板,四人一组造小船。造好后,四个人都站到船上去。 (孩子们遇到了问题,有的小组造好了船,人却无法站在小船上;有的小组把六块船板拼在一起 师:我来看看你们造的小船。注意小船和小船之间不能靠得太近,要不小船会撞翻的,你们说是吗?还有,人在船上要站稳不能动,一动可真要落到水里了 (在教师情景化语言的提示下,孩子们很快完成了造船任务。) 师: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拿起船桨,出发喽!哎哟!哎哟!哇,景色真美!不好,一个大浪
10、冲来了,冲掉了一块船板。) (教师从四块船板中拿掉一块。) 师:浪走了。看看有没有人掉下船去? (孩子们抱得更紧了。) 师:划呀,划呀,小心!前面又来了一个大浪,又冲掉了一块船板。快抱紧了! 师:哎呀,又冲掉了一块,只剩最后一块船板了。大家都坚持到了最后。真棒!让我们一起为自己鼓鼓掌。 从上述两个活动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交代游戏规则,A教师只顾自己交代,不顾幼儿反应,而B教师在交代游戏规则后,又给自己预留了观察的时间,并在察觉到问题后,用情景化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同是划船,A教师只顾着赶教学环节,B教师则非常注意营造游戏氛围,并在游戏进行时注意与幼儿互动。游戏结束时,A教师置幼儿的愉快情绪于不顾,“理性”地帮他们分析胜利的原因,而B教师则早已在游戏过程中用一句“看看有没有人掉下船去”,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越抱越紧,从而体验到集体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活动是否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兴趣需要,不仅影响幼儿的参与程度,而且直接决定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当教师的“教”遭遇来自孩子的“学”的尴尬时,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离孩子有多远。假如你走近儿童,与儿童的心灵相通,你预约的将不再是尴尬,而是教与学的精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