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室里的秘密(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教室里的秘密(上).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美国教室里的秘密(上)美国教室里的秘密(上) 20XX年10月,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赴美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海外研修学习。我们在美国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南卡罗来纳州(South carolina)两地,参观了多所学校,包括中学、小学,公立校、私立校,蓝带学校、较偏僻的普通学校等,比较全面地接触了美国各种类型的中小学校。在此过程中,有多个问题始终伴随着我。比如:近些年美国基础教育有哪些成功之处,又面临哪些挑战?美国中小学校长是如何领导学校发展与变革的?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趋势是什么?美国中小学教师工作状况如何?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真实状况是什么样
2、的?参访后期,我觉得可以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微观视角切入来进行观察与思考,然后再追根溯源,去思考现象背后的理论、政策、文化等问题,这个微观视角引发的思考就是“教室里的秘密”。 微视角之一教室的座位:如何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我们参观的Archbishop Williams High School是波士顿北部的一所私立中学。在这所学校的参访过程中,教室里的座位安排成为我关注的重点。 在一间物理教室里,我发现教室与实验室是在一起的。前半部分是三竖排桌椅,是学生听教师讲授时的座位。后半部分是实验室,座位呈分组状态,学生在这个区域可以直接进行实验操作。对这样的教室我们并不陌生,国内已有学校如此设置。
3、不过,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学校把物理教室布置成这样呢?该校教师们给出的理由是:(1)学校实行小班化授课是一个基础条件;(2)物理学科与实验密不可分,这样的设置可最大限度方便学生及时、随时进行实验操作,而不必等到下节课去专门的物理实验室了。其实,在我看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学校提出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然,当我们教育者开始转换视角,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真正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的物理教室了。 而在另一间初中的英语教室里,学生的座位安排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排排坐”。校长介绍,初中学生刚进入这所学校,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加上英语学习中,教师更多的还是采取讲授
4、的方法,所以这样的座位安排更能有助于教学。对于这样的思考我是赞成的。因为在此之前,我校也有教师尝试在教室里进行不同方式的座位安排,有分组式,也有排排坐,经过老师们的实践和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教室里桌椅的摆放要根据班额、学科、年级等特点而定,不能只拘泥于某一种方式,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但是现如今国内每逢学科课堂教学评比、名师教学观摩等活动,我们看到的都是分组式座位安排,这种现象的确需要我们警醒。因为似乎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排排坐”就是传统教学,需要批判;而“分组式”就是教学创新,值得提倡。这样的潜意识是典型的教条主义,需要审慎对之。在这间初中学生的英语教室里,我还发现了黑板前面有一个高脚凳,方
5、便教师坐着教学。这所学校所有的教室里都没有讲台,只有教师的办公区域。教室前后还布置了三处很温馨、很舒适的沙发区域,教师说这是为了在集体学习过程中,方便少部分学生自学和讨论使用的。 总体看来,这样的座位安排更适合“混合式学习”(Hybrid Learning)。Singh & Reed 提出,混合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从而获取“适当的”能力,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倡导在一节课或者是一个学习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教授、示范、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
6、与创造性。当然,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目前班额太大、教室面积较小、设施不够等原因,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暂时并不适用。但是,混合式学习的一些理念仍然可以在一间间普通教室里加以借鉴,最重要的目的是,我们既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就应该力求“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如果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美国的学校如此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呢?为什么学校会希望成为一个“社区”,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融入其中呢?为什么学校会如此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即时实验呢?那么我们就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当时,恰逢美国的基础教育普及发展时期,进步主义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
7、,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约翰杜威更是提出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做中学”,并明确提出“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杜威及其所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虽然1957年美国出台的国防教育法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做了一些批判或者说是调整,但其深刻的教育思想迄今仍然可以在学校教室的座位里看出端倪,也仍然在影响着全世界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微视角之二一张课程表:美国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真实状况 在塞勒姆州立大学附属哈瑞斯曼实验学校(Horace Mann Laboratory School)的教室里,我发现了一张20XX20XX学年的学生课程表,具体内容见表1。 中、美两国
8、的学校都是一周上5天课,都有班主任,都是分科教学。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初步的比较(这里国内的课程以笔者所在的安徽省课程计划为例)。 其一,课堂学习时间:两国学生每周相差5小时。美国小学生每天6节课,没有课间休息,长短课结合;我国的多数学校每天也是6节课,每节课40分钟,但课间均有10分钟的课间休息(合计约有4个,大约总时长为40分钟)。此外,我国多数学校每天都会有一个大课间,时长3040分钟。总体来看,美国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长370分钟(合计6小时10分钟),每周在校时间1850分钟(合计30小时50分钟),如减去学生换教室等时间,大约每周在校上课的时间为1700分钟。我国大多数小学生每天
9、的在校总时长大约也为6小时(但如减去每天的课间休息和大课间活动时间,约7080分钟,我国小学生每周实际上课时间大约为1400分钟),两国小学生每周上课时间相差约300分钟,合计约5小时。也就是说,从这一张课程表可以看出,与我国大多数小学生相比,美国这所学校的小学生实际上每周要在课堂上多学习5个小时左右。 其二,学科教学安排:美国学校更重视母语、数学和科学的学习。美国的小学共开设英语、数学、西班牙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社会、晨会等9门课,此外还有乐器、乐团/管弦乐队/合唱等活动类课程。其中英语课有6节,3节为40分钟,其他3节分别为70、75、110分钟,合计375分钟(安徽省五年级语文课
10、总时长为280分钟);数学课有6节,1节40分钟、2节55分钟、2节60分钟、1节75分钟,合计345分钟(安徽省五年级数学课总时长为200分钟);西班牙语(外语课)为1节,55分钟(安徽省五年级英语课总时长为80分钟)。其他课程安排为音乐1节,60分钟(安徽省五年级音乐课总时长为40分钟);体育1节,55分钟(安徽省五年级体育课总时长为120分钟);美术1节,55分钟(安徽省五年级美术课总时长为40分钟);科学和社会各5节,1节60分钟、1节70分钟、3节75分钟,合计355分钟(安徽省五年级科学、品德与社会课总时长为160分钟);晨会课5节,每节30分钟,合计150分钟(安徽省班会课总时长
11、为40分钟)。 从上述初步比较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小学五年级一般也会开设9门课左右,但综合比较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 (1)美国学校母语课的学习,一周总时长比我们多出将近100分钟;而外语课的学习,一周总时长比我们少25分钟。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学校比我们更加重视母语学习。 (2)数学学科,美国学校一周学习总时长比我们多出90分钟,可以看出,美国学校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不重视数学学习。 (3)音乐、美术学科两国学校差别不大,但我们体育学科的一周学习总时长是美国学校的两倍还多。那么为什么無论是对体育的兴趣、锻炼的习惯、体育的技能,还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我们的学生反而明显不如美国小学生呢?这值得我们认真反
12、思和研究我们的体育教学。我们有每天的阳光大课间活动,但美国的小学生放学以后也会有大量的体育活动。所以除体育教学之外,我们还应该去比较一下两国学生课后的体育锻炼情况。 (4)科学与社会学科,美国学校一周的学习总时长也是我们的两倍还多,这个数据更值得我们关注。 (5)谁说美国学校不重视班集体建设?看看美国学校的晨会课,每天有30分钟作为班主任教育时间,这应该比我们大多数学校安排的晨会时间都要多吧!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判断,那就是美国小学生的学业并不比我们的孩子们轻松,尤其是在校学习期间。而且,美国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母语、数学、科学等核心课程的学习。 微视角之三一节数学课:如何评价
13、教学的“成功”或者“失败”? 在Horace Mann Laboratory School,我观察了一节数学课,课堂教学过程非常真实,呈现了美国公立小学日常的教学状况。 以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教学标准评价,这节课毫无疑问是糟糕的、失败的。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这节课究竟是学习加法、乘法还是除法?亦或是学习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似乎始终是让学生自己在体会、探索,并没有引导学生反思、提升和总结,所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就无从谈起。其次,教学内容太过简单,并且学生出现的错误很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完成1000以内的加法自不必说,教学中的乘法和除法知识在我们看来,也实在太过简单,就这样
14、还有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完成,或是得出错误的结果,但教师也没有纠正、反馈。再次,教学手段单一、方法简单。既没有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整节课只有讲授和分组讨论两个环节),也没有精彩绚丽的多媒体,只有黑板、作业纸、卡片、小方块等这些常见的教学具。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教学、强调规则、维持纪律所花时间太多,全课使用响铃提醒学生安静下来的次数多达十几次。其中个别学生因为始终无法认真听课,还被罚到教室的一个角落里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隔离”。这些都足以说明,本节课是极不“成功”的! 但是,这节课有几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一是从开始到结束,教室里的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的声音都是小分贝的,教师没有“兴奋”而高亢的表达,
15、没有表演式的讲解和高声训斥,即便是对最不听话的那个孩子,教师也只是小声地提醒和警告。学生也没有大声的对话,大家都是用只让身边人听见的声音对话,每个人都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二是教师让全班学生安静的方法,是一个带有回音的金属小响铃,音量不大但悠扬,对学生提示作用明显。三是学生在教室里身体是自由而舒适的,或坐地上、或趴在桌子上、或跪在椅子上等,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和专注学习,教师从不加干涉,从学生的神态来看,他们感觉很舒服、很安全。四是全班一共只有22个孩子,竟然还有一位个别教育支援教师,从头至尾在关照、提醒、辅导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少数孩子,支援主课教师完成教学。 不过,即使加上这几处印象深刻的细
16、节,似乎依然不能改变我对这节课的总体评价。但是,出于之前对美国学校课堂教学的了解,我不停地在怀疑这样的判断,为什么这节课是这样的呢?这真是一节失败的课吗?似乎这又是一节真实有缺憾、过程很丰富、结果不完美的好课。仔细品味全课的教学过程,我发现中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存在着非常明确的差异,其核心就是,以儿童为中心还是以学科为中心?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式的选择,其实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学科”在美国教师心目中绝不是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美国的教师可能不会像我们那样,每一节课会认真研读教材,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然后撰写完整而紧凑的教案,设计一个个
17、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的设问,安排一次次或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教学活动,最后达成事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虽然我们目前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经历与体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学科依然是我们教学的中心。通俗地说,一节课不管怎样,首要是完成学科的教学目标,否则其他的目标达成就将无从谈起。 而事实上,美国的教师好像不太把教材当回事,即使像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这样看似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在美国教师心目中也没有多么重要。教师更多的是依据州制定的课程标准,参考学区确定的教材,自己设定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美国非常重视教师在所教学科的学术水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
18、够从教师专业水平的角度去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美国教师在日常的每一节课中,他们更关心“儿童”是不是在一个安全的、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是不是每一个儿童都可以获得成长,是不是可以形成遵守规则、相互尊重、平等交往这些学科之外的价值观。不能说他们一定是以儿童为中心,但至少通过案例可以发现,“学科”在他们心中没有“儿童”那么重要。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教学没有完成、分组学习没能总结反馈、当堂没有充分练习与巩固,这些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和前提的要求,在他们看来似乎并不重要。 因此,“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可能就是中美两国在教育理念上的最大差异吧!当然,这两种理念其实并不能以简单的“好”或“坏”来做区分以及对立,毕竟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可能彼此之间更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事实上,现实中的许多教师也的确不可能走向“左”和“右”两个极端,而是在寻找一条折中与平衡的中间路线。这也就不难理解我国的课程改革要强调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关注,而美国的许多教育改革法案,却有更加关注学科本身的趋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