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道德教育思想庄子道德教育思想.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31739705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道德教育思想庄子道德教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庄子道德教育思想庄子道德教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庄子道德教育思想庄子道德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道德教育思想庄子道德教育思想.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庄子道德教育思想庄子道德教育思想庄子道德教育思想庄子道德教育思想 庄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摘 要本文阐述了庄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 对其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与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希望对当代的道德建设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庄子;道德教育;现代价值 南怀瑾先生说过,于国学丛林中,最欣赏的便是“多情”的庄子。世上皆有“孔孟”、“老庄”之谓。言称国学中,儒家以“孔孟”为首,荀、董、朱、王依次排序,他人不可与孔老夫子相提并论,更不可随意颠倒;但道家却没有这样的规矩,后世除有“老庄”之谓,意指庄子在道家的地位,还要超过孟子在儒家的亚圣至尊。(庄子是一位具有很高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

2、,他的文章通俗又寓意深奥、缜密又不乏洒脱、华丽又彰显从容。他满腹经纶却不幸身陷乱世,生活困顿却又孜孜不倦地探寻人生苦难的根源,像佛陀一样,历经磨难,苦苦追寻救世良方。所不同的是,佛陀是在出世状态下,而庄子是在入世的状态下。在那个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的战国纷争中,庄子对民间疾苦深感纠结,苦苦思索人生苦难根源并积极的想寻找救治良方。这一良方直通大道,直通自然,达到“万物齐一”-人与自然同归混沌。 庄子的道德教育的内容道 1.道的定性。庄子的道德思想主要是以“道”的形式道出的。庄子是这样给“道”下的定义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3、,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庄子所说的“道”是客观存在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形体的虚无存在;是超乎感知,自己以自己为根据,再无其他根源;是万物产生的本原;是超脱了时空限制,是绝对的、终极的。(2( “逍遥游”是体道之游,道是无,体道的心灵也应该是无;道是静寂的,体道的心灵也应该是宁静的。“道”是先秦道家的核心词汇,也是老庄道德教育的最高概念。“道”是自本自根、自在自为、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体,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本质存在,具有时间空间上的广泛性和无限性,概念上的高度抽象性和复杂多义性。“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4、,是一种虚无化的存在方式。(3(庄子认为,“道无始终”,( 庄子(秋水)(以下引用庄子)只注篇名)“大道不称”,(齐物论)“道不私故无名”,(则阳)“道无问,问无应”,(知北游)“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北游)等等,都是讲道的无为特性。庄子把“无”看做是与“道”同等程度的重要概念,“道”即“无”,“道”以“无”为本,“道”又统一“有”、“无”两个方面,因为“无并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含着“有”,“无”既有肯定性的一面,也有否定性的一面,所以才能在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中化生出天地万物。 “道”是无色无臭、无穷无尽,说不出、讲不明、道不完。“道”不可知,因此所谓知道者

5、实际上并不知道;“道”不可言,所以用言语说道者,所说的道实际上并非真道。 2.本根之道与仁、义之道。让王篇中这样写道:“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让王)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宇宙原本状态和宇宙的根本法则。从原本状态来说,那就是混沌不分;从根本法则来说,那就是自然无为。这里所说的“德”,是指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混一不分的心境和自然无为的行动。因为他是人从道那里“得”到的本性,所以称为“德”。“德”就是“得”的意思。 “道是不可以招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圣人从事于无言语的教化”。 (知北游)

6、意思是说,人是由道演化而来的,道是人的根源。在道的原始阶段既无人物也无天地,只有一个无知无识、自然而然的东西在那里客观存在。它的演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它的回归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谁也不能阻止它向天地万物的演化,谁也不能推动它向自身本根的回归。 “德是不可以达到的。”(知北游)德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人天生就带有的,是从道那里承接下来的遗传基因。它自身是自然而然的产物,而又表现出自然而然的特性,不是通过人的主观意志就可以达到的,越是使用人的主观意志,离它就越远。 庄子的这种道德是以寓言的形式来表述宇宙之道,与孔子所倡导的“仁义之道”有着天壤之别。(2(在庄子看来,道、德人天生就有的,不是人智的产物,

7、它具有自然性、纯洁性和本真性;而仁、义、礼是人的意志的产物,可以弄虚作假,失去了其原有的本真,是与道德相反的东西,是道德遗失的结果。正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宗师)修道、循德与修仁、行义、守义是两个相北的方向,越是趋于道、德,仁、义、礼的知识便越少,使用人智便越少;反之,仁、义、礼的知识便越多,使用人智便越多,就越是远离道、德。因此,道是不能通过人的智能达到的。 庄子不仅鄙视孔子所倡导的儒家等级森严的道德思想,而且还喜欢借孔子之口说出自己的道德思想主张,以此来戏谑孔子,更是以此来拔高自己的那种安时处顺、顺应自然的那种空灵的道德之美。从庄子的恢宏巨篇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始终都是

8、提倡人们通过体悟那种自然逍遥的“大道”,“以自然为宗”,心游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通过“心斋”、“坐忘”,豁然开朗,最终达到那种“至德”的圣人、真人的最高境界。 庄子道德教育的目标圣人、大人、真人、至人、神人 在庄子的书中,经常提到圣人,不过有两种意思要加以区别。一类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尊奉儒教的贤、圣一类,他们宣传仁义、遵循礼教、表面博学而虚伪无知的人。这是为庄子所鄙夷的;另一类就是道家所赞颂的圣人,与大宗师是等同的,指对所谓的生、所谓的死视而不见,他所体悟到的只是那什么区别也没有的“一”。“一”就是“道”,“道”就是“一”,它们的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指那天地万物的本根、天地万物的真谛;之所以

9、称之为“一”,是为了表明它混然一体、无别而同一,之所以称之为“道”,是为了表明它供物往来,是天地万物之祖、天地万物之根。(4(老子在道德经中只是讲了圣人即得道之人,而庄子全面发挥了老子圣人的概念,不仅继续大谈圣人,而且还提出了“大人”、“ 真人”、“ 至人、“神人”等,以此作为得道逍遥的理想人物模式。圣人就是大人,大人就是圣人,他们的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指那洞彻宇宙源头、体悟万物本根的得道之士,是为了表明他们超越世人。何为“真人”?庄子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大宗师)庄子讲的“真人”,不谋官,不求利,有取于自然,又不妨碍自然,既不与人相争,又能与物平等。而所谓“至人”,是指

10、那些在道德方面修养到极高境界的人。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庄子笔下的至人,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不自私,不害人,取食于自然,任事物自然生长,人来不迎,人走不送,全无老神之累。又何谓“神人”,“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忘,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天地)乘即用也,光即智也。意思是指神人能够驾驭光明,用智慧旷照万物,即照即亡,不留痕迹。命即天赋,情即性发。意思是究其天赋挥洒性情,与天地共逍遥而不累于万物,让万物归于原本,使物我齐一,同属混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所谓的圣人、大人、真人、至人、神人等都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固守本真,顺应自然,不为物

11、所累,与天地万物同归混沌。诚如初唐时期成玄英所注:“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其实一也。”在庄子道德教育思想里,其目的就是设定了圣人、大人、真人、至人、神人这一类人,教育人们沿着圣人的足迹,力图做到“无己”、“无功”、“无名”,逍遥于世外,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心无所累,心无所系,与世无争,却又处处彰显一种宽容大度、灵魂高尚、兼济天下的贤者精神。 庄子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庄子同道家其他思想家一样, 秉承道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 重视“ 自然无为”, 要求教育者行不言之教; 重视虚静, 把它作为人们在进行道德修养时的一种重要的态度。值得提出的是,庄子同道家其他的思想家不同之处是十分重视人的内

12、在修养,没有过多的强调外在的、具体的道德行为, 在此基础上, 庄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道德修养方法。 总的原则:绝圣弃智、扫净心境。绝圣弃智是老子所提出的。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之中,有形象、无生命的东西是不会违背自然本性的,只有有生命有智慧的最有可能违背自然本性,这便是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又有所发挥。他把圣智与仁义挂起钩来,认为圣智是仁义的渊源,仁义产生于圣智,没有圣智是不会造出仁义的;仁义催生了大盗,智慧产生于仁义,但无论是智慧还是仁义,都为大盗提供了便利条件。即大盗不止的原因在于圣人的存在。因此庄子说“绝圣弃智,大盗乃止”。庄子所说的圣人有两种,前面已经阐述过,这里不再赘述。庄子所鄙视的

13、那种人世之中高智大能之圣人,庄子认为,正是他们扰乱了人世的自然秩序,扰乱了人们的自然本性。因此,人们只有回归了本性,沟通了真情,怪癖邪盗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而要真正做到绝圣弃智,回归自然本性,就要忘掉外物,把自己的心境打扫干净。具体的方法有:坐忘、心斋、悬解。 1. 坐忘。庄子认为,人要想达到真知、体悟大道,就必须吧一切事物从自己的心中忘掉。大宗师中庄子用颜回坐忘的故事来表述这种观点。“坐忘”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坐在那里,静下心来,把一切都忘掉。把一切都忘掉,包括忘掉身外物、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聪明才智,心中只剩下了一片朦胧,形成了一团混沌,庄子把它叫做大通,认为这就是大道的状态,就是与大道融合成

14、了一体。所以颜回将它解释为“把自己的四肢身体都抛掉,把自己的耳聪目明都除掉,离开自己的形体,泯灭自己的智慧,与混沌大通的道融为一体”。 (大宗师) 2.心斋。“心斋”是与“坐忘”相近的概念。“斋”有清洁的意蕴。古人在祭祀时为了表示自己的清洁,要换穿干净的衣服,戒荤吃斋。这种程式后来成为斋戒。“心斋”就是将心境打扫干净的意思。人间世中庄子也已孔子与颜回的故事表述“心斋”所包含的意蕴。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心境要与外界事物完全断绝关系,使之完全洁净空虚,这样心中不仅没有了外物,而且也没有了自己,这就是心斋。正如颜回所说的:“在颜回没有领会心斋的涵义时,觉得颜回实实在在地存在,而在颜回领会了心斋的涵

15、义之后,再也不觉得颜回存在了。”人间世这是因为:“大道只聚集在虚空的地方”,人间世而心斋是在心理上开辟虚空的境界,所以一旦做到了心斋,也就获得了大道。获得了大道,也就将自己的心态与客观世界的大道完全吻合了起来。 3.悬解。庄子认为,人的心思陷入物欲之中,让外物充塞心境,这样就像是把身体捆绑在了物上并且头朝下倒悬了起来,全由外物支配,失去了自己的主动和自由。这是人生的可悲。所以人们要通过精神修养,进入心斋以达到坐忘,把自己从物的奴役下解脱出来,从倒悬中解救出来,重获自由和新生。庄子把这种超脱物外、解除倒悬称为悬解。在养生主中,秦失从大道自然的高度看待老子的死亡,认为将生死得失置之度外,就会不再受

16、外物的束缚,并从中解放出来。秦失是个得道之士,因此他能做到悬解。做到了悬解,当遇到一切事物、一切变故,就会应时处顺,将所有的存在和变化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获得了解放,达到了自由,进入了自在,也就达到了大道,最后就能达到逍遥境界。 悬解与坐忘、心斋指的同一种心境,但内涵稍有差别。坐忘与心斋是就心理状态自身而言,是说心里虚空干净;而悬解就是这种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心理效果而言的。到达了虚空干净、无物又无我的境地,就能体悟到那独一无二的道了,也就是见独。“独”即“道”,道浑然一体、别无二物,正如老子所说,它独立而不改,所以称之为独。 庄子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 庄子强调的“道”是超越世俗的、主观的善恶界限

17、, 追求一种更高的圆融的道德境界。“夫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 大廉不慊, 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 言辩而不及, 仁常而不成, 廉清而不信, 勇忮而不成”( 齐物论) 。这就是说, 智、仁、勇、廉等品德从外表看好像是圆融的, 实际已经接近方了, 因为它们都有偏差, 有计较, 就有了时空的局限, 反而不符合“ 道”了。所以庄子希望人们在世俗生活中不要沉溺于争胜、计较, 不仅是物质利益上的, 也包括荣誉等精神上的。即使是社会的道德生活, 固然有道德的是非可言。但是如果人们的精神整天纠缠、计较于此, 也不利于心灵的空旷放大, 人格的健康发展与精神的超脱解放。人们应该在更高层面上反思道德,

18、跳出道德是非的场景, 追求无差别的圆融的境界。 人是社会的组成体, 社会因人而丰富, 人因社会而复杂。人生在世, 生存尚且不易, 生存之外又要背上人际关系、等级观念、繁文缛节等重负, 同为是人, 但人为什么就不能真诚相见呢? 所以庄子强调自然无为, 认为人们率性而为就能合于大道, 互不争斗就能达到自然和谐, 这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友爱, 通力合作, 不要勾心斗角, 互相拆台, 为了一己私利, 常常搞得头破血流。所以,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和自身内部的和谐,就要像庄子那样,通过心斋、坐忘,内心安逸,无忧愁亦无所乐才是最大的快乐。自然是和谐美好的, 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的, 不要打破这种平衡, 一

19、切顺其自然, 社会才会安定, 人民生活才会幸福, 民族凝聚力增强, 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自然, 是人类生存的物质依托, 但人们往往却忽视它, 甚至破坏它。早在二千年前, 庄子就以哲人的睿智、颖悟, 提出了万物齐一的观念,这比老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更是有所发挥。庄子认为,“天人合一”还是把天和人分开了,至少还意识到人的存在。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把人也当作自然的一份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归于混沌。自然结构不可打破的规律,而在现代工业的疯狂掠夺下,大自然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仅让人觉得现代人的无知又无畏。庄子认为,地球充其量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一切都还在成长之中。所以,我们应该关爱这个我们赖以生存

20、的环境,不要去随意破坏,而要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正如庄子提倡的,无为胜有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 庄子生长在乱世,社会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世人皆醉我独醒”,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为万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人生哲理。庄子是用心塑造了一种空灵的独立人格,为处在纷乱黑暗中的众生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理想社会,任何用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的界限抑或是相对主义来为之定性都是大错特错的,都忽视了庄子所处的时代和他所经历的人生道路,都没有读透庄子的精神实质,而是断章取义,吃饱了撑着,歪曲了圣人的旨意,鸡蛋里挑骨头。其实庄子并非真的消极遁世,而是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下场基本上都很惨,而庄子看透了这一点,为了保

21、全性命选择了隐居,但他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隐士,而是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在出世与入世中艰难徘徊;他关心民间疾苦,呼吁统治者要让利于民。庄子认为“正而后行”是事物最和谐、最良好的状态,认为干扰是对事物的残害。所谓治理天下,首先是要治理人心,使人心随和。他认为天下的和谐是自然而然的,越是自然就越是和谐。(5(这一切对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之处。 我们每天都在强调建设和谐,可是举国上下却到处发生不和谐的事情。按照“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蕴含的哲理来观察我们的社会和人情,友爱和亲情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它是真性受损、环境恶化的象征,是混沌消散、人心奸巧的结果。(6(而我

22、们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社会失去了真性和纯真呢!从官员腐败,到食品安全,再到全国各类极端犯罪事件,令人纠结,却又无可奈何。笔者以为,所有这一切的根源出现在政府官员的道德败坏,从而给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倘若统治阶级多读读庄子,养成庄子那种“万物齐一”的道德品质,那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用刻意去建设,而是会像阳春白雪、高山流水一样自然清新、水到渠成。 庄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一种退隐不争的生命哲学,虽然他是个体处于黑暗时代的被迫选择,但它造就了独立的个体意识的觉醒。这种个体意识的觉醒所拥有的不依附于权威,不屈从于专制的独立人格,在现代社会中恰恰是政治自由的

23、前提。同时,这个个体价值的觉醒也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这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们也是一个警示:只有超脱名利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才能获得脱俗的人生真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庄子教会我们的是一种境界和眼光,教会我们现代人还万物以本性,构建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少农.读庄子(学快乐人生M.北京:海潮出版社,20XX.5:1-2 2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XX.6:7-8 3 5 6王德有.庄子神游(退隐不争的生命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XX.4:204-205,93,35 4王凯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12:44-45 1 ( 王少农.读庄子(学快乐人生M.北京:海潮出版社,20XX.5,1-2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