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注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关注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育部越来越关注各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逐步成为我国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教师应自觉领悟其精神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性课堂教学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重视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但不同的人的审美能力由于个体差异而表现出很大的差異。艺术教育不能一视同仁。故此,为了带给每个学生最合适、最有效的美术教学,发挥每个孩子的天分和特点,不埋没任何一个孩子的潜能,身为一线教师,应该积极地将因材施教融入课堂。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使用因
2、材施教策略,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可以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接受各种刺激,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达到促进学习和实践的目的。如果教师想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那么首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自己独特的潜能,均有被开发的可能性,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情况下,才能从学生入手,多方面丰富课堂内容,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正确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班级是由几十个独一无二的学生构成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爱好习惯。由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成员,造成学生存在各方面差异。教师可以通
3、过对各个学生的了解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利于独特性发展的课堂,同时,也可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拥有较好的课堂体验。低水平学生,他们需要掌握美术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本练习,而中层学生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高层次学生应在中低层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会影响美术作品的形式和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多欣赏优秀作品,多介绍名家的生平事迹,创造背景和过程,让学生通过临摹名画或模仿名画中的人物神情体验领会作品表达的内涵,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性,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他人作品。此过程中,注重以情感人、注重启发,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完善学生的性格。在作业的练习中,要因人而异;对意志薄弱的学
4、生,不可求全责备,应循序渐进,逐步加大难度,把作业推向一个相对完善的程度,使学生的性格得到锻炼。 比如在进行名人漫画这一课时的教授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描述作者想表达的意义和情感,每个学生因为自己本身的性格差异、理解能力差异往往会对一幅画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彼此相互交流,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二、使用因材施教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更适合的课堂体验。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差、优兼顾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进度的
5、快慢,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由于学生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差异,许多学生在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分组、批量地对待他们。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复习以前的教学内容,或者课后补课,经常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信心。比如,在学习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这一课时,有些学生从小就喜爱听神话故事,喜欢看神话电影动漫,这样的学生较其他学生来说,对这一课时有更好地了解和发挥,他们会结合自己对神话故事理解,对神话人物的崇拜,更好的完成课堂任务,所完成的作业也更生动形象。在绘画环节,很多学生选择绘画孙悟空和哪吒,说这是他们的偶像,画着心里也欢喜,很多学生的作品都令人大吃一惊,远远超出了平时的
6、画工。但有些学生,尤其是部分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关注神话故事,因此在绘画过程中,抓耳挠腮,怎么也想不出来,更别提画出来。这时,学生们的差异性尤为突出。由于不同的喜好,学生们对这一课堂内容兴趣不同,对绘画内容的理解也不同,教师便需要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鼓励先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培养这方面能力欠缺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最后,笔者为了让这方面欠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神话故事、神话人物的魅力,选择了一部比较经典的神话电影天书奇谭给学生们播放,学生们因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而深深地喜欢上了里面个性鲜明的神话人物,进而加以了解,最后学生们的绘画作品都有明显的进步,孩子们对神话故事、神话人物也有了更好的了解。 三、结语 小学的美术课堂是培养、提高学生美术涵养的重要时期,由于学生们的个体差异,老师应该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学,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和个性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