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绅”与中国古代的“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缙绅”与中国古代的“衣”.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缙绅”与中国古代的“衣”“缙绅”与中国古代的“衣” 张崇琛 中国古代称达官贵人为“缙绅”。如史记封禅书在谈到一些奇怪的言论时说:“其语不经见,缙绅者不道。”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也说:“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那么,“缙绅”一词又是缘何而来呢?说起来,它竟与古代的“衣”有关。 “衣”在古代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衣”指一切可以蔽体的东西,而狭义的“衣”尤其是与裳并举时则指上衣。说文:“上曰衣,下曰裳。”有些古代文献中也将衣与裳相对应,如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又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古人的“衣”有长短之分,短上衣叫“襦”。如谷梁传宣公九年记陈灵
2、公与其大臣通于夏姬,“或衷(贴身穿)其襦,以相戏于朝”。这里的“襦”就是上衣。汉代,辛延年的羽林郎亦云:“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所谓合欢襦,即绣有合欢图案的短上衣。而襦亦有长有短,长至膝的称长襦,“施腰者”为短襦,又称“腰襦”或“小襦”。如孔雀东南飞之“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之“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所说的都是短襦。 上衣中比襦长的是深衣。深衣是将上衣与下裳连在一起的一种服装,“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礼记深衣)。深衣是用麻布做成的,故又称“麻衣”,可尊卑共穿。古代士以上的人常穿深衣,而一般人平时只穿襦,深衣只是作为礼服。还有一种是长衣,其形制与深衣基本相同,只是长衣的袖子
3、较深衣更长,而衣服的边缘用素色,不似深衣以彩帛缘饰,故长衣多为丧事时所穿。 古人贴身穿的上衣称为“亵衣”。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又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泽即襗,也是贴身穿的亵衣,如同今之汗衫。亵衣又称“私”,如诗经周南葛覃之“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所谓“薄污我私”,即洗涤我的内衣。说文里还说:“衷,里亵衣。”这里的衷衣也是内衣,后来写作中衣。 古人御寒所穿的服裝主要是裘和袍。裘是皮衣。不过古人穿皮衣是向外翻的,即反穿皮袄。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诗经桧风羔裘:“羔裘如膏,日出有曜。”既然能看见毛色的黄和白,可见毛是向外翻的。因为兽毛外露不美
4、观,所以在行礼或会见宾客时还要套上一件罩衣,叫作“裼”。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裼与裘的颜色要相配,故论语乡党说:“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家居,裘不加裼。庶人所穿的犬羊之裘,亦不加裼。礼记玉藻说:“犬羊之裘不裼。” 袍是絮了乱麻或旧丝绵的长襦,相当于后世的长袄。古代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可见穿袍者要比穿衣裘者显得贫寒些。袍亦为战士所穿,即所谓战袍。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后世军人之间称“袍襗”,即源于“同袍”与“同泽”之义。不过袍在后世的情况又有些变化,汉代以后因为有了绛纱袍、皂纱袍,袍倒成为朝
5、服了。 古代上衣的款式也与今天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领子、衣襟、袖子及衣带几个方面。 古代上衣的领子主要有两种,即交领与直领。最常见者为交领,即衣领直接与左右衣襟相连,并在胸前相交。古代的平民、书生所穿上衣都是交领。直领是从颈后沿颈的左右两侧绕到胸前,平行地垂下来。古代女子及官员闲居时所穿的上衣多为直领,这两种领子今天在古装戏中都还能见到。衣襟古称“衽”。离骚“跪敷衽以陈辞”,“敷衽”即将衣襟展开。古代中原人之衣襟右掩,即左襟压右襟,称为“右衽”。“左衽”则为少数民族服饰的特征。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便是以“左衽”指代蛮夷之服。如今日本的和服及朝鲜的民族服饰,仍是“左衽”。 古代上衣
6、的袖子都较长,垂臂时手不露出,故有“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及“长裾随风,悲歌入云”之描写。袖又称“袂”。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捐余袂兮江中”,战国策齐策中的“连衽成帷,举袂成幕”,其中的“袂”都是指衣袖。古代袖口外面的一段袖子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作“袪”。袪较长,与今天戏曲舞台上的水袖相似。所以古人才可以“奋袖”“挥袖”与“拂袖”。 此外,古人在上衣外面还要系带。带要系在腰部,既不能靠上,也不能往下。带又有大带、革带之分。大带用丝制成,用来束衣。革带上固定有佩物,然后再系到大带上。后世之所谓“金带”“玉带”,其实只是在革带上饰以金、玉等物,并非是由金、玉制成的。大带在腹前打结,余下的部分下垂,称
7、为“绅”。论语卫灵公曾记载子张将孔子的话“书诸绅”,就是在下垂的绅上写字。后世把记录重要的言论称作“书诸绅”,即由此而来。绅又可泛指大带。“搢绅”即插笏于带。搢,插也,有时也写作“缙”。笏是手板,是臣见君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以竹或象牙制成,用以记事或示意,不用时则插在腰间。于是“缙绅”便成了高官的代称,而“绅士”之义也由此而来。 古代平民的“衣”则没有这么讲究。平民所穿的是褐和布衣。褐是粗麻、粗毛织成的粗布,手工编织,与今天的麻袋片类似,而且多是“短褐”。诗经七月云:“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孟子滕文公也说:“许子(行)衣褐。”可见褐是下层民众所穿的。也正因为褐为平民服装,所以后世读书人便将考取功名而出仕称为“释褐”。比较而言,布的加工较褐细致,而所用的原料也主要是麻、葛之类。因为布为平民的主要衣料,所以“布衣”又成为平民的代称。如庄子即曾穿“大布之衣”去见监河侯,而盐铁论散不足也说:“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炱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谈到他未出山的情形时也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3